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熱經緯》~ 卷四 (26)
卷四 (26)
1. 薛生白濕熱病篇
濕熱者,濕從熱化,故宜甘淡(滑石之類。汪按:茯苓通草亦是。)利其下。蓋燥性多熱,利藥多寒,便利則熱亦自去,中溫則寒與俱消。寒濕必本中虛,不可更行清利,濕熱鬱多成毒,不宜益以溫燥也。合諸論而觀之,可見痢久傷陽之證,乃絕無而僅有者,然則真人養臟湯,須慎重而審用矣。
猶謂其雜用陰藥,豈未聞下多亡陰之語乎?須知陽脫者亦由陰先亡而陽無依,如盞中之油,干則火滅也。汪按:辨得明暢庶免誤人。
四十三痢久傷陰,虛坐努責者。宜用熟地炭、炒當歸、炒白芍、炙甘草、廣皮之屬。
里結欲便,坐久而仍不得便者,謂之虛坐努責。凡里結屬火居多,火性傳送至速,鬱於大腸,窘迫欲便,而便仍不舒,故痢疾門中,每用黃芩清火,甚者用大黃逐熱。若痢久血虛,血不足則生熱,亦急迫欲便,但久坐而不得便耳。此熱由血虛所生,故治以補血為主,里結與後重不同,里結者急迫欲便,後重者肛門重墜。
里結有虛實之分,實為火邪有餘,虛為營陰不足;後重有虛實之異,實為邪實下壅,虛由氣虛下陷。是以治里結者,有清熱養陰之異;治後重者,有行氣升補之殊。虛實之辨,不可不明。汪按:辨析精細允當言言金玉。
雄按:審屬痢久而氣虛下陷者,始可參用升補。若初痢不挾風邪,久痢不因氣陷者,升柴不可輕用,故喻氏逆流挽舟之說,堯封斥為偽法也。
四十四暑濕內襲,腹痛吐利,胸痞脈緩者,濕濁內阻太陰。宜縮脾飲。
此暑濕濁邪,傷太陰之氣,以致土用不宣,太陰告困,故以芳香滌穢,辛燥化濕為制也。
雄按:雖曰暑濕內襲,其實乃暑微濕盛之證。故用藥如此。汪按:此有脈緩可徵。故宜用溫藥。
四十五暑月飲冷過多,寒濕內留,水穀不分,上吐下瀉,肢冷脈伏者,宜大順散。
暑月過於貪涼,寒濕外襲者,有香薷飲。寒濕內侵者,有大順散。夫吐瀉肢冷脈伏,是脾胃之陽,為寒濕所蒙,不得升越,故宜溫熱之劑調脾胃,利氣散寒。然廣皮、茯苓似不可少。此即仲景治陰邪內侵之霍亂,而用理中湯之旨乎。略參拙意。
雄按:此條明言暑月飲冷過多,寒濕內留,水穀不分之吐利,宜大順散治之。是治暑月之寒濕病,非治暑也,讀者不可草率致誤。若肢冷脈伏,而有苔黃煩渴,溲赤便穢之兼證,即為暑熱致病,誤投此劑,禍不旋踵。汪按:洄溪論大順散語見第五卷本方下。
四十六腸痛,下利,胸痞,煩躁,口渴,脈數大、按之豁然空者,宜冷香飲子。
此不特濕邪傷脾,抑且寒邪傷腎,煩躁熱渴,極似陽邪為病。惟數大之脈,按之豁然而空,知其躁渴等證,為虛陽外越,而非熱邪內擾。故以此方冷服,俾下咽之後,冷氣既消,熱性乃發,庶藥氣與病氣,無扦格之虞也。
白話文:
薛生白濕熱病篇
