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瘟疫論》~ 卷之三 (6)
卷之三 (6)
1. 便血
時疫便血,熱邪深入也,先當辨其血色。鮮紅者,清熱為主,黃芩湯、三黃石膏湯、犀角地黃湯;血色紫黯成塊下者,逐瘀為主,桃仁承氣湯、抵當湯,須按腹、脅有痛處,用之為確。時疫便血,散晦夾涎水者,脾胃虛而臟腑傷也,歸脾、補中、八珍可借用,並加烏梅。
時疫便血之後,多亡陰證,神昏耳聾,舌無苔而燥,身痛不可轉側之類皆是,生脈、六味加阿膠,峻補其陰,然多不救也。
白話文:
[便血]
在瘟疫期間出現的便血情況,通常是因為熱毒深侵體內所致。首先應辨別血液的顏色。如果血色呈現鮮紅,治療的主要方向應是清熱解毒,可用黃芩湯、三黃石膏湯、犀角地黃湯等藥方。
若血色偏紫且呈暗色,且排泄物中有血塊,則應以排除瘀血為主要治療目標,可使用桃仁承氣湯、抵當湯,但必須根據腹部或脅部是否有疼痛感來決定是否使用這些藥方,這樣才更貼近病情實際。
若在瘟疫期間排出血便,且大便中夾雜著口水,這通常代表脾胃功能虛弱且臟腑受到傷害,可以考慮使用歸脾湯、補中益氣湯、八珍湯等藥方,同時加入烏梅以增強療效。
在瘟疫期間出現便血後,患者常會出現陰液耗盡的症狀,如意識模糊、聽力下降、舌頭乾燥無苔、身體疼痛難以翻身等,這時可以使用生脈飲、六味地黃丸加上阿膠,強烈補充體內陰液,然而這種情況往往已十分危急,治療效果可能有限。
2. 便膿血
時疫便膿血與便血有燥濕之分。便血屬燥熱,涼潤為主;便膿血屬濕熱,清熱兼分利為主。
時疫初起,頭痛發熱便膿血者,即古所謂疫痢是也。不必治膿血,但解其表,表解則便數自減,決不可早施清裡攻下之藥,即分利、清涼亦所當慎。蓋邪方在表,清裡邪則內陷深入,後極難治。且時疫一見便膿血,則煩渴之熱勢反緩,蓋熱隨利減也。所以苦寒之品不可浪用,惟以倉廩湯為主,詳見夾痢條下。
時疫傳變至半表半裡便膿血者,柴葛解肌湯加苓、澤、木通、黃芩。時疫傳變入里,煩、渴、譫妄悉具而便膿血者,黃芩湯、葛根芩連湯選用。兼裡急後重,腹中拒按者,加檳榔、大黃。時疫屢經攻下而便膿血滑利者,當以養中、調氣、養血為主,清熱為佐。老人、虛人亦仿此例。
白話文:
對於流行病導致的排泄物中帶有膿血,與單純的便血有所區別,主要看乾燥或濕熱的情況。如果只是便血,通常是由於身體燥熱,治療上應以涼性滋潤為主;如果是排泄物中帶有膿血,則是因為濕熱,治療上應以清熱和利尿為主。
流行病初期,出現頭痛發燒並伴有膿血便,這就是古人所說的疫痢。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需要特別針對膓血進行治療,只要解決表面的症狀,當表面症狀得到緩解,排便次數自然就會減少。絕對不能過早使用清熱或攻下的藥物,包括利尿和清涼的藥物也需要謹慎使用。因為病邪還在表面,如果此時清裡的邪氣,會使病邪向內深陷,日後將更難以治療。而且,當流行病一出現膓血便,煩躁口渴的熱勢反而會減緩,因為熱隨利減。因此,苦寒的藥物不可輕易使用,主要以倉廩湯為主,詳細可參考夾痢條目。
當流行病發展到半表半裡的階段,並伴有膓血便,可以使用柴葛解肌湯,並加入茯苓、澤瀉、木通、黃芩等藥材。當流行病進入裡部,伴有煩躁、口渴、神志不清,並有膓血便,可以選擇黃芩湯、葛根芩連湯。如果同時有腹部緊迫感和腹部按壓疼痛,可以加入檳榔、大黃。如果經過多次攻下後,膓血便仍然持續,治療上應以養胃、調理氣機、補血為主,輔以清熱。老年人或體虛的人也可以按照這個原則進行治療。
