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雄

《溫熱經緯》~ 卷四 (14)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4)

1. 薛生白濕熱病篇

章云:故當開泄以分其熱,若誤作虛而用補法,則閉塞氣道而死矣。濕多熱少,則蒙上流下,當三焦分治。調三焦之氣,分利其濕也。濕熱俱多,則下閉上壅,而三焦俱困矣。當開泄清熱,兩法兼用。猶之傷寒門二陽合病、三陽合病也。蓋太陰濕化,三焦火化,有濕無熱,止能矇蔽清陽,或阻於上,或阻於中,或阻於下,若濕熱一合,則身中少火悉化為壯火,而三焦相火,有不起而為虐者哉。

雄按:濕熱一合,業已陰從陽化,如此披猖,況熱多濕少乎?故不言熱多濕少者,非闕文也。蓋急宜清熱,有不待言矣。所以上下充斥,內外煎熬,最為酷烈。

雄按:曰酷曰烈,皆暑之威名。兼之木火同氣,表裡分司,再引肝風,痙厥立至。

雄按:津虛之體,夏月每有肝風陡動煎厥一證,言其不耐暑氣煎熬,可謂形容逼肖。胃中津液幾何?其能供此交徵乎?

雄按:不辨暑證之挾濕與否,而輒投溫燥以劫津者,宜鑑斯言。至其所以必屬陽明者,以陽明為水穀之海,鼻食氣,口食味,悉歸陽明,邪從口鼻而入,則陽明為必由之路。

雄按:肺胃大腸,一氣相通,溫熱究三焦,以此一臟二腑為最要,肺開竅於鼻,吸入之邪,先犯於肺,肺經不解,則傳於胃,謂之順傳,不但臟病傳腑為順,而自上及中,順流而下,其順也有不待言者,故溫熱以大便不閉者易治,為邪有出路也。若不下傳於胃,而內陷於心包絡,不但以臟傳臟,其邪由氣分入營,更進一層矣,故曰逆傳也。

因葉氏未曾明說順傳之經,世多誤解逆傳之理,余已僭注於本條之後,讀此可證管窺之非妄。汪按:鼻為肺竅所受之氣,必先入肺,此云悉歸陽明,不免語病夢隱。以肺經不解,乃傳入胃,釋之意始圓愜。其始也邪入陽明,早已先傷其胃液,其繼邪盛三焦,更欲資取於胃液,司命者可不為陽明顧慮哉。

雄按:此不獨為濕熱病說法也,風寒化熱之後,亦須顧此,況溫熱乎。

或問木火同氣,熱盛生風,以致痙厥,理固然矣。然有濕熱之證,表裡極熱,不痙不厥者何也?余曰:風木為火熱引動者,原因木氣素旺,木旺由於水虧,故得引火生風,反焚其木,以致痙厥。若水旺足以制火而生木,即無痙厥者也。肝陰先虧,內外相引,兩陽相煽,因而動。

雄按:吳本作「勁」張。若肝腎素優,並無裡熱者,火熱安能招引肝風也。

雄按:喻氏云:遇暄熱而不覺其熱者,乃為平人。蓋陰不虛者,不畏暑而暑不易侵,雖侵之亦不致劇,猶之乎水田不懼旱也。陰虛者見日即畏,雖處深宮之內,而無形之暑氣,偏易侵之,更有不待暑侵,而自成為厥者矣。楊云:虛損之原,一語揭出。試觀產婦及小兒一經壯熱,便成瘈瘲者,以失血之後,與純陽之體,陰氣未充,故肝風易動也。

白話文:

薛生白濕熱病篇

書中提到:因此應該要疏通泄瀉以分化其熱邪,如果錯誤地認為是虛證而使用補法,就會阻塞氣道而導致死亡。濕邪多而熱邪少,則會蒙蔽在上,流動在下,應該要分治三焦。調整三焦的氣機,以利濕為主要方法。濕熱都很多,則下焦閉塞,上焦壅滯,三焦都受困擾。應該要疏通泄瀉並清熱,兩種方法同時使用。這就像傷寒論中所說的少陽與陽明合病、少陽、陽明、太陽三陽合病一樣。因為太陰之氣化為濕邪,三焦之氣化為熱邪,如果有濕邪而沒有熱邪,只能蒙蔽清陽之氣,或者阻礙在上焦,或者阻礙在中焦,或者阻礙在下焦;如果濕熱同時存在,則體內少許的火氣都會轉化為旺盛的火氣,而三焦的相火,就會不正常地亢盛而造成傷害。

