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天章

《廣瘟疫論》~ 卷之四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5)

1. 三複

三複者,勞復、食復、自復也。勞復者,大病後因勞碌而復也。不必大費氣力,即梳洗、沐浴亦能致復。復則復熱,諸證復起,惟脈不沉實為辨。輕者靜養自愈;重者必大補,以調其營衛,和其臟腑,待其表裡融和方愈。誤用攻下、清涼,必致不救,安神養血湯主之。若因飲食過多而復者,舌苔必復黃,輕者損谷自愈,重則消導始愈。

若無故自復者,乃伏邪未盡也,當問從前所見何證,服何藥而解,今仍用前藥,以滌其餘邪則愈。時疫復證有復至再三者,屢復之後,必兼四損、四不足證,宜參前條加減進退之法治之。

白話文:

[三複]指的是勞復、食復、自復這三種情況。勞復是指在大病初癒後,因為過度勞累導致病情反覆。這種勞累並不一定需要非常劇烈,像梳頭洗澡這樣的日常活動也可能引發病情反覆。病情反覆會使身體再次出現發燒等各種症狀,但需注意的是,脈象不會呈現沉實的特徵。病情較輕的,只要靜心休養就能自行康復;病情嚴重的,必須要大量補充營養,調理體內的營衛系統,平衡臟腑功能,直到體內外環境達到和諧才能痊癒。如果錯誤地使用攻下或清涼的治療方法,很可能會導致無法挽回的後果,應使用安神養血湯來調理。

若是因為飲食過量導致病情反覆,舌苔必定會再次變黃,病情輕微的,只要減少飲食就能自然康復,病情嚴重的,則需要進行消化導向的治療才能痊癒。

若是沒有明顯原因而病情反覆,可能是潛伏的病邪尚未完全清除。應詢問患者之前有哪些症狀,服用哪些藥物有所改善,現在仍可使用之前的藥物,將殘餘的病邪排出才能痊癒。有些時疫類的疾病,可能會反覆發作多次,在多次反覆後,通常會伴隨出現「四損」、「四不足」的症狀,這時應參照之前的治療方式,適當地調整藥物的使用,以達到最佳的療效。

2. 辨似

凡病皆以虛、實、寒、熱四字為大綱,時疫何獨不然,但虛、實、寒、熱之真者易辨,似者難辨。前所列時疫表、里諸證,皆實邪、熱邪,而實熱中亦有虛寒。四損、四不足皆虛邪、寒邪,而虛寒中亦有實熱,余於逐條下已細辨之矣。然有實證似虛,虛證似實,熱證似寒,寒證似熱,尤不可不細辨,故復通論而詳述之。

所謂實證似虛者,即以表證論之:頭痛、發熱,邪在表也,其脈當浮,證當無汗而反自汗,脈無力,用發表藥而身反疼痛,則似虛矣。故人惑於多自汗,而誤用桂枝湯者有之;惑於脈無力,而引仲景太陽篇:發熱惡寒,脈微弱,為無陽,而誤用建中湯者有之;惑於身疼痛,而引仲景若不瘥,身體疼痛,當溫其里,誤用四逆湯者有之。不知此等證在時疫中,皆在表,實證之似虛者也。

其自汗者,疫熱自里蒸出於表,非表虛也。其脈無力者,熱主散漫,散漫則脈軟,非比寒主收斂而脈緊也。身體反疼者,伏邪自里而漸出於表,非比陽虛不任發表也。此表證之實證似虛者也。又以半表半裡論之:寒熱往來,胸脅滿,邪在半表半裡也,其脈當弦,其口當渴,而有脈反沉,口不渴者,則似寒矣。

故人惑於脈沉,而以胸脅滿為太陰,口不渴為內寒,而誤用理中者有之,不知此證在時疫中,皆半表半裡,熱證之似寒者也。其脈沉者,邪伏在募原而未出表,故脈不浮,非陽虛也。其不渴者,邪未傳變,未入胃腑,故不能消水,非內寒也。此半表半裡之似寒者也。又以里證論之:口燥咽乾不得臥,邪在裡也,其脈當滑,其身當熱,其便當結,(按滑當作洪。經云,滑者陰氣有餘也。

主痰飲、宿食、吐逆諸證。洪為氣血燔灼之候,主煩、主咽乾,表裡俱熱,二便澀,傷寒陽明經病。)而脈反沉微澀弱,身反四逆厥冷,大便自利,則全似虛冷矣。人惑於脈之沉微弱澀,而用參、耆者有之;惑於厥逆,而用桂、附者有之;惑於自利,而用參、朮、乾薑者有之。不知此等證,在時疫皆裡熱之似寒也,裡實之似虛也。

其脈沉微弱澀者,乃邪熱結於腸胃,氣不達於營衛也。其身反厥冷者,邪熱結於裡,結於下,氣不達於外,通於上也。其自利者,乃熱結旁流也。此里證之實證似虛,熱證似寒者也。總之時疫為熱因,與風寒之寒因大異,故脈證雖有似虛、似寒之時,而一辨其為時疫,則屬邪自外至,邪氣盛則實,大都反見虛寒假象,明眼人不當為所惑也。