3. 大便閉
時疫屬濕熱,大便閉者少,間有閉者,乃平素胃陽強盛,多燥氣也。夫本來陽盛,復受時疫,則濕熱皆變為燥熱,雖兼表證未得汗,可下。以時疫與傷寒不同,傷寒邪從表入,有表證未得汗,必不可攻裡;時疫邪從內發,雖有表證,每每發表而不得汗,必待裡氣通而後表始得汗。所以時疫大便一閉,即有表證,亦當下之,不可逡巡也。
若初起未經表散,則當用三消飲下之為當。有表證尚可下,則煩渴、譫妄,舌苔黃黑、燥烈、卷短,胸、腹硬痛諸證備見,更當分別輕重下之無疑。
又有大便閉而屢下不通者,則必有夾邪,當審之。有夾水者,水在腸中,則不下而自利;水在胃脘以上、則脈多弦、多緩,往往上嘔而不下利,且舌白而心下按之作響,雖用承氣不能下行,故下之不通,當先用半夏、茯苓、蒼朮消其水,而後下之,亦有可用大陷胸湯者,必胸上痛而手不可近,方為藥與邪敵。
有夾氣者,氣滯於胸膈之間,主上逆而不下降,胸腹串痛而脈沉,當先以蘇子、萊菔子、木香、檳榔順其氣而後下之。
有氣虛而屢下不通者,屬老人、虛人,其脈必兼無力,其色必悴,其肌肉必緩,其神必散。若下證全具,當與大承氣加人參,一服而宿垢頓下,或陶氏黃龍湯,或麻仁丸,參湯下,酌其里證之多寡用之。有血虛而屢下不通者,屬婦人產後,癰疽潰後,或平素陰虛及亡血,其脈必兼澀,四物、六味、生脈及吳氏諸養榮方、麻仁丸選用,仍須蜜煎豬膽汁導之。
大凡時疫,大便一閉,即當下之。然須詢其有無所苦,若無所苦,下尚可緩,有所苦而下之不通,又須察有無夾邪及虛也。當下者十之五,可緩者十之三,夾邪者十之一耳。時疫如此,他病則不然。古語云:傷寒下不厭遲,時疫下不厭早,誠哉!斯言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關於「大便閉」的中醫觀點。內容提到,在流行病期間,如果出現大便不通的情況,通常是因為平時胃部的陽氣較強,導致身體產生更多的燥熱。當這種情況再受到流行病的影響,濕熱就會轉變成燥熱。即便同時有表面的症狀但沒有出汗,也可以進行通便治療。
這和傷風感冒不同,傷風感冒是從外表進入身體的邪氣,如果有表面的症狀但沒有出汗,絕對不可以攻裡。但是流行病的邪氣是由內而外發出,即便有表面的症狀,通常會發現即使發汗也無法出汗,必須等到體內的氣流暢通後,表面纔可能出汗。因此,對於流行病來說,一旦大便不通,即使有表面的症狀,也應該馬上進行通便治療。
接著,文中提到幾種特殊情況。如果剛開始發病,還沒經過發汗治療,應該使用三消飲進行通便。如果有表面的症狀,還可以進行通便,那麼可能還伴有煩躁、口渴、胡言亂語、舌苔黃黑且乾燥、舌頭卷縮且短小,以及胸部、腹部堅硬且疼痛等症狀,這種情況下,更應判斷病情的輕重,然後進行通便治療。
此外,文中還提到,如果大便不通,但多次通便都沒有效果,可能是因為有其他邪氣存在。例如,如果體內有水分過多,水分在腸道中,即使不進行通便也會自然排出;但如果水分在胃脘以上的位置,可能會出現脈象多弦、多緩,常上吐而下利的情況,且舌頭呈白色,心下按壓會有聲音,即使使用承氣湯也無法通便,因此通便治療也無效。這種情況下,應該先使用半夏、茯苓、蒼朮等藥物去除體內的水分,然後再進行通便治療。有時,也可以使用大陷胸湯,但只有在胸部上方疼痛,且手不能接近的情況下,才適用。
