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天章

《廣瘟疫論》~ 卷之四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7)

1. 遺證

(屬病後不表里證)

白話文:

(屬於疾病康復後,身體仍有不適或異常症狀的情況)

2. 發腫

時疫大勢已平,寒熱已解,而面目肢體浮腫,有食滯中宮、水停心下、氣復未歸三種,當分別以施治。

食滯中宮者,乃病後脾胃大虛,不能消穀。病者胃中枯燥,偏欲多食,食停心下臍上,則水不得上輸於肺,肺亦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故溢於肢體而為浮腫。其證以心下、臍上有硬處,按之則痛為異,小便或利或不利,當用平胃散加枳實、山楂、麥芽、萊菔子、青皮、神麯為主,硬處消則腫自愈,或加苓、澤兼利水亦可。

水停心下者,乃脾虛不能消水也,與食滯異者,心腹無硬痛,小便不利也。用苓、澤、車前、木通之類,利其小便而愈。

氣復未歸者,吳又可所謂病後氣復血未復,氣無所歸,故作腫也,不可治腫,調其飲食,節其勞役,靜養自愈。其異於停水、食滯者,水停身重,小便不利;氣腫身輕,小便自利;食滯腹中有結;氣腫腹中自和也。

白話文:

【浮腫的情況】

當時疫已經趨於平緩,寒熱的症狀也已經解除,但面部、眼睛周圍以及四肢出現了浮腫。這種情況主要分為三種:食物停留在消化系統中、水分積聚在心臟下方、以及身體氣機尚未恢復。我們需要根據不同的情況來進行治療。

食物停留在消化系統中的情況,是因為疾病後期,脾胃功能嚴重虛弱,無法正常消化食物。患者可能會感到胃部乾燥,但卻有強烈的飢餓感,想要大量進食。食物停留在心臟下方至肚臍上方的位置,導致水分無法向上輸送到肺部,肺部也就無法正常調節水分的流通,使其向下流入膀胱,結果水分滲出到四肢,造成浮腫。這種情況的特徵是在心臟下方和肚臍上方有硬塊,一按就會疼痛,小便可能順暢也可能不順暢。應該使用平胃散,再加入枳實、山楂、麥芽、菜菔子、青皮、神麴等藥物作為主要治療,等到硬塊消失,浮腫自然就會痊癒,或者可以加上茯苓、澤瀉等利尿藥物。

水分積聚在心臟下方的情況,是因為脾臟虛弱,無法有效排除體內的水分。這和食物停留在消化系統中的情況不同,因為心臟和腹部並無硬塊和疼痛,且小便不順暢。應該使用茯苓、澤瀉、車前草、木通等藥物,促進小便的排出,這樣就能使病情好轉。

身體氣機尚未恢復的情況,就像吳又可所說的,疾病後期,氣機恢復但血液尚未恢復,氣機沒有歸宿,所以產生了浮腫。對於這種情況,我們不能直接治療浮腫,而是要調整飲食,控制勞動,靜心養生,這樣浮腫自然就會消失。它和水分積聚、食物停留的情況不同,水分積聚會使人體重增加,小便不順暢;氣機浮腫身體感覺輕盈,小便順暢;食物停留會在腹部形成結塊;而氣機浮腫腹部感覺舒適。

3. 發頤

時疫愈後有發頤者,乃餘熱留於營血也,速以解毒、清熱、活血、疏散為主,誤則成膿不出,而牙關不開,咽喉不利,多不能食而死,毒內陷而復舌燥、神昏亦死,出膿後氣虛血脫亦死,故宜早治也。古方以普濟消毒飲為主:發在耳後,以柴胡、川芎為君;在項下,以葛根為君,在項後或巔頂,加羌、防。

此證不可輕補於未潰之先,補早必成膿,尤不可純用寒涼於將發之際,恐閉遏而毒不得發,故必兼疏散為要。外治,以蔥水時時浴之。

白話文:

在流行病康復後,有些人會出現發頜(下頜淋巴結炎)的症狀,這是由於體內殘餘的熱毒仍滯留在血液和營養物質中。應迅速採用解毒、清熱、活血及疏散的治療方式,若處理失當,可能導致膿瘍無法排出,牙關緊閉,咽喉不暢,進而影響飲食,嚴重者可能因此喪命。若毒素內侵,造成舌頭乾燥、意識模糊,或是膿瘓後因氣血耗盡,也會有生命危險,因此必須盡早治療。

古方通常以普濟消毒飲作為主要療法:如果腫脹部位在耳朵後方,則以柴胡和川芎為主要藥材;如果在頸部下方,則以葛根為主;若是在頸後或頭頂,則需加入羌活和防風。

這種病症在尚未形成膿瘍前,不宜輕易進行滋補,否則容易生成膿瘍。同樣的,在即將發作時,也不能單純使用寒涼藥物,因為可能會抑制毒素排出,所以必須輔以疏散的治療方法。至於外部療法,則可以使用蔥水頻繁清洗患部。

4. 發瘡

時疫愈後,發瘡者極多,餘熱淫於肌肉也,多服清涼養氣血藥自愈。

白話文:

在瘟疫過後,出現非常多長瘡的情況,這是因為身體尚未完全恢復,殘留的熱毒影響了肌肉和皮膚。多服用一些清涼並且能滋養氣血的藥物,自然就會痊癒。

5. 發痿

時疫愈後,四肢不能動移者,熱傷筋脈也,吳氏諸養榮湯酌用,輕者粥食調理自愈。

白話文:

