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息居重訂霍亂論》~ 卷下 (8)
卷下 (8)
1. 桂苓甘露飲
(河間)
治暑熱挾濕之霍亂。
桂(去皮),白朮,豬苓(各五錢),茯苓(去皮),澤瀉(各一兩),滑石(四兩),寒水石,石膏,甘草(炙,各二兩,一方甘草一兩五錢)
九味為末。每三錢,溫水或新汲水,或生薑湯,量證調下。小兒每服一錢。按:此方,一名桂苓白朮散。一方不用豬苓,或云去豬苓加人參,名桂苓白朮散。
白話文:
藥方
- 桂枝(去皮):五錢
- 白朮(去皮):五錢
- 豬苓:五錢
- 茯苓(去皮):一兩
- 澤瀉:一兩
- 滑石:四兩
- 寒水石:二兩
- 石膏:二兩
- 甘草(炙):二兩(或一兩五錢)
以上九味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溫水或新鮮井水,或生薑湯送服,劑量根據病情調整。小孩每次服用一錢。
註
此方又名桂苓白朮散。有些方劑不使用豬苓,或者去掉了豬苓而加了人參,稱為桂苓白朮散。
2. 六一散
(即益元散,一名天水散)
桂府膩白滑石(六兩),甘草(炙,一兩)
二味為末。每三錢,溫水或新汲水調下,日三。挾表邪者,以蔥白五寸,豆豉五十粒,煎湯調下。本方加黃丹,名紅玉散。加青黛,名碧玉散。加薄荷,名雞蘇散。加硃砂,名辰砂益元散。
白話文:
益元散,又名天水散,由滑石六兩、炙甘草一兩組成,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溫水或新汲水調服,每日三次。若伴隨表邪者,可用蔥白五寸、豆豉五十粒煎湯調服。此外,益元散加黃丹則稱為紅玉散,加青黛則稱為碧玉散,加薄荷則稱為雞蘇散,加硃砂則稱為辰砂益元散。
3. 蔥豉湯
(《肘後》)
治霍亂髮斑。
蔥白(一握),香豉(三合)
水煎,入童子小便一合,日三服。
按:石頑云:本方藥味雖輕,功效最著,凡虛人風熱,伏氣發溫,及產後感冒,靡不隨手獲效。余謂胎前外感,何嘗不是妙劑。蘆根、竹葉、蘇葉、黃芩,可以隨證佐入。
白話文:
這是一個治療霍亂引起發斑的方劑,主要使用蔥白和香豉,搭配童子小便煎服。此方對虛弱體質的人群,因風熱、伏氣或產後感冒引起的發熱,療效顯著。甚至可以用于孕婦的外感。
根據病情需要,可加用蘆根、竹葉、蘇葉、黃芩等藥物。
4. 四苓散
(《溫疫論》)
治濕盛霍亂,胸悶溺澀而渴者。
茯苓,豬苓,澤瀉,橘皮
水煎服。
按:吳氏五苓去桂,而治胃中濕熱,最為有見,且以橘皮易術,則無實中之弊,而有利氣之功,當變而變,斯為善用古法。欲平霍亂者,宜知所趨響矣。(吳又可《溫疫論》解理透闢,用藥靈活,為病家不可不閱之書。素園)
白話文:
濕氣過盛導致霍亂,胸悶、呼吸困難,並且口渴難忍的人,可以服用茯苓、豬苓、澤瀉、橘皮煎水喝。
吳氏五苓散去掉了桂枝,專治胃中濕熱,效果顯著。而用橘皮取代術,則避免了實中之弊,又能達到利氣的效果。這樣靈活變通,才是善用古法。想要治好霍亂,就要明白藥物應當如何使用。
5. 平胃散
(《局方》)
治濕盛於中,霍亂吐瀉。
茅朮(去粗皮,米泔浸,四兩),紫厚朴(去皮,薑汁炒),陳皮(去白,各三兩二錢),甘草(炙,二錢)
四味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一片,煎七分服。轉筋者加木瓜。本方加藿香、半夏,名金不換正氣散。
白話文:
