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熱經緯》~ 卷一 (4)
卷一 (4)
1. 《內經》伏氣溫熱篇
蓋顴者骨之本,骨者腎所主,腎臟伏熱之邪已動,循榮血見色於顴也。榮未交,今且得汗,待時而已者,言太陽經脈外受之邪,與榮血中伏熱之邪,尚未相交,今且使其得汗,先解外邪,所謂未滿三日,可汗之是也。其內伏之邪後發,待臟氣旺時可已。如腎熱病待壬癸日得大汗而已也。
又如所云見赤色者刺之,名治未病亦可也。倘與厥陰經脈病證爭見,則腎肝皆有邪熱內發,其勢必與太陽外邪連合而不可解,故比之兩感,死期更速,不過三日也。蓋兩感病起於經,必待胃氣盡六日方死。此則其熱病內連腎臟,本元即絕,故死速也。
少陽之脈,色榮頰前,熱病也。榮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時而已。與少陰脈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
章虛谷曰:上言肝熱病者,左頰先赤,肝為厥陰,膽為少陽,相表裡者也。外邪受於少陽經脈,而肝臟伏熱之色,榮於頰前。若外內之邪尚未相交,今且使其得汗以解外,其內發之熱,可待臟氣旺時而已。若與少陰經脈病證爭見,則肝連腎熱,而內外邪勢,必交合難解,死期不過三日也。
大抵外內之邪,發有先後而不交合,尚可解救,故要緊在「榮未交」一句,下文病名「陰陽交」,亦即榮已交之義也。經文止舉太陽、少陽兩證,不及陽明、太陰合病者,余竊度之,以陽明之腑,可用攻瀉之法,不至必死。非同太陽、少陽、厥陰,其邪連合而無出路,則必死也。
《評熱病篇》帝曰:有病溫者,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為何?岐伯曰:名陰陽交,交者死也。
葉香岩曰:交者陰液外泄,陽邪內陷也。
尤拙吾曰:交,非交通之謂,乃錯亂之謂也。陰陽錯亂而不可復理,攻其陰則陽捍之不得入,攻其陽則陰持之不得通,故曰交者死也。郭氏謂即是兩感病,然兩感是陰陽齊病,而非陰陽交病也。
章虛谷曰:陰陽之氣,本來相交而相生者,今因邪勢瀰漫,外感陽分之邪,與內發陰分之邪,交合為一,而本元正氣絕矣,故病名陰陽交。交者死,非陰陽正氣之相交也。下文明其所以然之理。
人之所以汗出者,皆生於穀,穀生於精。今邪氣交爭於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卻而精勝也。精勝,則當能食而不復熱。復熱者,邪氣也。汗出者,精氣也。今汗出而輒復熱,是邪勝也。不能食者,精無俾也。病而留者,其壽可立而傾也。且夫《熱論》曰: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
今脈不與汗相應,此不勝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見三死,不見一生,雖愈必死也。
章虛谷曰:汗生於穀,穀生於精者,謂由本元精氣,化水穀以生津液,發而為汗,邪隨汗泄,則邪卻而精勝也。精氣勝則當能食,以化水穀,其邪已泄,則不復熱矣。乃復熱者,邪氣未去也。其所出之汗,精氣徒泄也,故汗出而輒復熱,是精卻而邪勝也。所以不能食,精無俾也。
白話文:
《內經》伏氣溫熱篇 白話翻譯:
顴骨是骨骼的根本,而骨骼由腎臟所主宰。如果腎臟內伏藏的熱邪已經活動,就會循著經絡運行,使熱邪之氣顯現在顴骨上,呈現紅潤的顏色。如果外邪和內伏的熱邪尚未交合,可以先讓病人出汗,來去除外邪,這指的是在發病未滿三天的時候,可以通過發汗來治療。體內伏藏的熱邪會在之後發作,等到臟腑元氣旺盛的時候自然會痊癒,例如腎臟的熱病,可以在壬癸日(壬癸水日)大量出汗後痊癒。
