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天士

《溫熱論》~ 溫熱論 (2)

回本書目錄

溫熱論 (2)

1. 溫熱論

在陽旺之軀,胃溼恆多;在陰盛之體,脾溼亦不少,然其化熱則一。熱病救陰猶易,通陽最難,救陰不在血,而在津汗,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然較之雜證,則有不同也。

再論三焦不得從外解,必致成裏結。裏結於何?在陽明胃與腸也。亦須用下法,不可以氣血之分,就不可下也。但傷寒邪熱在裏,劫爍津液,下之宜猛;此多溼邪內搏,下之宜輕。傷寒大便溏為邪已盡,不可再下;溼溫病大便溏為邪未盡,必大便硬,慎不可再攻也,以糞燥為無溼矣。

再人之體,脘在腹上,其地位處於中,按之痛,或自痛,或痞脹,當用苦泄,以其入腹近也。必驗之於舌:或黃或濁,可與小陷胸湯或瀉心湯,隨證治之;或白不燥,或黃白相兼,或灰白不渴,慎不可亂投苦泄。其中有外邪未解,裏先結者,或邪鬱未伸,或素屬中冷者,雖有脘中痞悶,宜從開泄,宣通氣滯,以達歸於肺,如近俗之杏、蔻、橘、桔等,是輕苦微辛,具流動之品可耳。

再前云舌黃或渴,須要有地之黃,若光滑者,乃無形溼熱中有虛象,大忌前法。其臍以上為大腹,或滿、或脹、或痛,此必邪己入裏矣,表證必無,或十只存一。亦要驗之於舌,或黃甚,或如沉香色,或如灰黃色,或老黃色,或中有斷紋,皆當下之,如小承氣湯,用檳榔、青皮、枳實、元明粉、生首烏等。

若未見此等舌,不宜用此等法,恐其中有溼聚太陰為滿,或寒溼錯雜為痛,或氣壅為脹,又當以別法治之。

再黃苔不甚厚而滑者,熱未傷津,猶可清熱透表。若雖薄而乾者,邪雖去而津受傷也,若重之藥當禁,宜甘寒輕劑可也。

再論其熱傳營,舌色必絳,絳,深紅色也。初傳絳色中兼黃白色,此氣分之邪未盡也,泄衛透營,兩和可也。純絳鮮澤者,包絡受病也,宜犀角、鮮生地、連翹、鬱金、石菖蒲等。延之數日,或平素心虛有痰,外熱一陷,裏絡就閉,非菖蒲、鬱金等所能開,須用牛黃丸、至寶丹之類以開其閉,恐其昏厥為痙也。

再色絳而舌中心乾者,乃心胃火燔,劫爍津液,即黃連、石膏亦可加入。若煩渴煩熱,舌心乾,四邊色紅,中心或黃或白者,此非血分也,乃上焦氣熱爍津,急用涼膈散,散其無形之熱,再看其後轉變可也。慎勿用血藥,以滋膩難散。至舌絳望之若乾,手捫之原有津液,此津虧溼熱薰蒸,將成濁痰蒙閉心包也。

再有熱傳營血,其人素有瘀傷宿血在胸膈中,挾熱而搏,其舌色必紫而暗,捫之溼,當加入散血之品,如琥珀、丹參、桃仁、丹皮等。不爾,瘀血與熱為伍,阻遏正氣,遂變如狂、發狂之證。若紫而腫大者,乃酒毒衝心。若紫而乾晦者,腎肝色泛也,難治。

舌色絳而上有黏膩,似苔非苔者,中挾穢濁之氣,急加芳香逐之。舌絳欲伸出口,而抵齒難驟伸者,痰阻舌根,有內風也。舌絳而光亮,胃陰亡也,急用甘涼濡潤之品。若舌絳而乾燥者,火邪劫營,涼血清火為要。舌絳而有碎點白黃者,當生疳也,大紅點者,熱毒乘心也,用黃連、金汁。

白話文:

溫熱論

陽氣旺盛的人,胃濕較多;陰氣盛的人,脾濕也不少,但它們都會化熱。治療熱病,滋陰相對容易,通陽最難。滋陰不在於補血,而在於補充津液和汗液;通陽不在於溫補,而在於促進小便排出,但與其他雜症相比,則有所不同。

