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天章

《廣瘟疫論》~ 卷之一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6)

1. 夾血

時疫傳裡之後,蓄血最多,治從攻裡,茲不具論。惟本有內傷停瘀,復感時疫,於初起一、二日,疫之表證悉具,而脈或芤、或澀,頗類陽證陰脈,但須細詢其胸、腹、脅肋、四肢,有痛不可按而濡者,即為蓄血確驗,其芤、澀非陽證見陰脈,乃表證見里脈也。治法必兼消瘀,紅花、桃仁、歸尾、赤芍、元胡之類,量加一、二味,表邪方易解,澀、芤之脈方易起。若誤認芤、澀為陰脈,而投溫劑,輕者變劇,重者危矣。

白話文:

在流行病傳入人體後,最常見的就是血液瘀滯。治療上通常會選擇清除體內積血的方法,但這裡就不詳細討論了。主要談的是,如果本身就有內傷導致血液瘀滯,再加上感染了流行病,在發病的一、二天內,流行病的外在症狀都出現,但脈象可能是虛弱或是滯澀,這很像是陽性病症卻出現陰性脈象的情況。

然而,只要仔細詢問患者,如果胸部、腹部、側腰或是四肢有碰到就痛,且痛處濕潤,這就是血液瘀滯的明確證據。脈象的虛弱和滯澀並不是陽性病症出現陰性脈象,而是外在症狀下出現的體內脈象。

治療方法必須同時消除血液瘀滯,例如紅花、桃仁、當歸尾、赤芍、延胡索等藥物,酌情加入一、兩種,這樣外表的病邪才容易被清除,滯澀和虛弱的脈象才容易恢復正常。如果誤認為虛弱和滯澀是陰性脈象,而使用溫補的藥物,病情輕的會變得更嚴重,病情重的就危險了。

2. 夾脾虛

時疫較之風寒,本為難治,以風寒傳變有次序,時疫傳變無常經;風寒表邪,一發即散,時疫散而復集,且往往復之再三;風寒傳裡證,一攻即和,時疫攻而復合,有下至一、二十次者,此時疫之難治也。

而脾虛者更為難治。蓋時疫必得汗下而後解,脾虛者,表不能作汗,里不任攻下。或得汗矣,而氣隨汗脫;得下矣,而氣從下脫。治此等證,汗勿強汗,發表必兼養正,人參敗毒散是也;下勿輕下,攻裡必兼固氣、生津液,黃龍湯是也。其外證無大分別,惟脈不任尋按。然邪有進退,當其邪進方張之時,脈亦有尋按有力者,不可泥也,必合氣、色、神、情、脈證以相參。如面色萎黃,神情倦怠,氣息微促,及心悸、耳鳴皆脾虛中氣不振之象,更須通體合參。

如通體皆見有餘實象,而獨見一、二虛象,則虛象反為吃緊;通體見虛象,而獨見一、二實證,則實證又為吃緊。總須權衡標、本,凡證之屬表、屬上焦、屬六腑者,皆為標;證之屬裡、屬中焦、下焦、屬五臟,皆為本。若實證居標,虛證居本,則虛證為重;虛證居標,實證居本,則實證為重。

到此虛實關頭,必著意參詳,庶幾無失。

白話文:

對於時行瘟疫與普通風寒相比,確實較難治療,因為風寒的病情發展有固定順序,但時行瘟疫的病情變化莫測;風寒在表面的病邪,一旦發汗就可消散,然而時行瘟疫即便發汗也可能再次聚集,甚至會反覆多次;風寒傳入內裏的病症,一次攻下即可和解,但時行瘟疫即便攻下也可能再次合併,有的甚至要攻下十至二十次,這就是時行瘟疫難以治療的原因。

而脾虛的人更是難治。因為時行瘟疫必須通過發汗或攻下才能解開,但脾虛的人,體表無法正常發汗,內裏又承受不了攻下。有的即便發汗了,但氣血可能隨汗流失;有的即便攻下了,但氣血可能隨之下泄。對待這種病證,發汗時不要強制,用藥必須同時滋補正氣,例如人參敗毒散;攻下時不要輕易,攻下必須同時固氣、生津液,例如黃龍湯。此外,這種病證的外在表現沒有太大的區別,只是脈搏可能無法承受尋按。然而疾病有進有退,當邪氣旺盛時,脈搏也可能出現有力的情況,這時不能死板地看,必須結合氣色、神情、脈象等多方面綜合判斷。比如面色萎黃,精神疲倦,呼吸短促,以及心悸、耳鳴等都是脾虛中氣不足的表現,需要全面考慮。

