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熱經緯》~ 卷四 (21)
卷四 (21)
1. 薛生白濕熱病篇
雄按:以上四條,吳本無之。丹皮雖涼血,而氣香走泄,能發汗,惟血熱而瘀者宜之,又善動嘔,胃弱者勿用。
熱逼而上下失血、汗血,勢極危而猶不即壞者,以毒從血出,生機在是。大進涼血解毒之劑,以救陰而泄邪,邪解而血自止矣。血止後須進參、耆,善後乃得。汪按。善後宜兼養血。汗血,即張氏所謂肌衄也。《內經》謂:熱淫於內,治以鹹寒。方中當增入鹹寒之味。此說未知何人所注,亦甚有理也。
汪按。可加牡蠣並有止汗之功。不嫌其澀。此注乃後人所附。評語未羼入原注者他條。俱與原注併合。不可分析矣。
雄按:此條本文但云「熱證」,是感受暑熱而不挾濕邪者也。暑熱之氣,極易傷營,故有是證。章氏乃云:此篇所謂濕熱,即是暑也。然則此條不曰濕熱,而曰熱者,又是何病耶?夫寒暑二氣,《易經》即以往來對待言之矣,後之妄逞臆說者,真是冷熱未知。辛甫云:辨得是。
三十四濕熱證:七八日,口不渴,聲不出,與飲食亦不卻。
雄按:吳本有「二便自通」句。默默不語,神識昏迷,進辛香涼泄、芳香逐穢,俱不效,此邪入。
雄按:吳本下有「手」字。厥陰,主客渾受。宜仿吳又可三甲散:醉地鱉蟲、醋炒鱉甲、土炒穿山甲、生殭蠶。
雄按:吳本無此味。柴胡、桃仁泥等味。
暑濕先傷陽分,然病久不解,必及於陰,陰陽兩困,氣鈍血滯而暑濕不得外泄。
雄按:據章氏以此為薛氏自注,然疊以暑濕二氣並言,以解濕熱病證,若謂暑中原有濕,則暑下之濕,又為何物乎?一笑。余恐後學迷惑,故不覺其饒舌也。遂深入厥陰,絡脈凝瘀,使一陽少陽生氣也。不能萌動,生氣有降無升,心主阻遏,靈氣不通,所以神不清而昏迷默默也。破滯通瘀,斯絡脈通而邪得解矣。
海昌許益齋云:此條即傷寒門百合病之類;趙以德、張路玉、陶厚堂以為心病。徐忠可以為肺病。本論又出厥陰治法,良以百脈一宗,悉致其病,元氣不布,邪氣淹留。乃祖仲景法,用異類靈動之物,鱉甲入厥陰,用柴胡引之,俾陰中之邪,盡達於表。䗪蟲入血,用桃仁引之。
俾血分之邪,盡泄於下。山甲入絡,用殭蠶引之,俾絡中之邪,亦從風化而散。緣病久氣鈍血滯,非拘拘於恆法所能愈也。汪按:此有神昏一證,可知其非百合病矣,故與百合病異,治百合病究宜治肺為是。
三十五濕熱證:口渴,苔黃起刺,脈弦緩,囊縮舌硬,譫語,昏不知人,兩手搐搦,津枯邪滯。宜鮮生地、蘆根、生首烏、鮮稻根等味。若脈有力,大便不通,大黃亦可加入。
雄按:吳本無此條。汪按:首烏味澀,似未妥。
胃津劫奪,熱邪內據,非潤下以泄邪則不能達,故仿承氣之例,以甘涼易苦寒,正恐胃氣受傷,胃津不復也。
白話文:
薛生白濕熱病篇
丹皮雖然能涼血,但氣味芳香走泄,容易發汗,只有血熱瘀滯的人才適合使用,而且它容易引起嘔吐,胃弱的人不宜服用。
