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瘟疫論》~
1. 卷之四
2. 汗法
時疫貴解其邪熱,而邪熱必有著落。方著落在肌表時,非汗則邪無出路,故汗法為治時疫之一大法也。但風寒汗不厭早,時疫汗不厭遲。風寒發汗,必兼辛溫、辛熱以宣陽;時疫發汗,必兼辛涼、辛寒以救陰。風寒發汗,治表不犯里;時疫發汗,治表必通里。其不同有如此,故方疫邪傳變出表時,輕者亦可得表藥而汗散,若重者,雖大劑麻黃、羌、葛,亦無汗也,以伏邪發而未盡之故。亦有不用表藥而自汗淋漓,邪終不解者。
蓋此汗緣裡熱鬱蒸而出,乃邪汗,非正汗也,必待伏邪盡發,表裡全徹,然後或戰汗,或狂汗而解,所謂汗不厭遲者,此也。辛涼發汗,則人參敗毒散、荊防敗毒散之類是;辛寒發汗,則大青龍,九味羌活、大羌活之類是;發表兼通里,則吳氏三消飲、六神通解散、防風通聖散之類是。
更有不求汗而自汗解者。如裡熱閉甚,用大承氣以通其里,一不已而再,再不已而三,直待里邪逐盡,表裡自和,多有戰汗而解,此不求汗而自汗解者一。又如裡熱燥甚,病者思得涼水,久而不得,忽得痛飲,飲盞落枕而汗大出,汗出即解,此不求汗而自汗解者二。又如平素氣虛,屢用汗藥不得汗,後加人參於諸解表藥中,覆杯立汗,凡不求汗而自汗解者三。
又如陰虛及奪血,枯竭之極,用表藥全然無汗,用大滋陰、潤燥、生津藥數劑而汗出如水,此不求汗而自汗解者四。
總之疫邪汗法,不專在乎升表,而在乎通其鬱閉,和其陰陽。鬱閉在表,辛涼、辛寒以通之;鬱閉在裡,苦寒攻利以通之。陽亢者,飲水以濟其陰;陰竭者,滋潤以回其燥。氣滯者開導,血凝者消瘀。必察其表裡無一毫阻滯,乃汗法之萬全,此時疫汗法,理不同於風寒。
謹撮諸汗證,詳列於下:發熱,惡寒,無汗,頭項痛,背痛,腰痛,肩臂痛,膝脛痛,周身肢節痛。
白話文:
[汗法]
對於流行病,重點在於解除其邪熱,而邪熱必定會有所寄居。當邪熱寄居在身體表面的時候,如果不透過發汗來排除,那麼邪熱便沒有其他出口,因此,發汗法是治療流行病的重要方法之一。然而,對於風寒的治療,發汗越早越好;對於流行病的治療,發汗則越晚越好。風寒的發汗,必須同時使用辛溫、辛熱的藥物來宣揚陽氣;流行病的發汗,則必須同時使用辛涼、辛寒的藥物來滋養陰氣。風寒的發汗,只治療表面,不會影響到內部;流行病的發汗,治療表面的同時,也會通達到內部。
當流行病的邪氣轉移到表面時,病情較輕的人,可以服用表藥來發汗散邪。但是,如果病情嚴重,即使大量使用麻黃、羌活、葛根等藥物,也可能無法發汗,這是由於邪氣隱藏在體內尚未完全釋放的原因。也有不用表藥,卻自行大量出汗,但邪氣仍舊不能解決的情況。
這種汗是由於體內的熱氣鬱悶蒸騰而出,這是邪汗,而非正常的汗。必須等到潛藏的邪氣完全發出,內外完全暢通,然後可能出現戰汗或狂汗,邪氣才能得到解決,這就是所謂的「發汗越晚越好」的情況。
