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瘟疫論》~ 卷之二 (2)
卷之二 (2)
1. 惡寒
時疫惡寒與風、寒、暑、濕諸證不同,諸證惡寒無時而勢不甚,時疫惡寒有時而勢甚;惡寒之後,必見發熱,熱時自熱而不覺寒,寒時自寒而不覺熱,非若諸證惡寒發熱之相兼也。
時疫惡寒傳裡之後少,在表之時多,而辨氣、色、神、脈、舌苔與發熱同,但有淺、深、虛、實之異。邪淺而在表者,惡寒之時少於發熱,治法方藥同於發熱,而以解表為主。邪在半表半裡者,寒熱往來如瘧狀,治法方藥亦同發熱。
邪深入里,失於攻下,而熱深厥深,反欲擁被向火,惡寒而不發熱,或熱亦微,甚則四肢反厥,此雖惡寒,實非寒也,乃陽氣為邪所鬱而不通,以通郁為主,達原飲、大柴胡湯、三承氣湯選用,使裡氣通而鬱陽發,反大熱而煩渴也。此證在惡寒時最難辨其為熱,須於九竅察之。
如目大小眥赤,鼻孔干,唇紅,舌苔黃黑燥,耳鳴或聾,小便黃、赤、澀、痛,大便燥結,或稀黃極臭,或鮮血,或心下至少腹有痛不可按處,此皆熱深陽郁之象。大抵周身皆見冷證,一、二處獨見熱證,反當以熱證為主,反此亦然,乃辨寒、熱、真、假之機要也。余所見時疫不下數千,里證惡寒者,百中一、二,即四肢厥逆,爪甲青紫,詢其所苦,亦不惡寒,此可得其概矣。
至若本系時疫熱證,因其人平素虛損衰老,及大病之後,用攻伐寒涼太過,至汗出不止,嘔利俱作,四肢微厥,六脈細濡而惡寒,為陽虛,乃攻伐太過所致,當以參,耆、苓、術為主。寸口脈微者,佐以升、柴;尺脈微者,佐以桂、附。須知雖屬陽虛,卻從熱證來,而陰必虧,桂、附亦不可過用,當佐以護陰藥為妙,如白芍、麥冬、五味之類。
此證溫補略緩,及溫補不到,必死;或過用溫補,陽雖回而陰竭,亦死,此處不可不斟酌至當。又有宣伐太過,而成虛證之惡寒;寒涼太早,而成實證之惡寒。以疫邪方伏於募原,未經傳變之時,胸膈必多痰滯。
有見其煩躁而遽用知、膏、芩、連者;有因其作渴而遽用生地、麥冬者,有病者自認火證而恣啖冷水、西瓜、梨、薺太早者,皆能抑鬱陽氣,壅閉邪熱,熱遏於中、下二焦,冷物、停痰滯於上焦,每每見惡寒證。遇此惟以宣導痰滯為主,痰滯通則惡寒自止。不可過溫,致下焦瘀熱、蓄血、斑黃、呃逆而死;不可清涼,致胸腹痞悶而危。
宜用草果、厚朴、檳榔、木香、半夏、蒼朮、萊菔、苓、澤導痰、開滯、逐水。痰滯水去,則惡寒止而熱證見,隨其傳變以施涼解攻利之劑,乃有效也。此法特救藥誤,非治正病耳。
總之風寒以惡寒為重,時疫以惡寒為輕。多有初起惡寒,一、二日不治,邪氣傳變,而惡寒自已者。與其誤治,毋寧俟之,若誤認惡寒為真寒,用辛溫之藥發散,未有不增其病勢者也。
白話文:
[畏寒]的部分內容如下:
流行性疾病所導致的畏寒與風、寒、暑、濕等一般的症狀有所不同。一般的症狀畏寒是隨時都可能發生,且程度並不會非常嚴重,而流行性疾病導致的畏寒是有特定時間,且強度更為明顯。畏寒後,必定會出現發熱的情況,熱的時候只感覺到熱,不會感覺到冷,冷的時候只感覺到冷,不會感覺到熱,這和一般的疾病畏寒和發熱同時存在的現象不同。
