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熱經緯》~ 卷四 (17)
卷四 (17)
1. 薛生白濕熱病篇
明年復感客邪,壅遏肺氣,喘咳復作,醫有以葶藶進者,服之不效,反煩悶汗泄,師脈其右寸浮數,口渴惡熱,冷汗自出,喘急煩悶,曰熱邪內壅,肺氣鬱極,是以逼汗外出,非氣虛自汗也。服葶藶而反煩悶者,肺熱極盛,與苦寒相格拒也。夫肺苦氣上逆,本宜苦以泄之。而肺欲散,又當兼食辛以散之,與麻杏甘膏湯一劑,肺氣得通而喘止汗斂,諸證悉平矣。
楊云:余曾治一酒客,大喘,用《金鑑》蘇葶丸而愈。亦與此同,此蓋濕熱上壅之證也,至案內所云,服此益甚,則外感束其肺熱,用此降之,則外感反內陷而病益甚,麻杏甘石正祛外感而清內熱之方,故速愈。張君用藥則是,而立論高而不切,非垂教後學之法也。
十九濕熱證:十餘日,大勢已退,惟口渴汗出,骨節。
雄按:吳本有「隱」字。痛。
雄按:吳本下有「不舒,小便赤澀不利」八字。餘邪留滯經絡。宜元米(即糯米)湯泡於朮,隔一宿去朮煎飲。
病後濕邪未盡,陰液先傷,故口渴身痛,此時救液則助濕,治濕則劫陰,宗仲景麻沸湯之法,取氣不取味,走陽不走陰,佐以元米湯養陰逐濕,兩擅其長。楊云:煎法精妙,注亦明析。汪按:此身痛一證,乃濕滯之的驗。則口渴未必非濕淫於內,而引飲也。然津液亦必須顧慮。以木治濕不用煎而用泡。既巧妙亦周致。
雄按:用沙參、麥冬、石斛、枇杷葉等味,冬瓜湯煎服亦可。汪按:用冬瓜靈妙。宜加絲瓜絡。
二十濕熱證:數日後,汗出熱不除,或痙,忽頭痛不止者,營液大虧,厥陰風火上升。宜羚羊角、蔓荊子、鉤藤、元參、生地、女貞子等味。
雄按:吳本無女貞,有白芍。楊云:白芍不如女貞。
濕熱傷營,肝風上逆,血不榮筋而痙,上升巔頂則頭痛,熱氣已退,木氣獨張,故痙而不厥。投劑以息風為標,養陰為本。
雄按:蔓荊不若以菊花、桑葉易之。楊云:蔓荊最無謂,所易甚佳。汪按:枸杞子亦可用,不嫌其膩。
二十一濕熱證:胸痞發熱、肌肉微疼、始終無汗者,腠理暑邪內閉。
雄按:吳本無此四字,作「氣機拂鬱,濕熱不能達外」。楊云:吳本勝於原本。宜六一散一兩、薄荷葉三四分。
雄按:吳本作「三、四十片」。泡湯調下,即汗解。
濕病發汗,昔賢有禁,此不微汗之,病必不除。蓋既有不可汗之大戒,復有得汗始解之治法。臨證者當知所變通矣。吳云:此濕熱蘊遏,氣鬱不宣,故宜辛涼解散。汗出灌浴之輩,最多此患。若加頭痛惡寒,便宜用香薷溫散矣。章云:濕病固非一概禁汗者,故仲景有麻黃加朮湯等法。
但寒濕在表,法當汗解;濕熱在裡,必當清利。今以暑濕閉於腠理,故以滑石利毛竅。若閉於經者,又當通其經絡可知矣。汪按:吳本薄荷較多。則非微汗矣。
白話文:
薛生白濕熱病篇
隔年又感染外邪,阻塞肺氣,喘咳再次發作。有人用葶藶子治療,卻無效,反而煩悶、出汗不止。醫生診其脈象,右寸脈浮數,口渴怕熱,冒冷汗,喘息急促煩悶。診斷為熱邪內阻,肺氣鬱結到極點,所以逼出汗來,並非氣虛自汗。服用葶藶子反而煩悶,是因為肺熱極盛,與苦寒之性相違抗。肺氣本就容易上逆,應該用苦味藥物瀉之,但肺氣又需宣散,所以應同時服用辛味藥物以散之。於是給予麻杏甘膏湯一劑,肺氣通暢後,喘息停止,汗止,諸症皆痊癒。
楊氏評論:我曾治療一位嗜酒的病人,大喘不止,用《金鑑》中的蘇葶丸治愈。此例與上例相似,都是濕熱上壅之證。但文中所述,服用此藥反而病情加重,是因為外感邪氣束縛肺熱,用此藥下降,則外感反陷於內,病情加重。麻杏甘石湯正是祛除外感邪氣並清解內熱的方劑,所以很快治愈。張君用藥是對的,但論述高深而不切實際,並非教導後學的良方。
第十九種濕熱證:十多天后,病情已大為好轉,僅剩口渴、出汗、骨節隱痛(或:骨節疼痛)、小便赤澀不利等症狀,餘邪滯留經絡。宜用糯米湯泡製蒼朮,隔夜後去蒼朮煎服。
因病後濕邪未盡,陰液先受損傷,故口渴、身痛。此時滋補陰液反而助濕,治療濕邪又會損傷陰液。應效仿仲景的麻沸湯之法,取其藥氣而不取其藥味,走陽而不走陰,再佐以糯米湯養陰逐濕,兩者相輔相成。楊氏評論:煎藥方法精妙,註釋也清晰明瞭。汪氏評論:此身痛正是濕邪停滯的明顯證據,口渴未必不是濕邪內侵而導致的口渴,但津液也必須考慮。用木方法治濕不用煎而用泡,既巧妙又周到。
可用沙參、麥冬、石斛、枇杷葉等藥物,用冬瓜湯煎服亦可。汪氏評論:用冬瓜很妙,宜加入絲瓜絡。
第二十種濕熱證:數日後,出汗但熱未退,或伴有痙攣,忽然頭痛不止,這是營液大虧,厥陰風火上升。宜用羚羊角、蔓荊子、鉤藤、元參、生地、女貞子等藥物。
蔓荊子不如用菊花、桑葉代替。楊氏評論:蔓荊子最沒用,用菊花桑葉代替很好。汪氏評論:枸杞子也可使用,不必擔心它太膩。
濕熱傷及營氣,肝風上逆,血液不能滋養筋脈而導致痙攣,上升至頭頂則頭痛。熱氣已退,肝氣獨盛,所以痙攣而不厥逆。治療以熄風為標,養陰為本。
第二十一種濕熱證:胸悶發熱、肌肉微痛、始終不出汗,這是外邪閉阻於肌膚腠理。宜用六一散一兩、薄荷葉三四分(或:三四十片)泡湯服用,即可出汗解表。
濕病發汗,古人有禁忌,但此法並非大汗,病必不除。既有不可發汗的大忌,又有必須發汗才能解表的治法,臨證者應當懂得變通。吳氏評論:這是濕熱鬱結,氣機鬱滯不通,所以要用辛涼解表藥物。汗出後又立即沐浴的人,最容易患此病。如果同時伴有頭痛惡寒,則宜用香薷散溫和解表。章氏評論:濕病並非一概禁止發汗,仲景就有麻黃加朮湯等方劑。
但寒濕在表,應當發汗;濕熱在裡,必須清利。現在暑濕閉阻於腠理,所以用滑石利通毛竅。如果閉阻於經絡,又當通其經絡,道理可知。汪氏評論:吳本薄荷用量較多,則非微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