辛涼的發汗,可以使用如人參敗毒散、荊防敗毒散等藥物;辛寒的發汗,可以使用如大青龍湯、九味羌活湯、大羌活湯等藥物;既能表達又能通裏的,可以使用如吳氏三消飲、六神通解散、防風通聖散等藥物。
另外,也有不需要刻意追求發汗,邪氣自然隨著汗液排出的情況。例如,體內熱氣封閉嚴重,使用大承氣湯來通暢體內,一次不行就兩次,兩次不行就三次,直到體內的邪氣完全排出,表裡自然和諧,許多情況下,會出現戰汗而邪氣得到解決,這是不需要刻意追求發汗,邪氣自然隨汗液排出的一種情況。
再如,體內熱氣乾燥嚴重,病人非常想喝冷水,但是久久無法得到,突然能夠痛快地喝到冷水,喝完之後,立即大量出汗,汗出之後,邪氣立即得到解決,這是不需要刻意追求發汗,邪氣自然隨汗液排出的第二種情況。
又如,平時氣虛,多次使用發汗藥物都無法出汗,後來在各種解表藥物中加入人參,一喝下去,立即出汗,這是不需要刻意追求發汗,邪氣自然隨汗液排出的第三種情況。
再如,陰虛以及失血過多,乾涸到極點,使用解表藥物完全無法出汗,使用滋陰、潤燥、生津的藥物幾劑後,汗液如水般流出,這是不需要刻意追求發汗,邪氣自然隨汗液排出的第四種情況。
總之,流行病的發汗法,不僅僅在於提升表層,更在於疏通鬱悶的部位,調和陰陽。鬱悶在表面,使用辛涼、辛寒的藥物來疏通;鬱悶在體內,使用苦寒的藥物來攻伐利濕。陽氣過盛的,使用水來滋補陰氣;陰氣枯竭的,使用滋潤的藥物來回復乾燥。氣滯的,進行開導;血凝的,消除瘀血。必須仔細檢查,確保表裡沒有任何阻塞,這樣發汗法才會萬無一失。這是流行病的發汗法,其原理與風寒不同。
謹慎地摘錄了各種發汗的症狀,詳細列舉如下:發燒,怕冷,不出汗,頭頸痛,背痛,腰痛,肩膀手臂痛,膝蓋小腿痛,全身關節痛。
3. 下法
時疫下法與傷寒不同:傷寒下不厭遲,時疫下不厭早;傷寒在下其燥結,時疫在下其鬱熱;傷寒里證當下,必待表證全罷;時疫不論表邪罷與不罷,但兼里證即下;傷寒上焦有邪不可下,必待結在中、下二焦,方可下,時疫上焦有邪亦可下,若必待結至中、下二焦始下,則有下之不通而死者;傷寒一下即已,仲景承氣諸方多不過三劑;時疫用下藥至少三劑,多則有一、二十劑者。
時疫下法有六:結邪在胸上,貝母下之,貝母本非下藥,用至兩許即解;結邪在胸及心下,小陷胸下之;結邪在胸脅連心下,大柴胡湯下之;結邪在臍上,小承氣湯下之;結邪在當臍及臍下,調胃承氣湯下之;痞滿燥實,三焦俱結,大承氣湯下之。此外又有本質素虛,或老人,久病,或屢汗、屢下後,下證雖具而不任峻攻者,則麻仁丸、蜜煎導法、豬膽導法為妙。
下法之輕、重、緩、急,總以見證為主,詳列於後。
急下證:舌乾,舌卷,舌短,舌生芒刺,舌黑,齒燥,鼻如煙煤,胸腹滿痛,狂,昏沉,發熱汗多,身冷,呃逆。
當下證:舌黃,譫語,善忘,多言,協熱利,頭脹痛,煩,躁。
緩下證:舌淡黃苔,微渴,大便閉,小便黃赤,潮熱,齒燥。
以上諸證,緩下者不下,則必漸重而為當下證。當下者緩下,則必加重而為急下證。急下者失下,則雖下之多不通,而致結熱自下逆上,脹滿直至心下,又逆上透過膈膜,有至胸滿如石,咽喉鋸響,目直視反白,或睛盲、瞳散,耳聾,九竅不通,雖有神丹,莫之能救矣。外更有蓄血、蓄水諸下法,前已散見諸條,茲再詳列,以便翻閱。
