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瘟疫論》~ 卷之三 (5)
卷之三 (5)
1. 腹滿痛
時疫腹滿痛,屬宿食為邪熱所結者,十之七、八;屬氣、血、痰、水者,十之二、三。蓋腹為胃與小腸之正界,非胸、脅、少腹之地可比。腹滿而不痛者,屬邪在氣分,屬水穀散漫而未燥結。氣分脈多沉,或弦,水穀脈滑;氣分通腹皆滿,水穀滿有分界;氣分者,厚朴、大腹皮、青皮、陳皮、枳、桔為主,水穀者,半夏、山楂、麥芽、神麯、萊菔子、枳實為主。時疫為熱證,腹滿亦當清熱,兼以順氣消食可也。
若舌多黃苔,雖滿而不痛,為邪已傳胃,宜小承氣湯下之。
痛而不滿者,屬邪在血分,屬水穀燥結諸病、他病或有屬冷者。時疫總屬熱證,痛不可按而無硬處者,於清裡方中加赤芍。不可按而有硬處者,調胃承氣湯。
滿痛兼作為痞滿在氣,燥實在血,大實大熱之證,大承氣湯。諸病腹滿痛或兼自利,當責之虛冷,時疫自利屬熱結旁流,下之則止,不可疑為虛冷。若滿痛而喜燥、喜溫,或惡寒,手足冷,清利之益甚,或右關遲緊,此非本病,乃因煩渴、飲冷太過,或用清涼太過、太早之所致,又當以溫燥為主,不可執一。然此亦治藥弊,非治本病也。
白話文:
[腹部脹痛]
在流行疾病中,腹部脹痛的情況,大約有七八成是由於宿食被邪熱凝結所導致的;剩下兩到三成,則可能是由氣、血、痰、水等因素引起的。因爲腹部是胃與小腸的正常界限,不能與胸部、脅部、下腹等部位相提並論。如果腹部脹但不痛,這通常表示邪氣還在氣分階段,水谷還未完全乾燥凝結。氣分的脈象多爲沉或弦,水谷的脈象則多爲滑;氣分導致的腹滿會遍及整個腹部,而水谷導致的腹滿則會有明顯的界限。對於氣分的問題,主要使用厚朴、大腹皮、青皮、陳皮、枳實、桔梗等藥物;對於水谷問題,則主要使用半夏、山楂、麥芽、神曲、萊菔子、枳實等藥物。流行疾病通常屬於熱證,因此對於腹滿,也應以清熱爲主,同時兼顧順氣和消化。
如果舌頭上有黃苔,雖然腹部脹卻不痛,這表示邪氣已經傳入胃部,適合使用小承氣湯來排解。
如果是痛而不脹,這可能表示邪氣已經在血分,或者是水谷乾燥凝結等問題,或者也可能有其他屬於寒性的疾病。流行疾病總體上屬於熱證,如果痛處不可按壓且沒有硬塊,可在清裏方中加入赤芍。如果不可按壓且有硬塊,則適用調胃承氣湯。
如果脹痛同時存在,且表現爲氣分的痞滿,血分的燥實,大實大熱的症狀,則適用大承氣湯。各種疾病中出現腹脹痛,或伴隨自我排泄,通常是因爲虛冷,但在流行疾病中的自我排泄,是由於熱結旁流,通過排解就會停止,不應誤認爲是虛冷。如果脹痛且偏好乾燥、溫暖環境,或者怕冷,手腳冰涼,清利方法反而使症狀加劇,或者右關脈遲緊,這不是原本的疾病,而是因爲煩渴過度飲用冷飲,或者過早過度使用清涼藥物所導致的,這時應該以溫燥爲主要治療方法,不能固守一種方法。然而,這也是在治療藥物副作用,而非治療原發疾病。
2. 少腹滿痛
時疫少腹滿痛,為邪熱結於下焦。下焦乃大腸膀胱及厥陰分界,與中焦異,亦有滿而不痛、痛而不滿、滿痛兼作之不同。初起滿而不痛者,濕勝氣滯也,檳榔、厚朴、蒼朮為要藥。痛而不滿者,手不可近,熱傷厥陰血分也。黃芩以清熱,赤芍、歸尾以活血,柴胡以升厥陰之氣,若牽引陰器及兩胯夾縫者,加秦艽即愈。滿痛兼作者,不論初起、末後,當視其前後。
