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熱經緯》~ 卷四 (10)
卷四 (10)
1. 薛生白濕熱病篇
雄按:吳本無此條。
此條乃濕邪挾風者。風為木之氣,風動則木張,乘入陽明之絡,則口噤。走竄太陰之經,則拘攣。故藥不獨勝濕,重用息風。一則風藥能勝濕,一則風藥能疏肝也。選用地龍諸藤者,欲其宣通脈絡耳。十二經絡皆有筋相連繫,邪由經絡傷及於筋,則瘛瘲拘攣,角弓反張,筋由肝所主,故筋病必當舒肝。
雄按:地龍殊可不必,加以羚羊、竹茹、桑枝等亦可。竾伯云:地龍、靈仙、蒼耳、海風藤,似嫌過於走竄,不如羚羊、竹茹、桑枝等較妥,或加鉤藤可乎。
或問仲景治痙,原有桂枝加栝蔞根及葛根湯兩方,豈宜於古而不宜於今耶?今之痙者,與厥相連,仲景不言及厥,豈《金匱》有遺文耶?余曰:非也。藥因病用,病源既異,治法自殊。汪按:不但此也,洄溪已云:《金匱》治痙諸方,見效絕少矣。傷寒之痙自外來,(謂由外風),證屬太陽(口噤即屬陽明,義詳本論),治以散外邪為主;濕熱之痙自內出(謂由內風),波及太陽,治以息內風為主。
蓋三焦與肝膽同司相火(少陽生氣,生於肝膽,流行三焦,名相火也),中焦濕熱不解,則熱盛於裡,而少火悉成壯火。火動則風生,而筋攣脈急;風煽則火熾,而識亂神迷。
雄按:設再投桂、葛以助其風,則燎原莫救矣。身中之氣,隨風火上炎,而有升無降。
雄按:治溫熱諸病者,不可不知此理。常度盡失,由是而形若屍厥,正《內經》所謂「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者是也。外竄經脈,則成痙;內侵膻中,則為厥。痙厥並見,正氣猶存一線,則氣復返而生。胃津不克支持,則厥不回而死矣。
雄按:喻氏云:人生天真之氣,即胃中之津液是也。故治溫熱諸病,首宜瞻顧及此。董廢翁云:胃中津液不竭,其人必不即死。皆見到之言也。奈世人既不知溫熱為何病,更不知胃液為何物,溫散燥烈之藥,漫無顧忌,誠不知其何心也。所以痙之與厥,往往相連,傷寒之痙自外來者,安有是哉。
雄按:此痙即瘛瘲也,吳鞠通辨之甚詳確。
暑月痙證,與霍亂同出一源,風自火生,火隨風轉,乘入陽明則嘔,賊及太陰則瀉,是名霍亂。竄入筋中則攣急,流入脈絡則反張,是名痙。但痙證多厥,霍亂少厥。蓋痙證風火閉郁,鬱則邪勢愈甚,不免逼亂神明,故多厥。霍亂風火外泄,泄則邪勢外解。
雄按:宜作「越」,不至循經而走,故少厥,此痙與霍亂之分別也。然痙證邪滯三焦,三焦乃火化,風得火而愈煽,則逼入膻中而暴厥。霍亂邪走脾胃,脾胃乃濕化,邪由濕而停留,則淫及諸經而拘攣。火鬱則厥,火竄則攣,又痙與厥之遺禍也。痙之攣結,乃濕熱生風,霍亂之轉筋,乃風來勝濕。
白話文:
薛生白濕熱病篇
這篇論述的是濕邪夾雜風邪的疾病。風屬木氣,風動則木氣升發,若侵入陽明經絡,則口噤(嘴巴閉合);若竄入太陰經脈,則身體拘攣。因此治療此病,不僅要祛除濕邪,更要重視息風。一方面,風藥能祛除濕邪;另一方面,風藥也能疏通肝氣。選用地龍、各種藤類藥物,是為了疏通經絡。十二經絡都與筋脈相連,邪氣循經絡侵犯筋脈,就會導致痙攣、拘急,甚至角弓反張(身體弓起如弓)。因為筋脈由肝所主,所以筋脈疾病必須疏通肝氣。
地龍未必必須使用,也可以用羚羊角、竹茹、桑枝等藥物代替。有人認為地龍、靈仙、蒼耳子、海風藤等藥物走竄性太強,不如羚羊角、竹茹、桑枝等藥物更為穩妥,或許可以加上鉤藤。
有人問及張仲景治療痙攣的桂枝加栝蔞根湯和葛根湯,為何古代有效而現代卻不一定有效?現代痙攣往往與厥證(神志昏迷)相關,而仲景的方劑並未提及厥證,難道《金匱要略》有遺漏嗎?我的回答是否定的。用藥應根據病情而定,病因不同,治療方法自然也不同。不僅如此,前人就已經指出,《金匱要略》中治療痙攣的方劑,療效甚微。傷寒引起的痙攣是外邪入侵(外風),症狀屬太陽經(口噤則屬陽明,詳見本文),治療應以散除外邪為主;而濕熱引起的痙攣則是內生(內風),波及太陽經,治療應以息內風為主。
因為三焦與肝膽共同主管相火(少陽之氣,源於肝膽,循行三焦,稱為相火),中焦濕熱不消,則裡熱熾盛,少陽之火就轉化為壯火。火動則生風,導致筋脈攣急;風煽則火熾,則神志錯亂。
如果再用桂枝、葛根助其風邪,那將是火上澆油,難以控制。體內之氣隨風火上炎,只升不降。
治療溫熱病,不可不知此理。常度盡失,就會表現出類似屍厥的症狀,正如《內經》所說的「血氣俱上,則為大厥」。邪氣外竄經脈,則成痙攣;邪氣內侵膻中(胸部),則為厥證。痙攣和厥證同時出現,如果正氣尚存,則氣機恢復,病情好轉;如果胃津不能支持,則厥證不回轉而死亡。
人體先天之氣,就是胃中津液。所以治療溫熱病,首先要顧護胃津。胃中津液不竭,則人必不死。這些都是前輩的經驗之談。可惜世人既不知溫熱病為何病,更不知胃液為何物,濫用溫燥散烈之藥,毫無顧忌,實在令人擔憂。所以痙攣和厥證往往同時出現,而傷寒引起的痙攣,是外邪入侵,並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這裡所說的痙攣,就是瘛瘲(一種抽搐)。吳鞠通對此辨析得非常詳盡精確。
夏季的痙攣,與霍亂同出一源。風由火生,火隨風轉,侵入陽明經則嘔吐,侵犯太陰經則泄瀉,這就是霍亂。邪氣竄入筋脈則攣急,流入經絡則反張,這就是痙攣。但痙攣多伴有厥證,霍亂則少見厥證。因為痙攣是風火閉郁,鬱則邪氣更盛,必然擾亂神志,故多見厥證;霍亂是風火外泄,泄則邪氣外解,所以少見厥證。
應該理解為「越」,邪氣不循經絡而走,所以少見厥證,這就是痙攣和霍亂的區別。然而痙攣邪氣滯留三焦,三焦主火,風邪得火而更盛,則逼入膻中而突然發作厥證。霍亂邪氣侵犯脾胃,脾胃主濕,邪氣因濕而停留,則淫邪及於諸經而拘攣。火鬱則厥,火竄則攣,這也是痙攣和厥證的後遺症。痙攣的拘攣,是由於濕熱生風;霍亂的轉筋,則是風邪勝過濕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