另外,如果體內有氣滯存在,氣滯在胸膈之間,可能會導致上逆而不能下降,胸部、腹部串痛且脈象沉,這種情況下,應該先使用蘇子、萊菔子、木香、檳榔等藥物順暢氣機,然後再進行通便治療。
如果因為氣虛而多次通便都沒有效果,可能是屬於老年人或體質虛弱的人,他們的脈象一定會比較無力,面色一定會憔悴,肌肉一定會鬆弛,精神一定會散漫。如果通便的症狀完全符合,可以使用大承氣湯加上人參,一次服用就可以立刻通便,或者使用陶氏黃龍湯,或者使用麻仁丸,用人參湯送服,根據體內的狀況來決定使用的劑量。
最後,文中提到,如果因為血虛而多次通便都沒有效果,可能是屬於產後的女性,或者瘡瘍痊癒後,或者平時就有陰虛或失血的情況,他們的脈象一定會帶有滯澀,可以使用四物湯、六味地黃丸、生脈飲、吳茱萸湯等補血養榮的方劑,或者使用麻仁丸,同時需要使用蜂蜜煎豬膽汁引導通便。
總的來說,對於流行病來說,一旦大便不通,就應該馬上進行通便治療。但是,必須詢問患者是否有任何不適,如果沒有不適,通便可以稍微延後;如果有不適但通便治療無效,必須進一步檢查是否有其他邪氣存在,或者是否屬於氣虛或血虛的情況。需要馬上通便的情況佔了五成,可以稍微延後的情況佔了三成,有其他邪氣存在的情況佔了一成。對於流行病來說,這是一個通用的原則,但對於其他疾病則不一定適用。古人說:傷風感冒的通便治療越晚越好,流行病的通便治療越早越好,這句話確實很有道理。
4. 小便不利
時疫初起在表時,頭痛、發熱、小便不利者,熱入膀胱也,益元散主之,四苓散、豬苓湯皆可用。東垣云:小便不利而渴者,熱在上焦,法當淡滲;小便不利而不渴者,熱在下焦,法當苦寒。此可為據。
時疫傳裡,大便閉而小便不利者,當先通大便,大便通小便自利,此惟時疫為然,他病則否。時疫屢經汗、下,小便不利者,陰竭也,為難治,知母、黃柏、生地、麥冬之類治之,或生脈、六味皆可,然多至少腹如鼓而不救也。
凡小便不利,日久下關不通,必反於上。往往有嘔吐、呃逆、涓滴不能下咽,至湯藥不進者。當用敷臍法:大田螺一枚,搗爛,入麝香三釐,敷臍上,帛束之即通,一見點滴即受湯藥。古法有用蔥熨及井底泥敷少腹者,俱可參用,但不宜於陰竭之虛人耳。
白話文:
[小便不順]
在流行病初期,如果出現頭痛、發燒,並且小便不暢,這可能是熱邪進入膀胱的徵兆。對於這種情況,可以使用益元散作為主要治療方式,另外,四苓散和豬苓湯也是可行的選擇。東垣先生曾說過,小便不暢且口渴的人,熱邪在上焦,應採取淡滲的方式來治療;而小便不暢卻無口渴感的人,熱邪在下焦,應採用苦寒的方法來處理。這兩種說法都可以作為參考依據。
在流行病進入內臟後,若大便阻塞且小便不順,應先解決大便問題,大便順暢後小便自然會改善,這種情況只適用於流行病,其他疾病則不一定。流行病經歷多次出汗和瀉下後,仍然小便不順,這可能是體內陰液耗盡的現象,治療較為困難,可以使用知母、黃柏、生地、麥冬等藥材來治療,或者使用生脈飲和六味地黃丸,但通常患者腹部會像鼓一樣膨脹,最終無法挽救。
所有小便不順的情況,如果長時間下部通道不通暢,必然會反向影響到上部。常常會出現嘔吐、打嗝、連水都無法下嚥,甚至連藥物都無法服用的情況。此時,可以使用肚臍敷貼法:取一個大田螺,搗碎後加入三分之一錢的麝香,敷在肚臍上,再用布帶綁緊,即可達到通暢的效果,一旦看到尿液開始排出,就可以接受藥物治療。古法中有使用蔥熨和井底泥敷在下腹部的做法,這些方法也可以酌情使用,但對於體虛陰竭的患者則不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