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雄

《溫熱經緯》~ 卷四 (18)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8)

1. 薛生白濕熱病篇

二十二濕熱證:按法治之,數日後,或吐下,一時並至者,中氣虧損,升降悖逆。宜:生穀芽、蓮心。

雄按:當是蓮子。扁豆、米仁、半夏、甘草、茯苓等味,甚者用理中法。

雄按:吳本無此條。若可用理中法者,必是過服寒涼所致。

升降悖逆,法當和中,猶之霍亂之用六和湯也。若太陰憊甚,中氣不支,非理中不可。忽然吐下,更當細審脈證,有無重感別邪,或傷飲食。

雄按:亦有因忿怒而致者,須和肝胃。

二十三濕熱證:十餘日後左關弦數,腹時痛,時圊血,肛門熱痛,血液內燥,熱邪傳入厥陰之證。宜仿白頭翁法。

熱入厥陰而下利,即不圊血,亦當宗仲景治熱利法。若竟逼入營陰,安得不用白頭翁湯涼血而散邪乎?設熱入陽明而下利,即不圊血,又宜師仲景下利譫語,用小承氣湯之法矣。

雄按:章氏謂小承氣湯乃治厥陰熱利,若熱入陽明而下利,當用黃芩湯,此不知《傷寒論》有簡誤之文也。本文云:下利譫語者,有燥矢也,宜小承氣湯。既有燥矢,則為太陰轉入陽明之證,與厥陰無涉矣。濕熱入陽明而下利,原宜宗黃芩湯為法,其有燥矢而譫語者,未嘗無其候也,則小承氣亦可援例引用焉。

二十四濕熱證:十餘日後,尺脈數,下利或咽痛,口渴心煩,下泉不足,熱邪直犯少陰之證。宜仿豬膚湯涼潤法。

同一下利,有厥少之分,則藥有寒涼之異。謂厥陰宜寒,少陰宜涼也。然少陰有便膿之候,不可不細審也。

二十五濕熱證:身冷脈細,汗泄胸痞,口渴,舌白,濕中少陰之陽。宜人參、白朮、附子、茯苓、益智等味。

雄按:吳本無此條。楊云:此等證固有之,然本論濕熱,卻夾入寒濕,又不提明藥誤,豈不自亂其例。

此條濕邪傷陽,理合扶陽逐濕,口渴為少陰證,烏得妄用寒涼耶?津液出於舌下少陰經之廉泉穴,故凡少陰受邪,津液不升則渴也,然胸痞舌白,當加厚朴,半夏或乾薑,恐參、術太壅氣也。渴者濕遏陽氣,不化津液以上升,非熱也。

雄按:此濕熱病之類證,乃寒濕也。故傷人之陽氣。或濕熱證治不如法,但與清熱,失於化濕,亦有此變,但口渴而兼身冷,脈細汗泄,舌白諸證者,固屬陰證宜溫,還須察其二便,如溲赤且短,便熱極臭者,仍是濕熱蘊伏之陽證,雖露虛寒之假象,不可輕投溫補也。章氏所云,濕遏陽氣不化津液之渴,又為太陰證而非少陰證矣。

二十六暑月病:初起,但惡寒,面黃,口不渴,神倦,四肢懶,脈沉弱,腹痛下利,濕困太陰之陽。宜仿縮脾飲,甚則大順散、來復丹等法。

雄按:吳本無此條。

暑月為陽氣外泄,陰氣內耗之時,故熱邪傷陰,陽明消爍,宜清宜涼。

雄按:此治暑之正法眼藏。太陰告困,濕濁瀰漫,宜溫宜散。

白話文:

薛生白濕熱病篇

第二十二濕熱證: 用瀉法治療後,幾天後,可能嘔吐或腹瀉,甚至同時出現,這是因為中氣虧虛,升降失調。應該服用生穀芽、蓮子(蓮心)。

(按語:原文應是蓮子。扁豆、米仁、半夏、甘草、茯苓等藥物也可使用,情況嚴重者,應使用理中法。)

(按語:吳氏版本沒有這一條。如果需要使用理中法,一定是因為過度服用寒涼藥物所致。)