濕熱是由濕邪化熱而成,因此治療應以甘淡的藥物(例如滑石等,茯苓、通草也屬此類)利其下焦。因為燥性多熱,利濕藥多寒,通利則熱自退,中等溫度的藥物就能使寒熱都消失。寒濕病症的根本多在於中氣虛弱,不可再用清利之藥;濕熱鬱積則易成毒,也不宜用溫燥之藥。綜合各家論述來看,痢疾久病傷陽的情況,其實很少見,因此真人養臟湯需謹慎使用。
有人認為可以混合使用陰性藥物,難道沒聽說過過度瀉下會耗損陰氣的說法嗎?要知道,陽氣脫落也是因為陰氣先耗竭,陽氣無依憑,如同油燈裡的油乾了,火自然就滅了。要明辨病機,才能避免誤治。
痢疾久病傷陰,因用力排便而體虛者,宜用熟地黃炭、炒當歸、炒白芍、炙甘草、廣皮等藥物。
腹部脹滿想大便,久坐卻仍無法大便的,稱為虛坐努責。一般來說,腹部脹滿多屬火邪,火性傳播迅速,鬱積於大腸,感到窘迫想大便,但卻大便不暢,因此痢疾治療中,常會用黃芩清熱,嚴重者則用大黃瀉熱。如果痢疾久病導致血虛,血虛則生熱,也會急迫想大便,但久坐仍無法大便。這種熱是因血虛而生,因此治療應以補血為主。腹部脹滿與肛門墜脹不同,腹部脹滿者急迫想大便,肛門墜脹者則感覺肛門沉重下墜。
腹部脹滿有虛實之分,實證為火邪過盛,虛證為營陰不足;肛門墜脹也有虛實之分,實證為邪氣積聚下壅,虛證為氣虛下陷。因此治療腹部脹滿,有清熱養陰的不同方法;治療肛門墜脹,則有行氣升補的不同方法。虛實的辨別,不可不明。
對於痢疾久病而氣虛下陷者,才可以考慮使用升補的藥物。如果初期痢疾沒有夾雜風邪,久痢也不是因氣虛下陷所致,則不宜輕易使用升提藥物,因此喻氏的「逆流挽舟」之說,被堯封斥為謬誤。
暑濕內侵,腹部疼痛,嘔吐瀉泄,胸部痞悶,脈象緩弱者,為濕濁阻滯脾胃。宜用縮脾飲。
這是暑濕濁邪傷了脾胃之氣,導致脾胃運化功能失常,脾胃虛弱,因此要用芳香之品祛除穢濁,辛燥之品化解濕邪。
雖然說是暑濕內襲,但實際上是暑邪輕微而濕邪盛的證候。因此用藥如此。脈象緩弱是診斷的依據,因此宜用溫藥。
夏天飲用冷飲過多,寒濕內留,水谷不分,嘔吐瀉泄,肢體寒冷,脈象沉細者,宜用大順散。
夏天過度貪涼,寒濕外襲者,可用香薷飲;寒濕內侵者,則用大順散。嘔吐瀉泄、肢體寒冷、脈象沉細,說明脾胃陽氣被寒濕所困,不能升騰,因此要用溫熱的藥物調和脾胃,行氣散寒。但廣皮、茯苓似乎不可缺少。這與仲景治療陰邪內侵的霍亂而用理中湯的用意相同。
此條明確指出夏天飲用冷飲過多,寒濕內留,水谷不分而引起的嘔吐瀉泄,宜用大順散治療。這是治療夏天寒濕病,而非治療暑熱,讀者不可輕率誤用。如果肢體寒冷,脈象沉細,又兼見苔黃、煩渴、小便赤、大便臭穢等症狀,那就是暑熱致病,誤用此藥,後果不堪設想。
腸痛、腹瀉、胸部痞悶、煩躁、口渴,脈象數大而按之空虛者,宜用冷香飲子。
這不僅是濕邪傷脾,而且是寒邪傷腎,煩躁、熱渴,極像陽邪致病。但是脈象數大而按之空虛,說明煩躁、熱渴等症狀是虛陽外越,而非熱邪內擾。因此用此方冷服,使藥物下咽後,寒氣消散,熱性才能發揮,使藥氣與病氣不互相干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