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雄

《溫熱經緯》~ 卷二 (4)

回本書目錄

卷二 (4)

1. 仲景疫病篇

(山陰陳坤載安注)

寸口脈陰陽俱緊者,法當清邪中於上焦,濁邪中於下焦。清邪中上,名曰潔也;濁邪中下,名曰渾也。陰中於邪,必內慄也。表氣微虛,裡氣不守,故使邪中於陰也。陽中於邪,必發熱頭痛,項強頸攣,腰痛脛酸,所謂陽中霧露之氣。故曰清邪中上,濁邪中下。陰氣為慄,足膝逆冷,便溺妄出。

表氣微虛,裡氣微急,三焦相溷,內外不通,上焦怫鬱,臟氣相熏,口爛食斷也。中焦不治,胃氣上衝,脾氣不轉,胃中為濁,營衛不通,血凝不流。若衛氣前通者,小便亦黃,與熱相搏,因熱作使,遊於經絡,出入臟腑,熱氣所過,則為癰膿。若陰氣前通者,陽氣厥微,陰無所使,客氣入內,嚏而出之,聲嗢咽塞。

白話文:

在山陰地區有一位名叫陳坤載的人對此進行了註解:如果在寸口脈的位置出現陰陽兩種脈象都偏硬的情況,那麼表示有寒邪侵襲人體,其中較輕的寒邪會影響到上焦部位,而較重的寒邪則會影響到下焦部位。如果受到較輕的寒邪影響的是上焦部位,那這種情況被稱為“潔”;如果受到較重的寒邪影響的是下焦部位,那這種情況被稱為“渾”。如果陰氣受到了寒邪的侵犯,就會引起身體內部產生顫抖感。由於外表的氣息稍微有些虛弱,而體內的氣息又不能很好地保持住,所以才使得寒邪能夠入侵到陰氣之中。如果陽氣受到了寒邪的侵犯,就容易引發發燒、頭痛、脖子僵硬和腰部疼痛等症狀,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陽中霧露”的表現。因此可以得出結論:“清邪中上”,即較輕的寒邪影響到了上焦部位,“濁邪中下”,即較重的寒邪影響到了下焦部位。陰氣因為受寒邪的影響而產生顫抖感,同時雙腳也會感到寒冷,甚至還有可能出現大小便失禁的情況。如果外表的氣息稍微有些虛弱,但體內的氣息卻比較急促,這樣就會導致三個焦層次之間混亂不堪,從而在外部和內部之間形成阻隔,造成上焦部位鬱積不暢,五臟六腑之間相互薰蒸,口腔潰瘍,喉嚨堵塞等等問題。如果中焦部位無法正常運行,那麼胃部的氣息就會向上竄升,脾胃功能也就無法正常發揮作用,進而又會導致血液變得污濁不堪,營養物質和血液流通不暢,血液凝聚在一起而不易流動。如果衛氣向前移動的話,尿液也可能呈現出淡黃色,並且可能會與熱氣相遇併產生反應,在經絡之間遊走,進出臟器,當熱量經過的地方就會出現膿腫的情況。如果陰氣向前移動的話,則陽氣會變得非常虛弱,陰氣無法發揮作用,外來氣體進入體內後通過噴嚏排出體外,聲音嘶啞並且喉嚨堵塞。

寒厥相逐,為熱所擁,血凝自下,狀如豚肝。陰陽俱厥,脾氣孤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闔,清便下重,令便數難,臍築湫痛,命將難全。

此一節言受疫之源。疫者,即寒、暑、燥、濕、風夾雜而成,清濁不分,三焦相溷。其曰中上、中下者,是就邪之清濁而言;曰陰中、陽中者,亦即邪之中上、中下而言。扼要全在中焦得治為主。中焦者,脾胃是也。脾胃之氣有權,若衛氣前通者,邪可從經而汗解。若營氣前通者,邪可從腑而下解。

倘脾胃之氣不足,邪必內陷傷臟,五液注下,便難臍痛,命將難全矣。為癰膿,下豚肝,指其重者而言,未必定當如是也。所以疫證最怕邪伏募原,內壅不潰,為難治。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描述的是疾病的原因和症狀:

"寒厥相逐,為熱所擁,血凝自下,狀如豚肝。陰陽俱厥,脾氣孤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闔,清便下重,令便數難,臍築湫痛,命將難全。”

意思是:寒冷引起的四肢麻木(寒厥)與熱病相互影響,血液因熱而凝聚,導致出血,形態像豬肝一樣。如果病情嚴重到陰陽兩極都受到損失,那麼脾氣就會變得虛弱無力,五種液體會大量流向下半身,使排泄物變稠且頻繁地排出,腹部下方疼痛劇烈,生命可能無法保全。

“此一節言受疫之源。” 意思是: 本章討論疾病的來源。

“疫者, 即寒、暑、燥、溼、風夾雜而成,清濁不分,三焦相混。” 意思是: 疫病是由於冷暖溼燥風等多種因素混合在一起,使得身體中的清潔和污穢分不清,造成三焦(心肺、胃腸、腎膀胱)之間的混亂。

“其曰中上、中下者,是就邪之清濁而言; 曰陰中、陽中者,亦即邪之中上、中下而言。” 意思是: “中上”、“中下”的說法是指邪氣的清潔或污穢程度,“陰中”、“陽中”的說法則是指邪氣侵入人體的位置是在上部還是下部。

“扼要全在中焦得治爲主。中焦者,脾胃是也。脾胃之氣有權,若衛氣前通者,邪可從經而汗解。若營氣前通者,邪可從前府而下解。” 意思是: 防止疫病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治療中焦部位(主要是脾胃),因為脾胃具有控制消化吸收的功能。如果防護系統正常運作,邪氣可以通過皮毛而出汗解除;如果循環系統正常運作,邪氣也可以透過大腸排出體外。

“倘若脾胃之氣不足,邪必內陷傷髒,五液注下,便難臍痛,命將難全矣。爲癰膿,下豚肝,指其重者而言,未必定當如此也。所以疫證最怕邪伏募原,內壅不潰,爲之難治。” 意思是: 如果脾胃功能不好,邪氣容易進入內部並損害器官,引起腹瀉、肚脅疼痛等症狀,甚至危及生命。有些病人可能會出現化膿性感染或者排泄出類似豬肝的東西,但不一定都是這樣。因此,疫病中最可怕的就是邪氣藏匿在身體深處而不易消散,這種情況很難治癒。

傷寒,脈陰陽俱緊,惡寒發熱,則脈欲厥。厥者,脈初來大,漸漸小,更來漸漸大,是其候也。楊云:疫病乃穢邪瀰漫,其脈恆模糊不清,此所云漸漸大,漸漸小,正其候也。如此者惡寒,甚者,翕翕汗出,喉中痛。熱多者,目赤脈多,睛不慧。楊云:凡疫證,目睛必不了了。

醫復發之,咽中則傷。若復下之,則兩目閉,寒多者便清穀,熱多者當歸散。若熏之,則身發黃。若熨之,則咽燥。若小便利者,可救之;小便難者,為危殆。

此節言疫邪初起之證與脈也。陰陽俱緊,惡寒發熱,與傷寒同,而漸小漸大之厥脈,是疫之所異也。因邪氣深伏,正氣不得宣通,所以先必惡寒,而甚則又形熱狀汗出,喉痛目赤也。若因惡寒而發汗,則助熱上蒸而咽傷。若因內熱而下之,則陽氣內陷而目閉。陰邪,多則便清穀;陽邪,多則便膿血。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描述了一種疾病——傷寒(瘟疫)的症狀和脈象特徵:

