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瘟疫論》~ 卷之三 (6)
卷之三 (6)
1. 便血
時疫便血,熱邪深入也,先當辨其血色。鮮紅者,清熱為主,黃芩湯、三黃石膏湯、犀角地黃湯;血色紫黯成塊下者,逐瘀為主,桃仁承氣湯、抵當湯,須按腹、脅有痛處,用之為確。時疫便血,散晦夾涎水者,脾胃虛而臟腑傷也,歸脾、補中、八珍可借用,並加烏梅。
時疫便血之後,多亡陰證,神昏耳聾,舌無苔而燥,身痛不可轉側之類皆是,生脈、六味加阿膠,峻補其陰,然多不救也。
白話文:
時疫便血的診治
時疫便血,乃熱邪深入之症,需先辨別血色。
- 若血色鮮紅,則以清熱為主,可用黃芩湯、三黃石膏湯、犀角地黃湯等方劑治療。
- 若血色紫黯成塊下,則以逐瘀為主,可用桃仁承氣湯、抵當湯等方劑治療,需注意腹、脅有痛處者,用此方劑更為有效。
- 若時疫便血伴有散晦夾涎水,則屬脾胃虛弱,臟腑受損,可用歸脾湯、補中益氣湯、八珍湯等方劑治療,並加入烏梅以固澀止血。
時疫便血之後,多亡陰證,出現神昏耳聾、舌無苔而燥、身痛不可轉側等症狀。
- 此時可用生脈散、六味地黃丸加入阿膠,以峻補其陰,但多數情況下難以挽救。
2. 便膿血
時疫便膿血與便血有燥濕之分。便血屬燥熱,涼潤為主;便膿血屬濕熱,清熱兼分利為主。
時疫初起,頭痛發熱便膿血者,即古所謂疫痢是也。不必治膿血,但解其表,表解則便數自減,決不可早施清裡攻下之藥,即分利、清涼亦所當慎。蓋邪方在表,清裡邪則內陷深入,後極難治。且時疫一見便膿血,則煩渴之熱勢反緩,蓋熱隨利減也。所以苦寒之品不可浪用,惟以倉廩湯為主,詳見夾痢條下。
時疫傳變至半表半裡便膿血者,柴葛解肌湯加苓、澤、木通、黃芩。時疫傳變入里,煩、渴、譫妄悉具而便膿血者,黃芩湯、葛根芩連湯選用。兼裡急後重,腹中拒按者,加檳榔、大黃。時疫屢經攻下而便膿血滑利者,當以養中、調氣、養血為主,清熱為佐。老人、虛人亦仿此例。
白話文:
時疫便膿血與便血之辨析及治療
時疫導致的腹瀉,伴隨膿血或血便,可分為燥濕兩種。血便屬燥熱,應以涼潤為主;膿血則屬濕熱,需清熱兼分利。
時疫初起,頭痛發熱並出現膿血便,即古人所稱的疫痢。不必刻意治療膿血,只需解表,表邪解除了,便次自然減少。切忌過早使用清裡攻下的藥物,即使分利、清涼也需謹慎使用。因為邪氣尚在表層,清裡會導致邪氣內陷深入,後續治療極為困難。此外,時疫初期出現膿血便時,煩渴的熱勢反而會減緩,因為熱氣隨著排泄而減少。因此,不可輕易使用苦寒藥物,應以倉廩湯為主,詳細方法請參考夾痢條。
時疫傳變至半表半裡,伴隨膿血便者,可用柴葛解肌湯加苓、澤、木通、黃芩。若時疫傳變入里,出現煩渴、譫妄等症狀,並伴隨膿血便者,則可選用黃芩湯、葛根芩連湯。若兼有裡急後重、腹中拒按的症狀,可加檳榔、大黃。若時疫多次使用攻下藥物後,便膿血滑利,則應以養中、調氣、養血為主,清熱為輔。老人和虛弱者也應遵循此原則。
3. 大便閉