如果見到臉上呈現赤紅色,可以針刺治療,這也是一種治未病的方法。但是如果同時出現厥陰經脈的病症,那就表示腎臟和肝臟都有邪熱內發,外邪和內邪勢必會互相結合而難以治療,就像兩種邪氣同時入侵一樣,病情會迅速惡化,可能在三日內死亡。一般來說,兩種邪氣同時入侵的疾病,會在胃氣耗盡的六天後死亡。而這種情況是因為熱病內連腎臟,損傷了人體根本,所以死亡速度更快。
少陽經脈的病症會使面頰呈現紅潤,這也是熱病的一種表現。如果外邪和內邪尚未交合,可以先讓病人出汗,再等待時機治療。如果同時出現少陰經脈的病症,則死亡時間不會超過三日。
章虛谷注釋:上面提到的肝臟熱病,是左邊臉頰先出現紅潤,因為肝臟屬於厥陰,膽臟屬於少陽,兩者是表裡關係。外邪侵犯少陽經脈,而肝臟內伏的熱邪則顯現在面頰上。如果外邪和內邪尚未交合,可以先讓病人出汗以去除外邪,內在的熱邪則可以等到臟腑元氣旺盛時再治療。如果同時出現少陰經脈的病症,則肝腎同時有熱邪,內外邪氣交合難以治療,死亡時間不會超過三日。
總之,如果外邪和內邪發作有先後順序,而且尚未交合,還是可以治療的。「榮未交」這句話非常關鍵,下文提到的「陰陽交」就是指外邪內邪已經交合的意思。經文中只舉了太陽經和少陽經的例子,沒有提到陽明經和太陰經同時患病的情況。我私下揣測,因為陽明經屬於腑,可以使用攻瀉的方法治療,不至於一定會死亡。這與太陽、少陽、厥陰經的邪氣交合而無路可解不同,後者則必死無疑。
《評熱病篇》中,皇帝問道:患溫病的人,一出汗就再次發熱,脈搏跳動很快,這並不是汗液不足,還會胡言亂語,不能進食,這種病叫什麼名字?岐伯回答:叫做「陰陽交」,「交」就是死亡的意思。
葉香岩注釋:「交」是指陰液外泄,陽邪內陷。
尤拙吾注釋:「交」不是交通的意思,而是錯亂的意思。陰陽錯亂,無法恢復正常,攻治陰邪,陽氣就會反抗而無法入侵;攻治陽邪,陰氣就會抵抗而無法疏通,所以說「交」就是死亡的意思。郭氏認為這是兩種邪氣同時入侵的疾病,但兩種邪氣同時入侵是陰陽同時患病,而不是陰陽交病。
章虛谷注釋:陰陽之氣原本是互相交合、互相滋生的,現在因為邪氣瀰漫,外感陽分之邪,與內發陰分之邪,交合為一,人體的根本元氣就耗盡了,所以這種病叫做「陰陽交」。「交」指死亡,並不是指陰陽正氣的互相交合。下文解釋了這種疾病的道理。
人之所以會出汗,都是因為飲食精華的轉化,飲食精華來自精氣。現在邪氣和正氣在骨肉中爭鬥而導致出汗,這是邪氣被遏制,精氣佔據上風的結果。精氣佔據上風,就能進食,而且不會再次發熱。再次發熱是邪氣作祟,出汗是精氣的表現。現在出汗後又再次發熱,說明邪氣佔據上風。不能進食,說明精氣不足。如果病情持續下去,壽命很快就會結束。《熱論》中說,出汗但脈搏仍然跳動很快的人會死亡。
現在脈搏和汗液不相應,說明身體無法戰勝疾病,死亡是必然的。胡言亂語,說明神志喪失,神志喪失就會死亡。現在已經看到三個致死因素,卻沒有看到一個生存的因素,即使病癒也必然會死亡。
章虛谷注釋:汗液產生於飲食精華,飲食精華產生於精氣,這是指人體的根本精氣,化生水穀,產生津液,然後發汗,邪氣隨著汗液排出,邪氣就被遏制,精氣佔據上風。精氣旺盛就能進食,化生水穀,邪氣已經排出,就不會再次發熱。再次發熱,說明邪氣尚未去除,所出的汗液只是精氣的流失,所以出汗後又再次發熱,說明精氣被遏制,邪氣佔據上風,因此不能進食,精氣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