  1. 症狀:
  • 脈搏呈現陰陽皆緊的情況;
  • 患者感到寒冷且發燒;
  • 血壓下降,導致脈搏出現「厥」的現象,即脈搏由強轉弱再逐漸增強;
  • 這種情況會伴隨著畏寒、高熱、大量出汗以及咽喉疼痛等症狀;
  • 如果病情加重,眼睛可能變得紅腫,眼底血管充血,視力減退。
  1. 醫治方法及後果:
  • 若醫生使用發汗療法治療,可能會使患者咽喉受損;
  • 使用洩下療法治療時,如果寒邪較重,患者可能會排泄稀水樣糞便;如果熱邪較重,患者可能會排出帶有黏液或血液的糞便;
  • 使用薰蒸或外敷藥物治療時,可能會引起皮膚變黃或者口乾舌燥;
  • 對於尿量正常的人可以進行救治;但對於尿少甚至無尿的人來說,病情非常危險。

總結:本段主要講述了瘟疫初期的一些常見症狀及其相應的脈象表現,並對不同的治療方式產生的效果做了簡單介紹。需要注意的是,在實際臨牀應用中還需結合其他診斷手段綜合判斷病情。

熏之,則濕熱鬱蒸而身黃。熨之,則熱燥津液而咽燥。總因邪伏募原,故汗、下、熏、熨皆誤也。其可救與不救,當於小便利不利驗之也。楊云:溫病小便利,則陰氣未竭;疫證小便利,則腑氣尚通。邪有出路,故俱可治。

傷寒,發熱頭痛,微汗出。發汗,則不識人。熏之,則喘,不得小便,心腹滿。下之,則短氣,小便難,頭痛背強。加溫針,則衄。

此節言清邪之中上者,故陽分之證居多,清邪中上,直入募原也。其發熱、頭痛、微汗,為邪熱熏蒸,非在表也。故發汗,則熱盛而神昏。楊云:汗為心液,過汗則心虛,而邪蔽清陽。熏之,則熱壅而作喘,楊云:熏之則以熱益熱,而傷水之上源。不得小便,心腹滿者,氣不通也,亦非在裡。

白話文:

"燻之,則濕熱鬱蒸而身黃。熨之,則熱燥津液而咽燥。總因邪伏募原,故汗、下、燻、熨皆誤也。其可救與不救,當於小便利不利驗之也。楊雲:溫病小便利,則陰氣未竭;疫證小便利,則腑氣尚通。邪有出路,故俱可治。"

"傷寒,發熱頭痛,微汗出。發汗,則不識人。燻之,則喘,不得小便,心腹滿。下之,則短氣,小便難,頭痛背強。加溫針,則衄。"

這部分的中醫理論大致是:

  1. 燻和熨療法可能導致濕熱鬱積,使身體出現黃疸。這通常表示邪氣潛伏在募原(一種特定的經絡),因此使用發汗、下藥、燻療和熨療都可能是錯誤的治療方式。治療的結果能否成功,主要看尿量是否正常。

  2. 在傷寒症狀中,發熱、頭痛、微汗出等表現,並非表徵。如果使用發汗療法,可能會使症狀加重,讓人無法認清自己。燻療會使熱邪更加嚴重,導致喘息,並可能影響膀胱功能,使得小便困難。下藥療法可能導致呼吸困難和小便困難,並伴隨頭痛和背部僵硬。如果再加用溫針療法,可能會導致鼻血。

這部分的內容強調了對不同治療方法可能帶來的副作用以及辨別病情類型的重要性,同時也提示在進行治療時需謹慎考慮,並根據患者具體情況來選擇最適宜的治療方案。

短氣,小便難,頭痛背強者,下傷津液也。衄者,溫針傷絡也。楊云:邪熱入營,故衄。治當先達募原,不致此變。

傷寒,發熱,口中勃勃氣出,頭痛,目黃,衄不可制。貪水者,必嘔。楊云:水積而不運,故嘔。惡水者,厥。楊云:熱盛而無制,故厥。若下之,咽中生瘡。楊云:熱遺於上,故生瘡。假令手足溫者,必下重便膿血。楊云:四末屬脾,溫則熱邪充斥脾胃,故下膿血。頭痛目黃者,若下,則兩目閉。

楊云:溫邪非盪滌所能驅,而反虛其正,故目閉。貪水者,脈必厥,其聲嚶,咽喉塞。

楊云:亦水積泛溢之象。若發汗,則戰慄,陰陽俱虛。楊云:邪在裡,不在表,汗之則徒虛其表。惡水者,若下之,則里冷不嗜食,大便完穀出。楊云:惡水則濕盛熱微,下之則傷其中氣。若發汗,則口中傷,舌上白苔。楊云:津液外竭,則穢邪上蒸。煩躁,脈數實。楊云:熱盛於內。

白話文:

有病的人出現下列症狀:呼吸困難、排尿困難、頭痛和背部肌肉緊張,這是因為身體內部的水分不足所造成的。如果流鼻血,那是由於使用了過度加熱的方法導致血管受損。治療應該首先清除病因,防止病情進一步發展。

感冒後出現發燒、口中有呼出的氣息、頭痛、眼睛發黃以及無法控制地流鼻血等症狀。喜歡喝水的人可能會嘔吐;討厭喝水的人會四肢冰冷。這些都是因為體內的熱量過多且沒有得到適當的調節所致。如果進行灌腸或洗胃等方法來處理,喉部可能產生潰瘍。例如,如果雙腳是暖和的,那麼就有可能發生嚴重腹瀉並帶有血液。這是由於四肢與脾臟有關聯,當四肢溫暖時,熱邪就會充滿到脾臟和胃部,從而出現這種情況。如果有頭痛和眼睛發黃的情況,如果進行灌腸或洗胃等方法來處理,可能會使兩個眼睛都關閉起來。這是因爲熱邪無法被驅除,並反而削弱身體的力量,導致眼瞼閉合。

喜歡喝水的人可能會出現脈搏跳動異常併發出嗡嗡聲的情況,喉嚨也會感到堵塞。這也是由於體內積聚過多的液體而導致的症狀。如果通過發汗來治療,則會出現顫抖和陰陽兩虛的現象。因爲疾病是在內部而不是外部,所以出汗只會讓表面變得虛弱。討厭喝水的人,如果進行灌腸或洗胃等處理方式,那麼體內的熱量就會減少並且食慾下降,糞便會排出未消化的食物殘渣。這是因爲在厭惡飲水的情況下溼氣較重而熱度較低,因此這種治療方法會損傷人體中的元氣。如果採取發汗的方式來進行治療,則口腔內會有傷口產生,舌頭上的白色苔蘚也會增多。這表明體內的水分已經耗盡,從而使得污濁物質上升至口腔部位。最後,煩躁不安、脈搏快速有力也是因爲空間溫度過高引起的症狀。

不大便,六七日後必便血。若發汗,則小便自利也。楊云:太陽膀胱主津液,汗之則正虛,而不能約束。

此節言濁邪之中下者,故陰分之證居多。濁邪中下者,非下受也。仍從募原分布。謂陰邪歸陰也。邪並於陰,則陰實陽虛,故有勃勃氣出,頭痛目黃,衄不可制,貪水咽瘡,下重便膿血諸證,此陰實也。其目閉脈厥,聲嚶咽塞,戰慄不嗜食,大便完穀,小便自利者,此陽虛也。實為真實,虛為假虛。故非偏陰偏陽可治。

病人無表裡證,發熱七八日,雖脈浮數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脈數不解,合熱則消穀善飢,至八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也,宜抵當湯。若脈數不解,而下利不止,必協熱而便膿血也。

白話文:

如果已經五六天沒有排便了,那麼在第七天的時候一定會出現便血的情況。如果使用出汗的方法來治療,就會使尿液變得順暢。太陽經絡主管人體的水分和汗水,如果用出汗的方式進行治療,就會傷害到身體的正常機能,使其無法控制住水分的流失。

