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雄

《溫熱經緯》~ 卷四 (36)

回本書目錄

卷四 (36)

1. 疫證條辨

雄按:邪火上炎,固能郁遏肺氣,而為膈滿,第平素有停痰伏飲者。或起病之先,兼有食滯者。本方地、芍,未可浪投。臨證須辨別施治,惟蘆菔汁,既清燥火之閉郁,亦開痰食之停留。用得其宜,取效甚捷。

昏悶無聲者,心之氣出於肺而為聲。竅因氣閉,氣因毒滯,心迷而神不清。竅閉而聲不出。宜本方,增石膏、犀角、芩、連,加羚羊角、桑皮。

雄按:桑皮雖走肺,而無通氣宣竅之能。宜用:馬兜鈴、射干、通草之類;清神化毒,當參紫雪之類。

胃氣弱者,偏寒偏熱,水停食積,皆與真氣相搏而痛,此言尋常受病之源也。至於疫證腹痛,或左或右,或痛引小腸,乃毒火衝突,發泄無門。苦按尋常腹痛分經絡而治之,必死。如初起只用敗毒散、或涼膈散加黃連,其痛立止。

雄按:疫證腹痛,固與雜證迥殊,然夾食、夾瘀、夾疝,因病疫而宿疾兼發者,亦正多也。臨證處方,豈可不為顧及。

筋肉瞤動,在傷寒則為亡陽,而此則不然。蓋汗者,心之液,血之所化也。血生於心,藏於肝,統於脾。血被煎熬,筋失其養,故筋肉為之瞤動。宜本方增石膏、生地、元參,加黃柏。

雄按:亡陽瞤動,宜補土製水。淫熱瞤動,宜瀉火息風。本方尚少鎮靜息風之品,宜去丹、桔,加菊花、膽草。

病人自言胃出冷氣,非真冷也。乃上升之氣,自肝而出,中挾相火,自下而上,其熱尤甚。此火極似水,熱極之徵,陽亢逼陰,故有冷氣。宜本方增石膏、犀、地、丹、連,加膽草。

雄按:冷氣上升,雖在別證中見之,亦多屬火。不知者,妄投溫熱。貽害可勝道哉!本方桔、芍,亦屬非宜。更有挾痰者,須加海蜇、竹瀝、蘆菔汁之類。汪按:此證挾痰者最多。

口中臭氣,令人難近,使非毒火熏蒸於內,何以口穢噴人乃爾耶。宜本方增石膏、犀、連。

雄按:宜加蘭草、竹茹、枇杷葉、金銀花、薔薇露、瑩白、金汁之類,以導穢濁下行。

舌苔滿口如霜,在傷寒為寒證的據,故當溫散。而疫證見此,舌必厚大,為火極水化。宜本方增石膏、犀、地、翹、連,加黃柏。誤用溫散,旋即變黑。汪按:凡溫熱暑疫,見此舌者,病必見重最宜詳慎。

雄按:凡熱證疫證見此苔者,固不可誤指為寒,良由兼痰挾濕,遏伏熱毒使然,清解方中,宜佐開泄之品為治。

咽喉者,水穀之道路,呼吸之出入。毒火熏蒸,至於腫痛,亟當清解以開閉塞。宜本方增石膏、元、桔,加牛蒡、射干、山豆根。

雄按:加瑩白、金汁最妙。藥汁礙咽者,亟以錫類散吹之。

唇者,脾之華。唇焮腫,火炎土燥也。宜本方增石膏、翹、連,加天花粉。

頭為諸陽之首,頭面腫大,此毒火上攻。宜本方增石膏、元參,加銀花、馬勃、殭蠶、板藍根、紫花地丁、歸尾。脈實者,量加,酒洗生大黃。

白話文:

疫證條辨

邪火上升,確實會鬱結肺氣,導致膈脹,但這通常發生在平素就有痰飲停滯的人身上,或者在發病前有飲食積滯的人。因此,本方中的生地黃和芍藥,不能輕易使用。臨證時必須辨別施治,唯有蘆菔汁,既能清除燥熱導致的閉塞,又能化解痰食停滯。用得恰當,療效很快。

