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熱論
溫熱論
溫病著作。一卷。清·葉天士述,相傳系葉氏門人顧景文記錄整理而成。傳本不一,其一傳於葉氏門人華岫雲,王孟英《溫熱經緯》中《外感溫熱篇》的原文即據於此;又本見於唐大烈《吳醫匯講》卷一,名為《溫症論治》,內容與華氏大同小異,次序略不同,章虛谷註本即本於此,名為《葉天士溫熱論》,收入《醫門棒喝》中。
《溫熱論》記錄了葉氏對溫熱病論述的精華部分,重點分析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的傳變規律,溫熱病的病理和“在衛汗之可也,到氣才可清氣、入營猶可透熱轉氣、入血直須涼血散血”的治療原則,創立衛、氣、營、血的辨證體系,介紹溫熱病察舌、驗齒和觀察斑疹、白(疒咅)的診法等內容。此書對後世的影響很大,吳鞠通接受了葉天士《溫熱論》的學術思想和醫療成就才有可能產生《溫病條辨》,其中的一些學術見解直到現在仍為臨床醫家所重視。此外尚有清·周學海等多種註本,較近的一本為楊達夫所撰《集註新解葉天士溫熱論》,系楊氏彙集諸家註釋結合個人經驗體會編成,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代的治療發展情況。現存清刻本、叢書本等。又本書於1962年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溫熱論是清代醫家葉天士所著的溫熱病學專著。該書系統論述了溫熱病的病因、病機、傳變、臨床表現、診斷和治療,並提出了“衛、氣、營、血”辨證論治的理論,對後世溫熱病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溫熱病是指由溫熱邪氣侵襲人體所致的急性熱性傳染病。其病因多為感受外界溫熱之邪,或因內生熱邪,或因飲食不節、勞倦過度等因素導致正氣虛弱,而被溫熱之邪所乘。
溫熱病的病機主要表現為“邪熱熾盛,正氣受損”。邪熱熾盛,可導致人體臟腑功能失調,出現發熱、汗出、口渴、煩躁、尿黃、便秘等症狀。正氣受損,則可導致人體抵抗力下降,易於併發其他疾病。
溫熱病的傳變規律主要表現為“上受而下傳,先犯肺而後傳心包”。溫熱邪氣初起時,多侵犯肺部,出現發熱、咳嗽、胸悶、氣喘等症狀。若病情發展,則可傳入心包,出現心煩、心悸、胸悶、氣短等症狀。
溫熱病的臨床表現主要包括發熱、汗出、口渴、煩躁、尿黃、便秘等症狀。根據病情的輕重,可分為輕型、中型和重型。輕型患者症狀較輕,多以發熱、汗出、口渴、煩躁等為主;中型患者症狀較重,多伴有胸悶、氣喘、心悸、尿黃、便秘等症狀;重型患者症狀最重,多伴有神志不清、抽搐、昏迷等症狀。
溫熱病的診斷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結合流行病學史進行診斷。
溫熱病的治療以清熱解毒、疏風散熱、宣肺透熱、養陰清熱等為主。根據患者的病情,可選用中藥內服、外用、針灸、推拿等治療方法。
溫熱病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 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注意個人清潔。
- 避免接觸傳染源。
- 在流行季節,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