這段文章主要講述的是病患身上的污物和毒素聚集在身體下方所引起的病症,因此這些症狀大多都屬於陰性疾病的範疇。污物和毒素聚集在身體下方的人,不是因為受到外部因素影響所致,而是由於疾病本身的原因導致的。這種情況下,陰性的能量過盛、陽性的能量不足,所以會出現胸悶、頭痛、眼睛發黃、鼻出血等症狀,這是陰性能量過盛的表現。同時還可能伴有口渴、咽喉疼痛、腹部沈重、大小便異常以及皮膚上長出紅色斑點等症狀,這是陽性能量不足的表現。真正的病情是實際存在的,而虛弱的症狀只是表面上看起來像是生病而已。因此,對於這種類型的疾病來說,單純地依靠補充陰或陽的能量是不足以解決問題的。

如果一個患者身上既沒有外感風寒的症狀,又沒有內臟器官方面的疾病,但是卻持續高燒七八天,即使他的脈搏跳動得很快也很有力,也可以通過服用清熱解毒藥物或者灌腸等方式進行治療。但是如果已經服用了清熱解毒藥物或者是灌腸之後仍然沒有好轉,並且出現了腹瀉的情況,那麼就一定是由於熱氣過旺導致的大便乾燥並且出現膿血的症狀。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採用抵當湯來進行治療。但如果脈搏跳動的速度並沒有減慢反而更加頻繁的話,則說明患者的體內存在著淤堵不通的問題,這種情況下就會伴隨著發熱和腹脹等症狀一起發生。

此疫邪之分傳者,病無表裡證,邪在募原,此指初起而言。脈數者,熱盛於內也。浮者,熱蒸於外也。發熱七八日而不從汗解,其內熱已深,故曰可下。此指見在而言。假令已下,是指下後言也。若下後脈數不解,熱傳於陽,則消穀善飢,為衛氣前通也;熱傳於陰,必傷血成瘀,為營氣前通也,宜抵當湯。即下如豚肝之類。

若脈數不解,而下利便膿血者,已成脾氣孤絕,五液注下,為不治之證也。勿作尋常協熱利看。

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熱被卻,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楊云:此條溫熱俱有之,不獨疫病。若不瘥者,與五苓散。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亦可服。

白話文:

"對於這種傳播的瘟疫,病徵並無表裏之分,邪氣存在於募原部位,這指的是疾病初期的現象。脈象數,表示體內熱度強烈。脈象浮,表示熱力在皮膚表面。如果發熱超過七八天仍沒有透過出汗得到緩解,體內的熱度已經深入,所以可以進行排泄(即通便)。這是針對現時的狀況來說的。如果已經進行了排泄,這是針對排泄後的狀況來說的。如果排泄後脈象仍數且沒有改善,熱力傳到陽部位,會導致食慾增加,這是因為衛氣已經前進。熱力傳到陰部位,必定會傷害血液形成瘀血,這是因為營氣已經前進。應該使用抵當湯。就像切掉像豬肝一樣的東西。

如果脈象數仍然沒有改善,但出現腹瀉帶有膿血的情況,已經形成脾氣孤絕,五液開始流下,這是無法治療的症狀。不要將其視為一般的協熱利來看待。

疾病在陽部位,應該以發汗的方式來治療,反而使用冷水沖洗,或者灌入,會使熱度被回覆,無法消除,會更加煩躁,肌膚會起雞皮疙瘩,想要喝水,但實際上並不想喝。這種情況下可以服用文蛤散。楊先生說:這條原則適用於溫熱病,不僅限於瘟疫。如果病情沒有好轉,可以服用五苓散。如果出現寒實結胸,沒有熱症狀,可以使用三物小陷胸湯,也可以服用白散。"

此疫邪之傳表者,「卻」字疑是「劫」字之誤。徐亞枝云:卻,不得前也,熱被冷抑,不得外出,轉而內攻,故彌更益煩,卻字似非誤。楊云:是。文蛤散當屬文蛤湯。病在陽者,謂疫邪已傳陽分也,傳於陽當從汗解。潠,噴也;灌,溉也。疫邪熱極,原可飲冷水得大汗而解者,乃以之潠灌皮毛,內熱被冷水外劫,故內煩益甚,肉上粟起也;欲飲而不渴者,內熱為外水所制也。

文蛤,性寒氣燥,合之麻杏石甘,去外水而清內熱,五苓散亦具利水徹熱之功,小「陷胸湯及亦可服」七字疑衍。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提到的是瘟疫邪氣侵入人體後的情況。「此疫邪之傳表者」是指這種瘟疫邪氣已經侵犯到人的肌膚表面。「卻」這個字可能是「劫」字的錯誤寫法,意思是熱被冷抑制住了,不能向外發散,反而向內部攻擊,所以病情更加嚴重。「徐亞枝雲」和「楊雲」都是古人對此事的看法,認為「卻」字可能不是錯別字。「文蛤散」應該屬於「文蛤湯」這一類藥方。「病在陽者」指的是瘟疫邪氣已經侵犯到了身體的陽經部分,需要用出汗的方法來治療。「潠」和「灌」兩個詞分別指代用冷水洗臉、洗澡的意思。如果瘟疫邪氣過度加劇,原本可以用大量汗水排出體外,但是如果使用冷水洗臉或洗澡,就會使外部的寒冷阻礙了體內的熱量排泄,導致病情加重,出現肌肉上的紅疹等症狀。「欲飲而不渴者」則表示體內有熱但是因為受到外界因素影響無法表現出來。「文蛤」是一種具有清熱作用的食物或者草藥,可以與其他草藥一起服用,如「麻杏石甘」、「五苓散」等等,這些都有助於排除體內積聚的水分並清除體內的熱毒。「陷胸湯」也可以作為一種選擇,但最後一句中的「亦可服」三個字可能是多餘的。

傷寒,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則愈。

此疫邪之傳裡者。噦,在傷寒多寒,在疫證為熱。況見有腹滿、前後不利可據,其為邪氣壅蔽無疑。前後,二便也。利二便即疏里法也。

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溫,醫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脅下滿痛,面目及身黃,頸項強,小便難者,與柴胡湯,後必下重。本渴而飲水嘔者,柴胡湯不中與也,食谷者,噦。

此疫邪之越於三陽者,得病六七日,惡風寒而脈浮弱,非表虛也。手足溫而脈遲,非裡寒也。合之為疫邪內伏不潰之證,醫者重於疏里,乃二三下之,不能食,小便難,不無傷中。而脅下滿痛,少陽也。面目及身黃,陽明也。頸項強,太陽也。邪已越於三陽,斯時但於清解熱毒劑中,按經據證,略加引經達表之藥足矣。

白話文:

得了感冒或瘟疫後,如果出現咳嗽和腹部腫脹的情況,要觀察他的大小便情況,瞭解哪個部位出了問題,然後進行治療就能康復了。

這是因為病毒已經侵入到身體內部了。咳嗽在感冒時通常是寒冷引起的,但在瘟疫症狀中可能是由高燒引起。此外還會伴有腹部腫脷、大小便不通等症狀,這些都是病毒感染所造成的阻塞現象。大小便是指排泄物和尿液。疏通大小便就是清理腸胃的方法之一。

病人患病已有五六天時間,脈搏緩慢且微弱,怕冷又發熱,四肢暖和,醫生用過兩三次瀉藥,但他仍然吃不下東西,而且胸部疼痛、面部和全身都呈現出黃色皮膚顏色,脖子僵硬,小便困難。這種情況應該服用柴胡湯,但是可能會導致大便乾結。

這是由於病毒已經蔓延到了三個主要臟器(心肝脾肺腎)中的兩個以上,患者患病已有五六天時間,怕冷又發熱,脈搏微弱並不是體質虛弱所致;四肢暖和也不是由於體內陰寒所致。綜合起來看是因病毒潛藏在體內沒有爆發出來的症狀,醫生重視的是如何清除體內毒素,於是用了幾次瀉藥,但是他還是吃不下東西,小便困難,可能對消化系統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損傷。同時他胸悶疼痛,這屬於少陽經絡範疇;面部和全身呈黃色皮疹,這屬於陽明經絡範疇;脖子僵硬,這屬於太陽經絡範疇。因此現在只需要使用一些具有清熱解毒作用的草藥,並根據經絡位置進行適當調整即可治癒疾病。

