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熱經緯》~ 卷一 (3)
卷一 (3)
1. 《內經》伏氣溫熱篇
頭痛不堪,亦天氣膹郁,熱不得泄,直上衝腦也。鬱熱而腠開汗出,其熱暫泄則寒也。略參章氏。
腎熱病者,先腰痛胻酸,苦渴數飲,身熱。熱爭則項痛而強,胻寒且酸,足下熱,不欲言,其逆則項痛員員澹澹然。戊己甚,壬癸大汗,氣逆則戊己死。刺足少陰、太陽。
吳鞠通曰:腎病,腰先痛者,腰為腎之府,又腎脈貫脊,會於督之長強穴,胻,腎脈入跟中以上腨內,太陽之脈,亦下貫腨內,腨即胻也。酸,熱鑠液也。苦渴數飲,腎主五液而惡燥,病熱則液傷而燥,故苦渴而飲水求救也。項,太陽之脈,從顛入絡腦,還出別下項。腎病至於熱爭,臟病甚而移之腑,故項痛而強也。
胻寒,熱極為寒也。足下熱,腎脈從小指之下,邪趨足心湧泉穴,病甚而熱也。不欲言,有無可奈何之苦也。邪氣上逆,則項更痛,員員澹澹,一身不能自主,難以形狀之病也。略參章氏。
肝熱病者,左頰先赤。心熱病者,顏先赤。脾熱病者,鼻先赤。肺熱病者,右頰先赤。腎熱病者,頤先赤。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章虛谷曰:此更詳五臟熱邪未發,而必先見於色之可辨也。左頰、顏、鼻、右頰、頤,是肝、心、脾、肺、腎臟之氣,應於面之部位也。病雖未發,其色先見,可見邪本伏於氣血之中,隨氣血流行而不覺,更可印證《難經》所云:溫病之脈,行在諸經,不知何經之動也。故其發也,必隨生氣而動。
則先見色於面,良工望而知其邪動之處,乘其始動,即刺而泄之,使邪勢殺而病自輕,即《難經》所云:隨其經之所在而取之者,是為上工治未病也。用藥之法,亦可類推矣。
治諸熱病,以飲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此寒處,身寒而止。
章虛谷曰:以其久伏之邪,熱從內發,故治之必先飲寒水,從里逐熱,然後刺之,從外而泄。再衣以寒,居處以寒,身寒熱除而後止。
雄按:今人不讀《內經》,雖溫、熱、暑、疫諸病,一概治同傷寒,禁其涼飲,厚其衣被,閉其戶牖,因而致殆者,我見實多。然飲冷亦須有節,過度則有停飲、腫滿、嘔利等患,更有愈後手指、足縫出水。速投:米仁三兩,茯苓三兩,白朮一兩,車前五錢,桂心一錢,名驅濕保脫湯。
連服十劑,可免腳趾脫落。此即諺所謂「脫腳傷寒也」,亦不可不知。若飲冷雖多,而汗出亦多,必無後患。
太陽之脈,色榮顴骨,熱病也。榮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時而已。與厥陰脈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其熱病內連腎。
章虛谷曰:此明外感與伏邪互病之證也,與《熱論篇》之兩感,同中有異。彼則內外同時受邪,內外俱病,故不免於死。此則外感先發,伏邪後發者可生。若同發則死期不過三日也。云太陽之脈者,邪受太陽經脈,即一日巨陽受之,頭項痛、腰脊強者是也。色榮顴骨者,鮮榮色赤,見於顴骨也。
白話文:
《內經》伏氣溫熱篇 白話譯文
頭痛劇烈,是因為體內陽氣鬱結,熱氣無法宣洩,直衝腦部所致。鬱熱導致毛孔張開而汗出,熱氣暫時排出後則感到寒冷。參考章氏意見。
