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瘟疫論》~ 卷之二 (1)
卷之二 (1)
1. 卷之二
疫邪見證,千變萬化,然總不出表裡二者。但表證中有里邪,里證中有表邪,則又不可不細察也。故列證分表裡以盡其常,又細辨以盡其變,使人人臨證,胸有定見,少救橫夭於萬一耳。
白話文:
瘟疫的症狀變化莫測,但總離不了表和裡兩種基本類型。然而,在表症中可能藏有裡部的問題,而在裡症中也可能出現表部的症狀,因此細心觀察和判斷是十分重要的。為了全面地理解和掌握常見的情況,我們列出分為表和裡的症狀列表。同時,進一步細致地辨別症狀的變化,讓每個人在臨牀實踐中都能有確定的判斷,減少無謂的傷亡。
2. 發熱
時疫發熱與風寒雜證同,其發熱時,氣、色、神、脈、舌苔則不同。辨得為時疫發熱,又當知有淺、深、表、里之異,不辨無以施治。發熱表證居多,亦有里證發熱,半表半裡發熱,餘邪不盡復出於表發熱,邪退正虛發熱。
而表證發熱,脈不浮、不沉而數,寸大於關尺,熱在皮膚,捫之烙手,久按反輕,必兼頭痛、項強、腰痛、脛酸,或頭面、身體、皮膚有紅腫疼痛。諸證不必全現,有一於此,便是表證發熱,九味羌活湯、人參敗毒散、六神通解散選用。冬月嚴寒及惡寒甚者,大青龍湯、葳蕤湯、越婢湯、陽旦湯可借用。全不惡寒者,白虎湯、黃芩湯可加減用。
白話文:
時疫發熱的辨證論治
時疫發熱的症狀,與風寒雜證相似,但發熱時的氣色、精神、脈象、舌苔卻有差異。辨明是時疫發熱後,還要進一步了解其深淺、表裡,才能對症下藥。
時疫發熱以表證居多,但也可能出現里證發熱、半表半裡發熱、餘邪不盡復出於表發熱、邪退正虛發熱等情況。
表證發熱的特點是:脈象不浮不沉而數,寸脈大於關脈尺脈,熱在皮膚表面,觸摸時感覺灼熱,但長時間按壓後反而感覺輕微。同時,還會伴隨頭痛、項強、腰痛、脛酸等症狀,或頭面、身體、皮膚出現紅腫疼痛。這些症狀不一定全部出現,只要有一項符合,就是表證發熱。此時可選用九味羌活湯、人參敗毒散、六神通解散等方劑治療。
若是在冬月嚴寒時,或惡寒症狀嚴重者,可以考慮使用大青龍湯、葳蕤湯、越婢湯、陽旦湯等方劑。若完全不惡寒,則可使用白虎湯、黃芩湯加減治療。
里證發熱,脈或滑,或沉數,或洪滑,關尺盛於寸,熱必在肌肉、筋骨,初捫熱輕,久按熱甚,必兼煩渴,胸腹滿,大便或不通,或自利,或便血及膿,小便黃赤,或譫妄、狂昏。諸證雖不必全現,必兼二、三證方是里證發熱,梔子豉湯、黃連解毒湯、小陷胸湯、三承氣湯、導赤散、瀉心湯、豬苓湯、天水散選用。
白話文:
裡證發熱,脈象可能滑、沉數或洪滑,關脈尺脈比寸脈有力,熱氣必在肌肉、筋骨,剛摸時熱度輕微,但按久後熱度加重,必定伴隨口渴、胸腹脹滿,大便可能不通、腹瀉或帶血和膿,小便顏色黃赤,甚至出現神志不清、昏迷或狂躁。這些症狀不一定全部出現,但至少要有兩三種才符合裡證發熱的表現,可用梔子豉湯、黃連解毒湯、小陷胸湯、三承氣湯、導赤散、瀉心湯、豬苓湯、天水散等方劑治療。
半表半裡發熱,脈多弦,胸脅滿,或熱或止,或口苦咽乾,目眩耳聾,或目赤,或喜嘔心煩,或兼見表裡證,達原飲、柴葛解肌湯、小柴胡湯選用。
