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瘟疫論》~
1. 卷之三
2. 里證
3. 煩躁
煩乃心煩,情思不定,神不安而形如故。躁則形擾,揚手擲足,形不寧而神復亂。煩輕而躁重也。在他證有謂煩屬心,躁屬腎者;煩屬陽,躁屬陰者。在時疫總屬鬱熱。熱淺在上,則見煩躁之形;熱深在下,則漸近昏沉而不煩躁。是時疫初起,可即煩躁之輕重,辨病勢傳變之輕重,不煩躁則非時疫,設氣、色、神、脈、舌苔有時疫確據,亦屬但表不里之輕證。
凡初起憎寒發熱而煩躁者,邪在半表半裡,三消飲、九味羌活湯、六神通解散選用。隆冬寒甚,汗難出者,大青龍湯、葳蕤湯可借用。舌苔已黃,渴而喜飲,身熱汗出而煩躁者,邪入於胃也,白虎、黃芩、三承氣、小陷胸、三黃瀉心、涼膈散選用。舌苔已黑,煩躁漸近昏沉者,邪入心包也,犀角地黃湯加羚羊角、黃連解毒湯選用。
屢經汗、下、清涼,表裡俱無阻滯而煩躁者,陰液傷也,生脈散、六味地黃湯、吳氏諸養榮湯選用。或用汗解、清利、滋潤諸法不應而煩躁加甚者,當細驗舌苔。若黃黑苔中夾一塊白潤,是為夾水。或平素胸有痰飲;或未病之先,曾飲冷物;或初煩躁時,過飲冷水,恣啖涼物;或用清涼太早,皆能停飲於胸膈,胃脘之間。寒飲拂鬱其疫熱,外不能達表,內不能傳胃,故煩躁轉甚。
驗舌之後,更細按胸脅,滿痛而軟,漉漉有聲,再細察其脈,右寸關或弦緊,或緩,皆停水確據。當以蒼朮、半夏、萊菔、厚朴先消其水氣,然後治其煩躁,無不應者。不論舌苔有無黃黑,但煩躁而兼小便不利者,雖無水氣在胸脅,而少腹略有滿痛處,即當以導赤散、瀉心湯、四苓湯、豬苓湯、益元散利其小便,所謂心邪不從心瀉,而從小腸瀉也。
白話文:
【煩躁】
煩指的是心裡感到煩悶,情緒波動不定,精神無法安定,但身體狀況並無顯著變化。躁則是身體動作紊亂,手腳亂動,身體無法平靜,進而使得精神更加混亂。煩的症狀較輕,躁的症狀較重。有的說法認為,煩屬於心臟的問題,躁屬於腎臟的問題;煩屬於陽性反應,躁屬於陰性反應。但在流行病中,總歸是由鬱熱所導致。如果熱度較淺且在上部,就會出現煩躁的症狀;如果熱度較深且在下部,就會逐漸進入昏沉狀態,不再煩躁。因此,在流行病初期,可以藉由煩躁的輕重程度,判斷病情的嚴重程度。如果沒有煩躁的症狀,那可能就不是流行病。即便氣色、神情、脈象、舌苔有流行病的明確跡象,也可能只是表面症狀,而非深入體內的嚴重病情。
剛開始畏寒發燒且煩躁的患者,可能是邪氣在半表半裡的狀態,可選擇三消飲、九味羌活湯、六神通解散等藥方。冬天極寒,難以出汗的患者,可以使用大青龍湯、葳蕤湯。如果舌苔已經變黃,口渴且想喝水,身體發熱且出汗,同時感到煩躁,這可能是邪氣進入胃部,可選擇白虎湯、黃芩湯、三承氣湯、小陷胸湯、三黃瀉心湯、涼膈散等藥方。如果舌苔已經變黑,煩躁症狀逐漸接近昏沉,這可能是邪氣進入心包,可選擇犀角地黃湯加羚羊角、黃連解毒湯。
