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瘟疫論》~ 卷之二 (5)
卷之二 (5)
1. 狂汗
時疫臨解,有忽手舞足蹈,跳床投榻而後作汗者,最為駭人。然須驗其是否作汗,作汗之脈浮而緩,浮為邪還於表,緩則胃氣自和,待汗透自愈。脈若浮洪、浮數、浮滑、浮散、雖有汗,亦為發狂,非作汗也。
白話文:
當瘟疫來臨解除時,會有人突然手舞足蹈,甚至跳上牀或投入牀上才開始出汗,這種情況非常恐怖。然而,必須驗證他們是否真的出汗,如果脈搏浮緩,那麼浮指的是病邪返回到表皮,緩則表示胃部功能恢復平和。等到汗水充分排出,自然就能痊癒。如果脈象呈現浮洪、浮數、浮滑、浮散,即使有出汗,也只是精神失常,並非正常的出汗狀態。
2. 頭腫
時疫頭腫乃風熱壅於上部,太陽之經脈鬱滯巔頂,俗名大頭傷寒。當視表裡輕重加輕清疏風之品,以散其腫,荊、防、薄荷、蟬蛻、川芎、蔓荊、菊花之類。如發熱,舌苔白,表重於里也,合表藥用九味羌活湯、人參敗毒散是也。如煩渴,舌苔黃者,里重於表也,合里藥用三消飲、涼膈散、大柴胡湯、調胃承氣湯是也。
古有用三稜針刺出惡血法亦可用。至發癰膿者,不在此例。
白話文:
時疫頭腫,是風熱之邪壅塞於上部,太陽經脈受阻於頭頂,民間俗稱大頭傷寒。治療時應根據表裡證候輕重,選用輕清疏風藥物來散腫,例如荊芥、防風、薄荷、蟬蛻、川芎、蔓荊、菊花等。
若患者發熱,舌苔白,則說明表證較重,應配合表藥使用九味羌活湯、人參敗毒散等方劑。
若患者煩渴,舌苔黃,則說明裡證較重,應配合裡藥使用三消飲、涼膈散、大柴胡湯、調胃承氣湯等方劑。
3. 面腫
時疫面腫,風熱溢於上部,陽明之經脈被郁也,赤腫者方是,治以白芷、防風、葛根、石膏散其風熱,視表裡之輕重,合頭腫條內諸方加減用之。若黃腫,乃水氣也,當從水腫治之。
白話文:
如果遇到流行病導致面部腫脹,這是因為風熱之氣上溢,阻塞了陽明經脈,所以出現紅腫。可以用白芷、防風、葛根、石膏散來散風熱,再根據病情輕重,配合治療頭腫的藥方加減使用。如果面部腫脹是黃色的,那就是水氣腫脹,應該按照水腫的治療方法處理。
4. 頸項腫
時疫頸項腫,乃陽明風熱,俗名捻頭瘟,又名蛤蟆瘟,當按頭腫條內表裡諸方加葛根、桔梗、牛蒡、防風、玄參。癰膿發頤,不在此例。
白話文:
如果因為時疫導致脖子腫脹,這是陽明經風熱引起的,俗稱捻頭瘟或蛤蟆瘟,治療時應該在原本針對頭腫的方劑中加入葛根、桔梗、牛蒡、防風、玄參等藥材。如果出現頷部化膿,則不在此例。
5. 耳旁腫
時疫耳旁腫,乃少陽風熱,俗名黃耳傷寒,小柴胡湯加荊、防、芎、芍、元參,亦當與頭腫參看。
白話文:
當季流行且耳周出現腫脹的情況,通常是由於少陽經的風熱所引起,俗稱為「黃耳傷寒」。對於這種情況,我們可以使用加有荊芥、防風、川芎和白芍,以及元參的小柴胡湯來進行治療。在處理這種症狀時,應同時參考頭部腫脹的狀況。
6. 胸紅腫
時疫胸前一片紅腫,粟起似麻疹,風熱也,俗名赤膈傷寒,亦於頭面諸條、表裡方中加荊、防、連翹、赤芍、牛蒡、土貝。
白話文:
當季流行病在胸部形成一片紅腫,狀如麻疹,這是風熱症狀,俗稱「赤膈傷寒」。治療上除了在頭面部和表裡的方藥中加入荊芥、防風、連翹、赤芍、牛蒡、土貝等草藥。
7. 周身紅腫
時疫周身紅腫,風熱溢於皮膚也。用羌、獨、升、柴、葛、芷疏其皮膚之毛竅,石膏、黃芩、梔子、連翹清其肌肉之熱,赤芍、歸尾、紅花、生地活其毒熱之瘀。兼里證與頭腫諸條參治。
以上頭腫諸條,列之表證者,以初起言也。若見於病後,曾經汗、下者,為餘邪不盡,治法則小異。大約見於初起,表邪盛實,用表散之藥為主,清裡之藥為輔;見於病後,里邪留溢,用清裡之藥為主,表散之藥為輔。以此為權衡。思過半矣。
白話文:
當遇到時疫導致全身紅腫,這是因為風熱侵入皮膚所致。可以使用羌活、獨活、升麻、柴胡、葛根、芷草疏通皮膚的毛孔,用石膏、黃芩、梔子、連翹清熱解毒,用赤芍、歸尾、紅花、生地清除毒熱瘀積。如果患者同時出現裡證和頭腫,則需根據相關條文進行治療。
以上關於頭腫的條文,主要是針對疾病初期而言。如果是在病後出現頭腫,患者曾經出汗或服瀉藥,則可能是餘邪未盡,治療方法略有不同。總的來說,如果疾病初期,表邪盛實,則以表散之藥為主,清裡之藥為輔;如果是在病後,里邪留溢,則以清裡之藥為主,表散之藥為輔。以此為衡量標準,就能掌握治療方向。
8. 發黃
時疫發黃有四:一宿食,二蓄水,三蓄血,四鬱熱。當疫證初轉在表時,胸膈痞悶,目珠黃,面鼻正中黃,宿食壅於胃脘也,於表藥中加山楂、神麯、麥芽、萊菔子。傳裡時,小便不利,腹滿而響,面、目、身俱黃,蓄水也,四苓散加梔子、茵陳。胸腹有軟痛處,小便自利,大便黑而發黃者,蓄血也,桃仁承氣湯。
熱在下焦,大小便俱不利而發黃者,鬱熱也,茵陳蒿湯。
白話文:
時疫發黃的四種原因:
- 宿食: 飲食積滯,停留在胃脘,導致胸膈痞悶,目珠、面鼻正中發黃。治療時,在表證藥物中加入山楂、神麴、麥芽、萊菔子等消食導滯藥物。
- 蓄水: 水液停滯,導致小便不利,腹滿而響,面色、目色、全身發黃。治療時,服用四苓散加梔子、茵陳等利水滲濕藥物。
- 蓄血: 血瘀停滯,導致胸腹有軟痛,小便自利,大便黑而發黃。治療時,服用桃仁承氣湯等活血化瘀藥物。
- 鬱熱: 熱邪鬱積在下焦,導致大小便不利而發黃。治療時,服用茵陳蒿湯等清熱利濕藥物。
凡發黃必以二便為辨。二便調,屬上焦;小便不利屬水;小便自利而大便黑潤屬血;大小便俱不利屬熱鬱,乃胃熱移於膀胱,不必利其小便,但當通其大便,是以茵陳湯有專功也。
發黃當辨其色。上焦宿食發黃,只在面目,不及周身;蓄水發黃,周於身,兼微黑而黯淡,瘀血發黃亦兼微黑而潤澤;鬱熱發黃兼赤而鮮明。此即以黃辨黃之法也。
白話文:
一個人如果發黃,就要觀察他的大小便狀況來判斷。大小便正常,屬於上焦問題;小便不順暢,屬於水濕問題;小便順暢但大便黑潤,屬於血瘀問題;大小便都不順暢,屬於熱鬱問題,這是胃熱移到膀胱,不用急著利尿,只需要通便,所以茵陳湯有特殊功效。
發黃還要辨別顏色。上焦宿食發黃,只出現在臉部,不會遍及全身;水濕發黃,遍布全身,且略帶黑色,黯淡無光;瘀血發黃也略帶黑色,但潤澤光亮;熱鬱發黃則兼帶紅色,鮮明亮麗。這就是用黃色來判斷黃色病症的方法。
9. 發疹