在前小水不利,蓄水也,四苓、豬苓、益元等方選用。在後大便不利,有燥屎也,三承氣選用。小便利而大便色黑者,蓄血也,抵當湯、桃仁承氣湯選用。以大、小便之通塞為辨,固矣,亦當細察其滿痛而有硬塊不可按者,屬燥屎。滿痛如鼓不可按而卻無塊者,屬溺蓄脬中。
滿痛拒按而軟者,屬蓄血。以此辨之瞭然矣。外有時疫末路,滿而不痛,痛而不滿,喜溫喜按者,為虛證,當細詢來路。若屢經清、下太過,當消息溫補以培養陰陽,不可執時疫為實邪熱證而不變通也。然此亦十中一見耳。
上滿痛諸證,乃時疫里證之大端,總屬熱邪內陷。在風、寒、暑、濕諸門,則寒、熱、虛、實俱有。在時疫已經傳變,見於煩渴、燥熱既顯之後。其為熱證易辨,若見於未經傳變之先,乃疫毒鬱而未發,多不渴,多不發熱,甚有手足反厥冷者。依風寒治,則當溫;依時疫治,則當清。毫釐千里,反掌生死,當於氣、色、神、脈、舌苔五者,細察而詳辨之。
白話文:
[少腹部脹痛]
在流行病中出現的少腹部脹痛,這通常是因爲邪熱(異常的熱能)在身體的下焦(包括大腸、膀胱和厥陰區域)積聚造成的。下焦與中焦(脾胃區)不同,可能會出現只脹不痛、只痛不脹或是兩者同時出現的情況。
如果初期只是脹不痛,這通常是溼氣過重,導致氣滯所致。此時,檳榔、厚朴和蒼朮是主要的藥物。如果只有疼痛而無脹感,手部觸及會有明顯痛感,這是因爲熱邪損傷了厥陰經絡中的血液。此時,黃芩可以清熱,赤芍和歸尾可以活血,柴胡可以提升厥陰經的氣。如果疼痛牽連到生殖器官或大腿內側,加上秦艽就能治癒。
如果脹痛同時發生,無論是在疾病初期還是後期,都應根據病情的不同階段來判斷。
如果發生在小便前,且小便不暢,這是體內蓄水,可以選用四苓散、豬苓湯、益元散等方劑。如果發生在大便前,且大便不通暢,可能是燥屎(乾硬的大便),可選用調胃承氣湯、大承氣湯、小承氣湯。如果小便正常但大便顏色發黑,可能是因爲體內蓄積了血液,可以使用抵當湯、桃仁承氣湯。
判斷是否爲燥屎,要看腹部是否有硬塊,不能按壓。如果是尿液蓄積在膀胱中,會感覺像鼓一樣,不能按壓但沒有硬塊。如果是蓄血,雖然腹部脹痛,但按壓時軟綿綿的。
有時在流行病的後期,患者可能會出現只脹不痛,或者只痛不脹,喜歡溫熱和按壓,這是虛證的表現,需要仔細詢問病史。如果之前已經過度使用清熱或瀉下藥物,應該適當給予溫和的補益藥物,以調養陰陽,不能因爲是流行病就一味認爲是實熱證,而不知變通。然而,這種情況並不多見。
上述的腹部脹痛症狀,是流行病內熱的主要表現,總體來說屬於熱邪內陷。在風、寒、暑、溼等其他病症中,也會有寒、熱、虛、實等各種情況。在流行病中,這些症狀往往出現在煩躁、口渴、燥熱等症狀之後,容易判斷爲熱證。但如果在疾病初期,還未出現傳變,症狀並不明顯,可能不會感到口渴,也不會發熱,甚至手腳冰冷。按照風寒治療,應該使用溫熱藥物;按照流行病治療,則應使用清熱藥物。治療方法稍有差池,結果可能天差地別,生與死就在一念之間。因此,在判斷時,應該從氣色、面色、精神狀態、脈象和舌苔這五個方面進行細緻的觀察和分析。]
3. 自利
時疫自利皆熱證也,其所利之物與內虛內冷者自別。冷利之色淡白,熱利之色正黃,甚有深黃、醬色者;冷利稀薄,熱利稠黏;虛冷利散而不臭,熱利臭而多沫;虛冷易出,熱證努圊;冷利緩,熱利暴注下迫而裡急,此辨時疫熱利與諸冷利之大概也。
