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天章

《廣瘟疫論》~ 卷之二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4)

1. 寒熱往來

寒熱往來與發熱惡寒異:發熱惡寒,一時兼至;寒熱往來,寒已方熱,熱已方寒。亦與瘧不同:瘧發有時,寒熱長短有定;此則寒熱無時,長短無定。雖不同於瘧,而邪俱在少陽半表半裡之間。

在傳變之初,是由輕入重,始則寒熱往來,繼則熱多寒少,再則但熱不寒,至晝夜壯熱、譫妄、煩渴畢現。在傳變之後,是由重出輕,晝夜壯熱,漸減而為發熱,有時而止,又減而為寒熱往來,又減而為戰汗,至脈靜身涼而愈。

夫疫邪自里出表者輕,自表入里者重。初起寒熱往來,是自表入里,犯及少陽,裡氣與邪相爭拒,繼則邪深入里,表裡並而為熱,晝夜壯熱而勢日重。既傳變之後,而寒熱往來,是邪氣向衰,正氣來復,自里出表,經過少陽。前之晝夜壯熱,邪氣秉綱者,至此正氣漸和而寒熱有時矣。

前之邪陽獨盛,亢極無陰作純熱者,至此則陰氣來復而寒熱相爭矣。前之邪並表裡而熱渴日加者,至此則裡氣逐出表邪而作戰汗矣。治法於未傳變之先,欲由表入里時,但透達其邪,使易傳化為主,達原飲是也。於傳變之後,欲自里出表時,以和解為主,小柴胡湯是也。於屢經汗下之餘,脈或虛微、濡弱、結代,心或悸動,神或委倦,形或羸弱過甚,當養陰益氣,助正卻邪為主,參胡三白湯、炙甘草湯、清燥養榮湯、補中益氣湯是也。(濡同軟。

白話文:

【往來寒熱】

往來寒熱與發熱惡寒的不同之處在於:發熱惡寒是同時出現的;而往來寒熱則是寒過之後才轉熱,熱退之後才變寒。它也與瘧疾不同:瘧疾發作有固定的時間,寒熱持續的長短也有定數;而往來寒熱則無定時,寒熱的持續時間也沒有一定。雖然與瘧疾不同,但病邪同樣位於少陽經脈,即身體半表半里的位置。

在疾病初傳變時,病情會由輕轉重,最初表現爲寒熱交替,隨後變爲熱多寒少,再後來只有發熱而無寒感,直到日夜高熱、胡言亂語、口渴煩躁等症狀全部顯現。在疾病傳變後期,病情則由重轉輕,日夜高熱逐漸減緩爲發熱,有時症狀會停止,然後進一步減輕爲寒熱交替,再進一步減輕爲戰汗,直至脈搏平穩、體溫正常而痊癒。

疫情中的邪氣從體內轉向體表時病情較輕,從體表侵入體內時則較重。在疾病初始階段出現的寒熱交替,表示邪氣正從體表侵入體內,影響到少陽經脈,體內的正氣與邪氣正在交鋒。隨後,邪氣進一步深入體內,體表與體內皆受熱邪影響,導致日夜高熱且病情日漸加重。在疾病傳變後出現的寒熱交替,意味着邪氣開始衰退,正氣逐漸恢復,邪氣從體內轉向體表,再次經過少陽經脈。之前的日夜高熱,是因爲邪氣占主導地位,此時正氣逐漸調和,寒熱交替有了規律。

之前的邪氣旺盛,極端無陰,純熱狀態,此時則陰氣恢復,與邪氣抗衡。之前的邪氣內外皆熱,口渴日益嚴重,此時體內的正氣將邪氣驅逐至體表,引發戰汗。治療上,在疾病未傳變之前,即邪氣欲從體表入侵體內時,應着重於透達邪氣,使其容易轉化,如使用達原飲。在疾病傳變之後,即邪氣欲從體內轉向體表時,則以和解爲主,如使用小柴胡湯。對於經過多次汗下後的患者,如果脈象虛弱、細弱、結代,心悸不安,精神疲倦,形體過度消瘦,應當以滋養陰液、補益正氣爲主,幫助正氣抵禦邪氣,如參胡三白湯、炙甘草湯、清燥養榮湯、補中益氣湯等。

