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熱經緯》~ 卷四 (27)
卷四 (27)
1. 薛生白濕熱病篇
雄按:此證亦當詳審,如果虛陽外越,則其渴也必不嗜飲,其舌色必淡白,或紅潤而無干黃黑燥之苔,其便溺必溏白而非穢赤,苟不細察,貽誤必多。○《醫師秘籍》僅載前三十五條,江白仙本與《溫熱贅言》於三十五條止採二十條,而多後之十一條,且編次互異,無從訂正,偶於友人顧聽泉學博處見鈔本。
《濕熱條辨》云:曩得於吳人陳秋垞贊府者,雖別無發明,而四十六條全列,殆原稿次序固如是耶?今從之,俾學者得窺全豹焉!
又按:喻氏云:濕溫一證,即藏疫癘在內,一人受之,則為濕溫,一方受之,則為疫癘。楊云:以下論治疫之法,綱領已具,學者於此究心焉,庶免多歧之惑。余謂此即仲聖所云,清濁互中之邪也。
石頑亦云,時疫之邪,皆從濕土鬱蒸而發,土為受盛之區,平時汙穢之物,無所不容,適當邪氣蒸騰,不異瘴霧之毒,或發於山川原陸,或發於河井溝渠,人觸之者皆從口鼻流入膜原,而至陽明之經脈,必右盛於左。蓋濕土之邪,以類相從而犯於胃,所以右手脈盛也。陽明居太陽之裡,少陽之外,為三陽經之中道,故初感一二日間,邪犯膜原,但覺背微惡寒,頭額暈脹,胸膈痞滿,手指痠麻,此為時疫之報使,與傷寒一感便發熱頭痛不同。
至三日以後,邪乘表虛而外發,則有昏熱頭汗,或咽腫發斑之患;邪乘裡虛而內陷,或挾飲食,則有嘔逆痞滿,嘈雜失血,自利吐蛔之患;若其人平素津枯,兼有停滯,則有譫語發狂言,舌苔黃黑大便不通之患;平素陰虧,則有頭面赤熱,足膝逆冷。
雄按:此二端,亦有不屬陰虛,而胃中濁氣上熏,肺為熱壅,無以清肅下行而使然者。至夜發熱之患。若喘噦冷汗,煩擾瘛瘲等證,皆因誤治所致也。蓋傷寒之邪,自表傳裡,溫熱之邪,自里達表。
雄按:此謂伏氣發為溫熱也,若外感風溫暑熱,皆上焦先受。疫癘之邪,自陽明中道,隨表裡虛實而發,不循經絡傳次也,以邪既伏中道,不能一發便盡。
雄按:夏之濕溫,秋之伏暑,病機皆如此,治法有區別。故有得汗熱除,二三日復熱如前者。有得下里和,二三日復見表熱者。有表和復見里證者。總由邪氣內伏,故屢奪屢發,不可歸咎於調理失宜,復傷風寒飲食也。汪按:此真閱歷之言。外解無如香豉、蔥白、連翹、薄荷之屬;內清無如滑石、芩、連、山梔、人中黃之屬;下奪無如硝、黃之屬。如見發熱自利,則宜葛根、芩、連。
雄按:葛根宜慎用,余易以滑石、銀花較妥。汪按:宜用綠豆。胸膈痞滿,則宜枳、桔、香附。
雄按:桔梗太升,須少用;香附太燥,宜酌用。余則以厚朴主濕滿,石菖蒲主痰痞,貝母主鬱結皆妙。汪按:用制香附無礙。嘔吐呃逆,則宜藿香、芩、連。
白話文:
薛生白濕熱病篇
這篇論述濕熱病,必須仔細辨別。若為虛陽外越,則病人雖然口渴,卻不願多喝水;舌頭顏色必定淡白,或紅潤但沒有乾燥、黃、黑、燥的舌苔;大小便必定稀薄而清白,而不是污濁赤色。如果不仔細觀察,很容易誤診。 《醫師秘籍》只記載前面三十五條,江白仙的版本和《溫熱贅言》只採用了三十五條中的二十條,又增加了後面的十一條,編排順序也不一樣,無法校正,我偶然在友人顧聽泉處看到抄本。
