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天章

《廣瘟疫論》~ 卷之一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5)

1. 夾食

時疫夾食者最多,而有食填膈上、食入腸胃之不同。入腸胃,則為陽明諸熱證,治法備於三承氣湯。惟食填胸膈,往往有脈沉、手足冷者,誤認三陰,投以溫劑,亦無一毫熱渴發見,但煩躁倍增,甚則一、二日即死。蓋胸中乃陰陽升降之路,食填之則氣閉,氣閉則熱鬱於下而無所疏泄,誤溫則熱愈郁。

熱鬱於內,故外無發熱證,熱鬱於下,故上無口渴證。疫熱以出表為輕,入里為重;在淺為輕,入深為重。此證一溫,則逼邪入里、入深,以致速死而無熱證也。

如氣、色、神、舌、脈辨得為疫證矣,而遇脈沉、手足冷,即當細詢其胸膈。若痞塞悶滿,即是夾食。再辨其舌苔白厚而微兼淡黃,益為食填膈上之明驗。於治疫藥中加枳、桔、青皮、萊菔、麴櫱,甚則用吐法以宣之,使膈開而陽氣宣達,然後熱證自見,當解表、當清裡,自無誤治矣。

白話文:

【夾食】

現代

在時疫中,夾食的情況最爲常見,但是有食物堵塞在膈肌上方和進入腸胃的不同情況。如果食物進入腸胃,則會引發陽明諸熱證,治療方法可以在三承氣湯中找到。唯有食物堵塞在胸膈之間,常會有脈搏沉弱、手腳冰冷的症狀,易被誤認爲是三陰病症,進而給予溫補藥物治療,實際上卻沒有絲毫髮熱或口渴的症狀出現,反而煩躁感會增加,嚴重的話甚至在一、兩天內就會死亡。這是因爲胸中是陰陽升降的重要通道,食物堵塞則會導致氣機閉塞,氣機閉塞則熱氣在下方鬱積,沒有適當的疏通和發泄,若誤用溫補藥物,只會讓熱氣更鬱積。

熱氣在內部鬱積,所以體外不會有發熱的症狀,熱氣在下方鬱積,所以也不會有口渴的症狀。疫情的熱症,表現在外部是比較輕微的,深入體內則是嚴重的;在淺層是比較輕微的,深入則是嚴重的。這個病症一旦使用溫補治療,就等於把病邪逼進更深的裏部,導致迅速死亡,而且表面不會出現熱症。

如果從氣色、精神、舌頭、脈搏等各方面判斷出是疫情病症,遇到脈搏沉弱、手腳冰冷的情況,就應該詳細詢問患者的胸膈情況。如果患者感到胸膈悶脹,那就是夾食。再觀察舌頭上的苔色,如果白厚且略帶淡黃色,更是食物堵塞在膈肌上方的明顯證據。在治療疫情的藥物中加入枳實、桔梗、青皮、萊菔子、麥芽等,必要時可以採用催吐的方法來疏通,使膈肌開放,陽氣得以宣達,之後熱症自然會出現,這時再根據病情決定是解表還是清裏,就不會有誤診誤治的問題了。

2. 夾郁

時疫夾氣鬱者,初起疫證悉同,而多脈沉,手足冷,嘔逆胸滿,頗類夾食。但夾食為有物,為實邪,舌苔厚白而微黃,胸膈滿痛不可按而亦不移;夾氣為無物,為虛邪,舌苔白薄,胸膈滿痛,串動而可按。宜先宣通其鬱,然後解表清裡,自無不效。若不舒鬱而徒發表,則裡氣不能外達而難於徹汗,遽用清下,則上氣不宣,多致痞逆。

惟於解表藥中加蘇梗、木香、大腹皮、香附等類,以宣其氣,則表易解;於清裡藥中加川貝母以舒其鬱,則里易和。貝母為舒郁要藥,但力性緩,必用至五錢一兩,方能奏效。

白話文:

對於那些在流行病期間同時伴有情緒抑鬱的人,他們初期的症狀與一般流行病相同,但是會有多數脈象沉弱,手腳冰冷,噁心嘔吐,胸悶等現象,這些症狀很像消化不良。但消化不良是由於食物滯留,是實質的邪氣,舌苔會呈現厚重的白色帶點黃色,胸膈部會感到滿脹疼痛,不可按壓且位置固定;而情緒抑鬱引發的症狀,並無實質物體,是虛弱的邪氣,舌苔會比較薄且呈白色,胸膈部的滿脹疼痛,會有遊走感,可以按壓。

應先疏解他們的情緒抑鬱,再進行表裡同治,即解表清熱,這樣治療效果通常很好。如果只是單純的解表而不疏解抑鬱,體內的氣無法順利到達體表,難以達到徹底出汗的效果,如果立即使用清熱下瀉的藥物,上焦的氣機無法宣通,往往會導致痞滿或嘔吐。

在解表的藥物中添加蘇梗、木香、大腹皮、香附等,以幫助宣通氣機,使解表過程更順利;在清熱的藥物中添加川貝母,以疏解抑鬱,使體內環境更容易調和。川貝母是疏解抑鬱的重要藥材,但其作用緩慢,必須用量達到五錢到一兩,才能發揮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