2. 頭痛

時疫頭痛與風寒不同:風寒是寒束於上部,中、下無邪上逆,頭雖甚痛而不昏悶;時疫是熱蒸於上部,中焦邪犯上焦,頭不甚痛而皆悶,所謂卓然而痛者是也。驗得氣、色、神、脈、舌苔為時疫頭痛,而又有表裡之分。初起頭痛,腦後、巔頂、目珠略甚,舌苔白而發熱者,太陽頭痛也,羌活、川芎為主,豆豉、酒芩、知母、生地為輔。

額顱脹痛,目痛,鼻孔干,舌苔白而微黃,煩熱而渴者,陽明頭痛也,葛根為主,豆豉、石膏為輔。兩額角痛,眉稜骨痛,寒熱往來,口苦咽乾,舌苔中黃邊白,或中段黃,尖上白,少陽頭痛也,柴胡、荊芥、川芎為主,酒芩、石膏為輔。頭痛而三陽證悉具者,吳氏三消飲為主。

時疫頭痛,專見一經證者少,雜見二、三經證者多,此方尤為多效,頭痛甚者,加豆豉、芎、防清其頭目。頭痛,舌苔黃,心下滿,蒸蒸發熱者,陽明裡證也,三黃石膏湯、小承氣湯、大柴胡湯、防風通聖散選用。舌苔黃,或半截或旁邊有一塊白,胸滿而嘔,頭痛兼眩者,痰厥頭痛也,前胡為主,半夏、萊菔子、枳、桔、山楂、麥芽為輔,兼煩熱者,加大黃、枳實。

汗、下、清解後,頭痛心悸,四物湯去川芎,加丹皮、知母、黃柏,或歸脾湯、逍遙散並加生地、棗仁。凡頭痛見證混雜,難分表裡者,總以舌苔辨之。

白話文:

[頭痛]

時行的流行性頭痛和一般的風寒頭痛有所不同:風寒頭痛是由於寒氣束縛在身體的上部,中、下部沒有病邪往上反沖,雖然頭痛得很厲害但不會感到昏沉悶熱;而流行性頭痛是由於熱氣蒸騰在身體的上部,中焦部位的病邪侵犯到了上焦,頭部不會非常疼痛但是會感到悶熱,這就是所謂的清晰但疼痛的症狀。如果從氣色、精神、脈象、舌苔等檢查結果確認是流行性頭痛,而且還有表裡之分。

剛開始的頭痛,如果主要集中在腦後、頭頂、眼球周圍,舌苔呈白色且有發燒的現象,這是太陽經的頭痛,治療上以羌活、川芎為主要藥材,輔以豆豉、酒芩、知母、生地。

如果是額頭、眼眶周圍脹痛,眼睛痛,鼻孔乾燥,舌苔白中帶黃,感到煩躁且口渴,這是陽明經的頭痛,治療上以葛根為主要藥材,輔以豆豉、石膏。

如果是兩側額頭、眉骨疼痛,伴隨寒熱交錯,口苦喉嚨乾,舌苔中間黃邊緣白,或中段黃、舌尖白,這是少陽經的頭痛,治療上以柴胡、荊芥、川芎為主要藥材,輔以酒芩、石膏。

如果頭痛同時伴隨著三陽經的所有症狀,則以吳氏的三消飲為主要治療。

流行性頭痛單純只出現在某一經絡的情況較少,大多數情況下會同時出現在兩條或三條經絡,這種情況下,上述的藥方效果更佳。頭痛嚴重者,可加入豆豉、芎、防,以清頭目。

如果頭痛,舌苔呈黃色,胸口感到飽脹,身體有蒸騰般的發熱感,這是陽明經的內証,可用三黃石膏湯、小承氣湯、大柴胡湯、防風通聖散等藥方治療。

舌苔黃,或舌苔一半黃一半白,或舌邊有一塊白,胸口飽脹且有噁心嘔吐感,頭痛且伴有眩暈,這是痰厥頭痛,治療上以前胡為主要藥材,輔以半夏、萊菔子、枳、桔、山楂、麥芽。如果併有煩躁發熱的症狀,可加入大黃、枳實。

在進行了出汗、瀉下、清解等治療後,如果仍有頭痛、心悸的症狀,可以使用四物湯去掉川芎,加入丹皮、知母、黃柏,或者歸脾湯、逍遙散,再加入生地、棗仁。

對於頭痛症狀混雜,難以分辨表裡的患者,總的來說,應通過觀察舌苔來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