腎熱病患者,初期腰部疼痛酸楚,口渴頻飲,身體發熱。熱邪加劇則頸項疼痛僵硬,腰部寒冷酸痛,腳底發熱,不願說話,若熱邪逆上則頸項疼痛綿綿不斷。戊己(指時間,具體時間推測)病症嚴重,壬癸(指時間,具體時間推測)大量出汗,氣逆則戊己(指時間,具體時間推測)死亡。針刺足少陰經、太陽經。
吳鞠通說:腎臟疾病,腰部先痛是因為腰為腎臟的府舍,腎經循行於脊柱,會於督脈的長強穴;腰部酸痛,是因為腎經從跟中向上通達腨內,太陽經脈也向下貫穿腨內,腨即腨也。酸痛是因為熱邪灼傷津液。口渴頻飲,是因為腎主五液而厭惡乾燥,病熱則津液受損而乾燥,所以口渴而飲水以求解渴。頸項疼痛僵硬,是因為太陽經脈從頭頂進入絡腦,再從腦部別出向下行於項部。腎病發展到熱邪加劇,臟腑病變嚴重而移向腑臟,所以頸項疼痛僵硬。
腰部寒冷,是因為熱極則反寒。腳底發熱,是因為腎經從小指下循行,邪氣趨向足心的湧泉穴,病情嚴重則發熱。不願說話,是因為痛苦不堪。邪氣上逆,則頸項疼痛更劇烈,綿綿不斷,全身不能自主,難以形容其痛苦。參考章氏意見。
肝熱病患者,左側臉頰先發紅。心熱病患者,面部先發紅。脾熱病患者,鼻子先發紅。肺熱病患者,右側臉頰先發紅。腎熱病患者,下巴先發紅。疾病尚未發作,但已出現紅色的,就應針刺治療,稱為治未病。
章虛谷說:這更詳細地說明了五臟熱邪尚未發作,卻必然先在顏面部位呈現出可辨別的顏色。左側臉頰、面部、鼻子、右側臉頰、下巴,是肝、心、脾、肺、腎臟之氣在面部的反應部位。疾病尚未發作,而顏色先出現,可見邪氣本已潛伏於氣血之中,隨著氣血運行而不被察覺,這更能印證《難經》所說:「溫病之脈,行在諸經,不知何經之動也。」所以發病時,必然隨著生氣而動。
因此,顏面先出現顏色,精通醫術的人就能觀察到邪氣活動的部位,乘其初動,立即針刺洩邪,使邪氣勢力被削弱,疾病自然減輕,這正如《難經》所說:「隨其經之所在而取之者,是為上工治未病也。」用藥方法,也可以類推。
治療各種熱病,應先飲用冰涼的水,然後再針刺。必須穿上寒涼的衣服,待在寒冷的地方,身體感到寒冷後才停止治療。
章虛谷說:因為久伏的邪氣,熱邪從內部發作,所以治療時必須先飲用冰涼的水,從內部驅逐熱邪,然後再針刺,從體表洩邪。再穿上寒涼的衣服,待在寒冷的地方,身體感到寒冷,熱邪消除後才停止治療。
雄按:現代人不閱讀《內經》,所以對於溫病、熱病、暑病、疫病等,一概用治療傷寒的方法,禁止飲用涼水,穿著厚衣服,關閉門窗,因此而危及生命的,我見到的確實很多。但是飲用冷水也必須適度,過度則會有停飲、腫脹、嘔吐腹瀉等症狀,甚至痊癒後手指、腳趾縫隙處會滲出水液。應迅速服用:米仁三兩,茯苓三兩,白朮一兩,車前子五錢,桂枝一錢,名為驅濕保脫湯。
連續服用十劑,可以避免腳趾脫落。這就是俗話說的「脫腳傷寒」,也不能不知。如果飲用冷水很多,同時汗出也很多,則不會有後患。
太陽經脈的氣血充盈於顴骨,是熱病的表現。氣血尚未充盈交會,就說現在可以讓患者出汗,等待時機即可。如果與厥陰脈同時出現,則死亡時間不過三日,其熱病內連腎臟。
章虛谷說:這說明外感邪氣與伏邪互病的證候,與《熱論篇》所說的兩感,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熱論篇》所說的是內外同時受邪,內外都生病,所以難免死亡。而這裡所說的是外感先發,伏邪後發,則可以痊癒。如果同時發作,則死亡時間不過三日。所謂太陽經脈,是指邪氣侵犯太陽經脈,即一日巨陽受邪,頭項疼痛、腰脊僵硬就是這種情況。氣血充盈於顴骨,是指鮮明的紅色充盈於顴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