時疫屬濕熱,大便閉者少,間有閉者,乃平素胃陽強盛,多燥氣也。夫本來陽盛,復受時疫,則濕熱皆變為燥熱,雖兼表證未得汗,可下。以時疫與傷寒不同,傷寒邪從表入,有表證未得汗,必不可攻裡;時疫邪從內發,雖有表證,每每發表而不得汗,必待裡氣通而後表始得汗。所以時疫大便一閉,即有表證,亦當下之,不可逡巡也。
若初起未經表散,則當用三消飲下之為當。有表證尚可下,則煩渴、譫妄,舌苔黃黑、燥烈、卷短,胸、腹硬痛諸證備見,更當分別輕重下之無疑。
又有大便閉而屢下不通者,則必有夾邪,當審之。有夾水者,水在腸中,則不下而自利;水在胃脘以上、則脈多弦、多緩,往往上嘔而不下利,且舌白而心下按之作響,雖用承氣不能下行,故下之不通,當先用半夏、茯苓、蒼朮消其水,而後下之,亦有可用大陷胸湯者,必胸上痛而手不可近,方為藥與邪敵。
白話文:
時疫屬於濕熱,患者多半大便不暢,偶爾也有便秘的,這是因為平常胃火旺盛,體內燥氣較多。本來就陽氣旺盛,又感染了時疫,濕熱就會轉變成燥熱,雖然同時有表證,但無法發汗,可以服用瀉藥。因為時疫和傷寒不同,傷寒的邪氣從體表入侵,有表證卻無法發汗,絕對不能攻治裡證;時疫的邪氣從內部發作,雖然有表證,但常常發表卻無法出汗,必須等到裡氣通暢後,表證才能發汗。所以時疫患者只要大便不通,即使有表證,也應該服用瀉藥,不能猶豫。
如果剛開始發病,表證還沒有消散,應該服用三消飲瀉下。如果有表證也可以服用瀉藥,並且伴隨口渴、神志不清、舌苔黃黑、乾燥粗糙、舌體短縮、胸腹堅硬疼痛等症狀,就更應該根據症狀的輕重服用瀉藥,毫無疑問。
還有一種情況是大便不通,多次服用瀉藥都無法通暢,這就一定是夾雜著其他邪氣,需要仔細判斷。如果夾雜著水邪,水停留在腸道裡,就會導致瀉而不通;如果水停留在胃脘以上,脈象就會弦緊或緩弱,常常嘔吐卻不腹瀉,而且舌苔白,心窩部位按壓時有響聲,即使服用承氣湯也無法通便,所以服用瀉藥後不通暢,應該先服用半夏、茯苓、蒼朮來消水,之後再服用瀉藥。也可能需要服用大陷胸湯,必須是胸部以上疼痛,手不能靠近,才是藥物和邪氣相抗衡。
有夾氣者,氣滯於胸膈之間,主上逆而不下降,胸腹串痛而脈沉,當先以蘇子、萊菔子、木香、檳榔順其氣而後下之。
有氣虛而屢下不通者,屬老人、虛人,其脈必兼無力,其色必悴,其肌肉必緩,其神必散。若下證全具,當與大承氣加人參,一服而宿垢頓下,或陶氏黃龍湯,或麻仁丸,參湯下,酌其里證之多寡用之。有血虛而屢下不通者,屬婦人產後,癰疽潰後,或平素陰虛及亡血,其脈必兼澀,四物、六味、生脈及吳氏諸養榮方、麻仁丸選用,仍須蜜煎豬膽汁導之。
白話文:
如果有人有夾氣的症狀,也就是氣體停滯在胸膈之間,主要表現為向上逆而不下降,胸腹會串痛,脈搏沉沉的,應該先用蘇子、萊菔子、木香、檳榔順氣,然後再使用瀉藥。
如果有人氣虛,而且經常排便不通暢,這多半發生在老人或虛弱的人身上,他們脈象必定伴隨著無力,面色必定蒼白,肌肉必定鬆弛,精神必定散漫。如果這些下證都具備,應該服用大承氣湯加上人參,一劑下去就能讓宿便排出,或者服用陶氏黃龍湯、麻仁丸,在參湯之後服用,根據便祕的程度來決定用藥。
