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瘟疫論》~ 卷之三 (3)
卷之三 (3)
1. 鼻孔干
時疫鼻孔干有四。風熱則鼻鳴,荊、防、葛根、薄荷為主。陽明經熱則煩躁,葛根、石膏為主。胃熱腑證則大渴,舌黃,三黃石膏為主。亡津液肺燥,麥冬、生地、五味為主。
大抵風熱、經熱者,十之五、六;腑熱、亡液者,十之二、三。非謂熱深而鼻孔反不幹也,以煩、渴、大熱證見,則不覺鼻孔之干與否耳。
白話文:
關於鼻子乾燥的情況,可分為四種。若是因為風熱所導致,會伴隨鼻塞的症狀,治療上可用荊芥、防風、葛根和薄荷等藥材。
如果是陽明經絡的熱盛,病人會感到煩躁不安,治療上可用葛根和石膏。
如果是由於胃熱引起的腑證,病人會非常口渴,舌頭呈現黃色,這時候可用黃連、黃芩、黃柏和石膏來治療。
若因流失大量體液導致肺部乾燥,可用麥門冬、生地黃和五味子來治療。
大體來說,由風熱或經絡熱引起的鼻子乾燥,約佔了五到六成;而由腑熱或體液流失導致的,約佔了兩到三成。這並不是說熱度高鼻子反而不會乾燥,而是當病人出現煩躁、口渴、高燒等明顯症狀時,往往就忽略了鼻子是否乾燥這個細節。
2. 耳聾
耳聾者,少陽邪熱挾痰上壅也。時疫耳聾者多,蓋邪之傳變,出表入里,必干少陽,又時疫屬熱,熱至上升,挾痰涎濁氣上壅隧道,故耳聾也。治法以疫邪大勢為主,見於初起傳表時,於表藥中加荊、防、川芎;見於入里時,於裡藥中加黃芩、知母。屢經汗、下,耳聾不愈,不可急治,養陰調胃為主。須待粥食如常,二便調勻,始由漸而愈也。
白話文:
對於耳聾的情況,這通常是因為少陽經絡被邪熱所困,並夾雜著痰濕上壅所致。在流行疾病期間,耳聾的案例會增多,這是因為病毒的轉變,從表面進入體內,必然會影響到少陽經絡。而且,流行病通常屬於熱性,熱性會使氣血上昇,夾帶著痰濕等濁氣上壅塞住耳朵的通道,因此導致耳聾。
治療方法主要是針對疫情的大環境,如果是在初期,病毒剛開始從表面傳播時,在表散藥物中加入荊芥、防風和川芎;若是在病毒深入體內的時候,則在內服藥物中加入黃芩和知母。如果經歷了多次的發汗和瀉下,耳聾仍未好轉,切勿過於急躁地進行治療,應該以滋養陰液和調理脾胃為主。必須等到飲食恢復正常,大小便調節得宜,才能慢慢康復。
3. 鼻如煙煤
時疫鼻如煙煤者,邪熱爍肺也,由鼻孔干而來,急當清下,少緩則肺胃枯絕矣。三承氣合白虎;或三黃石膏加青黛;或小陷胸加犀角;或犀角大青湯,視其兼證,擇而用之。
白話文:
在流行病期間,如果鼻子看起來像被煙煤染黑,這表示有邪熱正在損傷肺部,通常是由鼻孔乾燥所導致。這種情況必須立即進行清熱和瀉下治療,若稍微延遲,肺和胃的功能可能就會完全喪失。
可以選擇的治療方式包括:使用三承氣湯結合白虎湯;或者使用三黃石膏湯再加入青黛;或者小陷胸湯再加上犀角;或者犀角大青湯。具體使用哪種方法,要根據病人其他的症狀來決定。
換句話說,這段文字是在描述一種疾病狀態及相應的治療策略,在流行病期間,如果出現鼻子像被煙煤染黑的症狀,代表邪熱正在傷害肺部,且是由鼻孔乾燥引起,需立即進行清熱解毒與瀉下治療,否則肺和胃的功能可能就會受到嚴重影響。治療上可選擇三承氣湯結合白虎湯、三黃石膏湯加青黛、小陷胸湯加犀角或犀角大青湯,具體選用哪種療法,需根據患者具體的症狀來決定。