《濕熱條辨》記載的內容,是以前從吳人陳秋垞那裡得到的,雖然沒有其他的說明,但完整列出了四十六條,大概原本的順序就是這樣。我現在依此編排,讓學者們能了解全貌。
喻氏說:濕溫這種病,就是藏在體內的疫癘,一個人感染就是濕溫,一方人感染就是疫癘。楊氏說:以下論述治療疫病的方法,綱領已經具備,學者應該深入研究,才能避免許多疑惑。我認為這就是仲景所說的,清濁混雜的邪氣。
石頑也說,時疫的邪氣,都是由濕土鬱積蒸發而產生。脾胃是受納和消化的部位,平時污穢之物,它都能容納,一旦邪氣蒸騰,就像瘴氣一樣,可能產生於山川原野,也可能產生於河井溝渠,人接觸到後,邪氣就從口鼻進入膜原,到達陽明經脈,通常右側比左側嚴重。因為濕土的邪氣,會互相吸引而侵犯胃部,所以右手脈象比較盛。陽明經在太陽經的內側,少陽經的外側,是三陽經的中間通道,所以初期感染一兩天內,邪氣犯膜原,只感覺背部輕微惡寒,頭額昏脹,胸膈痞悶,手指酸麻,這是時疫的先兆,與傷寒一感染就發熱頭痛不同。
三天後,邪氣乘著表虛而外發,就會出現昏迷發熱、出汗,或者咽喉腫痛、長斑點;邪氣乘著裡虛而內陷,或者夾雜飲食,就會出現嘔吐、痞滿、胃中嘈雜、出血、腹瀉、吐蛔蟲等症狀;如果病人平素津液枯竭,又有停滯,就會出現譫語、發狂、舌苔黃黑、大便不通;平素陰虛,就會出現頭面赤熱、足膝冰冷。
這兩種情況,也有一些不是陰虛,而是胃中濁氣上逆,熏蒸肺部,導致肺部熱盛,無法清肅下降而造成的。夜間發熱,如果伴有喘息、呃逆、冷汗、煩躁、抽搐等症狀,都是因為誤治造成的。因為傷寒的邪氣,是從表傳到裡;溫熱的邪氣,是從裡達表。
這是指潛伏的邪氣發作而成為溫熱病。如果外感風溫暑熱,都是上焦先受。疫癘的邪氣,從陽明經的中間通道開始,隨著表裡虛實而發作,並不循經絡傳變的次序,因為邪氣已經潛伏在中間通道,不能一次發作就完全結束。
夏天的濕溫,秋天的伏暑,病機都這樣,但治療方法有所區別。有些病人,發汗退熱後,二三天又再次發熱;有些病人,瀉下裡熱後,二三天又出現表熱;有些病人,表證好轉後又出現裡證。總之,都是因為邪氣內伏,所以屢次治療屢次發作,不能歸咎於調理失當,再次受風寒或飲食不節。這是真正的經驗之談。表證的治療可用香豉、蔥白、連翹、薄荷等;內清可用滑石、黃芩、黃連、山梔子、人中黃等;瀉下可用硝石、黃連等。如果出現發熱腹瀉,則宜用葛根、黃芩、黃連。
葛根應謹慎使用,我用滑石、金銀花比較妥當。宜用綠豆。胸膈痞悶,則宜用枳實、桔梗、香附。
桔梗升散作用太強,須少量使用;香附燥性較強,需酌量使用。我常用厚朴治療濕邪壅滯,石菖蒲治療痰飲痞滿,貝母治療氣鬱,都很有效。制過的香附可以使用。嘔吐呃逆,則宜用藿香、黃芩、黃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