如果有人血虛,而且經常排便不通暢,這多半發生在婦女產後、癰疽潰爛之後,或者平時陰虛及失血的人身上,他們的脈象必定伴隨著澀滯,應該選擇四物湯、六味地黃丸、生脈飲以及吳氏養榮方等藥方,同時也可以用麻仁丸,並用蜜煎豬膽汁幫助排泄。
大凡時疫,大便一閉,即當下之。然須詢其有無所苦,若無所苦,下尚可緩,有所苦而下之不通,又須察有無夾邪及虛也。當下者十之五,可緩者十之三,夾邪者十之一耳。時疫如此,他病則不然。古語云:傷寒下不厭遲,時疫下不厭早,誠哉!斯言也。
白話文:
一般來說,遇到時疫(流行病)的時候,如果病人便秘,就應該馬上瀉下。但是,必須先詢問病人是否有其他症狀,如果沒有其他症狀,瀉下可以稍微緩一緩;如果有其他症狀,瀉下卻不通,就需要觀察是否有夾雜邪氣或虛弱的情況。
通常需要馬上瀉下的佔五成,可以緩一緩的佔三成,夾雜邪氣的只佔一成。時疫的情況是這樣,其他的病症則不盡相同。古人說:「傷寒瀉下不嫌遲,時疫瀉下不嫌早」,這句話真是至理名言!
4. 小便不利
時疫初起在表時,頭痛、發熱、小便不利者,熱入膀胱也,益元散主之,四苓散、豬苓湯皆可用。東垣云:小便不利而渴者,熱在上焦,法當淡滲;小便不利而不渴者,熱在下焦,法當苦寒。此可為據。
時疫傳裡,大便閉而小便不利者,當先通大便,大便通小便自利,此惟時疫為然,他病則否。時疫屢經汗、下,小便不利者,陰竭也,為難治,知母、黃柏、生地、麥冬之類治之,或生脈、六味皆可,然多至少腹如鼓而不救也。
白話文:
當流行病剛開始時,如果患者出現頭痛、發燒、小便不順暢的症狀,就表示熱氣已經進入膀胱了。這時可以用益元散來治療,四苓散和豬苓湯也可以使用。東垣說:「如果小便不順暢並且感到口渴,表示熱氣在人體的上焦,應該用淡滲的方法治療;如果小便不順暢但是不口渴,表示熱氣在下焦,應該用苦寒的方法治療。」這些都是可以參考的依據。
流行病傳入內部,出現便祕和小便不順暢的症狀,就應該先通便。大便通暢了,小便自然就會順暢,這只有在流行病中才會出現,其他疾病則不會。如果流行病患者反覆經歷了發汗和瀉藥治療,但小便仍然不順暢,就表示陰氣已經耗竭,這就難以治療了。可以用知母、黃柏、生地、麥冬等藥物治療,也可以用生脈散或六味地黃丸,但是大多數患者會出現腹部鼓脹的狀況,就無藥可救了。
凡小便不利,日久下關不通,必反於上。往往有嘔吐、呃逆、涓滴不能下咽,至湯藥不進者。當用敷臍法:大田螺一枚,搗爛,入麝香三釐,敷臍上,帛束之即通,一見點滴即受湯藥。古法有用蔥熨及井底泥敷少腹者,俱可參用,但不宜於陰竭之虛人耳。
白話文:
凡是小便排泄不順暢,時間一久,下焦的關竅不通,就必然會反流到上焦。經常出現嘔吐、呃逆、吞咽困難,甚至連湯藥都喝不下去的情況。這時可以用敷臍的方法:取大田螺一個,搗爛,加入麝香三釐,敷在肚臍上,用布綁好,很快就能通暢,只要見到小便排泄出來,就可以喝湯藥了。古時候還有人用蔥熨和井底泥敷在小腹的方法,也可以參考使用,但這些方法都不適合陰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