蓄水證:小便不利,大便微利。
蓄血證:小便自利,大便黑。他若蓄水,蓄血在胸脅,不當下者,此不贅。
白話文:
[下法]
對於流行病的下法和處理傷寒的方式是不同的:處理傷寒時,我們可以晚一些時間才進行下法,但在對付流行病時,我們應盡可能早地進行;處理傷寒時,我們是為了排除體內的乾燥結塊,而在流行病中,我們是要排除體內的鬱熱;當傷寒的病症顯示出裡證(即體內的病症)時,我們才會進行下法,但必須等到表面的病症完全消失;在流行病中,無論表面病症是否已經消除,只要出現裡證,我們就會立即進行下法;在處理傷寒時,如果上焦(肺部和心包)有邪氣,我們不能進行下法,必須等到邪氣進入中焦(脾臟和胃)和下焦(腎臟和膀胱)才能進行,但在流行病中,即使上焦有邪氣,也可以進行下法,如果一定要等到邪氣進入中焦和下焦才進行下法,可能會導致無法通暢排泄而死亡;處理傷寒時,通常只需要一次下法,張仲景的承氣湯等方子大多不會超過三次,但在流行病中,下藥至少需要三次,有的甚至需要十到二十次。
流行病的下法有六種:如果邪氣結聚在胸口上方,可以使用貝母來下法,貝母本不是下藥,但使用一兩左右即可解開邪氣;如果邪氣結聚在胸口和心口下方,可以使用小陷胸湯來下法;如果邪氣結聚在胸口和心口下方以及側邊,可以使用大柴胡湯來下法;如果邪氣結聚在肚臍上方,可以使用小承氣湯來下法;如果邪氣結聚在肚臍位置或者下方,可以使用調胃承氣湯來下法;如果出現痞滿燥實的症狀,且三焦(上焦、中焦、下焦)都有邪氣結聚,可以使用大承氣湯來下法。另外,對於身體本來就虛弱的人,或者是老年人,或者是長期患病的人,或者是多次出汗和多次下法後,即使下法的症狀已經顯現,但身體卻無法承受強烈的攻伐,這時候可以選擇麻仁丸、蜜煎導法、豬膽導法。
下法的輕重緩急,主要看病情的表現,詳細的說明如下:
緊急下法的症狀:舌頭乾燥,舌頭捲起,舌頭縮短,舌頭上長出芒刺,舌頭變黑,牙齒乾燥,鼻子像煙煤一樣黑,胸腹滿痛,精神錯亂,昏睡,發燒汗多,身體冰冷,打嗝。
需要馬上下法的症狀:舌頭黃色,胡言亂語,健忘,多話,發燒同時伴有腹瀉,頭痛,煩躁。
緩慢下法的症狀:舌頭淡黃色,口渴,大便閉塞,小便黃紅,發燒,牙齒乾燥。
以上各種症狀,如果不進行緩慢下法,病情必然會逐漸加重,成為需要馬上下法的症狀。如果需要馬上下法的症狀只進行緩慢下法,病情必然會加重,成為需要緊急下法的症狀。如果需要緊急下法的症狀沒有得到及時的下法,即使後續進行了下法,也多數無法通暢排泄,導致熱結自行從下往上反流,腹部脹滿直到心口下方,再往上穿透膈膜,嚴重的話,胸腔會充滿如石頭般的硬塊,喉嚨會發出鋸齒聲,眼睛直視且眼白反轉,或者失明、瞳孔擴散,耳朵聽不到聲音,九竅不通,即使有靈丹妙藥,也無法救治。此外,還有處理蓄血和蓄水的下法,前面已經在各條目中提到,這裡再次詳細列出,方便查找。
蓄水的症狀:小便不通暢,大便稍微通暢。
