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雄

《溫熱經緯》~ 卷四 (15)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5)

1. 薛生白濕熱病篇

雄按:原本未及產婦,今從吳本與小兒並論,尤為周密,然婦科不知血脫易痙,往往稱為產後驚風,喻氏闢之違矣。幼科一見發熱,即以柴葛解肌為家常便飯,初不究其因何而發熱也,表熱不清,柴葛不撤,雖肝風已動,瘛瘲已形,猶以風藥助虐,不亦傎乎,此葉氏所以有劫肝陰,竭胃汁之切戒也。楊云:痙厥之證,舉世不知其因,今經此詳明剖析,昭如白日矣。

或問曰:亦有陰氣素虧之人,病患濕熱,甚至斑疹外見,入暮譫語昏迷,而不痙不厥者何也?答曰:病邪自盛於陽明之營分,故由上脘而熏胸中,則入暮譫妄,邪不在三焦氣分,則金不受囚,木有所畏,未敢起而用事。至於斑屬陽明,疹屬太陰,亦二經營分熱極,不與三焦相干,即不與風木相引也,此而痙厥,必胃中津液盡涸,耗及心營,則肝風亦起,而其人已早無生理矣。

雄按:此從吳本採補,觀此則粗工之治溫熱,妄用柴葛竭力以耗胃汁而鼓其肝風者,真殺人不以刃也。惟稍佐於涼潤方中,或不致為大害。

十二濕熱證:舌遍體白,口渴,濕滯陽明。宜用辛開,如厚朴、草果、半夏、干菖蒲等味。舌白者言其苔,若苔滑而口不渴者,即屬太陰證,宜溫之。

雄按:苔白不渴,須詢其便溺,不熱者,始為宜溫之的證也。又按:此與第十條證相似,吳本無此條。楊云:濕盛熱微之證,初起原可暫用此等藥開之,一見濕開化熱,便即轉手清熱。若執此為常用之法則誤矣。注內補出審便溺一層,尤為周到。

此濕邪極盛之候,口渴乃液不上升,非有熱也。辛泄太過,即可變而為熱,以其屬陽明濕邪,開泄則陽氣升而熱透,而此時濕邪尚未蘊熱,故重用辛開,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也。陽氣升則津液化,而得上輸下布也。

十三濕熱證:舌根白,舌尖紅,濕漸化熱,余濕猶滯。宜辛泄佐清熱。如:蔻仁、半夏、干菖蒲、大豆黃卷、連翹、綠豆衣、六一散等味。

雄按:吳本無此條。

此濕熱參半之證,而燥濕之中,即佐清熱者,亦所以存陽明之液也。上二條憑驗舌以投劑,為臨證時要訣。蓋舌為心之外候,濁邪上熏心肺,舌苔因而轉移。葉氏《溫熱論》辨舌最精詳,宜合觀之。

雄按:更宜參之《準繩》。

十四濕熱證,初起,即胸悶、不知人、瞀亂大叫痛,濕熱阻閉中上二焦。宜草果、檳榔、鮮菖蒲、芫荽、六一散,各重用。或加皂角,地漿水煎。

雄按:吳本無此條。淦按:此條頗似痧證,宜用靈驗痧丸為妙。六一散有甘草,須慎用。

此條乃濕熱俱盛之候,而去濕藥多,清熱藥少者,以病邪初起即閉,不得不以辛通開閉為急務,不欲以寒涼凝滯氣機也。

雄按:芫荽不如用薤白,或可配栝蔞、梔、豉者則配之。

白話文:

薛生白濕熱病篇

薛氏原著未提及產婦濕熱病,現今參照吳氏版本,將產婦與小兒濕熱病合論,更為完善。但婦科疾病常將產後血虛導致的痙攣誤認為產後驚風,喻氏的觀點與此相悖。小兒科醫生一遇到發熱就用柴胡、葛根解表,而不探究發熱原因,表熱未清就持續使用柴胡、葛根,即使肝風已動,痙攣已出現,仍用風藥,豈不助紂為虐?這正是葉氏為何嚴厲告誡要避免耗傷肝陰、胃液的原因。楊氏說:痙攣的病因,世人多不知曉,經此詳細分析,已明朗如白晝。

有人問:陰虛體質的人,患濕熱病,甚至出現斑疹、晚上神志不清、昏迷,卻沒有痙攣現象,這是為何?答:病邪盛於陽明經的營分,由上腹部熏蒸胸中,所以晚上神志不清,邪氣不在三焦氣分,則金不受克,木受抑制,不敢妄動。斑疹,斑屬陽明,疹屬太陰,都是營分熱盛的表現,與三焦無關,也不與風木相引,所以不會出現痙攣。若要出現痙攣,則必須胃中津液耗盡,波及心營,肝風才會動,此時病人已無生機。

參照吳氏版本補充,粗心大意治療溫熱病,濫用柴胡、葛根耗傷胃液,助長肝風,如同殺人於無形。僅在涼潤方中少量添加,或許不至於造成嚴重危害。

十二種濕熱病證:舌苔遍體皆白,口渴,濕邪阻滯陽明經。宜用辛溫開洩之品,如厚朴、草果、半夏、干菖蒲等。舌苔白指苔白,若苔滑而無口渴,則屬太陰證,宜溫補。

舌苔白不渴,需詢問大小便情況,不發熱者,方可溫補。此證與第十條證相似,吳氏版本無此條。濕盛熱微的證候,初期可用此類藥物暫時開洩,一旦濕邪化熱,就要立即改用清熱藥物。若將此作為常用法則則錯矣。註文中補充審查大小便一節,尤為周到。

濕邪極盛時,口渴是津液不能上升,而非有熱。辛味藥物過度使用,會導致轉為熱證,因為屬陽明經濕邪,開洩則陽氣上升而熱邪透發,此時濕邪尚未化熱,故重用辛味開洩藥物,使上焦通暢,津液下行。陽氣上升則津液轉化,得以上下輸布。

十三種濕熱病證:舌根白,舌尖紅,濕邪漸漸化熱,但濕邪仍滯留。宜辛味開洩藥物輔以清熱藥物,如蔻仁、半夏、干菖蒲、大豆黃卷、連翹、綠豆衣、六一散等。

吳氏版本無此條。

此為濕熱兼夾的證候,在燥濕的同時,佐以清熱藥物,也是為了保存陽明經的津液。以上兩條憑舌象用藥,是臨證的關鍵。舌是心的外在表現,濁邪上犯熏蒸心肺,舌苔因此而變化。葉氏《溫熱論》辨舌最精確詳盡,宜參閱。

更宜參閱《準繩》。

十四種濕熱病證:初期即胸悶、神志不清、胡言亂語、疼痛,濕熱阻礙中焦和上焦。宜草果、檳榔、鮮菖蒲、芫荽、六一散,各重用。或加皂角,用地漿水煎服。

吳氏版本無此條。此條類似痧證,用靈驗痧丸較好。六一散含有甘草,需謹慎使用。

此為濕熱俱盛的證候,去濕藥多,清熱藥少,因為病邪初起即閉阻,不得不先用辛溫通開閉阻為急務,以免寒涼凝滯氣機。

芫荽不如用薤白,或可配伍栝蔞、梔子、豆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