昏迷不語者,是因為心的氣息通過肺而發聲。由於氣機閉塞,毒邪阻滯,心神迷亂,神志不清,氣息不通,所以無法發聲。宜用本方,再增加石膏、犀角、黃芩、黃連,並加入羚羊角、桑白皮。

桑白皮雖然走肺經,卻沒有通利氣機、宣通竅位的功效。因此,應該使用馬兜鈴、射干、通草等藥物;若要清熱解毒,可以參考紫雪丹之類的方劑。

胃氣虛弱的人,無論是偏寒還是偏熱,只要有水停食積,都會與真氣相搏而疼痛,這是常見的生病原因。至於疫證引起的腹痛,無論是左痛還是右痛,或是疼痛牽引到小腸,都是毒火衝擊,無法宣洩造成的。如果按照一般的腹痛,根據經絡來治療,必定會死亡。如果初期只用敗毒散,或者涼膈散加黃連,疼痛就能立刻止住。

疫證腹痛,與一般的腹痛確實有所不同,但是夾雜食積、瘀血、疝氣,因疫病而舊疾複發的情況,也相當多見。臨證開方,怎麼能不考慮這些呢?

肌肉抽搐,在傷寒中屬於亡陽,但疫證則不然。因為汗液是心的津液,由血液化生而成。血液產生於心,貯藏於肝,統攝於脾。血液被煎熬,筋脈失養,所以肌肉才會抽搐。宜用本方,再增加石膏、生地黃、元參,並加入黃柏。

亡陽導致的抽搐,應該補益脾土以制約水邪;淫熱導致的抽搐,應該瀉火息風。本方還缺少鎮靜息風的藥物,宜去除丹參、芍藥,加入菊花、膽草。

病人自稱胃中出現冷氣,並不是真正的寒邪。而是上升之氣,從肝臟而出,夾雜相火,從下而上,其熱甚於寒。這種火氣極像水,是熱極的表現,陽氣亢盛逼迫陰氣,所以才會感到有冷氣。宜用本方,再增加石膏、犀角、生地黃、丹參、黃連,並加入膽草。

冷氣上升,雖然在其他證候中也會見到,但大多數也屬於火邪。不知道的人,妄投溫熱藥物,後果不堪設想!本方中的桔梗、芍藥,也不適合使用。如果兼夾痰濁,則需加入海蜇、竹瀝、蘆菔汁等藥物。汪氏按:此證兼夾痰濁者最多。

口中臭氣,令人難以靠近,如果不是毒火熏蒸於內,怎麼會口臭熏人呢?宜用本方,再增加石膏、犀角、黃連。

宜加入蘭草、竹茹、枇杷葉、金銀花、薔薇露、滑石、雄黃等藥物,以引導穢濁之氣向下排出。

舌苔滿口如霜,在傷寒中是寒證的標誌,因此應該溫散治療。但疫證出現這種情況,舌苔必定又厚又大,這是火邪極盛,水液化的表現。宜用本方,再增加石膏、犀角、生地黃、羌活、黃連,並加入黃柏。如果誤用溫散藥物,舌苔會很快變黑。汪氏按:凡溫熱暑疫,見到這種舌苔,病情必定嚴重,最宜謹慎。

凡是熱證、疫證見到這種舌苔,絕對不能誤認為是寒證,這是因為兼夾痰濕,阻遏熱毒所致,在清熱解毒的方劑中,應該加入宣泄的藥物來治療。

咽喉是水穀出入、呼吸出入的通道。毒火熏蒸,導致腫痛,必須迅速清熱解毒,以解除閉塞。宜用本方,再增加石膏、元參、桔梗,並加入牛蒡子、射干、山豆根。

加滑石、雄黃最好。藥汁妨礙吞嚥者,可以用錫類散吹之。

嘴唇是脾的華彩。嘴唇腫脹,是火炎土燥的表現。宜用本方,再增加石膏、羌活、黃連,並加入天花粉。

頭為諸陽之首,頭面腫大,這是毒火上攻的表現。宜用本方,再增加石膏、元參,並加入金銀花、馬勃、僵蠶、板藍根、紫花地丁、當歸尾。脈象實數者,酌情增加,酒洗生大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