三焦不通暢而無法從體表疏解,必然導致內部阻塞。內部阻塞在哪裡?在陽明胃和腸。這就需要使用下瀉的方法,不能因為顧慮氣血而不敢下瀉。但傷寒的邪熱在內,灼傷津液,下瀉時宜用猛烈的藥物;而濕溫病則多是濕邪內阻,下瀉時宜用輕柔的藥物。傷寒大便溏瀉是邪氣已盡的表現,不可再下瀉;濕溫病大便溏瀉是邪氣未盡的表現,大便會很快變硬,務必謹慎,不可再次攻下,以大便乾燥為濕邪已盡的標誌。

人體的胃脘位於腹部上方,位置居中,按壓疼痛,或自發疼痛,或痞脹,應該使用苦寒瀉下的藥物,因為它能直接作用於胃脘。必須根據舌象驗證:舌苔黃濁,可以用小陷胸湯或瀉心湯,根據具體病情治療;舌苔白而乾燥,或黃白相兼,或灰白不渴,則要謹慎,不可濫用苦寒瀉下的藥物。其中有些是外邪未解,內部先阻塞的,或者邪氣鬱結未通,或者素體陽虛的人,雖然有胃脘痞悶,也應該從疏泄、宣通氣滯入手,使之歸於肺經,例如常用的杏仁、蔻仁、橘皮、橘核等,它們味苦而辛,兼具流動性。

前面提到舌苔黃或口渴,必須是實黃,如果舌苔光滑,則為無形濕熱中夾雜虛象,絕對禁止使用上述方法。臍以上腹部脹滿、膨脹或疼痛,這一定是邪氣已入裏,表證一定沒有,或者僅存一絲。也需要根據舌象驗證:舌苔黃甚,或像沉香色,或像灰黃色,或深黃色,或中間有裂紋,都應該使用下瀉的方法,例如小承氣湯,使用檳榔、青皮、枳實、元明粉、生首烏等。

如果沒有看到上述舌象,就不宜使用上述方法,恐怕其中有濕邪停聚太陰而致腹滿,或寒濕錯雜而致疼痛,或氣機阻滯而致脹滿,這就應該用其他的方法治療。

舌苔黃而不太厚且光滑,說明熱邪未傷及津液,還可以清熱透表。如果舌苔雖薄卻乾燥,說明邪氣雖已去除,但津液已受損,應忌用峻猛的藥物,宜用甘寒輕劑。

熱邪傳入營分,舌色必紅絳,絳,即深紅色。初期舌色紅絳中夾雜黃白色,說明氣分之邪未盡,需要疏泄衛氣,透達營氣,使氣血平和。舌色純紅絳而光澤,說明包絡受病,宜用犀角、鮮生地、連翹、鬱金、石菖蒲等。如果持續數日,或者素體心虛有痰,外感熱邪入侵,裏絡閉塞,則菖蒲、鬱金等藥物無法奏效,需要用牛黃丸、至寶丹等開通閉塞,以免昏厥痙攣。

舌色紅絳而舌苔中心乾燥,這是心胃火熱灼傷津液,即使是黃連、石膏也可以加入。如果煩渴、煩熱,舌心乾燥,四周舌苔紅色,中心或黃或白,這不是血分證,而是上焦氣熱灼傷津液,急需用涼膈散散去無形之熱,再觀察其後變化。慎勿使用滋膩難於散發的血藥。舌色紅絳,看起來很乾燥,用手摸卻有津液,這是津液虧損,濕熱薰蒸,將要形成濁痰阻塞心包。

熱邪傳入營血,如果此人素有瘀血停滯在胸膈中,與熱邪搏結,舌色必紫暗,舌苔濕潤,應加入散瘀血的藥物,如琥珀、丹參、桃仁、丹皮等。否則,瘀血與熱邪合邪,阻遏正氣,就會變成狂躁、發狂的症狀。如果舌色紫暗而腫大,是酒毒傷心;如果舌色紫暗而乾燥晦暗,是腎肝之邪外泛,難以治療。

舌色紅絳,舌面上有黏膩物,似苔非苔,這是夾雜穢濁之氣,急需加入芳香化濕之品。舌色紅絳,想伸出口外,但抵觸牙齒難以伸出,是痰阻舌根,有內風。舌色紅絳而光亮,是胃陰已耗,急需使用甘涼濡潤之品。如果舌色紅絳而乾燥,是火邪灼傷營血,涼血清火為要。舌色紅絳,有碎點狀白黃,是生疳,大紅點是熱毒攻心,用黃連、金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