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熱經緯》~ 卷四 (33)
卷四 (33)
1. 論疫疹之脈不能表下
疫疹之脈,未有不數者。有浮大而數者,有沉細而數者,有不浮不沉而數者,有按之若隱若見者。此《靈樞》所謂陽毒伏匿之象也。診其脈,即知其病之吉凶。浮大而數者,其毒發揚,一經涼散,病自霍然;沉細而數者,其毒已深,大劑清解,猶可撲滅。至於若隱若見,或全伏者,其毒重矣,其證險矣!此脈得於初起者間有,得於七八日者頗多,何也?醫者,初認為寒,重用發表,先傷其陽。表而不散,繼之以下,又傷其陰。
殊不知傷寒五六日不解,法在當下,猶必審其脈之有力者宜之。疫熱乃無形之毒,病形雖似大熱,而脈象細數無力,所謂壯火食氣也。若以無形之火熱,而當硝、黃之猛烈,熱毒焉有不乘虛而深入耶?怯弱之人,不為陽脫,即為陰脫。氣血稍能駕馭者,亦必脈轉沉伏,變證蜂起。
或四肢逆冷、或神昏譫語、或鬱冒直視、或遺溺旁流,甚至舌卷囊縮,循衣摸床,種種惡候,頗類傷寒。醫者不悟引邪入內,陽極似陰,而曰變成陰證。妄投參、桂,死如服毒。遍身青紫,口鼻流血。如未服熱藥者,即用大劑清瘟,敗毒飲重加石膏,或可挽回。余因歷救多人,故表而出之。
白話文:
關於瘟疫疹子的脈象,它們無一不是快速的。有的是浮大且快,有的是沉細且快,有的則是既不浮也不沉但卻快,還有的脈象摸起來若隱若現。這就是《靈樞》所描述的陽毒潛藏的徵象。通過診脈,就能知道病情的吉兇。
浮大且快的脈象,表示毒素正發作,只要用涼散藥物治療,病就會迅速好轉;沉細且快的脈象,表示毒素已深入,即使使用大量清熱解毒的藥物,仍有可能撲滅病毒。至於那些若隱若現,或完全隱伏的脈象,那代表毒素已非常嚴重,病情也十分危急!這種脈象在疾病初期出現的情況較少,但在七八天後出現的情況則很多,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醫生在初期通常會誤以為是寒症,過度使用發汗的藥物,這會先傷害到患者的陽氣。如果發汗後仍無法散去病痛,再使用下瀉的藥物,這又會傷害到患者的陰氣。
要知道,傷寒五六天未痊癒時,治療原則應是下瀉,但也必須審視脈象是否有力。而瘟疫熱毒是一種無形的毒素,雖然病狀看起來像高熱,但脈象卻細微且快速,缺乏力量,這就是所謂的壯火食氣。如果用無形的火熱去對抗猛烈的硝黃(一種藥物),熱毒怎麼可能不趁虛而入,深入體內呢?對於體質虛弱的人來說,不是會導致陽氣脫離,就是陰氣脫離。即便是體質稍微強健,能抵擋住熱毒的人,脈象也會轉為沉伏,各種併發症也會接踵而至。
可能會出現四肢冰冷,或者神志不清,胡言亂語,或者神情呆滯,目光直視,或者大小便失禁,甚至舌頭捲曲,睪丸收縮,摸衣尋牀等種種危急症狀,這些都和傷寒症狀很相似。然而,醫生未能理解,是自己把邪氣引入體內,導致陽極似陰,然後就說病情已轉為陰性。隨意使用人參、肉桂等溫補藥物,患者就像服用了劇毒,全身青紫,口鼻流血。對於那些尚未服用熱藥的患者,應立即使用大量清瘟敗毒飲,重加石膏,或許可以挽回生命。我因為多次成功救治了很多人,所以特地將這個經驗分享出來。
2. 論疹形治法
鬆浮灑於皮面,或紅或赤,或紫或黑,此毒之外見者。雖有惡證,不足慮也。若緊束有根,如從皮里鑽出,其色青紫,宛如浮萍之背,多見於胸背,此胃熱將爛之候。即宜大清胃熱,兼涼其血。以清瘟敗毒飲加紫草、紅花、桃仁、歸尾。務使松活色淡,方可挽回。稍存疑慮,即不能救。
白話文:
【討論疹子的形狀與治療方法】
疹子輕鬆地散佈在皮膚表面,顏色可能是紅、赤、紫或黑,這是毒素在身體外部的表現。即便有些不良症狀,但不用過度擔心。
然而,如果疹子緊密且有明顯的根部,像是從皮膚內部冒出,呈現青紫色,就像是浮萍的背面一樣,這種疹子常出現在胸部和背部,這通常是胃部有熱氣即將引發潰爛的徵兆。此時應立即大幅清解胃部的熱氣,並冷卻血液。可以使用清瘟敗毒飲,再加入紫草、紅花、桃仁和當歸尾。必須讓疹子變得鬆散且顏色減淡,才能挽救病情。如果心存懷疑,就可能無法救治。
3. 論疹色治法