流行性疾病的畏寒,大多數情況下都在表層,深入裡層的情況較少。辨識氣色、神態、脈象和舌苔的方法和發熱相同,只是深度、實虛的程度不同。如果病邪尚淺,停留在表層,畏寒的時間會比發熱短,治療方法和藥物選擇與發熱相同,主要以解表為主。如果病邪在半表半里的位置,就會出現如同瘧疾般的寒熱交替,治療方法和藥物選擇也和發熱相同。
如果病邪深入裡層,未能及時進行攻下治療,會出現熱度越深,四肢越冷的現象,患者反而想要蓋被子靠近暖爐,畏寒但沒有發熱,或者發熱也很微弱,甚至四肢反而冰涼,這種情況雖然患者畏寒,實際上並不是因為寒冷,而是陽氣被病邪壓制無法流通,應以疏通鬱積為主,可以使用達原飲、大柴胡湯、三承氣湯等藥方,讓裡層的氣流通,鬱積的陽氣得以釋放,反而會出現大熱和煩渴的現象。這種症狀在畏寒的階段最難辨別其為熱症,必須透過觀察五官來判斷。
例如眼睛大小眼角紅,鼻孔乾燥,嘴脣紅,舌苔黃黑且乾燥,耳朵鳴響或聽力下降,小便黃、紅、刺痛,大便乾燥結塊,或者稀黃且極其惡臭,或者有鮮血,或者心下到少腹有不能按壓的疼痛,這些都是熱度深,陽氣鬱積的表現。通常全身會出現寒冷的症狀,但有一兩處獨獨出現熱症的症狀,反而應該以熱症為主,反之亦然,這是辨識寒熱真假的關鍵。我所見過的流行性疾病不下數千例,裡層症狀畏寒的,每一百例中只有個位數,即使四肢冰冷,指甲青紫,詢問他們的痛苦,也不會畏寒,由此可以得到一個大概的概念。
至於原本是流行性疾病熱症的患者,由於自身原本虛弱衰老,或者大病後,使用過多的寒涼攻伐藥物,導致出汗不止,嘔吐和腹瀉同時發生,四肢微冷,脈搏細弱且畏寒,這是陽氣虛弱,是由過度攻伐造成的,應該以人參、黃耆、茯苓、白朮等藥物為主。如果寸口脈搏微弱,可以輔以升麻、柴胡;如果尺脈微弱,可以輔以肉桂、附子。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屬於陽氣虛弱,但病因來自熱症,陰氣必然受損,肉桂、附子也不能過量使用,最好輔以保護陰氣的藥物,如白芍、麥冬、五味子等。
這種症狀如果溫補稍微緩慢,或者溫補不足,必定死亡;或者過度溫補,陽氣雖然恢復,但陰氣耗盡,也會死亡,在這裡不可不慎。此外,還有因為過度宣洩造成虛證的畏寒,以及過早使用寒涼藥物造成實證的畏寒。因為病邪剛開始潛伏在募原,尚未經過傳變,胸膈部位一定會有大量痰液。
有人看到患者煩躁就立即使用知母、石膏、黃芩、黃連;有人看到患者口渴就立即使用生地、麥冬;有人自己認為是火症,肆意飲用冷水、西瓜、梨、薺菜等,這些都會抑制陽氣,堵塞邪熱,熱度在中、下焦受到抑制,冷物、停滯的痰液在上焦停留,往往會出現畏寒的症狀。遇到這種情況,唯一的方法是以疏通痰液為主,痰液疏通了,畏寒自然停止。不可以過度溫補,以免下焦產生瘀熱、蓄血、斑黃、呃逆等症狀,導致死亡;不可以使用清涼藥物,以免胸腹痞悶,危及生命。
應該使用草果、厚朴、檳榔、木香、半夏、蒼朮、萊菔、茯苓、澤瀉等藥物,用以排痰、開滯、利水。痰液和水去除了,畏寒就會停止,熱症就會顯現,根據傳變的情況使用清涼解毒、攻利的藥物,纔能有效。這個方法只能挽救藥物錯誤,並不是治療正病。
總之,風寒的症狀中,畏寒是最主要的,而流行性疾病中,畏寒的症狀較輕。很多病例在初期會出現畏寒,一兩天不治療,病邪傳變,畏寒的症狀就會自行消失。與其誤診治療,不如等待,如果誤診畏寒為真正的寒冷,使用辛辣溫熱的藥物散寒,必定會加重病情。