4. 鼻孔扇張
鼻孔扇張有三。一痰壅於肺,氣出入有聲,喘咳、胸滿、不渴,宜栝蔞、貝母、桑皮、蘇子瀉肺,肺氣通自愈。一鬱熱於肺,氣出入多熱,有微表束其鬱熱,古人獨主越婢湯,蓋散其外束,清其內郁也,用於時疫中,以葛根易麻黃,或葛根黃芩黃連湯亦可。一腎氣虛而上逆,氣出入皆微,多死。
此證必得之屢經汗、下,或兼多汗、心悸、耳聾,急宜大劑六味合生脈散加牛膝、枸杞,或可百救一、二。
白話文:
【鼻孔扇張】
鼻孔扇張的情況有三種。一種是痰積在肺部,呼吸時會有聲音,伴有喘息咳嗽、胸部脹滿但不口渴的症狀,這時應該使用栝蔞、貝母、桑白皮、蘇子等藥物來瀉肺,一旦肺氣通暢,症狀自然會緩解。
另一種是肺部有鬱熱,呼吸時會感到熱,同時有輕微的表面束縛感,古人主要使用越婢湯,因爲這種藥可以疏散體外的束縛,清除體內的鬱熱。在流行病中使用時,可以用葛根代替麻黃,或者使用葛根黃芩黃連湯也是可以的。
最後一種是腎氣虛弱導致的上逆,呼吸微弱,這種情況大多預後不良。
這種病症通常是因爲患者反覆出汗、服用瀉藥,或是伴有大量出汗、心跳加速、聽力下降等症狀。此時應立即使用大劑量的六味地黃丸合併生脈散,再加入牛膝和枸杞,或許能挽回一些生命。
5. 咽乾
咽乾者,邪熱淫於膈上也。在傷寒為少陽熱證,時疫亦然,宜黃芩,甚則佐以花粉、知母。
白話文:
如果喉嚨乾燥,這通常是因為異常的熱氣影響了膈肌上方的區域。在感冒的情況下,這代表著少陽部位有熱毒的症狀,流行性疾病的狀況也是如此,適合用黃芩來治療,如果病情嚴重,可以輔以花粉和知母一起使用。
6. 咽痛
時疫咽痛,為熱淫於肺。當視其咽中有結、無結:無結者微紅,以桔梗、花粉、黃芩、元參治之;有結者紅腫,當加牛蒡、赤芍消其腫;結甚則起紫泡、白泡,是為乳蛾,必以針刺去惡血,再服清熱之藥方妙。
時疫中常有急喉風、急喉痹二險證,旦發夕死,不可不察也。急喉風,咽痛而喘,乃痰邪夾熱,上壅於肺。古方用膽礬吐其痰涎惡血,或皂角膏吐之,治之稍緩,則氣閉而死。急喉痹即乳蛾速長,閉塞喉嚨,亦以刺去惡血為主,甚或用刀大開其膿血。此雖見於時疫中,必其人平素貪厚味,多怒郁,肝火妄動,有以致之也。
白話文:
對於因流行疾病引起的咽喉疼痛,這通常是由肺部過熱所導致。我們需檢查咽喉是否有異常結節:若沒有結節,僅呈現淡紅色,可以使用桔梗、花粉、黃芩、元參等草藥來治療;若是有結節且紅腫,應加入牛蒡和赤芍來消腫;如果結節嚴重,可能會形成紫色或白色的水泡,這被稱為扁桃腺炎,必須用針刺破排除血液,然後再服用清熱的藥物纔能有效。
在流行病期間,常會遇到兩種危險的喉部病症:急喉風和急喉痹,可能早晨發病晚上就死亡,必須小心留意。急喉風症狀為咽喉疼痛且呼吸困難,這是因為痰液與熱氣交纏,阻塞肺部。古方會用膽礬或皁角膏來催吐痰液和血液,治療稍有延遲,可能就會因氣道堵塞而死亡。急喉痹即扁桃腺迅速增大,阻塞喉嚨,主要治療方式也是刺破排除血液,甚至需要用刀切開排膿。這種情況雖然常見於流行病期間,但通常是因為患者平常嗜好重口味食物,易生悶氣,肝火旺盛,才會導致此情況發生。