雄氏批註:濕熱結合,已經是陰邪化為陽邪,如此猖狂,何況是熱多濕少呢?所以文中不說熱多濕少,並不是文字遺漏。因為急需清熱,已經是不言而喻的了。因此上下充斥邪氣,內外煎熬,是最為嚴重的。

雄氏批註:酷烈二字,都是暑邪的威勢名稱。加上木火同氣,表裡分佈,再引發肝風,痙攣抽搐就會立刻發生。

雄氏批註:體質津液不足的人,夏季常常會有肝風突然亢盛而導致痙攣抽搐的症狀,說明他們不能耐受暑氣的煎熬,可以說形容得非常貼切。胃中津液有多少?能夠應付這種交爭的狀況嗎?

雄氏批註:不辨別暑邪是否夾雜濕邪,就貿然使用溫燥的藥物以損耗津液的人,應該要以此為鑒戒。至於為什麼一定屬於陽明經證,是因為陽明經是水谷之海,鼻吸氣,口食味,都歸屬於陽明經,邪氣從口鼻而入,則陽明經一定是邪氣必經之路。

雄氏批註:肺、胃、大腸,氣機相通,溫熱病遍及三焦,以此一臟二腑為最重要,肺開竅於鼻,吸入的邪氣,首先侵犯肺臟,肺經不通,則傳到胃,稱為順傳,不只是臟腑之間的傳變是順傳,而且是由上到中,順流而下,其順傳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溫熱病的大便不閉塞者比較容易治療,因為邪氣有出路。如果邪氣不下傳到胃,而內陷到心包絡,不只是臟腑之間的傳變,邪氣由氣分入營分,又更進一步了,所以稱為逆傳。

因為葉氏沒有明確說明順傳的經絡,世人多誤解逆傳的道理,我已經在這一條之後作了註解,讀了這個就可以證明我的見解不是妄言。汪氏批註:鼻是肺的竅位,所受的邪氣,必定先入肺,文中說都歸陽明,難免有語病和隱晦之處。以肺經不通,然後傳入胃,這樣解釋才通順合理。開始邪氣入陽明,早就先傷了胃液,然後邪氣盛於三焦,更想從胃液中取得營養,主宰生命的人,怎麼能不為陽明經考慮呢?

雄氏批註:這不僅是濕熱病的說法,風寒化熱之後,也必須考慮這個問題,何況是溫熱病呢?

有人問:木火同氣,熱盛生風,導致痙攣抽搐,道理固然如此。但是有濕熱的證候,表裡都非常熱,卻沒有痙攣抽搐的,這是為什麼呢?我說:風木被火熱所引動,原因是木氣本來就旺盛,木氣旺盛是因為水氣虧虛,所以導致引發火熱而生風,反而燒傷木氣,導致痙攣抽搐。如果水氣旺盛足以抑制火氣而滋生木氣,就沒有痙攣抽搐了。肝陰先虧虛,內外互相影響,兩個陽氣互相煽動,因此而發病。

雄氏批註:吳氏版本作「勁」張。如果肝腎本來就充足,沒有裡熱,火熱怎麼能夠引動肝風呢?

雄氏批註:喻氏說:遇到溫熱而不感覺熱的,才是正常人。因為陰氣不虛的人,不怕暑邪,暑邪也不容易侵犯,即使侵犯了也不會很嚴重,就像水田不怕乾旱一樣。陰虛的人見了太陽就害怕,即使在深宮之內,無形的暑氣,也更容易侵犯他,甚至還有不待暑邪侵犯,而自己就發病為厥逆的。楊氏說:虛損的根本原因,一句話就點明了。試想產婦和小兒一旦發高熱,就變成痙攣抽搐的,是因為失血之後,以及純陽的體質,陰氣沒有充實,所以肝風容易亢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