2. 寒熱往來
寒熱往來與發熱惡寒異:發熱惡寒,一時兼至;寒熱往來,寒已方熱,熱已方寒。亦與瘧不同:瘧發有時,寒熱長短有定;此則寒熱無時,長短無定。雖不同於瘧,而邪俱在少陽半表半裡之間。
在傳變之初,是由輕入重,始則寒熱往來,繼則熱多寒少,再則但熱不寒,至晝夜壯熱、譫妄、煩渴畢現。在傳變之後,是由重出輕,晝夜壯熱,漸減而為發熱,有時而止,又減而為寒熱往來,又減而為戰汗,至脈靜身涼而愈。
夫疫邪自里出表者輕,自表入里者重。初起寒熱往來,是自表入里,犯及少陽,裡氣與邪相爭拒,繼則邪深入里,表裡並而為熱,晝夜壯熱而勢日重。既傳變之後,而寒熱往來,是邪氣向衰,正氣來復,自里出表,經過少陽。前之晝夜壯熱,邪氣秉綱者,至此正氣漸和而寒熱有時矣。
前之邪陽獨盛,亢極無陰作純熱者,至此則陰氣來復而寒熱相爭矣。前之邪並表裡而熱渴日加者,至此則裡氣逐出表邪而作戰汗矣。治法於未傳變之先,欲由表入里時,但透達其邪,使易傳化為主,達原飲是也。於傳變之後,欲自里出表時,以和解為主,小柴胡湯是也。於屢經汗下之餘,脈或虛微、濡弱、結代,心或悸動,神或委倦,形或羸弱過甚,當養陰益氣,助正卻邪為主,參胡三白湯、炙甘草湯、清燥養榮湯、補中益氣湯是也。(濡同軟。
)
白話文:
【往來寒熱】
往來寒熱與發熱惡寒的不同之處在於:發熱惡寒是同時出現的;而往來寒熱則是寒過之後才轉熱,熱退之後才變寒。它也與瘧疾不同:瘧疾發作有固定的時間,寒熱持續的長短也有定數;而往來寒熱則無定時,寒熱的持續時間也沒有一定。雖然與瘧疾不同,但病邪同樣位於少陽經脈,即身體半表半里的位置。
在疾病初傳變時,病情會由輕轉重,最初表現爲寒熱交替,隨後變爲熱多寒少,再後來只有發熱而無寒感,直到日夜高熱、胡言亂語、口渴煩躁等症狀全部顯現。在疾病傳變後期,病情則由重轉輕,日夜高熱逐漸減緩爲發熱,有時症狀會停止,然後進一步減輕爲寒熱交替,再進一步減輕爲戰汗,直至脈搏平穩、體溫正常而痊癒。
疫情中的邪氣從體內轉向體表時病情較輕,從體表侵入體內時則較重。在疾病初始階段出現的寒熱交替,表示邪氣正從體表侵入體內,影響到少陽經脈,體內的正氣與邪氣正在交鋒。隨後,邪氣進一步深入體內,體表與體內皆受熱邪影響,導致日夜高熱且病情日漸加重。在疾病傳變後出現的寒熱交替,意味着邪氣開始衰退,正氣逐漸恢復,邪氣從體內轉向體表,再次經過少陽經脈。之前的日夜高熱,是因爲邪氣占主導地位,此時正氣逐漸調和,寒熱交替有了規律。
之前的邪氣旺盛,極端無陰,純熱狀態,此時則陰氣恢復,與邪氣抗衡。之前的邪氣內外皆熱,口渴日益嚴重,此時體內的正氣將邪氣驅逐至體表,引發戰汗。治療上,在疾病未傳變之前,即邪氣欲從體表入侵體內時,應着重於透達邪氣,使其容易轉化,如使用達原飲。在疾病傳變之後,即邪氣欲從體內轉向體表時,則以和解爲主,如使用小柴胡湯。對於經過多次汗下後的患者,如果脈象虛弱、細弱、結代,心悸不安,精神疲倦,形體過度消瘦,應當以滋養陰液、補益正氣爲主,幫助正氣抵禦邪氣,如參胡三白湯、炙甘草湯、清燥養榮湯、補中益氣湯等。
3. 頭痛