時疫發疹,熱邪從皮毛出也,與汗同機,以疏散清熱為主。然與他證發疹不同。他證或無裡熱,此則未有不裡熱者,雖以疏散為要,而見煩渴、舌苔黃則硝、黃仍須兼用;他證發疹,疹散而病即愈,此則有屢發而病不衰者;他病發疹不過一、二日為期,此則為期不定。治法必視里邪解否,為用藥之準則,不可以疹之一證為據也。
白話文:
流行病引起的疹子,是熱邪從皮膚毛髮發散出來,與出汗的機理相同,治療以疏散清熱為主。然而,它與其他病症引起的疹子有所不同。其他病症引起的疹子,可能沒有內熱,但這種病一定有內熱,雖然疏散是主要的治療方法,但如果病人感到煩躁口渴、舌苔發黃,就必須同時使用硝石、黃芩。其他病症引起的疹子,疹子消退後病就痊癒,但這種病,可能反复發作,病症一直不減輕。其他病症引起的疹子,發病時間不過一兩天,但這種病,發病時間不定。治療方法必須觀察內熱是否消退,以此作為用藥的準則,不能只根據疹子這一症狀來判斷。
10. 發斑
時疫發斑,邪熱出於經脈也,雖不及戰汗,亦有外解之機,治以涼血清熱為主,白虎化斑湯、吳氏舉斑湯、犀角地黃湯選用。此亦與他證發斑有異,他證發斑,斑消則愈,此總不以斑之消否為輕重,而惟以里證為主。每每斑出而譫妄如故,或斑出數日已消而昏沉如故,必待裡熱全清,二便清利而後愈。
故治斑藥味可為輔,不可為主。發斑、發疹,熱皆在經而不在胃,凡遇煩躁而不渴,目赤而舌白,即是將發斑疹之候,預以清涼、解表、透毒之藥治之,使邪易出、易淨。
白話文:
當瘟疫導致身上出現斑點時,是因為體內的熱邪從經脈中散發出來。雖然不像出汗那麼有效,但也有從體表驅邪的機會。治療以清熱涼血為主,可以用白虎化斑湯、吳氏舉斑湯、犀角地黃湯等藥方。
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情況與其他原因引起的斑點不同,其他情況的斑點消退就代表痊癒,而這種瘟疫引起的斑點消退並不代表病情好轉,病情的輕重取決於內在的病症。即使斑點出現後依然神志不清,或者斑點出現幾天后消失但仍昏沉不醒,都需要等到體內的熱邪完全消除,大小便通暢後才能痊癒。
因此,治療斑點的藥物只是輔助手段,不能作為主要治療方法。當出現斑點或疹子時,熱邪主要在經脈中,不在胃裡。如果出現煩躁不安但口渴不重,眼睛紅腫但舌苔發白,這都是即将出現斑點或疹子的徵兆,應該提前使用清涼、解表、解毒的藥物治療,讓邪氣容易排出體外,尽快痊癒。
以上時疫表證,皆關乎里,不似他證,表裡兩不相關。故前列各條,皆冠以時疫二字,以明非他病之見證,不可以治他病之法治之,亦不可以此法治他病,總憑氣、色、神、脈、舌苔辨之,百不失一。是五者,為辨時疫之大綱,實亦辨時疫之細目也。
白話文:
上述的時疫表證,都與里證有關聯,不像其他病證,表裡兩者互不相干。因此,前面列出的各條,都冠以「時疫」二字,明確表明這不是其他疾病的症狀,不能用治療其他疾病的方法來治療,也不能用這個方法去治療其他疾病。總之,要根據氣色、精神、脈象、舌苔來辨別,百發百中。這五個方面,是辨別時疫的大綱,也是辨別時疫的細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