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雄

《溫熱經緯》~ 卷四 (23)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3)

1. 薛生白濕熱病篇

寒熱往來兼集,則於白虎湯中加入柴胡,以散半表半裡之邪。

雄按:余治暑邪熾盛,熱渴汗泄而痞滿氣滯者,以白虎加厚朴極效。凡此皆熱盛陽明,他證兼見,故用白虎清熱,而復各隨證以加減。楊云:此論極圓活,可悟古方加減之法。苟非熱渴汗泄,脈洪大者,白虎便不可投,辨證察脈,最宜詳審也。雄按:熱渴汗泄而脈虛者,宜甘藥以養肺胃之津。

汪按:若大汗脈虛身涼不熱口潤不渴。則為亡陽脫證。非參附回陽不能挽救。洄溪醫論。謂陽未亡。則以涼藥止汗。陽已亡。則以熱藥止汗。此中轉變介在幾微辨之。精且詳矣。學者宜究心焉。

三十八濕熱證:濕熱傷氣,四肢困倦,精神減少,身熱氣高,心煩溺黃,口渴自汗,脈虛者。東垣用清暑益氣湯主治。

同一熱渴自汗,而脈虛、神倦,便是中氣受傷,而非陽明鬱熱,清暑益氣湯乃東垣所制,方中藥味頗多,學者當於臨證時斟酌去取可也。

雄按:此脈此證,自宜清暑益氣以為治,但東垣之方,雖有清暑之名,而無清暑之實。觀江南仲治孫子華之案、程杏軒治汪木工之案可知,故臨證時須斟酌去取也。汪按:清暑益氣湯,洄溪譏其用藥雜亂固當,此云無清暑之實尤確。余每治此等證,輒用西洋參、石斛、麥冬、黃連、竹葉、荷稈、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等,以清暑熱而益元氣,無不應手取效也。汪按:此方較東垣之方為妥,然黃連尚宜酌用。

三十九暑月熱傷元氣,氣短倦怠,口渴多汗,肺虛而咳者。宜:人參、麥冬、五味子等味。汪按:徐洄溪謂麥冬五味咳證大忌,惟不咳者可用是也。

此即《千金》生脈散也。與第十八條同一肺病,而氣粗與氣短有分,則肺實與肺虛各異,實則瀉而虛則補,一定之理也。然方名生脈,則熱傷氣之脈虛欲絕可知矣。汪按:脈虛為的驗,若弦數者,豈可輕試乎。

雄按:徐洄溪云:此傷暑之後,存其津液之方也。觀方下治證,無一字治暑邪者,庸醫以之治暑病,誤之甚矣。其命名之意,即於復脈湯內取用參、麥二味,因止汗故加五味子。近人不論何病,每用此方收住邪氣,殺人無算。用此方者,須詳審其邪之有無,不可徇俗而視為治暑之劑也。

四十暑月乘涼飲冷,陽氣為陰寒所遏,皮膚蒸熱,凜凜畏寒,頭痛頭重,自汗煩渴,或腹痛吐瀉者。宜香薷、厚朴、扁豆等味。汪按:香薷惟暑月受涼無汗者宜之。有汗者宜慎用。

此由避暑而感受寒濕之邪,雖病於暑月,而實非暑病。昔人不曰暑月傷寒濕,而曰陰暑,以致後人淆惑,貽誤匪輕,今特正之。其用香薷之辛溫,以散陰邪而發越陽氣。厚朴之苦溫,除濕邪而通行滯氣。扁豆甘淡,行水和中。倘無惡寒頭痛之表證,即無取香薷之辛香走竄矣。

白話文:

薛生白濕熱病篇

寒熱交替出現,則在白虎湯中加入柴胡,以疏散表裡兼有的邪氣。

我治療暑邪熾盛,發熱口渴、汗出、胸悶氣滯的病人,用白虎加厚朴湯效果極佳。這些都是陽明經熱盛,並兼見其他症狀,所以用白虎湯清熱,再根據不同症狀加減藥物。楊氏說:這論述非常圓融,可以由此領悟古方加減的方法。如果沒有口渴汗出、脈洪大的情況,就不能使用白虎湯,辨證察脈,最需仔細審慎。熱渴汗出而脈虛弱的,要用甘甜滋潤的藥物來滋養肺胃的津液。

如果大汗淋漓、脈虛、身體冰冷不發熱、口潤不渴,那就是陽氣衰敗的危急症狀,非用人參、附子等回陽的藥物不能挽救。洄溪醫論說:陽氣未衰,則用涼藥止汗;陽氣已衰,則用溫熱藥止汗。這中間的轉變微妙之極,辨別它需要精細詳盡。學習者應當用心研究。

濕熱證:濕熱傷及氣機,四肢倦怠,精神不振,身體發熱,氣息急促,心煩,小便黃濁,口渴自汗,脈虛弱。東垣先生用清暑益氣湯治療。

同樣是口渴自汗,但脈虛、神倦,就是中氣受損,而不是陽明經鬱熱,清暑益氣湯是東垣先生所創,方中藥物很多,學習者在臨證時應當斟酌取捨。

此脈此症,自然應該用清暑益氣湯治療,但是東垣先生的這個方子,雖然名稱是清暑,實際上並無清暑之效。觀察江南仲景治療孫子華的案例、程杏軒治療汪木工的案例就可以知道,所以臨證時必須斟酌取捨。清暑益氣湯,洄溪先生批評它用藥雜亂,確實如此,說它無清暑之實更是正確。我治療這種證候,總是使用西洋參、石斛、麥冬、黃連、竹葉、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等藥,清解暑熱並益養元氣,沒有不奏效的。這個方子比東垣先生的方子更妥當,但是黃連還需要斟酌使用。

暑月熱傷元氣,氣短倦怠,口渴多汗,肺虛而咳嗽。宜用人參、麥冬、五味子等藥。徐洄溪說,麥冬、五味子對於咳嗽的病人是大忌,只有不咳嗽的病人才能使用。

這就是《千金方》裡的生脈散。與第十八條相同的肺病,但氣粗與氣短有區別,則肺實與肺虛各有不同,實證則瀉,虛證則補,這是確定的道理。但是方名生脈,則熱傷氣而脈虛欲絕的情況可見一斑。脈虛是診斷的依據,如果脈弦數,豈敢輕易使用呢?

徐洄溪說:這是暑傷之後,保留津液的方子。觀察方子治療的證候,沒有一個字是治療暑邪的,庸醫用它治療暑病,誤診很厲害。這個方子的命名含義,是從復脈湯中取用人參、麥冬二味,因為要止汗所以加入五味子。現代人不論什麼病,都用這個方子收斂邪氣,殺死了無數人。使用這個方子的人,必須仔細審察邪氣的有無,不可盲目跟風,把它當作治療暑病的藥物。

暑月貪涼飲冷,陽氣被陰寒所阻遏,皮膚發熱,瑟瑟發抖畏寒,頭痛頭重,自汗煩渴,或者腹痛吐瀉。宜用香薷、厚朴、扁豆等藥。香薷只適合暑月受涼沒有汗出的病人。有汗出的病人要謹慎使用。

這是因為避暑而感受寒濕之邪,雖然生病在暑月,但實際上不是暑病。古人稱之為「陰暑」,而不是「暑月傷寒濕」,導致後人混淆,貽誤不少,現在特地糾正它。用香薷的辛溫,來疏散陰邪而宣發陽氣。厚朴的苦溫,除去濕邪而通行鬱滯的氣機。扁豆甘淡,利水和中。如果沒有惡寒頭痛的表證,就沒有必要使用香薷這種辛香走竄的藥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