升降失調,應當調和中氣,如同霍亂使用六和湯一樣。如果太陰虛弱,中氣不足,非理中法不可。如果突然嘔吐腹瀉,更要仔細觀察脈象和症狀,看看是否有其他外感邪氣,或者飲食不當。

(按語:也有一些是因為憤怒導致的,需要調和肝胃。)

第二十三濕熱證: 十多天后,左關脈弦數有力,腹部時痛,時有血便,肛門灼熱疼痛,血液乾燥,熱邪已經侵入厥陰。宜仿效白頭翁湯的治療方法。

熱邪侵入厥陰導致下痢,即使沒有血便,也應該參考仲景的治療熱痢的方法。如果熱邪已經侵犯營陰,怎麼能不用白頭翁湯清熱涼血散邪呢?如果熱邪侵入陽明導致下痢,即使沒有血便,也應該參考仲景治療下痢神志不清的方劑,使用小承氣湯的方法。

(按語:章氏認為小承氣湯是治療厥陰熱痢的,如果熱邪侵入陽明導致下痢,應該使用黃芩湯,這是不了解《傷寒論》簡誤之處。本文說:下痢神志不清的,有乾硬的糞便,應該用小承氣湯。既然有乾硬的糞便,那就是太陰轉入陽明的證候,與厥陰沒有關係了。濕熱侵入陽明導致下痢,本來應該參考黃芩湯的治療方法,如果出現乾硬糞便和神志不清,也不是沒有這種情況,所以小承氣湯也可以參考使用。)

第二十四濕熱證: 十多天后,尺脈數,下痢或咽喉痛,口渴心煩,下焦津液不足,熱邪直犯少陰。應該仿效豬膚湯的清熱潤燥方法。

同樣是下痢,有厥陰和少陰的區別,所以藥物也有寒涼的區別。意思是厥陰宜用寒涼藥物,少陰宜用涼性藥物。但是少陰有膿便的情況,不能不仔細觀察。

第二十五濕熱證: 身體寒冷,脈細,汗出,胸悶,口渴,舌苔白,是濕邪侵犯少陰陽氣。應該服用人參、白朮、附子、茯苓、益智等藥物。

(按語:吳氏版本沒有這一條。楊氏說:這種證候確實存在,但是本文論述濕熱,卻夾雜了寒濕,又不說明用藥錯誤的原因,豈不自亂其例?

這種情況是濕邪傷陽,理應扶助陽氣祛除濕邪,口渴是少陰的證候,怎麼能妄用寒涼藥物呢?津液出自舌下少陰經的廉泉穴,所以凡是少陰受邪,津液不能上升就會口渴。但是胸悶舌苔白,應該添加厚朴、半夏或乾薑,恐怕人參、白朮太過於壅滯氣機。口渴是因為濕邪遏制陽氣,不能化生津液上升,並不是熱證。)

(按語:這種濕熱病的類似證候,實際上是寒濕。所以傷害人體的陽氣。或者濕熱證治療方法不當,只清熱,沒有化濕,也會出現這種變化。但是口渴同時伴有身體寒冷、脈細汗出、舌苔白等證候,確實屬於陰證,應該溫補,還需要觀察大小便的情況,如果小便赤少,大便乾燥臭穢,仍然是濕熱蘊結的陽證,雖然表現出虛寒的假象,不能輕易使用溫補藥物。章氏所說,濕邪遏制陽氣不化生津液導致口渴,是太陰證而不是少陰證。)

第二十六暑月病: 初起,只是惡寒,面色黃,口不渴,神疲倦怠,四肢無力,脈象沉弱,腹部疼痛下痢,是濕邪困阻太陰陽氣。應該仿效縮脾飲的治療方法,嚴重者可以使用大順散、來復丹等藥物。

(按語:吳氏版本沒有這一條。)

暑月是陽氣外泄,陰氣內耗的時候,所以熱邪傷陰,陽明消爍,應該清熱涼血。

(按語:這是治療暑熱的正確方法。太陰受困,濕濁瀰漫,應該溫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