若拘於脅痛為少陽,與柴胡湯,參、甘、薑、棗錮蔽。疫邪,必下重作利也。若先渴後嘔,為水飲內停,非少陽喜嘔,柴胡湯必不可與,食谷者,噦,亦屬邪蔽使然,非內寒也。末句之義,似有脫簡。

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先必振慄汗出而解。但陽脈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陰脈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調胃承氣湯。

此疫邪之越於太陽者,太陽病不解,系疫邪浮越,非太陽經病也。停,勻也。脈陰陽俱停,是尺寸、浮、沉、遲、速、大、小同等也。其正氣有權,足以化邪,故從汗解。振慄者,戰汗也。脈微,謂邪氣衰也。陽邪先退,先從汗解。陰邪先退,先從下解。汗法不一,而下法宜調胃承氣,以疫邪雖熱,不必盡實也。

白話文:

如果只侷限在胸脅疼痛就認為是少陽證,並且給予柴胡湯治療,加入人參、甘草、乾薑和紅棗來固護脾胃。如果是瘟疫邪氣侵入人體,則會出現腹瀉的症狀。 如果先前口渴後來嘔吐的話,這是由於體內水分停滯所引起的症狀,不是因爲少陽經絡的問題導致的噁心嘔吐,因此不能使用柴胡湯進行治療。吃東西後出現反胃的情況也是由邪氣遮蓋了正常的生理功能造成的,而不是內臟寒冷的原因。最後一句話的意思似乎有所遺漏。

太陽病沒有完全治癒的情況下,脈象陰陽兩方面都停止不動時,首先會感到全身發抖並出汗然後病情就會緩解。只有當陽脈稍微弱一些的時候纔會通過出汗的方式得到緩解; 只有陰脈稍微弱一些的時候纔可以通過瀉下的方式得到緩解。如果想要採用瀉下的方法來進行治療,應該服用調胃承氣湯。

這種瘟疫邪氣侵犯到太陽經絡的人羣,在太陽病還沒有痊癒之前,是因爲瘟疫邪氣表現在體外而非太陽經絡本身出現了問題。 "停"在這裏指的是均勻的狀態。 脈象陰陽兩個方面的大小、深淺、快慢等都是相同的。他們的正氣有足夠的力量可以化解邪氣,所以可以從出汗的方式來解除疾病。 振慄是指戰汗的現象。脈搏輕微意味著邪氣已經衰退。 陽邪先消退,那麼就應該從出汗的方法開始解決。 陰邪先消退,那麼就應該從瀉下的方法開始解決。 出汗的方法有很多種,但是瀉下的治療方法最好選擇調胃承氣湯,這是因爲雖然瘟疫邪氣很熱,但它不一定全部都是實症。

太陽病,下之而不愈,因復發汗,以此表裡俱虛,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得里未和,然後下之。

此言疫邪傳表,先下後汗之誤。疫邪達表,當從汗解,乃拘於疏里而先下之,徒虛其里,故不愈。因復發汗,是又虛其表,故汗出而作冒也。必俟表氣已和,再和裡氣。疫證汗後,往往有宜下者,有下後必汗出而始解者,總由邪氣分傳,而無一定之治法也。

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胸者,此為欲解也。脈浮者,必結胸也;脈緊者,必咽痛;脈弦者,必兩脅拘急;脈細數者,頭痛未止;脈沉緊者,必欲嘔;脈沉滑者,協熱利;脈浮滑者,必下血。

白話文:

如果治療太陽經症狀時使用了通便或灌腸的方法但病情仍未好轉,接著又用出汗療法治療,這樣會使身體內部與外部都變得虛弱。這個人可能會出現暈眩的情況,但如果他自然地流出了汗水,那麼他的病症就會得到緩解。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通過出汗使得皮膚舒適的原因。但是如果內臟還沒有恢復正常功能,那就要進行進一步的治療。

這是說病毒進入到皮膚層之後,應該透過出汗的方式來解除病症,但是卻被錯誤地採取了疏通內臟的方法,導致內臟更加虛弱,因此無法痊癒。接著再次使用出汗療法,讓皮膚更為虛弱,因而產生暈眩感。必須等到皮膚的功能已經恢復平衡,纔能夠開始調理內臟。在病毒感染症狀經過出汗治療後,常常需要進行通便或是其他方法來解決問題,有些情況可能需要在通便後立即進行出汗治療才能完全康復。這些都是根據病毒的不同特點以及患者不同的症狀所決定的。

如果治療太陽經症狀時使用了通便方法,並且發現患者的脈搏跳動較快,但並非心口疼痛的話,那就表示這個人的病症即將要好了。如果脈搏跳動強烈且快速,則代表著喉嚨部位可能存在炎症;如果脈搏呈現拉扯狀態,就意味著胸部肌肉存在痙攣現象;如果脈搏跳動微小且快速,則表明病人仍然持續性地感到頭痛;如果脈搏跳動有力且快速,則說明病人有可能想要嘔吐;如果脈搏跳動平穩且快速,則意味著病人正在伴隨著高燒而出現腹瀉現象;最後,如果脈搏跳動輕盈且快速,則暗示著病人很可能出現出血狀況。

此言疫邪誤下之變。治疫雖宜疏里,但既越於太陽,自當從表,一誤下之,其變有不可勝言者。促,為陽盛,下之必致結胸;不結者,陽邪外散也,為欲解。浮為在表,下之則內陷為結胸;緊,為邪實,下之則邪上浮為咽痛;弦者,挾風,下之則引風入肝,故兩脅拘急;細數者,熱鬱於內也,下之則邪火上衝,故頭痛未止;沉緊,多飲,下之必動其飲,故欲嘔;沉滑者,熱為濕滯也,下之則濕熱下流,故協熱利;浮滑者,熱盛於表也,下之則熱邪內攻,故下血。

陽毒之為病,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唾膿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主之。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描述的是瘟疫邪氣錯誤使用瀉下的情況及其後果。治療瘟疫時雖然可以疏通身體內部,但如果已經侵入了太陽經脈(指人體表面),就應該先從皮膚開始處理。一旦錯誤地進行了瀉下治療,就會出現各種難以預料的變化。如果陽氣過旺,則瀉下後可能會導致結胸的症狀;如果不發生結胸的情況,那麼可能是由於陽熱向外散發而使病情有所緩解。皮膚髮紅是表示病症還在體表,瀉下則會導致內臟受到損害並形成結胸症狀;緊實則是說明體內存在邪氣,瀉下可能導致邪氣向上擴散到喉嚨引起疼痛;弦狀是指夾雜著風邪,瀉下會將風邪引入肝臟,從而造成兩脅緊張不適;細數指的是內部積聚熱量過多,瀉下會使邪火上升,並且頭痛不止;沈緊、口渴等症狀表明飲邪已經活躍起來,瀉下會引起嘔吐反應;沈滑和發熱腹瀉是因爲溼熱滯留於身體內部,瀉下會讓這些溼熱向下流動;浮滑意味著外部熱度過高,瀉下會造成熱邪向內攻擊,引發出血現象。

陽毒是一種疾病,表現爲面部潮紅色並且帶有類似錦緞般的花紋,喉嚨疼痛以及咳出膿血等症狀。這種疾病的治癒期爲五天左右,超過七天可能無法治癒。治療方法可以用【升麻鱉甲湯】來處理。

陽毒者,疫邪犯於陽分也。陽邪上壅,故面赤。熱極傷血,故遍體斑斑如錦紋也。咽喉痛,唾膿血,皆邪熱爍津,有立時腐敗之勢。五日經氣未周,毒猶未遍,故可治。七日則邪氣遍而正氣消矣,故曰不可治。方用升麻鱉甲者,所以解陽分之毒,即所以救陰分之血也。