時疫發熱時,用藥最要清楚,此處頭緒不差,後傳變多危,救援亦易,不然難於收拾矣。凡見發熱,即當辨其氣、色、神、脈、舌苔,為風寒,為時疫。系時疫,又當辨在表、在裡、在半表半裡。然時疫見證,純表純里者少,表裡夾雜者多。表裡夾雜,吳氏達原飲為主。表證多,加羌活;里證多,加大黃;半表半裡證多,加柴胡、葛根、淡豉;或表裡證均見,則諸藥全用,即三消飲取效最多,誠時疫主劑。
白話文:
病人發燒,症狀介於表證和裡證之間,脈搏多弦,胸脅部脹滿,發熱時有時無,可能伴隨口苦咽乾、頭昏眼花耳鳴、眼睛紅腫、想吐心煩,或同時出現表證和裡證。這時可以考慮使用達原飲、柴葛解肌湯和小柴胡湯。
遇到流行性感冒引起的發燒,用藥一定要謹慎。這裡的病症分析很清楚,如果病症發展下去容易出現危險,但只要及時治療,效果也很好,否則就難以控制了。凡是遇到發燒,就要辨別病人的氣色、精神、脈象和舌苔,是風寒引起的,還是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如果是流行性感冒,還要判斷是表證、裡證還是介於表證和裡證之間。然而流行性感冒引起的症狀,很少是單純的表證或裡證,大多是表證和裡證同時存在。表證和裡證同時存在時,吳氏達原飲是主要藥方。如果表證較多,就加羌活;如果裡證較多,就加大黃;如果介於表證和裡證之間,就加柴胡、葛根和淡豉。如果表證和裡證都明顯,就所有藥物都用,三消飲的療效最好,是治療流行性感冒的最佳藥方。
至已愈數日而復發熱者,乃募原伏有不盡之邪,復出於表,當察其證之表裡多寡,以前法治之。大抵愈後復發,則裡熱多而表熱少,雖有當用表藥之證,不過葛根、柴胡、淡豉而已,無更用羌活之理。若愈後另受風寒,發熱、無汗、舌上無苔者,不在此例。時疫愈後復熱、無汗,重用葛根五錢最妙,以其性涼而解肌發汗,既不礙無汗之表,又不礙煩熱之裡。
更有平素虛損,或老人,或大病後復染時疫,屢經汗、下、清解,其熱轉甚,或全無表、裡實證,或六脈豁豁然空,或較初起洪滑更甚,或用表藥而身痛更甚,或屢用清熱藥而煩躁、昏沉更甚,或屢用下藥而舌燥更甚,此皆邪退正虛之發熱也。王太僕所謂:大虛有盛候,反瀉含冤也。
白話文:
如果病好了幾天又發燒,表示體內還有殘餘的病邪沒有完全消除,又從體表冒出來了,要仔細觀察表裡症狀的輕重,再用之前的方法治療。一般來說,病癒後復發,內熱較多,表熱較少,即使有需要用表藥的情況,也不過是葛根、柴胡、淡豉而已,沒有必要再用羌活。如果病癒後又受風寒,發熱、無汗、舌頭上沒有苔,這就不在此列。時疫病癒後復發,無汗,大量使用葛根五錢效果最好,因為葛根性涼,可以解肌發汗,既不影響無汗的表症,也不影響煩熱的裡症。
還有一些情況,例如平時體虛的人,或是老人,或是大病後又感染了時疫,經過多次發汗、瀉下、清熱治療後,熱症反而加重,或者完全沒有表裡實證,或者脈象空虛,或者脈象比最初更洪滑,或者用表藥後身體疼痛加重,或者多次用清熱藥後反而煩躁、昏沉加重,或者多次用瀉藥後反而舌頭乾燥加重,這些都是邪氣退去正氣虛弱導致的發熱。王太僕說:「正氣虛弱卻有實熱的症狀,反覆瀉下就如同含冤一樣。」