在瘟疫康復之後,如果出現四肢無法活動的情況,這通常是因為體內的高熱損傷了筋脈。對於這種情況,可以考慮使用吳氏的各種養榮湯來治療,酌情使用。如果是病情較輕的,只需通過日常的粥食進行調理,身體會自行恢復健康。

6. 索澤

時疫愈後,身體枯瘦,皮膚甲錯者。熱傷其陰也,養陰為主,吳氏諸養榮湯酌用,亦有粥食調理自回者。

白話文:

在流行病康復之後,如果出現身體消瘦、皮膚乾燥粗糙的狀況,這通常是因為發燒傷害了身體的陰液。對此,我們應該以滋養陰液為主要治療方向,可以考慮使用吳氏的多種滋補湯品,視個人情況酌量服用。當然,也有部分人通過粥類食物進行日常調理,身體能夠自行恢復。

7. 發蒸

時疫愈後,有發骨蒸如勞瘵者,乃餘熱留於陰分也,不可以其羸瘦而遽用虛損門治法。必察其六府,有結邪,則仍攻其邪為主,次察其經絡;有壅瘀,則仍通其壅瘀為主,次察其氣道;有痰涎,則仍利其痰涎為主。數者俱無,然後以清熱為主,或無邪而陰傷,方可純用養陰之藥,或分其餘邪之輕重,虧損之多少,而兼用養陰清熱藥,進退加減以和之更妙。

白話文:

在瘟疫康復之後,有的人會出現像勞瘵病一樣的骨蒸熱現象,這主要是因為體內還殘留著餘熱,這些熱邪滯留在陰分裡。我們不能單看他們身體瘦弱就立即用治療虛損的方法來處理。

首先,我們要仔細檢查他們的六腑,如果發現有邪氣凝結,那就要以清除邪氣為首要目標;其次,再檢查他們的經絡,如果發現有阻塞或瘀血,那就應該以疏通阻塞和瘀血為主要目標;再次,檢查他們的氣道,如果發現有痰涎,那就要以清除痰涎為主要目標。

以上情況都沒有,那我們就可以以清熱為主要治療方向。如果體內沒有邪氣但陰分受傷,那就可以完全使用滋養陰分的藥物。或者根據他們體內餘邪的輕重、陰分損耗的多少,適當的配合使用滋陰清熱的藥物,這種靈活增減的治療方式會更加有效。

希望以上信息對您有所幫助,如有其他問題歡迎隨時提出。

8. 婦人

婦人時疫悉與男子同,惟當經期則治法略異,以其關乎血室也。凡遇感疫值經期者,治法必兼少陽,以少陽與厥陰為表裡,厥陰為血室,血室一動,邪必乘虛而犯之,須分適來因受病而止、適來受病而自行、適斷而受病三種,則虛實自見。

凡經水適來而受疫氣遽止者,必有瘀血,要再察其脅、腰、少腹,有牽引作痛拒按者,必以清熱、消瘀為主,小柴胡加赤芍、延胡、桃仁、歸尾、丹皮。

凡經水適來而受疫氣,疫病雖發而經水照常自行者,不必治其經血,但治其疫邪而病自愈。蓋病本未犯血室,故經血自行如常也。仲景所謂:勿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者。正指此,非謂總不用藥也。

凡經水適斷而受邪者,經行已盡則血海空虛,邪必乘虛而陷入血海,若見腰、脅及少腹滿痛者,大柴胡湯加桃仁、赤芍,逐其血室之邪始愈。

凡婦人受疫,但見晝日明瞭,至夜譫語,即當詢其經期,以防熱入血室之漸。

白話文:

【婦女】 婦女受到流行疾病的影響和男性相同,但在月經期間治療方式會有些許不同,因為這與子宮有關。如果在月經期間感染疾病,治療必須考慮到肝膽,因為肝膽和肝經是內外相應的,而肝經與子宮相關。子宮一旦受擾,病毒必然趁虛而入,需區分三種情況:正在月經期間感染疾病後立即停止,正在月經期間感染疾病但仍持續,以及月經結束後才感染疾病,這樣就能判斷病情的虛實。

若月經剛開始就感染疾病,然後月經突然停止,必定有瘀血存在,需要進一步檢查腰部、脅部、下腹部是否有疼痛且按壓會更痛的情況,治療上以清熱去瘀為主,可用小柴胡湯加紅芍、延胡、桃仁、當歸尾、牡丹皮。

若月經剛開始就感染疾病,雖然疾病發生,但月經仍正常進行,就不必特別處理月經,只要治療疾病本身,病情就會好轉。因為疾病並未影響到子宮,所以月經仍能正常進行。這就像張仲景所說的:不傷害胃氣及上焦和中焦,疾病自然會好,並不是說完全不使用藥物。

若月經結束後才感染疾病,月經結束代表血液已大量流失,病毒必定會趁虛進入血液,若出現腰部、脅部及下腹部飽脹或疼痛,可用大柴胡湯加桃仁、紅芍,驅除子宮內的病毒才能痊癒。

婦女若感染疾病,白天清醒,晚上卻開始胡言亂語,應該問她是否正值月經期間,以防病毒進入子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