7. 舌燥
舌乃心苗,腎竅通其本,脾脈絡其下。時疫舌燥,由火炎土燥,中宮堵截,腎水不能上交心火,須察其苔之有無,與色之深淺施治。白苔而燥,疫邪在表,痰已結於膈上,吳氏達原飲加石膏、川貝、蔞仁、大黃。此吳氏名白砂苔,熱極不變黃色,下之即黃,不可緩也。黃苔而燥,疫邪傳胃,小承氣、小陷胸、大柴胡選用。
醬色苔而燥,疫邪入胃,深及中、下二焦,調胃承氣湯。黑苔而燥,疫邪入胃至深,傷及下焦,大承氣湯。燥成塊裂,或生芒刺,熱更甚也,大承氣倍其分兩,大黃鬚兩許方妙。各燥苔,下之漸減,不即盡淨,為藥已中病,力未到耳,當再下之,有下至三、五次、十餘次而後愈者。若屢下而燥苔愈長,不可更下,當察其腹中。
若揉按作響者,痰水結於中焦,脾胃受困,津液不能上潮,改用平胃、二陳溫燥之劑即愈。又腎陰竭涸,愈下愈亡其陰,燥苔不回,目無神,耳聾,心悸,腰萎,再下必死,宜六味地黃湯合生脈散。至無苔而燥,須辨其色。正赤或深紫,熱歸心包,血分熱極,石膏、知母、黃連、犀角、羚羊角、牛黃為主。
鮮紅亡陰,二冬、生地、元參、知母、阿膠、人參為主。大抵舌無苔則胃無物,可清潤,不可攻下。
白話文:
[舌頭乾燥]
舌頭是心臟的反映,腎臟的通道連接其根本,而脾臟的經脈則連結在其下方。當季節性流行疾病導致舌頭乾燥,是由於火氣旺盛導致土壤(脾)乾燥,中宮(脾胃)被阻塞,使得腎臟的水分無法上升與心臟的火氣交換,必須觀察舌苔的有無,以及顏色的深淺來進行治療。
如果舌苔是白色的且乾燥,代表流行疾病的邪氣在表面,痰已經在橫膈膜上方凝結,可用吳氏達原飲加上石膏、川貝、蔞仁、大黃等草藥。
若舌苔是黃色且乾燥,代表流行疾病邪氣已傳到胃部,可以選擇小承氣湯、小陷胸湯、大柴胡湯其中一種來治療。
若舌苔呈現醬色且乾燥,代表流行疾病邪氣已進入胃部,深入影響中下焦,調胃承氣湯為適用藥物。
若是黑色舌苔且乾燥,代表流行疾病邪氣深入胃部,已傷害到下焦,需使用大承氣湯。
若乾燥成塊狀或出現尖刺,代表熱度更為嚴重,需加大份量使用大承氣湯,大黃至少要使用兩錢纔能有效。
對於各種乾燥舌苔,使用藥物後逐漸減少,但不會立即完全消失,這表示藥物已對症,只是效力尚未完全發揮,應再持續使用藥物,有的需使用三到五次,甚至十多次才會痊癒。
若多次使用藥物後,舌苔反而更加乾燥,不能再使用藥物,需觀察腹部狀況。
如果腹部揉按時有響聲,代表痰水在中焦(脾胃)凝結,脾胃功能受困擾,無法產生津液上昇,改用平胃散、二陳湯等溫燥藥物即可痊癒。
另一方面,如果腎臟的陰氣耗盡,越使用藥物越會喪失陰氣,舌苔乾燥無法恢復,眼睛無神、耳鳴、心悸、腰部無力,再使用藥物必死無疑,適合使用六味地黃湯和生脈散。
至於舌頭無苔且乾燥,需根據顏色來判斷。如果是鮮紅色或深紫色,代表熱度回到心包,血液中的熱度極高,可使用石膏、知母、黃連、犀角、羚羊角、牛黃等藥物。
若是鮮紅色並喪失陰氣,則需使用二冬、生地、玄參、知母、阿膠、人參等藥物。
大體而言,若舌頭無苔,代表胃部沒有食物,可以使用清潤的藥物,不宜使用攻下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