時疫頭痛與風寒不同:風寒是寒束於上部,中、下無邪上逆,頭雖甚痛而不昏悶;時疫是熱蒸於上部,中焦邪犯上焦,頭不甚痛而皆悶,所謂卓然而痛者是也。驗得氣、色、神、脈、舌苔為時疫頭痛,而又有表裡之分。初起頭痛,腦後、巔頂、目珠略甚,舌苔白而發熱者,太陽頭痛也,羌活、川芎為主,豆豉、酒芩、知母、生地為輔。
額顱脹痛,目痛,鼻孔干,舌苔白而微黃,煩熱而渴者,陽明頭痛也,葛根為主,豆豉、石膏為輔。兩額角痛,眉稜骨痛,寒熱往來,口苦咽乾,舌苔中黃邊白,或中段黃,尖上白,少陽頭痛也,柴胡、荊芥、川芎為主,酒芩、石膏為輔。頭痛而三陽證悉具者,吳氏三消飲為主。
時疫頭痛,專見一經證者少,雜見二、三經證者多,此方尤為多效,頭痛甚者,加豆豉、芎、防清其頭目。頭痛,舌苔黃,心下滿,蒸蒸發熱者,陽明裡證也,三黃石膏湯、小承氣湯、大柴胡湯、防風通聖散選用。舌苔黃,或半截或旁邊有一塊白,胸滿而嘔,頭痛兼眩者,痰厥頭痛也,前胡為主,半夏、萊菔子、枳、桔、山楂、麥芽為輔,兼煩熱者,加大黃、枳實。
汗、下、清解後,頭痛心悸,四物湯去川芎,加丹皮、知母、黃柏,或歸脾湯、逍遙散並加生地、棗仁。凡頭痛見證混雜,難分表裡者,總以舌苔辨之。
白話文:
[頭痛]
時行的流行性頭痛和一般的風寒頭痛有所不同:風寒頭痛是由於寒氣束縛在身體的上部,中、下部沒有病邪往上反沖,雖然頭痛得很厲害但不會感到昏沉悶熱;而流行性頭痛是由於熱氣蒸騰在身體的上部,中焦部位的病邪侵犯到了上焦,頭部不會非常疼痛但是會感到悶熱,這就是所謂的清晰但疼痛的症狀。如果從氣色、精神、脈象、舌苔等檢查結果確認是流行性頭痛,而且還有表裡之分。
剛開始的頭痛,如果主要集中在腦後、頭頂、眼球周圍,舌苔呈白色且有發燒的現象,這是太陽經的頭痛,治療上以羌活、川芎為主要藥材,輔以豆豉、酒芩、知母、生地。
如果是額頭、眼眶周圍脹痛,眼睛痛,鼻孔乾燥,舌苔白中帶黃,感到煩躁且口渴,這是陽明經的頭痛,治療上以葛根為主要藥材,輔以豆豉、石膏。
如果是兩側額頭、眉骨疼痛,伴隨寒熱交錯,口苦喉嚨乾,舌苔中間黃邊緣白,或中段黃、舌尖白,這是少陽經的頭痛,治療上以柴胡、荊芥、川芎為主要藥材,輔以酒芩、石膏。
如果頭痛同時伴隨著三陽經的所有症狀,則以吳氏的三消飲為主要治療。
流行性頭痛單純只出現在某一經絡的情況較少,大多數情況下會同時出現在兩條或三條經絡,這種情況下,上述的藥方效果更佳。頭痛嚴重者,可加入豆豉、芎、防,以清頭目。
如果頭痛,舌苔呈黃色,胸口感到飽脹,身體有蒸騰般的發熱感,這是陽明經的內証,可用三黃石膏湯、小承氣湯、大柴胡湯、防風通聖散等藥方治療。
舌苔黃,或舌苔一半黃一半白,或舌邊有一塊白,胸口飽脹且有噁心嘔吐感,頭痛且伴有眩暈,這是痰厥頭痛,治療上以前胡為主要藥材,輔以半夏、萊菔子、枳、桔、山楂、麥芽。如果併有煩躁發熱的症狀,可加入大黃、枳實。
在進行了出汗、瀉下、清解等治療後,如果仍有頭痛、心悸的症狀,可以使用四物湯去掉川芎,加入丹皮、知母、黃柏,或者歸脾湯、逍遙散,再加入生地、棗仁。
對於頭痛症狀混雜,難以分辨表裡的患者,總的來說,應通過觀察舌苔來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