這方子主要用來治療濕氣過盛導致的霍亂、嘔吐、腹瀉。藥材包括茅朮、厚朴、陳皮和甘草,將它們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兩錢,用一碗水和一片薑煎煮七分即可。如果患者出現抽筋,可以加些木瓜。另外,如果在這個方子中加入藿香和半夏,則稱為金不換正氣散。
6. 藿香正氣散
治濕蘊於中,寒襲其外,而為霍亂吐瀉者。
厚朴,陳皮,桔梗,白朮,半夏(各二兩)大腹皮(一本作蒼朮,或用檳榔亦可),白芷,茯苓,蘇葉,藿香(各三兩),甘草(炙,一兩)
十一味為粗末。每三錢,姜三片,棗一枚,煎服。(《蘭臺軌範》此方無白朮,似更妥。謝城)
白話文:
濕氣積聚體內,寒氣侵襲外體,導致嘔吐腹瀉,可用厚朴、陳皮、桔梗、白朮、半夏各二兩,大腹皮(或蒼朮、檳榔)一兩,白芷、茯苓、蘇葉、藿香各三兩,甘草(炙)一兩,研成粗末。每次取三錢,加生薑三片、大棗一枚,煎服。
按:上二方,皆治風寒外感,食滯內停。或兼濕邪,或吸穢氣,或傷生冷,或不服水土等證,的是良方。若溫暑熱證,不兼寒濕者,在所切禁。今人謂其統治四時感證,不審病情,一概濫用,誤人不少,用治霍亂,薑棗宜裁。
白話文:
這兩種方子,都用來治療風寒外感、食積內停,也包括兼有濕邪、吸入穢氣、受寒涼、水土不服等情況,確實是良方。但如果出現溫暑熱症,不伴隨寒濕者,則絕對不能使用。現在有些人說這兩種方子可以治療所有季節的感應症狀,不看病情的輕重就亂用,造成不少誤診。用來治療霍亂,薑棗的用量需要調整。
7. 半夏厚朴湯
(一名四七湯。《金匱》)
治情志不舒,痰濕阻氣,而成霍亂者。
半夏(一升),厚朴(三兩),茯苓(四兩),干蘇葉(二兩),生薑(五兩)
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溫四服。
按:此方既主七情不適之郁痰證,亦治寒濕不化,風感外侵,食滯不消。誤投滋補,因而病劇者,無不所響輒捷。
白話文:
這個方子叫做「四七湯」,出自《金匱要略》。它主要用來治療情緒不舒暢,痰濕阻礙氣機,導致霍亂的症狀。
方劑組成:半夏一升、厚朴三兩、茯苓四兩、干蘇葉二兩、生薑五兩。
用法:用水七升,煮成四升,分四次溫服。
這個方子不僅適合治療因七情不順而引起的郁痰證,也適用於寒濕不化、風寒外侵、食物積滯不消的症狀。如果誤用滋補藥物,導致病情加重,這個方子也能迅速奏效。
8. 六和湯
治夏月虛人外感風寒,內傷生冷之霍亂吐瀉,而身發熱者。
香薷(二錢),人參,茯苓,甘草,扁豆,厚朴(制),木瓜,杏仁(去皮),半夏(各一錢),藿香砂仁(炒研,各六分),生薑(三片),大棗(一枚)
水煎服。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夏季虛弱之人,因外感風寒、內傷生冷,而引發霍亂吐瀉,且伴隨發熱的症狀。
以下是藥方:
- 香薷(二錢):解表散寒,化濕止瀉。
- 人參(一錢):補氣益血,生津止渴。
- 茯苓(一錢):利水滲濕,健脾寧心。
- 甘草(一錢):調和藥性,緩解脾胃不和。
- 扁豆(一錢):健脾化濕,止瀉止嘔。
- 厚朴(制,一錢):燥濕消痰,行氣止痛。
- 木瓜(一錢):健脾和胃,消食止瀉。
- 杏仁(去皮,一錢):潤肺止咳,降氣止嘔。
- 半夏(一錢):燥濕化痰,降逆止嘔。
- 藿香(六分):解暑化濕,理氣和中。
- 砂仁(炒研,六分):溫脾止嘔,化濕開胃。
- 生薑(三片):溫中散寒,止嘔消食。
- 大棗(一枚):補中益氣,養血安神。
這是一個針對夏季虛弱之人,因風寒暑濕導致的霍亂吐瀉發熱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