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瘟疫論》~ 卷之二 (8)
卷之二 (8)
1. 盜汗
時疫初起盜汗者,邪在半表半裡也。胸脅痞悶,達原飲;無痞悶,小柴胡湯。汗、下後,大熱已退,有盜汗者,餘邪不盡也,小承氣、小陷胸、吳氏承氣養榮湯諸方,清其伏匿餘邪,盜汗自止。
白話文:
當瘟疫剛開始而患者出現盜汗的情況,這表示邪氣正在肌表和臟腑之間。如果病人感到胸口和脅肋間憋悶不舒服,可用達原飲來治療;若沒有憋悶感,則可使用小柴胡湯。
在發汗或瀉下治療後,高燒已經退去,但仍然有盜汗現象,這表示邪氣尚未完全清除。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小承氣湯、小陷胸湯或是吳氏承氣養榮湯等多種藥方,來清除殘留在體內的邪氣,這樣盜汗自然就會停止。
2. 戰汗
時疫不論初起、傳變、末後,俱以戰汗為佳兆。以戰則邪正相爭,汗則正逐邪出。然有透與不透之分。凡透者,汗必淋漓,汗後身涼,口不渴,舌苔淨,二便清,胸、腹、脅無阻滯、結痛,始為全解之戰汗。否則餘邪未淨而復熱,則有再作戰汗而解者;有戰汗須三、四次而後解者,有戰汗一次不能再戰,待屢下而退者;有不能再作戰汗,即加沉困而死者,總視其本氣之強弱何如耳。
凡戰汗之時,不可服藥。補則戰止而汗不透,留邪為患;汗、下則太過,而成虛脫。應聽戰汗透徹,再觀脈證施治。當戰時,或多與熱湯飲之,助其作汗。戰汗之時,脈多停止,勿訝,待戰汗之後,脈自見也。大抵戰汗之脈以浮為佳,邪出於表也,虛、散、微、濡應有變,煎獨參湯以待之,防其脫也。貧者米飲聊代之,然必察其戰後,系邪淨而氣欲脫,方可用。
凡戰汗後,神靜者吉,昏躁者危;氣細者吉,氣粗而短者危;舌萎不能言者死;目眶陷者死;目轉運者死;戴眼反折者死;形體不仁,水漿不下者死。
戰汗雖為佳兆,亦有吉凶。得戰汗固由治得其宜,邪退正復而致,然不可強也。嘗見服大發汗藥毫不得汗,而飲冷水得汗者;又有用下藥得戰汗者;涼血活血得戰汗者;生津益氣得戰汗者,種種不一。當知戰汗乃陰陽交和,表裡通達,自然而然,非可強致也。
白話文:
無論是時疫的初期、中期或後期,出現戰汗都是好的徵兆。這表示身體正在與病毒作戰,透過出汗的方式驅邪外出。然而,出汗有透徹與未透徹之差別。真正的透徹出汗,會大量出汗,汗後身體感到涼爽,口不渴,舌苔乾淨,大小便清爽,胸部、腹部、側腹無任何阻塞或疼痛感,這纔是完全解除病態的戰汗。
反之,如果病毒尚未清除就再次發燒,可能需要再次經歷戰汗才能恢復;有的可能需要三、四次戰汗才能痊癒;有的可能戰汗一次後無法再次,需要多次排泄才會好轉;有的甚至無法再次戰汗,反而病情加重導致死亡,這些情況都取決於患者本身的體質強弱。
在戰汗期間,切忌服藥。補藥會讓戰汗停止且出汗不透徹,導致病毒留在體內;若使用發汗或瀉下藥物,則可能造成過度虛弱。應該等待戰汗完全透徹後,再根據脈象和症狀來進行治療。在戰汗期間,可以多喝熱水,幫助出汗。此時,脈搏可能會暫停,不必驚慌,待戰汗結束後,脈搏自然會恢復。通常,戰汗時脈象浮動是好的現象,表示病毒正在體表被排出,若出現虛弱、散漫、微弱、濕軟等脈象變化,應立即準備單參湯,以防脫水。對於經濟條件較差的患者,可用米湯代替,但必須確定戰汗後病毒已清除,且有脫水傾向時纔可使用。
戰汗後,精神平靜是好兆頭,若精神混亂煩躁則需警覺;呼吸細長為好,呼吸急促短淺則需警覺;舌頭萎縮無法說話、眼眶凹陷、眼球固定不轉、眼睛上翻、身體失去知覺、無法進食,皆為死亡前兆。
雖然戰汗是好徵兆,但也有吉兇之分。能出現戰汗固然表示治療得宜,病毒被排除,體質得以恢復,但也不能勉強。有時服用大量發汗藥卻不出汗,反而喝冷水能出汗;有的使用瀉下藥物而產生戰汗;有的透過涼血活血產生戰汗;有的透過滋潤增氣產生戰汗,各種狀況都有可能。要知道,戰汗是由陰陽調和、表裡相通,自然而然形成的,無法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