陰毒之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去雄黃蜀椒主之。

陰毒者,疫邪入於陰分也。陰中於邪,故面目青。邪閉經絡,故身痛如被杖。咽喉痛者,陰分熱毒上壅也。故其日數與陽經同,而治法原方去雄黃、蜀椒者,陰分已受熱邪,不堪再用熱藥也。

白話文:

陽毒是指受到瘟疫邪氣侵犯到身體的陽性部分。熱邪在上面阻塞,因此面部發紅。熱量過度損傷血液,導致全身出現像錦緞一樣的斑點。喉嚨疼痛,咳出膿血,都是因爲邪惡的熱度侵蝕體液,造成立即腐敗的趨勢。如果經過五天還沒有完全恢復,那麼病毒還未能徹底清除,可以治療;但如果到了第七天,則表示惡疾已經遍佈全身並且消耗了大量體力,無法治癒。治療方法是使用升麻和鱉甲來解除陽性部位的毒素,並且拯救陰性部位的血液。

陰毒是一種疾病,表現爲面色蒼白,全身痠疼如同被打過一樣,喉嚨疼痛。同樣,在第五天時還有可能治癒,但到了第七天就無藥可醫。治療方法爲服用升麻鱉甲湯去掉雄黃和花椒。

陰毒指的是遭受瘟疫邪氣侵襲至身體的陰性部分。由於受到了邪氣的影響,臉色變得蒼白。經絡閉合,導致全身痠疼如同被打過一般。喉嚨疼痛是因爲陰性的毒性向上堵塞所致。因此與陽性的病症相同的是時間長度,但是治療方法是在原來的配方基礎上去除雄黃和花椒的原因在於陰性部分已經被熱邪所影響,不能再繼續使用發熱藥物。

雄按:王安道云:陰者,非陰寒之病,乃感天地惡毒異氣,入於陰經,故曰陰毒耳!後人謂陰寒極盛,稱為陰毒。引仲景所敘「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數語,卻用附子散、正陽散等藥。竊謂陰寒極盛之證,固可名為陰毒,然終非仲景所以立名之本意。後人所敘陰毒,與仲景所敘陰毒,自是兩般,豈可混論?蓋後人所敘陰毒,是內傷生冷,或暴寒所中,或過服寒涼藥,或內外俱傷於寒而成,非天地惡毒異氣所中也。又趙養葵云:此陰陽二毒,是感天地疫癘非常之氣,沿家傳染,所謂時疫也。

白話文:

注釋:

  • 王安道:是一位古人的名字。
  • 非陰寒之病:不是指一般的陰虛和寒冷引起的疾病。
  • 感天地惡毒異氣:是指受到自然界中的有毒異常氣息感染。
  • 入於陰經:指的是這種病毒進入了身體的陰性經絡系統。
  • 後人:指古人之後的人們。
  • 謂陰寒極盛:認為陰虛和寒冷到了極點就是陰毒。
  • 引仲景所敘:引用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描述的情況。
  • 附子散: 是一種草藥配方的名字。
  • 正陽散: 另一個草藥配方的名字。
  • 竊謂:個人的看法。
  • 固可名為陰毒:可以叫做陰毒。
  • 終非仲景所以立名之本意:但這並不符合張仲景命名這個疾病的原意。
  • 自是兩般:這是兩個不同的情況。
  • 該混淆討論:不能把這兩個情況混在一起討論。
  • 內傷生冷:因吃太多冰冷的食物而導致內部受損。
  • 或暴寒所中:或者突然遭受嚴寒冬日的侵襲。
  • 過服寒涼藥:服用太多的清熱解暑的藥物。
  • 外內俱傷於寒而成:外部和內部都受到了寒冷的影響而導致生病。

簡化版: 王安道說:“陰毒”不單只是因為陰虛和寒冷引起,而是因為接觸到自然界的有害異常氣味,進而在陰經上產生病症。後來有人認為陰虛和寒冷達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叫作“陰毒”,並且使用某些草藥配方來治療。但是這些方法可能不符合張仲景對該疾病的原始定義。實際上,“陰毒”的症狀有許多種不同的情形,不能一概而論。例如有些人可能是因為吃了太多冰凍食物或是突然遭遇寒冷天氣等原因才得病,而不是像前人所述那樣是由於天地之間的特殊氣候所致。此外,還有另一個類型的“陰毒”,即“陰陽二毒”,它是由於感染了特殊的流行性疾病(也就是當時的瘟疫)造成的。

又按:雄黃、蜀椒二物,用治陽毒,解者謂毒邪在陽分,以陽從陽,欲其速散也。余謂雄黃尚屬解毒之品,用之治毒,理或有之。至蜀椒豈面赤發斑,咽痛、唾血所可試乎?必有錯簡,未可曲為之說也。楊云:通人之論,《傷寒論》中,此類甚多,俱不必強作解事也。

又按:倪沖之《傷寒匯言》附載袁雲龍云:仲景之書,前敘六經諸條,其中文義,前後起止,多有缺失,歷代醫哲,並未深勘。至於陽毒、陰毒二條,更可詫異,俱用升麻鱉甲湯,陰毒但無雄黃、蜀椒,此坊刻之偽本也。宋·龐安常陰毒、陽毒概用全方,陰毒不去椒、黃,於理稍近。

余於萬曆乙亥,得南陽舊本,其陰毒條,於去雄黃下,作倍蜀椒加半主之,於理為是。蓋陽毒、陰毒二證,良由平素將息失宜,耗疲精髓,逆亂氣血,所以卒受山林、水澤、瘴厲惡氣所中,感而成疾。余當壯年北遊燕邸以及遼陽之外,南遊閩、廣、黔、甸,以及交阯之區。大抵南方多陽毒,北方多陰毒。

白話文:

再來看看關於雄黃和蜀椒這兩種藥物的使用情況。有人認為可以用它們治療“陽毒”,也就是指病毒性感染引起的疾病。但是實際上,只有雄黃可以被視為具有抗病毒作用的草藥之一,而蜀椒則不適合用於這種病症。因此,在面對面部紅腫、皮膚出現瘀斑、咽喉疼痛和咳出血痰等症狀時,不能輕易地嘗試使用蜀椒進行治療。可能這裡存在著錯誤或者遺漏的地方,我們不能隨便對這些問題做出解釋。

另外,根據倪沖的《傷寒匯言》,張仲景的著作中有許多地方都存在著語意不清、前後矛盾的情況,而且歷代醫學家都沒有深入研究過這些問題。至於陽毒和陰毒這兩種病證,則更加令人驚訝了——它們都是通過服用升麻鱉甲湯來治療的;只是對於陰毒來說,並沒有加入雄黃和蜀椒這兩味藥而已。宋代龐安常常將陰陽兩毒一併處理,但在陰毒的情況下並沒有去掉花椒和黃連這兩位藥物,從理論上講這種方法稍微接近一些正確的方法。

我在萬曆年間得到了一本來自南陽的老版書籍,上面記載著關於陰毒的情況是在去除雄黃之後加倍添加蜀椒並且加上半份劑量來進行治療,這種治療方法更爲合理。因爲無論是陽毒還是陰毒,實際上都是由於平時生活作息不當導致身體精氣神虧損嚴重,氣血紊亂所致。在我年輕時曾經到北京及遼陽等地旅遊,也曾去過福建、廣東、貴州、雲南等地旅行。總的來說,南方地區更容易出現陽毒病例,而北方則更多見於陰毒病例。

時醫按法施治,曾無一驗。中州等處,有人患此,亦罕能救。細按二證,俱有「咽喉痛」三字,以余竊論瘍科書,有鎖喉風、纏喉風、鐵蛾纏三證,其狀相似,有面色赤如斑者,有面色青而悽慘者,有吐膿血者,有身痛如被杖者,有氣喘急促者,有發譫語煩亂者。雖有兼證如此,總以咽喉閉痛為苦,卒發之間,三五日可治,至七日不減,即無生理,豈非陽毒、陰毒二證之類乎?再察其脈,緩大者生,細數緊促者死。