經歷多次發汗、排便、清涼治療後,表裡都無阻滯但仍感煩躁的患者,可能是陰液受損,可選擇生脈散、六味地黃湯、吳氏養榮湯等藥方。如果使用發汗、清利、滋潤等方法都無效,且煩躁症狀加重,應該仔細觀察舌苔。如果黃黑色的舌苔中夾雜一塊白色濕潤的部分,這可能是體內有水液。或者患者平時胸部有痰飲;或者在未患病之前,曾經飲用過冷飲;或者在剛開始感到煩躁時,過量飲用冷水,大量食用涼食;或者使用清涼治療過早,這些情況都可能使水液停滯在胸膈和胃脘之間。寒性的水液會抑制鬱熱,無法從外部發散,也無法向內傳遞到胃部,所以煩躁症狀會加重。
檢查舌苔後,再細心按壓胸部和脅肋,如果感到滿痛且軟弱,聽見漉漉的聲音,再細心觀察脈象,如果右手寸關部位的脈象或弦緊或緩慢,都是水液停滯的確切依據。應該先使用蒼朮、半夏、萊菔、厚朴等藥材來消除水氣,然後再治療煩躁症狀,通常都會有效。無論舌苔是否有黃黑色,只要感到煩躁並且伴隨小便不暢,即使胸部和脅肋沒有水氣,但如果下腹部有輕微的滿痛感,應該使用導赤散、瀉心湯、四苓湯、豬苓湯、益元散等藥方來促進小便,這就是所謂的心臟邪氣不從心臟排出,而是從小腸排出。
4. 嘔
吳又可曰:時疫有始終能食者,邪不傳胃也,慎勿絕其飲食,此不嘔者也。愚嘗見時疫初起未發熱時,表證未見,有先作嘔數日者,此疫邪先犯太陰。當辨其口氣,無臭氣而不黏者,屬太陰寒證;有臭氣黏厚者,屬太陰疫證。此為先里而後表,不可遽用清涼,閉遏邪氣,致使不能透達傳化。
雖四肢有時厥逆,脈有時沉伏,亦不可用溫熱,致增嘔證。甚有舌紫昏沉者,惟當宣其胃氣,藿香正氣散最宜。若已發熱而嘔者,吳氏達原飲加半夏。兼三陽表證加羌活、葛根、柴胡。若嘔而煩渴,身熱而不惡寒者,邪在陽明也,白虎湯、黃芩湯、並加半夏。若嘔而舌黃,胸中有滿痛處,桔皮半夏湯加枳實、山楂、麥芽、川貝。
貝母力緩,用至五錢或一兩,乃能舒郁散結。若嘔而舌黃,心下臍上有滿痛拒按者,大柴胡湯。若嘔而舌黃或黑,少腹有滿痛拒按,當視其前後何部不利。大便不利調胃承氣湯;小便不利四苓加木通,或益元散,利之則愈。寒熱已解,二便通利,胸腹無滯而嘔不止者,餘熱在胃也,竹葉石膏湯。
屢經清、下,嘔不止而舌無苔,多汗、心悸、萎倦者,中氣傷也,大半夏湯或六君子湯加白蔻。屢經清、下,倦怠異常,四肢漸冷者,乃清下太過而中寒也,理中湯甚至加附子。然此為治藥之法,非治疫之法也,宜詳察之
白話文:
吳又可說道:在時疫期間,有些病人始終能正常進食,這表示邪氣尚未影響到胃部,我們絕對不要禁止他們飲食,這是因為他們沒有嘔吐的症狀。我曾經見過在時疫初期,病人還未發燒時,外表看起來沒什麼病徵,但有些人會先持續嘔吐幾天,這顯示疫邪已先影響到太陰經。
應通過口氣來判斷病情,如果口氣無臭味且口腔內不黏,這屬於太陰寒證;如果有臭味且黏稠,這就是太陰疫證。這種情況是先影響內臟再影響表皮,不可以馬上使用清涼的藥物,否則會阻止邪氣透出,使病情無法得到改善。
即使四肢偶爾會出現冰冷,脈搏偶爾會變得沉伏,也不可用溫熱的藥物,以免加重嘔吐的症狀。有的病人舌頭會呈現紫色且昏沉,這時候應宣通胃氣,服用藿香正氣散是最適合的。如果已經發燒並且嘔吐,可以服用吳氏達原飲加上半夏。如果同時有三陽表證,則可以加入羌活、葛根和柴胡。如果嘔吐且感到煩渴,身體發熱但不畏寒,這表示邪氣在陽明經,可以服用白虎湯、黃芩湯,並加上半夏。如果嘔吐且舌頭發黃,胸口有滿悶疼痛,可以服用桔皮半夏湯,再加上枳實、山楂、麥芽和川貝。
