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天章

《廣瘟疫論》~ 卷之二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4)

1. 脛腿痛酸

時疫初起,脛痛酸者,太陽經脈之郁也,獨活為主。兼攣者,治在筋,加秦艽、木瓜;兼腫者,治在肉,加木通、赤芍、檳榔;兼軟者,屬濕溫,俗名軟腳溫,往往一、二日即死,宜白虎加蒼朮湯,或蒼朮、黃柏。此與膝痛頗同,未經汗、下,則解表之大勢加一、二味脛痛專藥。表證已解,惟留此證,當專治之。若屢經汗、下而見虛證,亦以補腎為主。

白話文:

在瘟疫剛開始的時候,如果感到小腿疼痛且酸楚,這通常是因為太陽經脈有阻滯。這種情況下,主要用獨活來治療。如果還伴有肌肉抽筋的情況,那就要針對筋絡來治療,可以加上秦艽和木瓜。如果小腿還出現腫脹,那就需要對肉體進行治療,可以加上木通、赤芍和檳榔。如果小腿感到無力,這通常是由濕熱造成的,俗稱為軟腳熱,病情嚴重的話,往往在一兩天內就會死亡,應該使用白虎加蒼朮湯,或者單純使用蒼朮和黃柏。這種情況和膝蓋疼痛有些相似,如果沒有經過發汗或者瀉下的治療,那就在解表的大原則下,加上一兩種專門治療小腿痛的藥物。如果已經解除了表面的病徵,只剩下小腿疼痛,那就應該專心對症治療。如果經歷了多次發汗和瀉下後,出現了虛弱的症狀,那應該以補腎為主。

2. 足痛

時疫初起足痛,有因素有腳氣痼疾者。但治時疫,於解表藥中,微加檳榔、木通。若已經汗、下,表裡俱平而足痛不止,則消息其腎家虛實,同膝脛痛法治之。

白話文:

當瘟疫剛開始引起腳痛,有可能是因為本來就有腳氣這類的舊疾。在治療瘟疫時,於發汗藥物中稍微加入檳榔和木通。如果已經進行過發汗或瀉下療法,身體外表與內在的病狀都已平復但腳痛仍未停止,那麼就要進一步判斷腎臟的虛實情況,按照治療膝蓋和小腿疼痛的方法來處理。

這段古文的意思就是:如果在疫情期間出現腳痛,且原本就有腳氣等相關疾病,治療上應針對疫情,並在解熱藥物中添加檳榔和木通。若經由發汗或瀉下治療後,全身狀況已穩定,但腳痛仍未改善,就需進一步評估腎臟功能的強弱,再依照膝蓋及小腿疼痛的治療方式進行處理。

3. 肩臂痛酸

時疫初起,肩臂痛酸者,手太陽經脈受邪也。解表,則痛自已。經汗、下後而肩臂痛者,有經隧阻滯、血脈空虛之別:經隧阻滯者,脈多有力,證多熱渴,以清熱活血為主,黃芩、赤芍、歸尾、紅花之類;血脈空虛者,證多萎困,脈多芤、澀,養血益氣為主,四物合參、耆之類。

白話文:

【肩臂疼痛】

在流行病剛開始時,如果出現肩臂疼痛酸楚的情況,這通常是因為手太陽經脈受到了病邪的影響。只要能有效地解除表面的病邪,疼痛自然就會消失。

然而,若是在已經發汗或用過瀉藥後,還持續有肩臂疼痛的問題,這可能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經絡通道受到阻塞,另一種則是體內血液和氣力不足。

若是經絡通道受阻,通常脈搏會較強勁,且病人常伴有熱感和口渴,這種情況應以清熱和活血為主要治療方向,例如使用黃芩、赤芍、當歸尾、紅花等草藥。

相反地,如果體內血液和氣力不足,病人通常會感到疲倦無力,脈搏可能會呈現芤或澀的特徵,這種情況應以補血和增強氣力為主要治療方向,例如使用四物湯配合人參、黃耆等草藥。

4. 腕痛

時疫初起腕痛者,乃風淫末疾也。初起解表,汗、下後益氣養血,與肩臂痛同治。

白話文:

當瘟疫剛開始而感到手腕疼痛的情況,這是由於過度的風邪所引起的末梢病變。在剛開始的時候應進行解表治療,即發汗或瀉下後,進一步應補充元氣及養血,其治療方式與肩膀手臂疼痛相同。

5. 周身骨節痠痛

項、背、腰、膝、脛、足、肩臂諸痛,已列於前,則周身之痠痛備矣。茲複列周身骨節痠痛者,以痛在一處,邪有專注,痛在周身,邪有分布也。專注之邪,須通其凝泣;分布之邪,須解其縛束。故治周身痠痛,疏表其大法也。而酸與痛亦有別:酸輕而淺;痛重而深。痠痛與拘攣又有別:痠痛舉動如常,拘攣屈伸不利;痠痛病在營衛,拘攣病在筋脈。