如果全身都呈現出實證的狀態,但只有一兩個虛證的徵兆,那麼這些虛證反而更需要緊急處理;反之,如果全身都是虛證的狀態,但只有一兩個實證的徵兆,那麼這些實證又成為最需要緊急處理的部分。總的來說,必須權衡標本,凡屬於表、上焦、六腑的病症,都是標;屬於裡、中焦、下焦、五臟的病症,都是本。如果實證在標,虛證在本,那麼虛證更嚴重;虛證在標,實證在本,那麼實證更嚴重。

到了虛實交錯的關鍵點,必須細心斟酌,這樣纔不會有所遺漏。

3. 夾腎虛

時疫夾脾虛者,為難治矣,夾腎虛者更難。時疫屬熱證,腎氣虛則手足冷;時疫屬實邪,腎氣虛則眩暈驚悸,腰膝萎軟。腎虛之中,又有陰虛、陽虛之分。時疫必待汗、下、清而後解。陽虛者,一經汗、下、清則脫絕之證隨見;陰虛者,一經汗、下則枯竭之證隨見,必須時時諦察。

凡在表時,見腰痛異常,小便頻數,膝脛冷軟,其人平日非有淋濁、陽萎,即系遺泄、好內,須詢明。於通表藥中加人參、白芍,陽虛兼杜仲,陰虛兼知母,以照顧腎氣,免後來意外之變。若入里當下,必以陶氏黃龍湯為主;當清,必以人參白虎湯為主。或屢清、屢下而熱更甚,舌上燥而無苔;或有黑苔,愈清而愈長;或有燥苔,愈下而愈燥,此皆腎虛之證。察其陽明,無實邪可據,當從腎虛治,以六味地黃湯易生地,加知柏。

王太僕所謂:寒之不寒,責以無水,壯水之主,以制陽光者,此也。或仍不應,則合生脈散以滋水之上源;或用四物湯流通經絡。似此熱勢燎原,非杯水所能救,必大作湯液,藥味必以兩計,湯液必以鬥計,乃有濟耳。見幾若早,十救二、三;涸竭已見,十難救一;或更兼脾胃敗證,如嘔、呃、噦、利之類,湯藥不下,百難救一矣。

白話文:

標題: [夾腎虛]

內容: 當瘟疫併發脾虛的情況時,治療起來相當困難,如果再伴隨腎虛的話,治療將更爲棘手。瘟疫通常屬於熱性病症,而腎氣虛弱則會導致手腳冰冷;瘟疫由實邪引起,腎氣虛弱則可能引發眩暈、心悸和腰部及膝蓋的無力感。腎虛還細分爲陰虛和陽虛兩種情況。

治療瘟疫通常需要通過發汗、瀉下和清熱來解除病狀。對於陽虛的患者,一旦進行發汗、瀉下和清熱治療,可能出現生命危險;對於陰虛的患者,一旦進行發汗和瀉下治療,則可能出現身體乾涸的症狀,因此必須時刻密切觀察病情變化。

當患者處於表證階段,如果出現異常腰痛、頻尿、膝蓋和小腿冰冷無力等症狀,且平時無淋病、陽痿等問題,或者有遺精、過度房事等情況,需詳細詢問。在通表藥物中加入人參、白芍,對於陽虛的患者可同時加入杜仲,對於陰虛的患者可同時加入知母,以照顧腎氣,避免後續可能出現的意外狀況。如果進入裏證階段需要進行瀉下治療,應主要使用陶氏黃龍湯;如果需要清熱,應主要使用人參白虎湯。或者經過多次清熱和瀉下後熱度反而加重,舌頭乾燥無苔,或有黑色苔蘚,清熱後反而增加,或有乾燥苔蘚,瀉下後反而更加乾燥,這些都可能是腎虛的症狀。檢查陽明經絡,如果沒有實邪依據,應當按照腎虛治療,使用六味地黃湯,並以生地代替,加入知柏。

正如王太僕所說:“寒冷而不覺寒,是因爲體內水分不足,應當增強體內的水分,以控制過盛的陽氣。”如果這些方法仍然無效,可以結合使用生脈散來滋養上源的水分;或者使用四物湯來疏通經絡。面對如此猛烈的熱勢,就像火勢蔓延的草原,單憑一杯水無法撲滅,必須大量製作藥湯,藥材的用量必須以兩爲單位,藥湯的量必須以鬥爲單位,纔能有效治療。如果早期發現並及時治療,可能有二至三成的治癒率;如果已經出現嚴重的乾涸症狀,治癒的可能性極低;如果同時伴有脾胃衰敗的跡象,如嘔吐、呃逆、噯氣、腹瀉等,即使服用湯藥也無法下嚥,幾乎無法挽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