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雄

《溫熱經緯》~ 卷四 (30)

回本書目錄

卷四 (30)

1. 薛生白濕熱病篇

汪按:據此則知疫病之因不一。斷不能執一方以概治矣。惟云因病致死,病氣屍氣,混合不正之氣、種種惡穢,交結互蒸,人在其中,無隙可避,斯無人不病,是誠諸疫所同然。曩崇禎十六年,自八月至十月,京城大疫,猝然而死,醫禱不及,後有外省人員到京,能識此證,看膝彎後有筋腫起,紫色無救,紅色速刺出血可無患,以此救活多人,病亦漸息。是亦醫者所當知也。

蓋血出則疫毒外泄,故得生也。按:又有羊毛瘟者。病人心前背後有黑點如虼蚤斑者是也。以小針於黑處挑之,即有毛出,須挑拔淨盡乃愈。又,《輟耕錄》載:元伯顏平宋後,搜取大黃數十車,滿載而去,班師過淮,俘掠之民及降卒,與北來大兵咸病疫,以大黃療之,全活甚眾。《宋元通鑑》載:作耶律楚材滅夏之事,則大黃洵治疫之妙品也。

又可《溫疫論》贊大黃為起死神丹,原非杜撰。然則李、羅二家之說,又未可為兵後病疫之定法矣。汪按:李羅二說,雖非定法,然亦不可不知,近年所見,頗有合於李、羅之說者,但謂之非正疫治法則可,醫家大抵各明一義,全在善讀書者融會貫通也。蓋今世謂治疫必宜溫熱之劑。

固屬謬論。然謂疫病斷無宜用溫熱者。則又膠滯之見矣。要在隨證施治用得其當耳。

雄按:《續醫說》云:王宇泰謂聖散子方,因東坡先生作序,由是天下神之,宋末辛未年永嘉瘟疫,服此方被害者,不可勝紀。余閱《石林避暑錄話》云:宣和間,此藥盛行於京師,太學生信之尤篤,殺人無算,醫頓廢之。昔坡翁謫居黃州時,其地瀕江,多卑濕,而黃之居人所感者,或因中濕而病,或因雨水浸淫而得,所以服之多效,以是通行於世,遺禍無窮也。

宏治癸丑年,吳中疫癘大作,吳邑令孫磐,令醫人修合聖散子,遍施街衢,並以其方刊行,病者服之,十無一生,率皆狂躁昏瞀而死。噫!孫公之意,本以活人,殊不知聖散子方中,有附子、良薑、吳萸、豆蔻、麻黃,藿香等藥,皆性味溫燥,反助熱邪,不死何待?苟不辨證而一概施治,殺人利於刀劍,有能廣此說以告人,亦仁者之一端也。余謂疫癘多屬熱邪,如老君神明散、務成螢火丸、倉公闢瘟丹、子建殺鬼丸,皆為禁劑。

設好仁不好學,輕以傳人,其禍可勝道哉!汪按。曰辨證。曰好學。皆宜著眼。此等溫燥之方。本以治寒濕。乃用以治燥熱。宜其殺人也。即此論而反觀之。則知遇寒濕之證。而以治燥熱之方。投之亦必殺人矣。故傳方者。非輕淡平穩之方。切勿妄傳。否則有利。亦必有害也。

夫以東坡之淹博,尚有誤信聖散子之事,況下此者乎。今之搢紳先生,涉獵醫書,未經臨證,率爾著書立說,多見其不知量也。汪按:洄溪有涉獵醫書,誤人論語皆切中。

白話文:

薛生白濕熱病篇

根據記載,疫病的成因並非單一。不能只用一種方法就概括治療所有疫病。疫病致死的原因,在於病氣、屍氣以及各種污穢之氣混合交雜,互相熏蒸,人們身處其中,無處可躲,所以人人皆病,這是各種疫病的共同點。崇禎十六年(1643年)八月到十月,京城發生大疫,許多人突然死亡,醫生們的祈禱也無濟於事。後來有外省人員來到京城,能識別這種病症:膝蓋彎後面有筋腫,顏色發紫則無法救治,顏色發紅則迅速用針刺出血就能痊癒,因此救活許多人,疫情也逐漸平息。這也是醫生們應該了解的。

出血可以使疫毒排出體外,所以才能活命。還有一種叫做羊毛瘟的疾病,患者心前心後出現像跳蚤一樣的黑點,用小針挑刺黑點,就會有毛髮出來,必須將毛髮完全挑出來才能痊癒。《輟耕錄》記載:元朝伯顏平定宋朝之後,搜刮了幾十車的大黃帶走。班師經過淮河時,被俘虜的百姓和降卒,以及從北方來的軍隊都患上了瘟疫,用大黃治療,救活了很多人。《宋元通鑑》也記載了耶律楚材滅夏時,大黃是治療疫病的良藥。《溫疫論》稱讚大黃為起死回生的神丹妙藥,這並不是虛構的。但是李、羅二家(指李時珍和羅願)的說法,並不能作為治療戰後疫病的定法。雖然李、羅二家的說法並非定法,但也不能不知道。近年來所見,有不少病例符合李、羅二家的說法,但不能說這不是正統的疫病治療方法。醫家大多各持一說,關鍵在於善於讀書的人能融會貫通。現在有些人認為治療疫病一定要用溫熱的藥物,這是錯誤的說法。但是說疫病絕對不能用溫熱的藥物,這也是一種僵化的觀點。關鍵在於根據病情施治,用藥得當。

《續醫說》記載:王宇泰認為聖散子方,因為東坡先生(蘇軾)作序,所以天下人都奉為神藥。宋末辛未年(1121年)永嘉發生瘟疫,服用此方而受害的人不計其數。我讀過《石林避暑錄話》記載:宣和年間(1119-1125年),此藥在京城盛行,太學生尤其深信不疑,害死無數人,醫生們都放棄使用它了。以前蘇軾被貶到黃州時,那裡靠近長江,多低濕,黃州居民所患的疾病,有的因為體內濕氣而病,有的因為雨水浸淫而得病,所以服用此藥多有效,因此通行於世,遺禍無窮。

宏治癸丑年(1493年),吳中地區瘟疫盛行,吳縣縣令孫磐讓醫生配製聖散子,在街頭巷尾廣泛施用,並將藥方刊印發放,服用此藥的病人,十個幾乎沒有一個能活下來,大多數都狂躁昏迷而死。唉!孫公的本意是救人,卻不知道聖散子方中含有附子、良薑、吳茱萸、豆蔻、麻黃、藿香等藥物,這些藥性溫燥,反而助長了熱邪,不死才怪!如果不明辨證而一概施治,殺人勝過刀劍,如果有人能廣泛宣傳這種說法,也是仁者之舉。我認為疫病大多屬於熱邪,像老君神明散、務成螢火丸、倉公闢瘟丹、子建殺鬼丸,都是禁藥。如果缺乏仁愛之心而不肯學習,輕易地傳授給別人,其禍害無法估量!辨證施治,勤於學習,都應該重視。這些溫燥的藥方,本是用來治療寒濕的,卻用來治療燥熱,當然會殺人。從這個道理反過來看,如果遇到寒濕的病症,而用治療燥熱的藥方,也一定會殺人。所以傳授藥方的人,不應該傳授那些溫燥的藥方,否則,雖然有利,也一定會有害。

即使像蘇軾那樣博學多才的人,尚且誤信聖散子,何況其他人呢?現在那些自以為是的先生們,涉獵一些醫書,沒有經過臨床驗證,就隨便著書立說,多半是不知天高地厚。洄溪(指作者)也曾涉獵醫書,誤人子弟,這句話正中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