余見此二證,不論陽毒陰毒,概用喉科方,以蓬砂二錢,火硝六分,米醋一盞,薑汁小半盞,用鵝翎探入喉中,吐痰碗許,活者百數。據袁公之論,則陽毒為陽邪,陰毒為陰邪矣。陰邪固宜倍蜀椒之半,而以蜀椒施之陽邪,終嫌未妥,改從喉科法引吐卻穩當。以余度之,陽毒即後世之爛喉痧耳!叔和謂之溫毒是已。

白話文:

當時的醫生按照常規方法治療,沒有任何效果。在中原等地區,如果有人得了這種病,也很少能夠救治成功。仔細研究這兩種病症,都有“咽喉疼痛”三個字,根據我的看法,瘡科書中有鎖喉風、纏喉風、鐵蛾纏三種疾病,它們的症狀有些相似,有的面部紅得像斑點一樣,有的面部青色且痛苦不堪,有的口吐膿血,有的全身疼痛如同被打了一樣,有的呼吸困難快速,有的胡言亂語混亂不安。即使這些綜合症狀如此嚴重,但主要還是因為咽喉疼痛難受,在突然發作的時候,三四天可以得到治療,到了第七天還沒有好轉,就已經無法輓救了,難道不是屬於陽毒、陰毒這兩種疾病的範疇嗎? 再次檢查脈搏,緩慢擴大的人會康復,細微快節奏的人就會死亡。 我看過這兩種病症,不管是陽毒或陰毒,都使用喉科的方法來治療,用蓬砂二錢、火硝六分、米醋一盞、薑汁小半盞,用鵝翎探進喉嚨裡,讓病人吐出一碗左右的痰液,存活下來的人數量很多。根據袁公的看法,那麼陽毒就是陽邪,陰毒就是陰邪了。對於陰邪來說,應該加倍服用蜀椒的一半,但是把蜀椒用於治療陽邪,最終仍然不太合適,最好遵循喉科的方法進行催吐才更安全可靠。在我看來,陽毒就是現在所說的爛喉痧而已!叔和認為這是溫毒。

治法忌用溫散,宜用清化。陳繼宣《疫痧草》專論此證。

論曰:百合病者,百脈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復不能食,常默然,欲臥不能臥,欲行不能行,飲食或有美時,或有不用,得藥則劇吐利,如有神靈者。身形如和,其脈微數。每溺時頭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時頭不痛淅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但頭眩者,二十日愈。其證或未病而預見,或病四五日而出,或二十日、或一月微見者,各隨證治之。

楊云:《金匱》中論此證,最為明顯完善。

百合病者,皆緣時疫新愈,其三焦腠理榮衛之交,餘熱未清,正氣困乏,不能流暢。如人在雲霧之中,倏清倏渾。如日月被蝕之後,或明或暗,故有種種不可名言之狀。而其口苦、小便赤、脈微數,乃餘熱的證也。病不在經絡臟腑,楊云:此句欠酌。

白話文:

治療方法應避免使用溫補的方法,應該採用清熱化解的方式。陳繼宣在《疫痧草》中專門討論了這個症狀。 論述說:百合病是指由於全身血管都受到影響而引發的一系列病症。患者想要吃東西卻又無法正常進食,常常保持沈默,想躺下休息卻又無法入睡,走路也很困難。患者的飲食情況可能偶爾會有所改善,但也可能會完全不想吃飯。如果服用藥物就會出現嚴重嘔吐和腹瀉的情況,好像有什麼神奇的力量存在一樣。身體看起來似乎很健康,但是脈搏微微跳動且速度較快。每次排尿的時候都會感到頭痛的人,大約要經過60天才能康復;如果是排尿時沒有頭痛感只是感覺到冷汗直流的話,大概40天就能好轉;如果排尿後只覺得頭暈眼花,那麼只需要20天就可以痊癒。這些症狀可能是尚未生病就已經預先發現,或者是患病四五天後才表現出來,或者是在20天甚至一個月內稍微有些徵兆,都需要根據具體病情進行對症治療。 楊氏認為,《金匱》中的相關理論對於這種疾病的描述非常清楚和完善。 百合病是因為當時流行的疾病剛纔好轉,但是在人體的三個主要器官(即心肺肝)之間以及皮膚與血液循環系統之間還有一些殘留的熱量沒有清除乾淨,同時正氣不足,導致血液循環不通暢。就像一個人身處於雲霧之中,忽晴忽陰。就像是太陽月亮被遮蔽了一樣,有時候明亮有時候黑暗,所以會產生各種難以形容的症狀。而且口腔裡經常感到苦澀,小便呈深色,脈搏微微跳動且速度快,這都是剩餘熱量引起的特徵。這種疾病並不是出現在經絡或臟器上,而是出現在其他地方。

治不能補瀉溫涼,惟以清氣為主。氣歸於肺,而肺朝百脈,一宗者,統宗於一,即悉致其病之謂也。溺時頭痛者,小便由於氣化,水去則火上衝也。其病為重,六十日愈,月再周而陰必復也。溺時淅淅然者,膀胱腑氣一空,表氣亦因之失護也。但頭眩者,陽氣不能上達也。熱漸衰,病漸輕,故愈日漸速也。

曰其證,指溺時頭痛諸證而言。曰未病預見,謂未成百合病,先見頭痛等證也。百合清熱養陰,專潤肺氣,治以百合,即以百合名病也。

雄按:此病仲景以百合主治,即以百合名其病。其實餘熱逗留肺經之證,凡溫暑濕熱諸病後皆有之,不必疫也。肺主魄,魄不安則如有神靈,肺失肅清,則小便赤,百合功專清肺,故以為君也。楊云:前注已平正通達,讀此更親切不易,覺前注尚隔一層。余嘗謂孟英學識,前無古人,試取其所注,與古人所注較論之,當知余言之,非阿所好也。

白話文:

治療無法用補、瀉、溫、涼的方法來處理,只能以清理氣息為主要方法。氣會回到肺部,並且肺臟是所有血液循環的中心,「一宗」就是把所有的症狀都集中到一個地方,也就是說要讓疾病全部出現的意思。「尿液排出時感到疼痛的人,那是因為尿液是由氣化的過程產生的,水分流失就會導致火氣往上竄升。這種病症比較嚴重,大概需要60天才能痊癒,每月兩次就能恢復正常了。尿液排出時感覺冷嗖嗖的人,那可能是膀胱和腸胃裡的氣已經排空,皮膚表面的保護力也因此減弱了。只要感到暈眩的人,那就是陽氣無法向上傳遞的原因。病情逐漸緩解,所以康復的速度也會越來越快。」

這裡提到的「這個病症」是指在尿液排出時感到疼痛的所有症狀。「尚未生病就提前發現」指的是還沒有得到百合病之前,就先看到頭痛等症狀。百合具有清除熱氣、滋養陰氣的功效,可以特別滋潤肺部的氣息,因此使用百合進行治療,同時也是為了命名這類疾病的名稱。

男性醫生指出:張仲景認為百合能夠有效治療這個病症,並以此命名該病。實際上,這是肺部受到殘存熱氣影響的一種情況,在各種感染性疾病如瘟疫、高燒、溼疹等等之後都有可能會發生,不一定要是瘟疫才會這樣。肺主管人的精神狀態,如果精神狀態不好,就像有鬼魂附身一樣;肺失去正常的運作能力,那麼尿液就會變紅色。百合的功能主要是清潔肺部,因此被視為最重要的藥物。楊某表示:前面的註釋已經非常公正且易懂,閱讀這些內容更加貼近生活,讓人覺得之前的註釋還有點遙遠。我曾經評價孟英的學問知識超越了前人,如果你拿他的註釋和其他古人的註釋相比較,你就可以知道我的話不是偏袒他個人喜好而已。