此時須略去證狀,而消息陰陽、虛實。陰虛則熱渴、枯竭之證多,責在腎,宜六味地黃湯;兼氣虛,合生脈散,須大作湯液,晝夜頻進效始捷。陽虛則嘔利、悸眩之證多,責在脾,宜六君子湯;兼血虛,歸脾湯、參胡三白散、清燥湯選用。若遇此等證,仍用汗、下、涼解、宣伐,斷無生理矣。
又發熱之為表、為里、為半表半裡、為復、為虛,證狀明顯有據者,自易施治。若脈證夾雜模糊,難於分辨者,須以舌苔為據。初起舌苔薄白,或無苔而潤,屬在表。白苔而厚,或兼微黃,或中黃邊白,中黃尖白,或二、三色,屬在半表半裡。黃苔、醬色苔、黑苔屬裡。舌苔燥則不論何色皆屬裡證。
白話文:
現在應該先忽略病症的細節,去觀察陰陽虛實的情況。陰虛的話,就會出現口渴、乾燥等症狀,這問題主要在腎臟,可以用六味地黃湯治療。如果還有氣虛,就需要加入生脈散,並且要大量服用湯藥,頻繁地服用才能快速見效。陽虛的話,就會出現嘔吐、腹瀉、心悸、頭暈等症狀,這問題主要在脾臟,可以用六君子湯治療。如果還有血虛,就可以選擇歸脾湯、參胡三白散、清燥湯等藥物。遇到這些症狀,如果還用汗法、瀉法、清熱解毒法、宣肺化痰法等方法治療,就完全不符合人體的生理規律了。
另外,發熱可以是表證、裡證、半表半裡證、復發證、虛證,只要病症明顯,就容易判斷和治療。如果脈象和症狀混雜不清,難以分辨,就需要以舌苔作為判斷的依據。剛開始出現舌苔薄白,或者沒有舌苔但舌頭濕潤,屬於表證。白苔而且厚,或者伴隨輕微的黃色,或者中間黃色邊緣白色,或者中間黃色舌尖白色,或者出現兩種或三種顏色,都屬於半表半裡證。黃苔、醬色苔、黑苔屬於裡證。舌苔乾燥,不論什麼顏色都屬於裡證。
屢經汗、下後,舌苔潤而發熱者,屬陽虛;無苔而燥者,屬陰虛。發熱之表、里、虛、實,依此辨之,思過半矣。惟虛證發熱有似實證,即舌苔亦難憑據,又當從病之來路探討。若屢經汗、下、宣伐而熱愈甚者,從虛治無疑。或雖經汗、下而熱漸減,藥有效則仍屬餘邪未盡,不可遽補致邪熱復壅,夭人年壽。
似此虛實關頭,不可不細心體認也。
以上辨表裡虛實諸法,雖指發熱時言,然類而推之,凡證皆可依此為辨,惟在學者之善悟耳。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經常出汗或腹瀉後,舌頭濕潤且發熱,就屬於陽虛;如果舌頭沒有苔且乾燥,就屬於陰虛。判斷發熱是表證、里證、虛證還是實證,可以根據這些特徵來辨別,就能掌握一半以上的病理。不過虛證發熱有時會像實證一樣,舌苔也難以作為依據,這時就需要從病情的發展過程來探究。如果一個人經常出汗、腹瀉、服用清熱解毒藥物後,反而發熱加重,那就毫無疑問是虛證,需要從虛證角度治療。或者雖然出汗、腹瀉後,發熱逐漸減輕,藥物也起了作用,但仍屬於餘邪未盡,不能急於進補,否則會讓邪熱重新阻塞,損害壽命。
在這種虛實難辨的情況下,一定要細心體察。
以上辨別表裡虛實的方法,雖然是針對發熱症狀而言,但可以類推到其他症狀,任何病症都可以根據這些方法來辨別,只要學者用心領悟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