所謂虛證似實者,即以表證論之:頭痛發熱身疼痛,自汗脈浮大,邪在表也,而屢用表散清涼藥,不惟不減,其證轉甚者,非藥力之不到,乃正氣不能傳藥力達表,陰液不能隨陽氣作汗也,此邪在表時,虛證之似實者也。氣虛者,加參、耆於表藥即汗;陰虛者,加潤劑於表藥即汗。

白話文:

所有疾病都以虛、實、寒、熱四個字為綱領,時疫病也是如此。但虛、實、寒、熱的真象容易辨別,相似的狀況就難以分辨。之前所列的時疫表證、裡證,都是實邪、熱邪,但實熱之中也可能夾雜虛寒;而四損、四不足都是虛邪、寒邪,虛寒之中也可能夾雜實熱,我在每一條之下已經詳細分析了。然而,有的實證看起來像虛證,虛證看起來像實證,熱證看起來像寒證,寒證看起來像熱證,尤其不能不仔細分辨,所以再次綜合討論,詳細說明。

所謂實證看起來像虛證,就拿表證來說:頭痛、發熱,邪氣在表,脈象應該是浮的,症狀應該是沒有汗,反而自己出汗,脈象無力,用發散的藥物後反而全身疼痛,這就看起來像是虛證。所以有人被多汗所迷惑,而誤用桂枝湯;有人被脈無力所迷惑,引用仲景《傷寒論》太陽篇:「發熱惡寒,脈微弱,是沒有陽氣」,而誤用建中湯;有人被全身疼痛所迷惑,引用仲景「如果沒有痊癒,身體疼痛,應該溫養裡部」,而誤用四逆湯。不知道這些症狀在時疫中,都屬於表證,是實證看起來像虛證的情況。

那種自己出汗的,是疫熱從體內蒸發到表層,不是表虛;脈無力的,是因為熱的特性是散漫,散漫則脈象軟弱,不像寒冷收斂而脈象緊;全身反而疼痛的,是潛伏的邪氣從體內逐漸往表層移動,不是陽虛不能承受發散藥物。這是表證的實證看起來像虛證的情況。再以半表半裡證來分析:寒熱交替,胸脅脹滿,邪氣在半表半裡,脈象應該是弦的,口應該是渴的,但如果脈象反而沉,口不渴,這就看起來像寒證。

所以有人被脈沉所迷惑,把胸脅脹滿當成太陰證,把口不渴當成內寒,而誤用理中湯。不知道這種症狀在時疫中,都是半表半裡,是熱證看起來像寒證的情況。脈沉,是因為邪氣潛伏在募原而沒有出到體表,所以脈象不浮,不是陽虛。不渴,是因為邪氣還沒有傳變,沒有進入胃腑,所以不能消耗水分,不是內寒。這是半表半裡的熱證看起來像寒證的情況。再以裡證來分析:口乾舌燥,咽喉乾燥,無法安睡,邪氣在裡部,脈象應該是滑的,身體應該是發熱的,大便應該是乾結的,(這裡的滑應該是洪。經典說,滑是陰氣有餘,主痰飲、宿食、嘔吐等症狀。洪是氣血旺盛的表現,主煩躁、咽乾、表裡俱熱、大小便阻塞,是傷寒陽明經的病症。) 然而脈象反而沉微澀弱,身體反而四肢厥冷,大便腹瀉,這就完全像是虛冷證。有人被脈的沉微澀弱所迷惑,而用人參、黃耆;有人被四肢厥冷所迷惑,而用桂枝、附子;有人被腹瀉所迷惑,而用人參、白朮、乾薑。不知道這些症狀,在時疫中都屬於裡熱看起來像寒證,裡實看起來像虛證的情況。

脈沉微澀弱,是因為邪熱結在腸胃,氣血不能到達營衛;身體反而厥冷,是因為邪熱結在體內,結在下方,氣血不能到達體外和上方;腹瀉,是因為熱邪壅結導致從旁邊泄瀉。這是裡證的實證看起來像虛證,熱證看起來像寒證的情況。總而言之,時疫是熱邪引起的,與風寒引起的寒邪大不相同,所以脈象和症狀雖然有時看起來像虛證、像寒證,但只要辨明它是時疫,就屬於邪氣從外侵入,邪氣盛就會實,大多會出現虛寒的假象,明眼人就不應該被迷惑。

所謂虛證看起來像實證,就拿表證來說:頭痛發熱,全身疼痛,自己出汗,脈象浮大,邪氣在表,但如果多次使用發散、清涼的藥物,不僅沒有減輕,症狀反而加重,這不是藥力沒有到達,而是正氣不足無法將藥力傳達到體表,陰液無法隨著陽氣發汗,這是邪氣在表時,虛證看起來像實證的情況。氣虛的,在發散藥物中加入人參、黃耆就會發汗;陰虛的,在發散藥物中加入滋潤的藥物就會發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