憶辛丑暮春,於役蘭溪,在嚴州舟次,見一女子患此證,其父母以為祟也。余詢其起於時證之後,察其脈數,第百合無覓處,遂以葦莖、麥冬、絲瓜子、冬瓜皮、知母為方。汪按:百合本治肺之品,從此悟入,可謂在人意中,出人意外矣。服之,一劑知,二劑已。

百合病,見於陰者,以陽法救之;見於陽者,以陰法救之。見陽攻陰,復發其汗,此為逆;見陰攻陽,乃復下之,此亦為逆。

此推究致百合病之源。見於陰者,即陰中於邪也,陰既受邪,不即與陽氣通調,則陰邪愈閉,法當攻陽以救其陰也;見於陽者,即陽中於邪也,陽既受邪,不即與陰氣通調,則陽邪不化,法當攻陰以救其陽也。若不攻陰救陽,復發其汗,是為見陽攻陽;不知攻陽救陰,復下之,是為見陰攻陰。

白話文:

回想辛醜年晚春,我在蘭溪服役,在嚴州船上的時候,看到一個女人得了這種疾病,她的父母認為這是鬼魂作怪。我問她是在流行病後得的這個病,觀察到她的脈搏跳動快,只是找不到百合作用的地方,就用了葦莖、麥冬、絲瓜子、冬瓜皮和知母作為藥方。按照汪氏的說法:百合原本就是治療肺部疾病的草藥,由此得到啟示,可以稱得上在意料之中,又超出了預期。服用了一劑,病人就有反應了,再吃第二劑,病情就好了。

百合病,如果症狀表現在陰性方面,就要使用陽性的方法來救治;如果症狀表現在陽性方面,就要使用陰性的方法來救治。如果看到的是陽性症狀而攻擊陰性部分,然後再次出汗,這叫做反常;如果看到的是陰性症狀而攻擊陽性部分,然後進行排泄,也是反常的做法。

這裡探討導致百合病的原因。如果症狀表現出在陰性方面,那就是陰性部位受到邪氣侵襲,陰性部位已經受到了邪氣影響,如果不立即與陽性能量協調,那麼陰性邪氣就會更加封閉,應該攻擊陽性部分來拯救陰性部分;如果症狀表現出在陽性方面,那就是陽性部位受到邪氣侵襲,陽性部位已經受到了邪氣影響,如果不立即與陰性能量協調,那樣陽性邪氣就不會消散,應該攻擊陰性部分來拯救陽性部分。如果不是這樣做,而是重新引發出汗,那就叫作看到了陽性症狀而攻擊陽性部分;不知道攻擊陽性部分來拯救陰性部分,而又進行排泄,那就叫作看到了陰性症狀而攻擊陰性部分。

二者均之為逆,皆因治不如法,陰陽未能透解,所以致有百合之病。若於百合病中並無汗下之證,毋用汗下之法也。下之,汗、吐、下皆此意。此處「陰陽」二字,但就營衛講,不說到氣血臟腑上。

百合病,發汗後者,百合知母湯主之。

得之汗後者,其陽分之津液必傷,餘熱留連而不去,和陽必以陰,百合同知母、泉水,以清其餘熱,而陽邪自化也。○按:初病邪重,故上節言救、言攻,此病後餘邪,當用和法。

百合病,吐之後者,百合雞子黃湯主之。

其得之吐後者,吐從上逆,較發汗更傷元氣,陰火得以上乘,清竅為之矇蔽矣。故以雞子黃之純陰養血者,佐百合以調和心肺,是亦用陰和陽矣。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提到的是中醫中的“百合病”,它是由於治療方法不得當導致陰陽不能通暢所引起的疾病。如果在百合病中沒有出現出汗或排便等症狀,就不應該使用出汗或排便的方法來治療。下面列出了兩種不同的情況:

  • 百合病,在發汗後,可以服用百合知母湯進行治療。因為這種情況下的病人已經損失了部分陽分(即身體的能量),留下了一些殘餘的熱量,因此需要用百合和知母以及泉水一起煮成藥湯,清除這些殘餘的熱量,使病情得到改善。
  • 在另一個例子中,百合病是在嘔吐後發生的,可以用百合雞子黃湯進行治療。由於嘔吐會對人體造成更大的影響,可能會引起陰火上升,阻礙神經系統的功能。因此,這個方劑中含有雞蛋黃,能夠滋補血液,配合百合一起調理心肺功能,達到平衡陰陽的效果。

總而言之,根據不同的情況,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案是非常重要的。

百合病,下之後者,百合滑石代赭湯主之。

其得之於下後者,下多傷陰,陰虛則陽往乘之,所以有下焦之熱象,百合湯內加滑石、代赭,取其鎮逆利竅以通陽也。是謂用陽和陰法。

百合病,不經吐、下、發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黃湯主之。

不經吐、下、發汗,正雖未傷,而邪熱之襲於陰陽者,未必透解,所以致有百合病之變也。病形如初,指百合病首節而言,地黃取汁,下血分之瘀熱,故云:大便當如漆,非取其補也。百合以清氣分之餘熱,為陰陽和解法。

白話文:

百合病,在服用瀉藥後出現的症狀,可以用百合湯加上滑石和代赭來治療。這種病症是因爲腹瀉過多導致陰虛陽亢,出現了下焦熱症的現象。在百合湯內加入滑石和代赭是爲了鎮逆利竅,使陰陽調和。這是使用陽和陰的方法。

百合病如果不經過嘔吐、瀉藥或發汗等治療方法,病情仍然像最初一樣沒有改變的話,則需要用百合地黃湯來進行治療。雖然患者的正氣並未受到傷害,但是由於邪熱侵襲了陰陽兩臟器,並不一定能夠完全消除,因此會導致百合病的發生。症狀與最初的狀況相同,用地黃提取出血液中的淤積熱量,使得排泄物的顏色變爲黑色(不是爲了補益)。百合則用來清除剩餘的氣血熱度,這是一種陰陽和解的方法。

百合病,一月不解,變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

百合病,至一月不解,纏綿日久,變成渴者,津液消耗,求水以自滋也。渴而不致下消,病猶在肺,肺主皮毛,故以百合湯洗之,使毛脈合行,精氣於腑也。食煮餅,假麥氣以助津液。勿以鹽豉,恐奪津增渴也。

百合病,渴不瘥者,栝蔞牡蠣散主之。楊云:此條證比上條較重。

雄按:尤在涇曰:病變成渴,與百合洗方而不瘥者,熱盛而津液傷也。栝蔞根苦寒,生津止渴。牡蠣,鹹寒,引熱下行,不使上鑠也。此注已極該括,陳注較遜,故從尤本。

白話文:

百合病持續一個月未解,轉變為口渴,可以用百合洗方來治療。

如果百合病延續到一個月以上仍未好轉,且出現了口渴的情況,表示身體裡的津液已經被耗損,患者會想要喝水來自補。若只是口渴但沒有尿量減少等症狀,代表病情還停留在肺部,因為肺主管皮膚和汗腺,所以可以使用百合湯清洗皮膚,讓血液循環更好,並且增加身體吸收營養的能力。吃一些煮熟的小圓麵包(即「煮餅」),利用小麥的味道幫助恢復津液。不要加鹽或豆豉,以免進一步耗損津液、加重口渴。

百合病引起口渴卻無法改善時,可用栝蔞牡蠣散來治療。這篇說明指出這個病症比起前一篇更嚴重。

根據尤在涇的看法,當疾病發展成為口渴,用百合洗方仍未能痊癒時,可能是由於體內火氣過大導致津液受損。栝蔞根具有清涼降火的功效,能產生津液並減輕口渴;牡蠣則是性味偏寒的食物,能夠把體內的熱氣往下帶走,避免它向上竄升造成更多的問題。這些註釋非常全面,相比之下其他人的看法就相形見絀,因此我們採用了尤在涇版本的文字。