川貝的功效較緩慢,需要大量使用,至少要五錢或一兩,才能舒緩鬱結。如果嘔吐且舌頭發黃,心下至肚臍有滿悶疼痛,可以服用大柴胡湯。如果嘔吐且舌頭發黃或黑色,下腹部有滿悶疼痛,應查看哪個部位有問題。如果大便不暢,可以服用調胃承氣湯;如果小便不暢,可以服用四苓加木通,或者益元散,只要排尿正常,病情就會好轉。如果寒熱已退,大小便通暢,胸腹無滯留感,但仍然持續嘔吐,這表示餘熱仍在胃部,可以服用竹葉石膏湯。
如果經過多次治療,仍然嘔吐不止,且舌頭無苔,多汗、心悸、疲倦,這表示中氣受損,可以服用大半夏湯或六君子湯加上白蔻。如果經過多次治療,仍然疲倦不堪,四肢逐漸變冷,這表示清下治療過度導致中寒,可以服用理中湯,必要時可以加上附子。然而,這些都是藥物治療的方法,不是專門針對時疫的治療方法,應詳細觀察病情。
5. 咳
咳者,疫邪夾他邪干肺也。有初起在表,夾風邪干肺者,脈兼浮,咳多痰沫,必兼鼻鳴、自汗、灑淅惡寒,於透表諸方中加前胡、桔梗、蘇子、杏仁、淡豉。有夾水乾肺者,不論表裡,脈必兼緩,咳必多清痰,兼舌白、心悸、胸滿,或嘔,或吞酸,於表裡藥中加桑皮、半夏、茯苓、川貝母、萊菔子。
有疫熱傳裡,燥火熏肺者,脈必數,咳必無痰,有痰亦難出而咽痛,於裡藥中加花粉、黃芩、川貝、蔞仁。有病後陰傷肺燥者,脈必澀,咳必無力,舌必赤而無苔,吳氏清燥養榮湯加麥冬、元參、知母、貝母。有屢經汗、下,或平素陰虛,腎氣上逆者,咳必兼上氣,顴必時赤,足膝必清萎,脈必散,六味加枸杞、五味、牛膝。
疫邪兼咳者少,即有之,亦非大有關係之證,宜以病之表裡大勢為主,加治咳藥於本方療之。
白話文:
【咳嗽】
咳嗽的情況,通常是因為外來的病邪,如流行性病毒,結合其他因素影響到肺部所致。有剛開始發病時,身體表面受到風邪侵擾,影響到肺部的情況,脈搏會呈現浮動狀態,咳嗽時會有多量泡沫樣的痰,同時可能伴有鼻子不通、自汗、全身發冷等症狀,在治療表面病徵的處方中可加入前胡、桔梗、蘇子、杏仁、淡豆豉。
也有因體內水分代謝異常影響肺部的情況,無論是身體表面還是內部,脈搏一定會呈現緩慢的狀況,咳嗽時會有大量清澈的痰,伴有舌頭色澤偏白、心悸、胸悶,或者噁心、胃酸倒流等症狀,在治療身體表面和內部的藥物中加入桑白皮、半夏、茯苓、川貝母、萊菔子。
有因流行性熱病深入體內,燥熱之火侵害肺部的情況,脈搏一定會加快,咳嗽時可能無痰,即使有痰也很難咳出且伴有咽喉疼痛,在治療體內病症的藥物中加入花粉、黃芩、川貝、瓜蔞仁。
有疾病康復後,身體陰分受損,肺部乾燥的情況,脈搏一定會呈現滯澀,咳嗽時無力,舌頭一定會呈現紅色且無舌苔,可在吳氏清燥養榮湯中加入麥門冬、玄參、知母、川貝母。
有經過多次出汗、排便,或者平時陰分不足,腎臟功能向上反逆的情況,咳嗽時一定會伴有喘息,臉頰兩側時常會泛紅,腳和膝蓋部位一定會感到虛弱無力,脈搏一定會呈現散亂,可在六味地黃丸中加入枸杞、五味子、牛膝。
流行性病毒導致的咳嗽情況較少,即便有,也不一定是嚴重的症狀,應該以整體病情為主,再在原本的治療處方中加入治療咳嗽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