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瘟疫論》~ 卷之三 (1)
卷之三 (1)
1. 煩躁
煩乃心煩,情思不定,神不安而形如故。躁則形擾,揚手擲足,形不寧而神復亂。煩輕而躁重也。在他證有謂煩屬心,躁屬腎者;煩屬陽,躁屬陰者。在時疫總屬鬱熱。熱淺在上,則見煩躁之形;熱深在下,則漸近昏沉而不煩躁。是時疫初起,可即煩躁之輕重,辨病勢傳變之輕重,不煩躁則非時疫,設氣、色、神、脈、舌苔有時疫確據,亦屬但表不里之輕證。
凡初起憎寒發熱而煩躁者,邪在半表半裡,三消飲、九味羌活湯、六神通解散選用。隆冬寒甚,汗難出者,大青龍湯、葳蕤湯可借用。舌苔已黃,渴而喜飲,身熱汗出而煩躁者,邪入於胃也,白虎、黃芩、三承氣、小陷胸、三黃瀉心、涼膈散選用。舌苔已黑,煩躁漸近昏沉者,邪入心包也,犀角地黃湯加羚羊角、黃連解毒湯選用。
白話文:
心煩意亂,精神不安,但外表看似正常,這就是煩。身體躁動不安,手腳不停擺動,外在表現不平靜,內心也跟著混亂,這就是躁。煩輕躁重。有些人說,煩屬於心,躁屬於腎;煩屬於陽,躁屬於陰。在時疫中,煩躁通常是鬱熱所致。熱邪淺表在上,就會出現煩躁的症狀;熱邪深在下,就會逐漸昏沉,不再煩躁。時疫初期,可以根據煩躁的輕重程度,判斷病情發展的輕重。如果沒有煩躁,就不是時疫,即使其他症狀像氣色、精神、脈象、舌苔等都符合時疫,也只能算是表面症狀,病邪尚未深入。
剛開始出現畏寒發熱伴隨煩躁的,病邪在半表半里,可以選擇三消飲、九味羌活湯、六神通解散等方劑。隆冬嚴寒,不易出汗的,可以用大青龍湯、葳蕤湯。舌苔已黃,口渴喜飲,身體發熱出汗伴隨煩躁的,病邪已入胃,可以選擇白虎湯、黃芩、三承氣湯、小陷胸湯、三黃瀉心湯、涼膈散等方劑。舌苔已黑,煩躁逐漸昏沉的,病邪已入心包,可以選擇犀角地黃湯加羚羊角、黃連解毒湯等方劑。
屢經汗、下、清涼,表裡俱無阻滯而煩躁者,陰液傷也,生脈散、六味地黃湯、吳氏諸養榮湯選用。或用汗解、清利、滋潤諸法不應而煩躁加甚者,當細驗舌苔。若黃黑苔中夾一塊白潤,是為夾水。或平素胸有痰飲;或未病之先,曾飲冷物;或初煩躁時,過飲冷水,恣啖涼物;或用清涼太早,皆能停飲於胸膈,胃脘之間。寒飲拂鬱其疫熱,外不能達表,內不能傳胃,故煩躁轉甚。
驗舌之後,更細按胸脅,滿痛而軟,漉漉有聲,再細察其脈,右寸關或弦緊,或緩,皆停水確據。當以蒼朮、半夏、萊菔、厚朴先消其水氣,然後治其煩躁,無不應者。不論舌苔有無黃黑,但煩躁而兼小便不利者,雖無水氣在胸脅,而少腹略有滿痛處,即當以導赤散、瀉心湯、四苓湯、豬苓湯、益元散利其小便,所謂心邪不從心瀉,而從小腸瀉也。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經常出汗、腹瀉、服用清涼藥物後,表裡都沒有阻塞卻仍然煩躁,這是陰液受損的表現,可以用生脈散、六味地黃湯、吳氏養榮湯等藥物治療。如果服用汗解、清利、滋潤等藥物後煩躁反而加重,就要仔細觀察舌苔。如果黃黑苔中夾雜一塊白潤,就說明有水飲停滯。或者平常胸部有痰飲,或者病前曾喝過冷的東西,或者剛開始煩躁時喝了過多冷水,吃了太多涼性食物,或者過早地使用清涼藥物,都會導致水飲停滯在胸膈、胃脘之間。寒飲阻礙疫熱,外不能達表,內不能傳胃,所以煩躁更加嚴重。