蓄血的症狀:小便正常,大便呈黑色。如果蓄水和蓄血在胸口和側邊,不應該進行下法,這裡就不詳細說明瞭。
4. 清法
時疫為熱證,未有不當清者也。其在表宜汗,使熱從汗泄,汗法亦清法也;在裡宜下,使熱從下泄,下法亦清法也。若在表已得汗而熱不退,在裡已下而熱不解,或本來有熱無結,則惟以寒涼直折以清其熱而已,故清法可濟汗、下之不逮,三者之用,可合而亦可分。時疫當清者十之六、七,則清法不可不細講也。
凡清熱之要,在視熱邪之淺、深。熱之淺者在營衛,以石膏、黃芩為主,柴胡、葛根為輔;熱之深者在胸膈,花粉、知母、蔞仁、梔子、豆豉為主。熱在腸胃者,當用下法,不用清法,或下而兼清亦可。熱入心包者,黃連、犀角、羚羊角為主。熱直入心臟,則難救矣,用牛黃猶可十中救一,須用至錢許,少則無濟,非若小兒驚風諸方,每用分許即可有效。
當清諸證,詳列於下:
熱在營衛證: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頭面項紅腫,周身紅腫,斑疹,鼻孔干,唇燥,煩躁,遺尿,舌苔白。
熱在胸膈證:身熱反減,渴,嘔,咳,咽乾,譫語,多言,胸前紅腫,舌苔厚白。
熱在腸胃證:便血,便膿血。余悉見下證條中。
熱在心包及心證:狂,昏沉,多睡,舌黑。
白話文:
[清法]
對於流行病所引起的熱症,清熱是必然的治療手段。如果病邪在皮表,應該發汗,讓熱隨汗排出,這就是汗法,但其實也是清法的一種;如果病邪深入體內,應該用瀉下的方法,讓熱從下部排出,這同樣是清法的一種。然而,如果病邪在皮表已經出汗,但熱度仍未降低,或者病邪在體內已經瀉下,但熱度仍然不退,或者原本就是熱症而無其他併發症,這種情況下,只能用寒涼藥物直接抑制熱度,也就是清熱法。因此,清熱法可以補足發汗和瀉下法的不足,這三種方法可以聯合使用,也可以單獨使用。
流行病需要清熱的情況大約佔到六、七成,所以對於清熱法的理解和應用非常重要。
清熱的關鍵在於判斷熱邪的程度。輕微的熱邪影響營衛,主要用石膏和黃芩,輔助藥物為柴胡和葛根;嚴重的熱邪影響胸膈,主要用花粉、知母、蔞仁、梔子和豆豉。如果熱邪影響腸胃,應該用瀉下法,而不是清熱法,當然,也可以同時使用。如果熱邪進入心包,主要用黃連、犀角和羚羊角。如果熱邪直接進入心臟,就很難救治了,只能用牛黃,用量至少要達到一錢,用量少了效果不佳,不像治療小兒驚風的藥方,每次用量幾分就可見效。
下面詳細列舉各種需要清熱的情況:
營衛熱症:身體發熱,自發出汗,不畏寒反而怕熱,身體沉重,頭面部和頸部紅腫,全身紅腫,出現斑疹,鼻孔乾燥,嘴脣乾燥,煩躁不安,夜間尿牀,舌苔呈白色。
胸膈熱症:身體發熱反而減少,口渴,嘔吐,咳嗽,咽喉乾燥,胡言亂語,胸部前部紅腫,舌苔厚重且呈白色。
腸胃熱症:便血,排出膿血。其他的症狀在下面的條目中可以看到。
心包和心臟熱症:精神狂躁,昏沉嗜睡,舌苔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