合痠痛拘攣,又有上下、淺深、前後之不同:在身半以上為末疾,淺而易解;在身半以下為本病,深而難去。合上、下之痠痛、拘攣,在未經汗、下與已經汗、下者又有別:未經汗、下屬邪盛,宜宣伐;已經汗、下屬正虛,宜調補。明乎此,則痠痛在周身,在一處,按證施治,無不當矣。

解表諸方:人參敗毒散、九味羌活湯、六神通解散、大羌活湯。

白話文:

[全身骨骼關節痠痛]

對於頸部、背部、腰部、膝蓋、小腿、腳部、肩膀和手臂等部位的疼痛,我們之前已經討論過,這些部位的痠痛基本上涵蓋了全身的範圍。現在再次談論全身骨骼關節痠痛的原因是,如果疼痛集中在一個地方,那可能是特定的病邪在作祟;但如果全身各處都感到疼痛,那麼病邪可能已經在全身散佈開來。對於專一的病邪,我們需要疏通它造成的阻塞;對於散佈的病邪,我們需要解除它對身體的束縛。因此,治療全身痠痛,通常會採取疏解表面病邪的方法。

然而,酸和痛其實是有區別的:酸感較輕且表淺;痛感則更重且深入。痠痛和拘攣也有不同:痠痛時,活動能力基本正常;拘攣則會影響到彎曲和伸展的能力;痠痛問題出在血液循環和防禦系統,而拘攣問題則出在肌肉和神經。

綜合考慮痠痛和拘攣,還會有上下、淺深、前後的差異:身體上半部分的問題,相對較輕且容易處理;身體下半部分的問題,則較重且難以根除。對於尚未發汗或未經泄下的痠痛和拘攣,以及已經發汗或經由泄下處理的痠痛和拘攣,情況也會有所不同:未經發汗或泄下的情況通常意味著邪氣旺盛,需要透過藥物來排除;已經發汗或經由泄下處理的情況,則表明體質可能虛弱,應該通過調養和補充來改善。理解這些原則,無論是全身還是特定部位的痠痛,都能根據症狀正確地進行治療。

用於疏解表面病邪的各種藥方包括:人參敗毒散、九味羌活湯、六神通解散、大羌活湯。

6. 身重

時疫初起,發熱身重者,濕勝於熱也,蒼朮為主。二、三日至四、五日傳變之後,汗出更熱而身重者,熱壅其經脈也,白虎湯為主。傳裡,表無熱而舌燥、便秘、腹痛拒按而身重者,內結而氣不達於表也,三承氣為主。屢經汗、下,表熱已退,身重不可移動,脈虛散而無根,舌上無苔,二便自通者,陰陽兩亡,經脈枯竭也。審其陰陽偏勝而治之。

偏於亡陰多燥證,六味合四物為主;偏於亡陽多脾胃證,六君合生脈為主;陰陽俱竭,生脈合六味為主。

白話文:

[身體沉重]

在瘟疫初期,出現發燒且身體感到沉重的情況,這是濕氣大於熱氣的表現,應以蒼朮作為主要治療藥材。到了第二至第五天,病情轉變後,即使出汗但體溫更高且身體仍感沉重,這是由於熱氣阻塞了經脈,應以白虎湯作為主要治療方式。當疾病傳入內臟,表面無發熱現象,但有舌頭乾燥、便祕、腹部疼痛且按壓會加重,同時伴隨身體沉重,這是因為內部結滯,氣血無法順暢到達表面,應以三承氣湯作為主要治療方式。經過多次的發汗和瀉下後,表面熱氣已經消退,但身體仍然沉重到難以移動,脈搏虛弱散亂且無力,舌頭上沒有舌苔,大小便能自然排泄,這是陰陽雙亡,經脈已經枯竭的現象,需根據陰陽偏勝來進行治療。

如果偏向於陰虛且多燥熱症狀,應以六味地黃丸配合四物湯作為主要治療方式;若偏向於陽虛且多脾胃問題,則應以六君子湯配合生脈散作為主要治療方式;若陰陽都已耗盡,應以生脈散配合六味地黃丸作為主要治療方式。

7. 自汗

疫邪自內蒸出於表,初起作寒熱時,多自汗,甚至淋漓不止,不可以表虛論。兼頭痛、身痛仍以解表為主,羌、獨、柴、葛之類。兼煩渴,直清陽明之熱為主,白虎之類。有熱、有結,破結為主,陷胸、三承氣之類。若屢經汗、下,邪已全退,脈虛而舌無苔,二便清利如常,內外無熱證,方可從虛斂汗。蓋以時疫得汗,為邪有出路,而宜斂汗者,恆少也。

白話文:

【自汗】

病毒從身體內部蒸發到表面,剛開始會出現類似感冒發燒的症狀,且常伴隨大量出汗,甚至汗流浹背,這種情況不能單純認為是表層防禦力弱。如果同時伴有頭痛、身體疼痛,應主要用解表藥物來治療,例如羌活、獨活、柴胡、葛根等。

如果併有口渴等煩燥症狀,應該直接清除身體內部過高的熱度,可用白虎湯這類藥物。如果身體有熱度且有堵塞,則應先解決堵塞問題,可用陷胸湯或三承氣湯這類藥物。

然而,如果經歷多次出汗和排泄後,病毒已經完全被排除,脈搏虛弱且舌頭上沒有舌苔,大小便正常且無異常熱感,那麼纔可從補虛的角度去收斂汗液。因為在瘟疫中,出汗通常意味著病毒有排出的通道,需要收斂汗液的情況相對較少。

