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雄

《隨息居重訂霍亂論》~ 卷下 (11)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1)

1. 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

(《傷寒論》)

治虛人寒濕霍亂。

厚朴(去皮,炙),生薑(切,各半斤),半夏(洗,半升),甘草(炙,二兩),人參(一兩)

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

2. 四逆湯

(《傷寒論》)

治陰寒霍亂,汗出而四肢拘急,小便複利,脈微欲絕,而無頭痛口渴者。

附子(一枚),乾薑(一兩半),甘草(炙,二兩),,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用大附子一枚,乾薑三兩。

按:附子乾薑,非攻蕩之品,何以強人,乃可加倍用。蓋無論補瀉寒熱諸藥,皆賴身中元氣載之以行。故氣強者,堪任重劑。若氣弱者,投劑稍重,則氣行愈餒,焉能駕馭藥力以為補瀉寒熱之用耶。凡事皆然,用藥特其一端耳。顧知之者鮮,所以覆敗多而成功少也。

3.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

(《傷寒論》)

治陰寒霍亂愈後,四肢拘急,脈微欲絕者。

前方加入豬膽汁半合和服。如無豬膽,以羊膽代之。

4. 附子粳米湯

(《金匱》)

治中寒霍亂,肢冷腹痛,吐少、嘔多者。

附子(薑汁炮,切),半夏(薑汁炒),甘草(炙,各三錢),大棗(十枚,擘),粳米(半升)

水五升,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

5. 吳茱萸湯

(《傷寒論》)

治少陰吐利,厥逆煩躁,及厥陰寒犯陽明,食谷欲嘔。

吳茱萸(一斤,洗),人參(三兩),生薑(六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三服。

6. 漿水散

(潔古)

治陰寒霍亂,暴瀉如水,汗多身冷,氣少腹痛,脈沉或脫者。

甘草乾薑附子,桂(各五錢),良薑半夏(俱醋炒,各二錢)

漿水煎,去滓,冷服。

按:石頑云:漿水乃秫米和曲釀成,如醋而淡。今人點牛乳作餅用之,或用澄綠豆粉之漿水尤佳。余謂地漿亦可用。

7. 冷香飲子

治陰寒霍亂,腹痛,脈沉細,或弦緊,無汗惡寒,面如塵土,四肢厥逆,陽氣大虛之證。

甘草附子草果仁,橘紅(各一錢),生薑(五片)

水煎,冷服。

8. 大順散

(《局方》)

治襲涼飲冷,陰寒抑遏陽氣而成霍亂,水穀不分,脈沉而緊者。

甘草(四兩八錢),乾薑杏仁(去皮尖),桂心(各六錢四分)

先將甘草同白沙炒至八分黃熟,(王晉三云,白沙即河沙)次入乾薑同炒,令姜裂,次入杏仁同炒,候不作聲為度。篩去沙,與桂心同搗為散,每二錢,水煎服,或沸湯調服。如煩躁,井華水調下。

按:洄溪云:此治暑月內傷飲冷證,非治暑也。又甘草多於諸藥八倍,亦非法。此等病,百不得一,而世人竟以治燥火之暑病,殺人無算,可勝悼哉。余謂以上三方,皆治夏令因畏熱而浴冷臥風,冰瓜過啖,反為陰濕所傷致病,實夏月之傷寒也。故用藥如是,如《名醫類案》所載:羅謙甫治商參政與完顏小將軍二案,俱用熱藥,俱不名曰暑病。又吳球治暑月遠行人案,直曰中寒。

蓋深恐後世誤以熱藥治暑,故特舉病因以稱之。可謂名正言順矣。乃昧者猶誤謂此等方為治暑之藥,誠有一盲引眾盲,相將入火坑之嘆。夫盛夏之有寒病,猶隆冬之有熱病,雖不多見,而臨證者,不可不諦辨而施治也。

9. 神香散

(景岳)

治霍亂因於寒濕凝滯氣道者。

丁香白豆蔻(各七粒)

二味研末,清湯下。小腹痛者,加砂仁七粒。

按:晉三云:此方治寒濕痧脹有神功。與益元散,治濕熱痧脹,可謂針鋒相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