血之體本紅,血得其暢,則紅而活、榮而潤,敷布洋溢,是疹之佳境也。○淡紅有美有疵,色淡而潤,此色之上者也;若淡而不榮,或嬌而豔、干而滯,血之最熱者。○深紅者,較淡紅為稍重,亦血熱之象。涼其血即轉淡紅。○色豔如胭脂,此血熱之極,較深紅為更惡。必大用涼血,始轉深紅。
再涼其血,而淡紅矣。○紫赤類雞冠花而更豔,較豔紅為火更盛。不急涼之,必至變黑。須服清瘟敗毒飲加紫草、桃仁。○細碎宛如粟米,紅者謂之紅砂;白者,謂之白砂。疹後多有此證,乃餘毒盡透最美之境。愈後蛻皮。若初病未認是疫,後十日半月而出者。煩躁作渴,大熱不退,毒發於頷者,死不可救。
白話文:
[討論疹子顏色與治療方法]
血液的本質原本就是紅色的,當血液流動順暢時,會呈現出鮮活且光澤的紅色,這種情況下,疹子看起來就會顯得健康且充滿活力,這是最理想的疹子狀態。
如果疹子呈現淺紅色,且帶有些許光澤,這是最上乘的顏色表現;但若是顏色雖淺卻沒有活力,或者過份嬌艷、乾澀不暢,這代表血液溫度過高。
深紅色的疹子,比淺紅色稍微嚴重些,同樣顯示血液溫度高的症狀。只要降血溫,疹子就會轉變成淺紅色。
若疹子像胭脂般鮮豔的紅色,這是血液溫度達到極點的徵兆,比深紅色的疹子更糟糕。必須大量使用能降血溫的藥物,疹子才會轉為深紅色。
進一步降血溫,疹子就會轉為淺紅色了。疹子若呈紫紅色,類似雞冠花卻更鮮豔,比豔紅色的疹子更嚴重,像是有火在燒一樣。如果不馬上降血溫,疹子可能會轉成黑色。這種情況必須服用清瘟敗毒飲,並加上紫草和桃仁。
另外一種疹子,形狀像粟米一樣細小,紅色的稱為紅砂,白色的則是白砂。這種疹子通常會在疹子發作後出現,表示身體的餘毒已經完全排出,是最理想的狀態。痊癒後,皮膚會開始脫落。如果一開始沒辨識出是傳染病,十多天或半個月後疹子纔出現,患者會感到煩躁口渴,高燒不退,毒素集中在頸部,這種情況下,病人很可能無法獲救。
以上就是根據疹子顏色來判斷病情及治療方式的說明。
4. 論發瘡
疫毒發斑,毒之散者也。疫毒發瘡,毒之聚者也。初起之時,惡寒發熱,紅腫硬痛,此毒之發揚者。但寒不熱,平扁不起,此毒之內伏者。或發於要地,發於無名,發於頭面,發於四肢,種種形狀,總是瘡證。何以知其是疫毒所聚?尋常瘡脈,洪大而數;疫毒之脈,沉細而數。
尋常瘡證,頭或不痛;疫毒,則頭痛如劈,沉不能舉,是其驗也。稽其證,有目紅面赤而青慘者,有忽汗忽嘔者,有昏憒如迷者,有身熱肢冷者,有腹痛不已者、有大吐乾嘔者,有大泄如注者,有譫語不止者,有妄聞妄見者,有大渴思水者,有煩躁如狂者,有喊叫時作、若驚若惕者。病態多端,大率類是。
誤認尋常瘡證,溫托妄施,斷不能救。
雄按:暑、濕、熱、疫諸病,皆能外發癰瘡。然病人不自知其證發之由。外科亦但見其外露之瘡,因而誤事者,最多。人亦僅知其死於外證也。噫!
白話文:
【討論發瘡】
疫情中的毒素導致皮膚出現斑點,這是毒素散佈的表現。而疫情中的毒素導致生瘡,則是毒素集中的現象。在剛開始的時候,患者會感到惡寒和發燒,且患部會紅腫、堅硬和疼痛,這都是毒素正在擴散的跡象。如果只有寒冷感而沒有發燒,且患部平扁不起,這顯示毒素正潛伏在體內。有些瘡可能出現在身體的重要部位,或者無名之處,甚至頭臉或四肢,形狀各異,但都歸屬於瘡的症狀。如何判斷是疫情的毒素聚集所致?一般瘡的脈象通常會洪大而頻數;然而疫情導致的脈象,則會呈現沉細而頻數的特徵。
一般情況下,患有普通瘡的人可能不會頭痛;但若是疫情毒素導致的,就會有劇烈頭痛,重到無法抬起,這就是區別的證據。觀察其症狀,可能有眼睛紅、面色赤紅卻又帶青色,或是突然出汗或嘔吐,甚至神智不清,像是陷入迷霧之中。有的患者全身發熱,四肢卻冰冷,腹部持續疼痛,或者嚴重嘔吐,大瀉不止,胡言亂語,聽覺或視覺出現幻覺,極度口渴想喝水,煩躁得像發狂一樣,還有的會時常喊叫,表現出驚恐的樣子。病情千變萬化,但大致上都類似這些症狀。
如果錯把這種疫情毒素導致的瘡當作普通瘡來處理,隨意使用溫補和解毒方法,絕對無法挽救病情。
雄按:夏季、濕氣、高熱和疫情等疾病,都能導致身體外面長出膿瘡。然而,患者自己並不清楚病發的原因。外科醫生也可能只看到表面的瘡,因此最容易誤診。人們通常只知道他們死於表面的病狀。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