觀察舌苔後,還要仔細按壓胸脅,如果感到滿痛而柔軟,還有漉漉的聲音,再仔細觀察脈象,右寸關脈或弦緊或緩,這些都是停水的確切證據。應該先用蒼朮、半夏、萊菔、厚朴等藥物消去水氣,然後再治療煩躁,效果一定很好。無論舌苔是否有黃黑,只要煩躁並伴隨小便不利,即使胸脅沒有水氣,但少腹略有滿痛,就應該用導赤散、瀉心湯、四苓湯、豬苓湯、益元散等藥物利尿,這就是所謂的“心邪不從心瀉,而從小腸瀉”。
2. 嘔
吳又可曰:時疫有始終能食者,邪不傳胃也,慎勿絕其飲食,此不嘔者也。愚嘗見時疫初起未發熱時,表證未見,有先作嘔數日者,此疫邪先犯太陰。當辨其口氣,無臭氣而不黏者,屬太陰寒證;有臭氣黏厚者,屬太陰疫證。此為先里而後表,不可遽用清涼,閉遏邪氣,致使不能透達傳化。
雖四肢有時厥逆,脈有時沉伏,亦不可用溫熱,致增嘔證。甚有舌紫昏沉者,惟當宣其胃氣,藿香正氣散最宜。若已發熱而嘔者,吳氏達原飲加半夏。兼三陽表證加羌活、葛根、柴胡。若嘔而煩渴,身熱而不惡寒者,邪在陽明也,白虎湯、黃芩湯、並加半夏。若嘔而舌黃,胸中有滿痛處,桔皮半夏湯加枳實、山楂、麥芽、川貝。
白話文:
吳又可說:時疫發作,能正常飲食的人,邪氣尚未侵犯到胃部,切勿強行禁食,這類人不會嘔吐。我曾經見過時疫初期,尚未發熱,表證尚未出現,就先有嘔吐數日的人,這是疫邪先侵犯了脾胃。應該辨別其口氣:沒有臭味且不黏稠的,屬於脾胃寒證;有臭味且黏稠的,屬於脾胃疫證。這是先犯脾胃,再影響到表面的情況,不可急著用清涼的藥物,會閉塞邪氣,導致無法透達和轉化。
雖然四肢有時會發冷,脈象有時會沉伏,但也不可以用溫熱的藥物,會加重嘔吐症狀。嚴重時舌頭會發紫昏沉,只能宣通胃氣,藿香正氣散最適合。如果已經發熱並且嘔吐,可以用吳氏達原飲加半夏。如果兼有太陽、陽明、少陽的表證,可以加羌活、葛根、柴胡。如果嘔吐且口渴,身體發熱但不畏寒,邪氣在陽明經,可以用白虎湯、黃芩湯,並加半夏。如果嘔吐且舌頭發黃,胸部有滿悶疼痛的地方,可以用桔皮半夏湯加枳實、山楂、麥芽、川貝。
貝母力緩,用至五錢或一兩,乃能舒郁散結。若嘔而舌黃,心下臍上有滿痛拒按者,大柴胡湯。若嘔而舌黃或黑,少腹有滿痛拒按,當視其前後何部不利。大便不利調胃承氣湯;小便不利四苓加木通,或益元散,利之則愈。寒熱已解,二便通利,胸腹無滯而嘔不止者,餘熱在胃也,竹葉石膏湯。
屢經清、下,嘔不止而舌無苔,多汗、心悸、萎倦者,中氣傷也,大半夏湯或六君子湯加白蔻。屢經清、下,倦怠異常,四肢漸冷者,乃清下太過而中寒也,理中湯甚至加附子。然此為治藥之法,非治疫之法也,宜詳察之
白話文:
貝母藥性緩和,需要用量達到五錢或一兩才能達到舒緩鬱結的效果。
若患者出現嘔吐、舌頭發黃、心窩到肚臍之間有飽滿疼痛且拒按的症狀,可以服用大柴胡湯。
若患者出現嘔吐、舌頭發黃或發黑、小腹有飽滿疼痛且拒按的症狀,需要觀察患者前胸或後背哪個部位不適。
如果大便不通暢,可以服用調胃承氣湯;如果小便不通暢,可以服用四苓湯加上木通,或者益元散來利水,利水通暢後病情就會好轉。