百合病,變發熱者,百合滑石散主之。

變發熱者,餘邪郁久,淫於肌表,熱歸陽分也。百合,清金退熱,加滑石,以利竅通陽,日當微利,指小便利言,謂熱從小便去也。

狐蜮之為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得安,蝕於喉為蜮,蝕於陰為狐。不欲飲食,惡聞食臭也。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蝕於上部則聲嗄,甘草瀉心湯主之。蝕於下部則咽乾,苦參湯洗之。蝕於肛者,雄黃熏之。

百合病是餘熱留連於氣機者,狐蜮病是餘毒停積於幽陰者。狐蜮,水蟲也。原疫邪不外濕熱,久留不散,積而生蟲。顧聽泉云:疫邪久留,人不活矣。久留上宜加「餘邪」二字。喉與二陰為津液濕潤之處,故蟲生於此也。聲嗄因知其蝕於喉,咽乾而知其蝕於陰者,因其熱鬱於下,津液不能上升也。

白話文:

百合病,如果出現發燒症狀,可以用百合滑石散來治療。

發燒的原因可能是殘餘病毒在身體裡停留太久,影響到皮膚表面和體內的能量平衡。百合有清除肺部炎症的作用,加上滑石可以幫助排泄和調節能量,每天應該會有些輕微的排泄,指的是尿量增加,表示炎癥正在通過尿液排出。

狐狸和蛇是一種疾病,症狀類似感冒,患者感到疲倦想睡覺,眼睛無法完全關閉,躺著或坐起來都不舒服。它可能侵襲咽喉部位造成聲音嘶啞,用甘草瀉心湯來治療;也可能侵襲生殖器部位導致口渴,用苦參湯清洗;還有可能侵襲直腸,需要用雄黃薰蒸治療。

百合病是由於病毒感染後遺留下來的熱能停留在體內,而狐狸和蛇病是由於感染後遺留下來的毒素堆積在深層組織中。狐狸和蛇都是水中生物,這種疾病的根源通常是溼熱性質的病毒長期存在而不消散,最終形成寄生蟲。但是,如果病毒長時間留在人體內,對人的健康是有害的。因為咽喉和生殖器官是分泌物豐富的地方,所以這些地方容易滋生寄生蟲。聲音嘶啞表明病毒已經侵入了咽喉,口渴說明病毒已經侵入了生殖器官,這是因為病毒阻礙了體內水分向上的運輸。

餘熱內郁,故狀似傷寒。內熱,故默默欲眠。內煩,故目不得閉,臥起不安。面目乍赤、乍黑、乍白,以熱邪隱見不常,非蟲動也。苦參、雄黃,皆燥濕殺蟲之品,甘草瀉心,不特使中氣運而濕熱自化,抑亦苦辛雜用,足勝殺蟲之任也。略參尤氏。

病者脈數,無熱微煩,默默但欲臥,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鳩眼,七八日,目四眥黑。若能食,膿已成。赤豆當歸散主之。

此疫邪熱毒蘊伏於內也。故有脈數、身不熱、微煩、欲臥之證。初得之汗出,表氣尚通也。至三四日目赤如鳩眼,熱傷血分也。七八日,目四眥黑,血已腐敗也。能食者,病不在胸腹,膿成於下也。赤小豆,清熱去濕,兼以解毒。當歸,和血化膿,使毒從下解也。

白話文:

以上的古文中醫描述了一種病症:

  • 病人因餘熱在身體內部聚集,所以症狀看似像感冒(傷寒)。
  • 因為體內發燒,病人會想睡覺。
  • 由於體內感到不舒服,眼睛無法關上,躺著坐起來都不舒服。
  • 面部顏色時紅、時黑、時白,這是因為熱邪不定期出現或消失,而不是由寄生蟲引起的。
  • 苦參、雄黃都是可以去除溼氣和消滅寄生蟲的藥材;甘草能夠治療心臟問題,不僅能使中焦功能正常運作,也能夠與其他藥物一起使用來消除寄生蟲。
  • 患者的脈搏跳動快速且沒有發燒,只是微微感到煩躁,只想躺在牀上,而且出汗。
  • 在患病後的前三天到第四天之間,雙眼變得像鴨子的眼睛一樣紅腫;
  • 到了第七八天,眼角開始變黑,這表示血液已經開始腐爛。
  • 如果患者還能吃東西,那麼就代表疾病並未影響胸部或腹部,而是形成膿液在下面。
  • 赤小豆具有清除熱氣和除溼的作用,同時也可以解除毒素。
  • 當歸則有助於調節血液和化解膿液,讓毒素從下方排出。

以上就是古文中對這種疾病的描述及相關治療方法。

先輩喻嘉言將《辨脈篇》中「清邪中上焦,濁邪中下焦」一節,為仲景論疫根據,可謂獨具隻眼者矣。其治法以逐穢為第一義。上焦如霧,升而逐之,兼以解毒;中焦如漚,疏而逐之,兼以解毒;下焦如瀆,決而逐之,兼以解毒。此論識超千古。

雄按:林北海亦云:喻氏論疫,高出千古,直髮前人所未發。蓋仲景於吐利、霍亂等,不過感一時冷熱之氣者,猶且論及,而謂疫病之為流行大毒者,反不之及耶!然則《傷寒論》中之必有疫證,是非臆說,坤學識淺陋,不敢妄自蒐羅,擾亂經旨,但將《傷寒》《金匱》中證治,與風寒等法不合,寓有毒意者,均歸之疫!

白話文:

先賢喻嘉言認為,《辨脈篇》中的“清邪中上焦,濁邪中下焦”是張仲景討論瘟疫的重要依據,他對此有著獨到的眼光。他的治療方法是以排除毒素為首要原則。對於上焦(心肺部位),要像在薄霧中一樣提升並排除它們,同時配合解毒的方法;對於中焦(脾胃部位),要疏通並且排除它們,同樣配合解毒的方法;對於下焦(腎膀胱部位),要決定性地排除它們,也配合解毒的方法。這個理論超越了千年的智慧。 補充說明:林北海也曾表示,喻氏關於瘟疫的研究高出了千年,揭示了一些前人未曾發現的事實。因為張仲景曾討論過嘔吐、腹瀉和霍亂等疾病,這些都是受到短暫寒冷或炎熱影響的情況,但他卻沒有提到瘟疫這種廣泛傳播的大毒性疾病的相關情況。因此,在《傷寒論》中有必要存在一些瘟疫症狀,這不是隨便猜測出來的,而是基於實際觀察得出的結論。然而,由於我的知識有限,我不敢胡亂搜尋資料來幹擾經典的意思,只是把那些不符合風寒等常見病症特徵,但是含有病毒意味的病例都統稱為瘟疫。

雄按:守真論溫,風逵論暑,又可論疫,立言雖似創闢,皆在仲景範圍內也。

楊按:此篇搜輯甚佳,俱古人所未及,然原論不可解處甚多,其用方與病不相登對處亦有之,讀者師其意,而於其不可解者,勿強事穿鑿則善矣。汪按:此評大妙,如此方不為昔人所愚,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也。

白話文:

雄氏批註:守真論認為是溫熱病症,風逵論認為是暑熱病症,也可以討論瘟疫問題。這些說法雖然看似創新開拓,但都在張仲景的理論框架內。

楊氏批註:這篇文章收集整理得非常好,都是古人在當時還沒有涉及到的地方。但是原本的論述有很多無法理解的地方,也有使用藥方和病情不符的情況。閱讀的人要學習作者的意思,對於那些不能理解的部分,不要勉強去曲解它就很好了。

汪氏批註:這個評語非常精妙,這樣做就不會被前人的觀點迷惑。也就是說,完全相信書本上的東西,不如不去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