8. 盜汗

時疫初起盜汗者,邪在半表半裡也。胸脅痞悶,達原飲;無痞悶,小柴胡湯。汗、下後,大熱已退,有盜汗者,餘邪不盡也,小承氣、小陷胸、吳氏承氣養榮湯諸方,清其伏匿餘邪,盜汗自止。

白話文:

當瘟疫剛開始而患者出現盜汗的情況,這表示邪氣正在肌表和臟腑之間。如果病人感到胸口和脅肋間憋悶不舒服,可用達原飲來治療;若沒有憋悶感,則可使用小柴胡湯。

在發汗或瀉下治療後,高燒已經退去,但仍然有盜汗現象,這表示邪氣尚未完全清除。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小承氣湯、小陷胸湯或是吳氏承氣養榮湯等多種藥方,來清除殘留在體內的邪氣,這樣盜汗自然就會停止。

9. 戰汗

時疫不論初起、傳變、末後,俱以戰汗為佳兆。以戰則邪正相爭,汗則正逐邪出。然有透與不透之分。凡透者,汗必淋漓,汗後身涼,口不渴,舌苔淨,二便清,胸、腹、脅無阻滯、結痛,始為全解之戰汗。否則餘邪未淨而復熱,則有再作戰汗而解者;有戰汗須三、四次而後解者,有戰汗一次不能再戰,待屢下而退者;有不能再作戰汗,即加沉困而死者,總視其本氣之強弱何如耳。

凡戰汗之時,不可服藥。補則戰止而汗不透,留邪為患;汗、下則太過,而成虛脫。應聽戰汗透徹,再觀脈證施治。當戰時,或多與熱湯飲之,助其作汗。戰汗之時,脈多停止,勿訝,待戰汗之後,脈自見也。大抵戰汗之脈以浮為佳,邪出於表也,虛、散、微、濡應有變,煎獨參湯以待之,防其脫也。貧者米飲聊代之,然必察其戰後,系邪淨而氣欲脫,方可用。

凡戰汗後,神靜者吉,昏躁者危;氣細者吉,氣粗而短者危;舌萎不能言者死;目眶陷者死;目轉運者死;戴眼反折者死;形體不仁,水漿不下者死。

戰汗雖為佳兆,亦有吉凶。得戰汗固由治得其宜,邪退正復而致,然不可強也。嘗見服大發汗藥毫不得汗,而飲冷水得汗者;又有用下藥得戰汗者;涼血活血得戰汗者;生津益氣得戰汗者,種種不一。當知戰汗乃陰陽交和,表裡通達,自然而然,非可強致也。

白話文:

無論是時疫的初期、中期或後期,出現戰汗都是好的徵兆。這表示身體正在與病毒作戰,透過出汗的方式驅邪外出。然而,出汗有透徹與未透徹之差別。真正的透徹出汗,會大量出汗,汗後身體感到涼爽,口不渴,舌苔乾淨,大小便清爽,胸部、腹部、側腹無任何阻塞或疼痛感,這纔是完全解除病態的戰汗。

反之,如果病毒尚未清除就再次發燒,可能需要再次經歷戰汗才能恢復;有的可能需要三、四次戰汗才能痊癒;有的可能戰汗一次後無法再次,需要多次排泄才會好轉;有的甚至無法再次戰汗,反而病情加重導致死亡,這些情況都取決於患者本身的體質強弱。

在戰汗期間,切忌服藥。補藥會讓戰汗停止且出汗不透徹,導致病毒留在體內;若使用發汗或瀉下藥物,則可能造成過度虛弱。應該等待戰汗完全透徹後,再根據脈象和症狀來進行治療。在戰汗期間,可以多喝熱水,幫助出汗。此時,脈搏可能會暫停,不必驚慌,待戰汗結束後,脈搏自然會恢復。通常,戰汗時脈象浮動是好的現象,表示病毒正在體表被排出,若出現虛弱、散漫、微弱、濕軟等脈象變化,應立即準備單參湯,以防脫水。對於經濟條件較差的患者,可用米湯代替,但必須確定戰汗後病毒已清除,且有脫水傾向時纔可使用。

戰汗後,精神平靜是好兆頭,若精神混亂煩躁則需警覺;呼吸細長為好,呼吸急促短淺則需警覺;舌頭萎縮無法說話、眼眶凹陷、眼球固定不轉、眼睛上翻、身體失去知覺、無法進食,皆為死亡前兆。

雖然戰汗是好徵兆,但也有吉兇之分。能出現戰汗固然表示治療得宜,病毒被排除,體質得以恢復,但也不能勉強。有時服用大量發汗藥卻不出汗,反而喝冷水能出汗;有的使用瀉下藥物而產生戰汗;有的透過涼血活血產生戰汗;有的透過滋潤增氣產生戰汗,各種狀況都有可能。要知道,戰汗是由陰陽調和、表裡相通,自然而然形成的,無法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