病情危急,上下出血或汗血不止,但尚未危及性命,這是毒邪從血液中排出,生命力尚存的表現。應當大力使用涼血解毒的藥物,以救護陰液並排出邪氣,邪氣排出後,出血自然就會停止。出血停止後,必須服用人參、黃耆等藥物來調養身體,才能痊癒。善後調養宜兼顧養血。汗血,就是張氏所說的肌衄(皮膚出血)。《內經》說:體內熱邪過盛,應該用鹹寒的藥物治療。方劑中應該增加鹹寒的藥味。這個說法不知是誰的註解,但也相當有道理。
可以加入牡蠣,它也有止汗的功效,也不必擔心它的澀味。這段註解是後人添加的。其他條目的評語也都沒有摻雜進原註中,都與原註合併在一起,不可再分析了。
這條原文只寫「熱證」,指的是單純感受暑熱,沒有夾雜濕邪的病症。暑熱之氣很容易損傷營氣,所以會有這種症狀。章氏認為,此篇所說的濕熱,就是暑熱。那麼,這條為什麼不說濕熱,而說熱呢?這是什麼病呢?寒暑二氣,《易經》就用往來對待來說明了,後人妄自揣測,真是不知寒熱之分。辛甫說:辨別得對。
三十四濕熱證:發病七八天,病人不口渴,聲音沙啞,但飲食正常。
吳本有「二便自通」一句。病人默默不語,神志昏迷,服用辛香涼泄、芳香逐穢的藥物都沒有效果,這是邪氣入侵的表現。
厥陰經脈主客都受到邪氣侵犯。宜仿照吳氏的方劑,再加三甲散:醉地鱉蟲、醋炒鱉甲、土炒穿山甲、生殭蠶。
吳本沒有這一味藥。柴胡、桃仁泥等藥。
暑濕之邪首先損傷陽氣,但如果病久不愈,必然會侵犯陰氣,陰陽兩虛,氣血阻滯,暑濕之邪就不能排出體外。
據章氏說,這是薛氏自己添加的註解,但卻重複提到暑濕二氣,來解釋濕熱病症。如果說暑熱中本來就帶有濕邪,那麼暑熱下面的濕邪,又是什么呢?真是好笑。我擔心後學迷惑,所以忍不住多說幾句。邪氣深入厥陰經,絡脈瘀滯,導致少陽經的陽氣不能升發,陽氣下降,心氣受阻,臟腑氣機不通暢,所以神志不清,昏迷默默不語。疏通瘀滯,絡脈通暢,邪氣就能排出體外。
海昌許益齋說:這個條目就是傷寒門百合病之類;趙以德、張路玉、陶厚堂認為是心病;徐忠可認為是肺病。本文又提出厥陰經的治療方法,是因為百脈都歸屬於厥陰經,疾病都集中於此,元氣不能運布,邪氣停滯。這是效法仲景的治療方法,使用具有靈動功效的藥物,鱉甲入厥陰經,用柴胡引導它,使陰經的邪氣都能到達體表;地鱉蟲入血分,用桃仁引導它,使血分的邪氣都能排出;穿山甲入絡脈,用殭蠶引導它,使絡脈中的邪氣都能散開。由於病久氣血阻滯,不是拘泥於常規療法就能治癒的。此病有神昏的症狀,可以知道它不是百合病,所以與百合病不同,治療百合病應該以治療肺為主。
三十五濕熱證:口渴,舌苔黃厚並有刺狀,脈象弦緩,舌體縮小而硬,病人神志不清,胡言亂語,昏迷不醒人事,兩手抽搐,津液枯竭,邪氣阻滯。應該服用鮮生地、蘆根、生首烏、鮮稻根等藥物。如果脈象有力,大便不通,也可以加入大黃。
吳本沒有這一條。首烏味澀,好像不太妥當。
胃液被奪取,熱邪內盛,如果不潤下通便以排出邪氣,就不能奏效,所以效仿承氣湯的例子,用甘涼藥代替苦寒藥,主要是擔心損傷胃氣,使胃液不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