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熱經緯》~ 卷四 (12)
卷四 (12)
1. 薛生白濕熱病篇
雄按:吳本無此條。
此條乃陽明實熱,或上結胸膈。或下結腸胃。
清熱泄邪,止能散絡中流走之熱,而不能除腸中蘊結之邪。故陽明之邪,仍假陽明為出路也。陽明實熱,舌苔必老黃色,或兼燥。若猶帶白色而滑者,乃濕重為夾陰之邪。或脹滿不得不下,須佐二術健脾燥濕,否則脾傷氣陷,下利不止,即變危證。蓋濕重屬太陰證,必當扶脾也。
雄按:苔色白滑不渴,腹雖脹滿,是太陰寒濕,豈可議下,但宜厚朴、枳、術等溫中化濕為治。若陽明之邪,假陽明為出路一言,真治溫熱病之金針也。蓋陽明以下行為順,邪既犯之,雖不可孟浪攻瀉,斷不宜截其出路,故溫熱自利者,皆不可妄行提澀也。楊云:注語極鄭重,孟英辨駁尤精,二說皆宜參究。汪按:凡率投補澀者,皆不知邪必須有出路之義者也。
七濕熱證:壯熱煩渴,舌焦紅或縮,斑疹,胸痞自利,神昏痙厥,熱邪充斥表裡三焦。宜大劑犀角、羚羊角、生地、元參、銀花露、紫草、方諸水、金汁、鮮菖蒲等味。
雄按:吳本無銀花露、方諸水、金汁。有丹皮、連翹。
此條乃痙厥中之最重者,上為胸悶,下挾熱利,斑疹痙厥,陰陽告困,獨清陽明之熱,救陽明之液為急務者,恐胃液不存,其人自焚而死也。
雄按:此治溫熱諸病之真詮也,醫者宜切記之,方諸水俗以蚌水代之,腥濁已甚,宜用竹瀝為妙。此證紫雪、神犀丹皆可用也。
八濕熱證:寒熱如瘧。
雄按:吳本下有「舌苔滑白,口不知味」八字。濕熱阻遏膜原。宜柴胡、厚朴、檳榔、草果、藿香、蒼朮、半夏、干菖蒲、六一散等味。
雄按:吳本無柴胡、檳榔、藿香、菖蒲,有神麯。
瘧由暑熱內伏,秋涼外束而成。若夏月腠理大開,毛竅疏通,安得成瘧?而寒熱有定期,如瘧證發作者,以膜原為陽明之半表半裡,熱濕阻遏,則營衛氣爭,證雖如瘧,不得與瘧同治,故仿又可達原飲之例。蓋一由外涼束,一由內濕阻也。膜原在半表半裡,如少陽之在陰陽交界處,而營衛之氣,內出於脾胃,脾胃邪阻,則營衛不和,而發寒熱似瘧之證矣。
九濕熱證:數日後,脘中微悶,知飢不食,濕邪蒙繞三。
雄按:宜作「上」焦。宜藿香葉、薄荷葉、鮮荷葉、枇杷葉、佩蘭葉。
雄按:《離騷》紉秋蘭以為佩,故稱秋蘭為佩蘭。若藥肆中所售之佩蘭,乃奶酣草之類,不可入藥也。汪按:蘭即省頭草,《離騷》之蘭,即本草之蘭,皆非今之蘭花,前人辨之,已極明確,不必致疑矣。蓋古人所謂香草。皆取葉香非指花香,而今之蘭花葉實不香,明非古之蘭也。醫者疑古藥品之蘭蕙正如儒者。疑古食品之蚳蠯。皆不通古今之變者也。蘆尖。
雄按:即蘆根也,用尖取其宣暢。冬瓜仁等味。
白話文:
薛生白濕熱病篇
此篇論述陽明實熱,可能上結胸膈,或下結腸胃。單純清熱泄邪只能去除體表遊走的熱邪,無法清除腸胃中積聚的邪氣,故陽明之邪仍會藉由陽明經絡作為排出途徑。陽明實熱的舌苔必然是老黃色,或乾燥。如果舌苔仍帶白色而滑膩,則表示濕邪較重,夾雜陰邪。若腹部脹滿,必須瀉下,需佐以健脾燥濕的藥物,否則脾胃受損,氣虛下陷,腹瀉不止,將轉為危急症狀。因為濕重屬於太陰證,必須扶助脾胃。
舌苔白滑不渴,腹部雖脹滿,這是太陰寒濕,不可瀉下,宜用厚朴、枳實、白術等溫中化濕的藥物治療。陽明之邪,假借陽明經絡作為出路這句話,是治療溫熱病的精髓。因為陽明經絡向下運行是順理成章的,邪氣侵犯陽明經絡後,雖然不可輕易攻瀉,但也不應阻斷其排出途徑,因此溫熱病患者自行腹瀉者,皆不可妄用收澀之藥。楊氏的注釋非常謹慎,孟英的辨析也十分精妙,兩種說法都值得參考。凡是盲目使用補澀藥物者,都是不懂得邪氣必須有排出途徑的道理。
七種濕熱證:壯熱煩渴,舌頭焦紅或萎縮,出現斑疹,胸部痞悶,自行腹瀉,神志昏迷,痙攣抽搐,熱邪充斥表裡三焦。宜用大劑量的犀角、羚羊角、生地黃、玄參、銀花露、紫草、方諸水、金汁、鮮菖蒲等藥物。
此證是痙攣抽搐中最嚴重的類型,上部胸悶,下部伴隨熱性腹瀉,出現斑疹、痙攣抽搐,陰陽俱損,此時急需清除陽明經絡的熱邪,拯救陽明經絡的津液,否則胃液耗竭,病人將有生命危險。這是治療溫熱病的精要,醫生必須牢記。方諸水民間常用蚌殼水代替,但蚌殼水腥濁不堪,最好用竹瀝。此證可使用紫雪丹、神犀丹。
八種濕熱證:寒熱交替如瘧疾。
濕熱阻滯脾胃,宜用柴胡、厚朴、檳榔、草果、藿香、蒼朮、半夏、干菖蒲、六一散等藥物。
瘧疾是由於暑熱內伏,秋涼外束而形成的。如果夏天腠理開泄,毛孔通暢,怎麼可能形成瘧疾呢?而寒熱發作有規律,像瘧疾一樣發作的疾病,因為膜原(指脾胃)是陽明經絡的半表半裡部位,熱濕阻滯膜原,則營衛之氣爭奪,雖然症狀像瘧疾,但不能與瘧疾同治,因此可以參照達原飲的治療方法。因為一個是由於外感秋涼收斂,一個是由於內濕阻滯。膜原位於半表半裡,如同少陽經在陰陽交界處,而營衛之氣由脾胃而出,脾胃受邪阻滯,則營衛不和,而出現寒熱交替似瘧疾的症狀。
九種濕熱證:數日後,脘腹(上腹部)微悶,感到飢餓卻不想吃東西,濕邪困阻上焦。
宜用藿香葉、薄荷葉、鮮荷葉、枇杷葉、佩蘭葉等藥物。
佩蘭即為澤蘭,如果藥店出售的佩蘭是其他的植物,則不可入藥。古人所說的香草,都是取其葉子的香氣,而不是花香,而現在的蘭花葉子並不香,與古書記載的蘭花不同。醫生懷疑古代藥物名稱,如同儒者懷疑古代食物名稱一樣,都是不通曉古今變遷的人。蘆尖就是蘆根,用尖端部分,取其宣暢之效。再配合冬瓜仁等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