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天章

《廣瘟疫論》~ 卷之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2)

1. 發熱

又發熱之為表、為里、為半表半裡、為復、為虛,證狀明顯有據者,自易施治。若脈證夾雜模糊,難於分辨者,須以舌苔為據。初起舌苔薄白,或無苔而潤,屬在表。白苔而厚,或兼微黃,或中黃邊白,中黃尖白,或二、三色,屬在半表半裡。黃苔、醬色苔、黑苔屬裡。舌苔燥則不論何色皆屬裡證。

屢經汗、下後,舌苔潤而發熱者,屬陽虛;無苔而燥者,屬陰虛。發熱之表、里、虛、實,依此辨之,思過半矣。惟虛證發熱有似實證,即舌苔亦難憑據,又當從病之來路探討。若屢經汗、下、宣伐而熱愈甚者,從虛治無疑。或雖經汗、下而熱漸減,藥有效則仍屬餘邪未盡,不可遽補致邪熱復壅,夭人年壽。

似此虛實關頭,不可不細心體認也。

以上辨表裡虛實諸法,雖指發熱時言,然類而推之,凡證皆可依此為辨,惟在學者之善悟耳。

白話文:

發熱的表裡虛實,症狀明顯時容易治療。但如果脈象和症狀混雜不清,難以分辨時,就要根據舌苔來判斷。初期舌苔薄白或無苔但舌頭濕潤,屬於表證;白苔厚,或略帶黃色,或中間黃色邊緣白色,或中間黃色舌尖白色,或出現兩種以上顏色,屬於半表半裡證;黃苔、醬色苔、黑苔屬於裡證;舌苔乾燥,不論顏色如何都屬於裡證。

多次出汗或瀉下後,舌苔濕潤但仍然發熱,屬於陽虛;無苔且乾燥,屬於陰虛。發熱的表裡虛實,可以根據這些來判斷,已經掌握了一大半。但是虛證發熱有時像實證,即使舌苔也難以作為依據,還需要從疾病的病程來探討。如果多次出汗、瀉下、宣泄之後,發熱反而加重,那麼毫無疑問應該從虛證治療。或者雖然出汗、瀉下後發熱減輕,但藥物有效,仍然屬於餘邪未盡,不能急於補益,以免邪熱再次壅塞,危及生命。

這種虛實難辨的情況,一定要細心體會。

以上辨別表裡虛實的方法,雖然是針對發熱說的,但可以類推到其他疾病,所有的症狀都可以根據這些方法來判斷,關鍵在於學習者要善於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