如果寒熱症狀已經消除,二便通暢,胸腹沒有積滯,但仍然嘔吐不止,說明餘熱留在胃中,可以服用竹葉石膏湯。
如果患者經過多次清熱瀉下的治療,仍然嘔吐不止,舌苔消失,並且伴隨多汗、心悸、疲乏無力的症狀,說明脾胃中氣受損,可以服用大半夏湯或六君子湯加上白蔻。
如果患者經過多次清熱瀉下的治療,出現異常的倦怠、四肢漸漸變冷的症狀,說明清熱瀉下過度導致脾胃虛寒,可以服用理中湯,甚至可以加入附子。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這些方法是針對一般治療的,不一定是治療疫病的方法,需要仔細觀察患者的病情。
3. 咳
咳者,疫邪夾他邪干肺也。有初起在表,夾風邪干肺者,脈兼浮,咳多痰沫,必兼鼻鳴、自汗、灑淅惡寒,於透表諸方中加前胡、桔梗、蘇子、杏仁、淡豉。有夾水乾肺者,不論表裡,脈必兼緩,咳必多清痰,兼舌白、心悸、胸滿,或嘔,或吞酸,於表裡藥中加桑皮、半夏、茯苓、川貝母、萊菔子。
有疫熱傳裡,燥火熏肺者,脈必數,咳必無痰,有痰亦難出而咽痛,於裡藥中加花粉、黃芩、川貝、蔞仁。有病後陰傷肺燥者,脈必澀,咳必無力,舌必赤而無苔,吳氏清燥養榮湯加麥冬、元參、知母、貝母。有屢經汗、下,或平素陰虛,腎氣上逆者,咳必兼上氣,顴必時赤,足膝必清萎,脈必散,六味加枸杞、五味、牛膝。
疫邪兼咳者少,即有之,亦非大有關係之證,宜以病之表裡大勢為主,加治咳藥於本方療之。
白話文:
咳者,疫邪夾他邪干肺也。
咳嗽的原因,是疫病的邪氣,夾雜其他邪氣,侵犯了肺部。
有初起在表,夾風邪干肺者,脈兼浮,咳多痰沫,必兼鼻鳴、自汗、灑淅惡寒,於透表諸方中加前胡、桔梗、蘇子、杏仁、淡豉。
如果咳嗽剛開始,病邪停留在肌表,夾雜風邪侵犯肺部,脈象浮,咳嗽痰多,同時伴有鼻塞、出汗、怕冷打噴嚏等症狀,可以在治療表症的藥方中加入前胡、桔梗、蘇子、杏仁、淡豉。
有夾水乾肺者,不論表裡,脈必兼緩,咳必多清痰,兼舌白、心悸、胸滿,或嘔,或吞酸,於表裡藥中加桑皮、半夏、茯苓、川貝母、萊菔子。
如果咳嗽伴隨水邪侵犯肺部,無論是表症還是裡症,脈象緩,咳嗽痰液清稀,並且舌苔白、心慌、胸悶,伴隨嘔吐、反酸等症狀,可以在表裡兼顧的藥方中加入桑皮、半夏、茯苓、川貝母、萊菔子。
有疫熱傳裡,燥火熏肺者,脈必數,咳必無痰,有痰亦難出而咽痛,於裡藥中加花粉、黃芩、川貝、蔞仁。
如果疫病熱邪傳入內裡,燥熱灼傷肺部,脈象數,咳嗽無痰,即使有痰也很難咳出,同時伴隨咽喉疼痛,可以在治療裡症的藥方中加入花粉、黃芩、川貝、蔞仁。
有病後陰傷肺燥者,脈必澀,咳必無力,舌必赤而無苔,吳氏清燥養榮湯加麥冬、元參、知母、貝母。
如果因病後身體虛弱,陰液虧損,導致肺部燥熱,脈象澀,咳嗽無力,舌頭紅而無苔,可以使用吳氏清燥養榮湯,並加入麥冬、元參、知母、貝母。
有屢經汗、下,或平素陰虛,腎氣上逆者,咳必兼上氣,顴必時赤,足膝必清萎,脈必散,六味加枸杞、五味、牛膝。
如果因為多次出汗、腹瀉,或者平時陰虛體質,導致腎氣虛弱上逆,咳嗽同時伴隨氣喘、面頰潮紅、腳踝浮腫、脈象散亂,可以在六味地黃丸的基礎上,加入枸杞、五味子、牛膝等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