王士雄

《隨息居重訂霍亂論》~ 卷上 (5)

回本書目錄

卷上 (5)

1. 熱證

豈不是疫火之毒,深入於營分哉?以疫邪自口鼻,由氣管達於血管,將氣血凝結,壅塞津門。(《醫林改錯》曰:幽門之左寸許,另有一門,名曰津門,津門上有一管,名曰津管,是由胃出精汁水液之道路。)水不得出,故上吐下瀉。初得病時,宜即用針刺尺澤穴,出紫黑血,則毒氣外泄矣。

蓋人身氣管,周身貫通,血管周身亦貫通,尺澤左右四五根血管,刺之皆出血,皆可愈。尺澤上下刺之,亦可愈。一面針刺,一面以解毒活血之藥治之。

雄案:王氏親見臟腑而善針法,所論皆鑿鑿可信,非懸揣虛擬可比。雖用藥非其所長,而以解毒活血四字為綱,亦具有卓見。

《補亡論》曰:《靈樞》五亂之證,惟亂於腸胃一證,名霍亂,故作吐利。其餘四證,皆不作吐利,只謂之亂氣。昔柳州之疾,蓋亂氣干心之證,非霍亂也。謂為乾霍亂者雖謬,然尚不失為五亂之一,今則無復知亂氣之名矣。

《治法匯》曰:乾霍亂,俗名攪腸痧。其狀欲吐不吐,欲瀉不瀉,撩亂揮霍是也。急宜探吐,得吐方可,不吐則死。《法》曰:既有其入,必有其出,今有其入而不得其出者,痞塞也,多死。得吐後,方可理氣和中,隨證調治。《醫通》曰:乾霍亂,是土鬱不能發泄,火熱內熾,陰陽不交之故。

或問:方書皆言宿食與寒氣相搏,何以獨指為火耶?曰:昏亂躁悶,非諸躁狂越之屬火者乎!每致急死,非暴病暴死之屬火者乎!但攻之太過,則脾愈虛;溫之太過,則火愈熾;寒之太過,則反扞格,須反佐以治,然後火可散耳。古法有鹽煎童便,非但用之降火,且兼取其行血也。

此證,病因非一。驟傷飲食者,宜探吐。宿食為患者,宜消導。氣鬱感邪者,宜宣豁。暑火直侵者,宜清解。諸法並列於後,用者審之。(慮其格拒,反佐以治,真精語也。桂苓甘露飲,治熱證而用桂;通脈四逆湯,治寒證而用豬膽汁,皆即此義。《夢影》中治陳嫗一案,石膏、芩、連,加細辛少許,燃照湯之用蔻仁,亦此義也。

若寒證而用芩、連,熱證而用薑、附,則正與病反,非反佐之義矣。謝城。)

又曰:脾胃喜香燥而惡臭濕。若素多濕滯而犯臭氣,則正氣鬱遏,腹痛乃作。或上連頭額俱痛,或下連腰腿俱痛。有痛死不知人,少間復甦者;有腹痛不時上攻,水漿不入,數日不已者。甚至欲吐不吐,欲瀉不瀉,或四肢厥逆,面青脈伏,或遍體壯熱,面紫脈堅,俱與生黃豆嚼之,覺香甜者,是臭毒也。急以燒鹽探吐,或以童便制香附四五錢為末,停湯頓服最效。

舉世有用水搭肩背及臂者,有以苧麻水濕刮之者,有以瓷碗油潤刮之者,有以瓷鋒針刺委中出血者,總欲使腠理開通之意耳。其脈多伏,或細小緊澀,或堅勁搏指,中帶促結,皆是陰逆陽伏之象。不可誤認陰寒而投熱藥,雖砂仁之辛溫香竄,亦不可輕用。若見面青唇黑,脈勁搏指,厥逆喘促,多不可救也。

白話文:

熱證

這分明是疫病的毒邪深入血液循環系統了!疫邪從口鼻進入,經由氣管到達血管,導致氣血凝滯,阻塞津門。(《醫林改錯》記載:幽門左側一寸處,另有一個門戶,叫做津門,津門上方有一條管道,叫做津管,是胃部輸送精汁水液的通道。)體液無法排出,所以才會嘔吐腹瀉。疾病初期,應該立即用針刺尺澤穴,排出紫黑色血液,這樣毒氣就能外泄了。