時疫初起,有手足厥冷,惡寒,嘔吐,腹痛自利者,全似太陰寒證。辨其為疫,只在口中穢氣作黏,舌上白苔粗厚,小便黃,神情煩躁,即可知其非寒中太陰,是時疫發於太陰也。煩躁輕則藿香正氣散,煩躁甚則用達原飲,一、二服後即見三陽熱證矣。此時若用溫中藥,轉見四肢逆冷,手足青紫而死,不可不細察也。
時疫初起,頭疼、發熱而自利,九味羌活湯。傳變太陽、少陽合病,身熱、口苦,咽乾、目眩而自利者,黃芩湯,兼嘔加半夏。傳裡舌黃、譫妄而自利者,按其心下至少腹有硬痛處,與大承氣湯;無硬痛處,小承氣、小陷胸、大柴胡選用。此在下其熱,不必以結為主,故雖無硬痛,亦主大黃。
時疫自利而小便不利,腹滿而無硬塊,時作腸鳴者,熱在小腸膀胱而蓄水也,四苓散、豬苓湯、益元散選用。
時疫自利受補者少,至屢經清、下無表裡證,自利漸至清穀而脈微細者,則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理中湯,又所當酌用也。
白話文:
[自行腹瀉]
所有的流行疾病引起的自行腹瀉,其實都是熱症的表現,從排出物的特性就能辨別與因體內虛冷導致的腹瀉的不同。冷性腹瀉的顏色偏淡白色,而熱性腹瀉的顏色是正黃色,有時甚至是深黃或醬色;冷性腹瀉的排泄物較爲稀薄,熱性腹瀉的則較爲粘稠;虛冷腹瀉的排泄物無明顯氣味,熱性腹瀉的排泄物則帶有臭味並多泡沫;虛冷腹瀉容易排出,熱性腹瀉則需用力排便;冷性腹瀉的過程較緩和,熱性腹瀉則突然且強烈,常伴有裏急後重的感覺,這就是辨別流行疾病引起的熱性腹瀉與其他冷性腹瀉的大致方法。
流行疾病初發時,可能出現手腳冰冷、怕冷、嘔吐、腹痛及自行腹瀉的症狀,這些症狀完全符合太陰寒證的特點。要辨別是否爲流行疾病,關鍵在於口腔中是否有黏膩穢氣,舌苔是否粗厚且呈白色,尿液顏色是否偏黃,以及患者是否出現煩躁不安的情況,這樣就能確定並非只是單純的太陰寒症,而是流行疾病在太陰的表現。若煩躁情況輕微,可用藿香正氣散;煩躁情況嚴重,則使用達原飲,服用一、兩劑後,便會顯現出三陽熱證的症狀。此時若誤用溫中藥物,可能會導致四肢冰冷、手足青紫,最終死亡,所以必須仔細辨別。
流行疾病初發時,若出現頭痛、發熱並伴有自行腹瀉,可用九味羌活湯。若病情發展到太陽、少陽合併症,出現身體發熱、口苦、咽乾、目眩及自行腹瀉等症狀,可使用黃芩湯,如伴有嘔吐,可加入半夏。若病情深入體內,舌苔呈黃色,出現譫語妄言並伴有自行腹瀉,應先檢查心下至少腹部是否有硬塊及疼痛感,若有,應使用大承氣湯;若無,可選擇小承氣、小陷胸、大柴胡等方劑。治療此類病症時,主要目標是下瀉體內的熱毒,即使沒有明顯的硬塊,也會使用大黃。
流行疾病引起自行腹瀉且小便不通暢,腹部脹滿但無硬塊,偶爾出現腸鳴聲,這表示熱毒在小腸及膀胱中積聚並導致水分滯留,可選用四苓散、豬苓湯、益元散等方劑。
流行疾病引起的自行腹瀉,適合進補的人較少。若經過多次清熱、瀉下治療後,已無表裏症狀,腹瀉逐漸變爲清稀狀且脈象微弱細小時,可考慮使用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理中湯等方劑進行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