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雄

《溫熱經緯》~ 卷四 (22)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2)

1. 薛生白濕熱病篇

三十六濕熱證:發痙撮空,神昏笑妄,舌苔干黃起刺,或轉黑色,大便不通者,熱邪閉結胃腑。宜用承氣湯下之。

雄按:此下十一條,從吳本補入。

撮空一證,昔賢謂非大實即大虛。虛則神明渙散,將有脫絕之虞。實則神明被逼,故多撩亂之象。今舌苔黃刺干澀,大便閉而不通,其為熱邪內結,陽明腑熱顯然矣。徒事清熱泄邪,止能散絡中流走之熱,不能除胃中蘊結之邪,故假承氣以通地道。然舌不幹黃起刺者,不可投也。

雄按:第二十八條有曾開泄下奪之文,則濕熱病原有可下之證。惟濕未化燥,腑實未結者不可下耳!下之則利不止。如已燥結,亟宜下奪,否則垢濁熏蒸,神明蔽塞,腐腸爍液,莫可挽回,較彼傷寒之下不嫌遲,去死更速也。楊云:通透之論。

承氣用硝、黃,所以逐陽明之燥火實熱,原非濕熱內滯者所宜用,然胃中津液,為熱所耗,甚至撮空撩亂,舌苔干黃起刺,此時胃熱極盛,胃津告竭,濕火轉成燥火,故用承氣以攻下,承氣者,所以承接未亡之陰氣於一線也。濕溫病至此,亦危矣哉!汪按:治溫熱與傷寒異,而溫熱壞證多與傷寒同。

雄按:董廢翁云:外感之邪,既不得從元腑透達,則必向里而走空隙。而十二臟腑之中,惟胃為水穀之海,其上有口,其下有口,最虛而善受,故諸邪皆能入之。邪入則胃實矣,胃實則津液干矣,津液干則死矣。楊乘六云:此言道盡感證致死根由,彼肆用風燥之劑,劫液夭人生命者,正坐不知此義耳。

余謂凡治感證,須先審其胃汁之盛衰,如邪漸化熱,即當濡潤胃腑,俾得流通,則熱有出路,液自不傷,斯為善治。若恃承氣湯為焦頭爛額之客,詎非曲突徙薪之不早耶?楊云:陳修園自謂讀《傷寒論》數十年,然後悟出「存津液」三字,而其用藥仍偏辛燥,不知其所悟者何在?得孟英反復申明,迷者庶可大悟乎。汪按:此條語語破的。

楊評亦妙。存津液固為治溫暑諸證之要務。然非專恃承氣湯急下存津一法也。

三十七濕熱證:壯熱口渴,自汗,身重胸痞,脈洪大而長者,此太陰之濕與陽明之熱相合。宜白虎加蒼朮湯。

熱、渴、自汗,陽明之熱也。胸痞身重,太陰之濕兼見矣。脈洪大而長,知濕熱滯於陽明之經,故用蒼朮白虎湯以清熱散濕,然乃熱多濕少之候。

雄按:徐氏云:暑不挾濕,蒼朮禁用。

白虎湯仲景用以清陽明無形之燥熱也。胃汁枯涸者,加人參以生津,名曰白虎加人參湯。

雄按:余於血虛,加生地。精虛,加枸杞。有痰者,加半夏。用之無不神效。身中素有痹氣者,加桂枝以通絡,名曰桂枝白虎湯,而其實意在清胃熱也。是以後人治暑熱傷氣,身熱而渴者,亦用白虎加人參湯。熱渴汗泄,肢節煩疼者,亦用白虎加桂枝湯。胸痞身重兼見,則於白虎湯中加入蒼朮,以理太陰之濕。

白話文:

薛生白濕熱病篇

三十六濕熱證:患者出現抽搐、神志不清、胡言亂語等症狀,舌苔乾燥發黃且有刺狀凸起,甚至變黑,大便秘結不通,這是由於熱邪阻塞胃腸所致。應當使用承氣湯攻下。

此後十一條內容,是從吳氏版本中補充的。

抽搐的症狀,古人認為是實證或虛證。虛證則神志渙散,將有生命危險;實證則神志被熱邪困擾,所以表現出神志錯亂。現在患者舌苔黃刺乾燥,大便秘結,明顯是熱邪內結,陽明經腑熱盛。僅僅清熱瀉邪,只能消除部分遊走的熱邪,無法清除胃中積聚的邪氣,所以要使用承氣湯通利大便。但如果舌苔不是乾燥發黃帶刺的,就不能使用承氣湯。

第二十八條曾提到過瀉下通便的治療方法,說明濕熱病確實有可以攻下的證候。只是濕邪還未化燥,腑臟積實尚未形成,就不能使用攻下之法,否則會導致腹瀉不止。如果已經乾燥積結,就應迅速使用攻下之法,否則污濁之邪會熏蒸,神志受阻,腸道腐敗,體液損傷,將不可挽回,這比傷寒病的攻下更為緊急,拖延下去死亡更快。楊氏評論說:此論透徹精闢。

承氣湯使用芒硝、黃連,目的是驅逐陽明經的燥熱實熱,本非濕熱內滯的患者適用。但是,胃中津液因熱邪消耗,甚至出現抽搐、神志錯亂,舌苔乾燥發黃帶刺,此時胃熱極盛,胃液枯竭,濕熱轉化為燥火,所以使用承氣湯攻下。承氣湯的作用,是盡力挽救尚未耗盡的陰氣。濕溫病發展到這個地步,也十分危急了!汪氏評論說:溫熱病和傷寒病的治療方法不同,但溫熱病的危重症狀與傷寒病有很多相似之處。

董氏說:外感邪氣,如果不能從臟腑透出體外,就會向內侵犯空虛部位。而十二臟腑中,胃是水穀的倉庫,上口下口都開放,最容易受到邪氣侵犯。邪氣入侵,胃就會積實,胃積實則津液枯竭,津液枯竭則會死亡。楊氏說:這句話道出了感邪致死的根本原因。那些濫用辛燥藥物,損傷津液,導致病人死亡的醫生,正是因為不明白這個道理。

我認為,治療外感病,必須先判斷胃液的盛衰。如果邪氣逐漸化熱,就應該滋潤胃腑,使氣血流通,這樣熱邪就能排出,津液就不會受損,這才是好的治療方法。如果等到病情危急時才使用承氣湯,豈不是像拆屋救火一樣太遲了嗎?楊氏評論說:陳修園自稱讀了《傷寒論》幾十年,才領悟到「存津液」三個字的重要性,但他用藥還是偏向辛燥,可見他的領悟並不到位。孟英反復闡明此理,讓那些迷惑的人得以明白。汪氏評論說:此條論述句句精闢。

楊氏的評論也十分精妙。保存津液固然是治療溫熱病的重要原則,但不能單純依靠承氣湯急於攻下以保存津液這一種方法。

三十七濕熱證:患者出現壯熱、口渴、自汗、身體沉重、胸悶等症狀,脈象洪大有力,這是太陰經的濕邪與陽明經的熱邪共同作用的結果。應當使用白虎加蒼朮湯。

發熱、口渴、自汗,是陽明經熱邪的表現。胸悶、身重,是太陰經濕邪的表現。脈象洪大有力,說明濕熱停滯在陽明經,所以使用蒼朮白虎湯清熱除濕。但這屬於熱多濕少的證候。

徐氏說:暑熱不夾雜濕邪,就不能使用蒼朮。

白虎湯是仲景用來治療陽明經無形燥熱的。胃液枯竭的患者,可以加入人參以滋生津液,稱為白虎加人參湯。

我治療血虛的病人,會加入生地;精虛的病人,會加入枸杞;痰多的病人,會加入半夏。效果都很好。如果病人素有痹證,會加入桂枝以通絡,稱為桂枝白虎湯,但其主要目的是清解胃熱。所以後人治療暑熱傷氣,身熱口渴的病人,也用白虎加人參湯。熱渴汗出,肢體酸痛的病人,也用白虎加桂枝湯。如果出現胸悶、身重等症狀,就在白虎湯中加入蒼朮,以治療太陰經的濕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