人體的氣管和血管都遍佈全身,尺澤穴周圍有四五條血管,針刺都能放血,都能治癒。無論從尺澤穴上方或下方針刺,都能奏效。一邊針刺,一邊服用解毒活血的藥物治療。

王氏親眼見證臟腑構造,且精通針灸,其論述都切實可靠,絕非憑空臆測。雖然用藥並非她的專長,但以「解毒活血」四字為綱領,也相當有見地。

《補亡論》記載:《靈樞經》中所說的五種紊亂症狀,只有腸胃紊亂一種稱為霍亂,會導致嘔吐腹瀉。其餘四種紊亂症狀,都不會嘔吐腹瀉,只稱為「亂氣」。柳州的疾病,屬於「亂氣犯心」的症狀,並非霍亂。雖然稱之為「乾霍亂」有誤,但仍屬於五種紊亂症狀之一,如今已經不再有人知道「亂氣」這個名稱了。

《治法匯》記載:乾霍亂,俗稱攪腸痧。症狀是想要嘔吐卻吐不出來,想要腹瀉卻瀉不出來,感到渾身不適。應該立即催吐,吐出來才能治癒,吐不出來就會死。《法》書記載:邪氣入侵,就一定有邪氣排出,如今邪氣入侵卻無法排出,就是阻塞不通,大多會死亡。吐出來之後,才能調理氣機、和胃健脾,再根據具體症狀進行治療。《醫通》記載:乾霍亂是因為脾土鬱結不能宣洩,內有火熱,陰陽失調造成的。

有人問:醫書都說宿食與寒邪交搏,為何單獨指為火邪?答:昏亂躁悶,難道不是火邪導致的躁狂之症嗎!經常導致迅速死亡,難道不是火邪導致的暴病暴亡嗎!但是,攻邪過度,脾胃會更加虛弱;溫補過度,火邪會更加熾盛;寒邪過度,反而會阻礙病情,必須反佐治療,才能散火。古方有用鹽煎童尿,不僅能降火,還能促進血液循環。

這種疾病,病因並非單一。因飲食驟變而發病的,宜催吐;因宿食積滯的,宜消導;因氣鬱感受邪氣的,宜宣泄;因暑熱直侵的,宜清熱解毒。各種治療方法後面都會列出,使用者需仔細斟酌。(考慮到病情反覆,而採取反佐治療的方法,真是精闢的見解。桂苓甘露飲治療熱證卻用桂枝;通脈四逆湯治療寒證卻用豬膽汁,都是這個道理。《夢影》中治療陳嫗一案,用石膏、黃芩、黃連,加少許細辛;燃照湯用肉豆蔻,也是這個道理。

如果寒證用黃芩、黃連,熱證用生薑、附子,那就與疾病本質相悖,不是反佐的道理了。謝城。)

又說:脾胃喜愛香燥,厭惡臭濕。如果本來就濕邪積滯,又遇到臭氣,就會導致正氣鬱遏,腹痛發作。疼痛有時會向上蔓延到頭額,有時會向下蔓延到腰腿。有的患者痛到不省人事,過一會兒又恢復知覺;有的患者腹痛不斷向上攻衝,飲食不進,持續數日不止;甚至想要嘔吐卻吐不出來,想要腹瀉卻瀉不出來,或者四肢厥冷,面色青白,脈象微弱;或者渾身發熱,面色紫紅,脈象堅實有力。如果用生黃豆咀嚼,感覺香甜,就是臭毒。應立即用燒鹽催吐,或者用童尿調製香附藥末四五錢,停掉其他藥物,服用此藥效果最好。

世上有人用水拍打肩背和手臂,有人用苧麻水濕敷刮拭,有人用塗了油的瓷碗刮拭,有人用瓷針刺破委中穴放血,總之都是為了疏通腠理。脈象大多沉細,或者細小緊澀,或者堅實有力,按之有結,都是陰氣內盛、陽氣不足的表現。不可誤認為是陰寒而服用溫熱藥物,即使是砂仁辛溫香竄,也不可輕易使用。如果面色青黑,嘴唇發黑,脈象有力,厥冷氣喘,大多是不可救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