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雄

《溫熱經緯》~ 卷四 (4)

回本書目錄

卷四 (4)

1. 陳平伯外感溫病篇

溫熱病之大便不閉為易治者,以臟熱移腑,邪有下行之路,所謂腑氣通則臟氣安也。設大便閉者,熱爍胃津,日久亦何嘗無燥矢宜下之證哉?惟傷寒之大便不宜早解,故必邪入於腑,始可下其燥矢。溫熱由肺及胃,雖不比疫證之下不嫌早,而喜其便通,宜用清涼,故結成燥矢者較少耳。

憶嘉慶己卯春,先君子病溫而大便自利,彼時,吾杭諸名醫咸宗陶節庵書以治傷寒,不知所謂溫證也,見其下利,悉用柴葛升提,提而不應,或云是漏底證,漸投溫補,病日以劇,將治木矣。父執翁七丈,忘其字矣。似是「立賢」二字。

薦浦上林先生來視,浦年甚少,診畢,即曰是溫證也,殆誤作傷寒治,而多服溫燥之藥乎?幸而自利不止,熱勢尚有宣泄,否則早成灰燼,奚待今日耶?即用大劑犀角、石膏、銀花、花粉、鮮生地、麥冬等藥,囑煎三大碗,置於榻前頻頻灌之。藥未煎成之際,先笮蔗漿恣飲之。

諸戚長見方,相顧莫決,賴金履思丈力持煎其藥,至一周時服竣,病有起色,遂以漸愈。時(雄)年甫十二,聆其言而心識之,逾二年先君捐館,(雄)餬口遠遊,聞浦先生以善用清涼,為眾口所鑠,乃從事於景岳,而以溫補稱。枉道徇人,惜哉然!(雄)之究心於溫熱,實浦先生有以啟之也。

浦今尚在,因其遠徙於鄉,竟未遑往質疑義為恨,附記於此,聊志感仰之意云爾。

風溫證:熱久不愈,咳嗽,唇腫,口渴,胸悶,不知飢,身發白疹如寒粟狀,自汗脈數者,此風邪挾太陰脾濕,發為風疹。楊云:白疹乃肺胃濕熱也,與脾無涉,亦與風無涉。用牛蒡、荊芥、防風、連翹、橘皮、甘草之屬涼解之。

風溫本留肺胃,若太陰舊有伏濕者,風熱之邪,與濕熱相合,流連不解,日數雖多,仍留氣分,由肌肉而外達皮毛,發為白疹。蓋風邪與陽明營熱相併,則發斑。與太陰濕邪相合,則發疹也。又有病久中虛,氣分大虧而發白疹者,必脈微弱而氣倦怯,多成死候,不可不知。汪按:前說即白如水晶色之白㾦,後說即白如枯骨之白㾦也。

雄按:白疹即白㾦也,雖挾濕邪久不愈而從熱化,且汗渴脈數,似非荊防之可再表,楊云:此濕亦不必用橘皮之燥。宜易滑石、葦莖、通草,楊云:精當。斯合涼解之法矣。若有虛象,當與甘藥以滋氣液。

風溫證:身熱,咳嗽,口渴,胸痞,頭目脹大,面發泡瘡者,風毒上壅陽絡。當用荊芥、薄荷、連翹、元參、牛蒡、馬勃、青黛、銀花之屬,以清熱散邪。

此即世俗所謂大頭病也,古人用三黃湯主治。然風熱壅遏,致絡氣不宣,頭腫如斗,終不若仿普濟消毒飲之宣絡滌熱為佳。汪按:方附見九十五。

風溫證:身大熱,口大渴,目赤唇腫,氣粗煩躁,舌絳齒板,痰咳,甚至神昏譫語,下利黃水者,風溫熱毒,深入陽明營分,最為危候。用犀角、連翹、葛根、元參、赤芍、丹皮、麥冬、紫草、川貝、人中黃,解毒提斑,間有生者。楊云:葛根、麥冬俱與證不甚登對。

白話文:

陳平伯外感溫病篇

溫熱病如果大便通暢,就比較容易治療,因為臟腑的熱邪有了向下走的通道,這正如「腑氣通則臟氣安」的道理。如果大便不通,熱邪灼傷胃液,時間久了也會出現燥屎難解的症狀,需要服用通便的藥物。但是傷寒的大便不宜過早通利,必須邪氣入侵腑臟才能服用通便藥物。溫熱病由肺部傳到胃部,雖然不像疫病那樣大便通利不嫌早,但也喜歡大便通暢,宜用清涼藥物,因此形成燥屎的情況較少。

記得嘉慶己卯年春天,家父患溫病,大便自行通利。當時,杭州許多名醫都遵循陶節庵的著作來治療傷寒,並不了解溫病的症狀。他們見家父大便通利,就都使用柴胡、葛根等升提藥物,卻不見效,有人說這是漏底的症狀,於是改用溫補的藥物,病情卻日益嚴重,快要治死了。家父的朋友,一個姓翁的長者(忘記名字了,好像叫「立賢」),推薦浦上林先生來診治。浦先生當時很年輕,診斷後立刻說這是溫病,誤當作傷寒治療,服用太多溫燥的藥物了。幸好家父大便一直通利,熱邪還有宣洩的途徑,否則早就沒命了,哪還能等到今天?於是浦先生開了大劑量的犀角、石膏、金銀花、花粉、鮮生地、麥冬等藥物,吩咐煎成三大碗,放在床前讓家父頻頻服用。藥還沒煎好之前,先榨取甘蔗汁讓家父大量飲用。

親戚們看到處方,互相猶豫不決,幸虧金履思先生力主煎藥。服用一周後,病情好轉,逐漸痊癒。我當時年僅十二歲,聽到這些話就記在心裡。兩年後家父去世,我為了謀生遠遊他鄉,聽說浦先生善於使用清涼藥物,名聲遠播,於是追隨景岳學醫,而景岳以溫補著稱。浦先生枉費才能去迎合世俗,真是可惜啊!我專心研究溫熱病,實則受到浦先生的啟發。

浦先生現在還健在,因為他搬到鄉下居住,我還沒來得及去拜訪請教,真是遺憾!特此記錄下來,以表達我的感激和敬仰之情。

風溫證:熱邪久治不愈,伴有咳嗽、嘴唇腫脹、口渴、胸悶、不飢餓、身上出現白色疹子像寒慄一樣,自汗脈數,這是風邪夾雜太陰脾濕,導致風疹。楊氏認為:白色疹子是肺胃濕熱引起的,與脾臟無關,也與風邪無關。治療宜用牛蒡子、荊芥、防風、連翹、橘皮、甘草等清熱解表藥物。

風溫本在肺胃,如果太陰經絡本來就有伏濕,風熱邪氣與濕熱結合,久治不癒,即使病程很長,也仍然停留在氣分,從肌肉蔓延到皮膚表面,形成白色疹子。如果風邪與陽明經絡的熱邪相結合,則會出現紫斑;與太陰的濕邪相結合,則會出現疹子。還有一種情況是,病情久治不愈導致中氣虛弱,氣分大損而出現白色疹子,這種情況脈象微弱,病人氣虛乏力,大多是死症,不可不知。汪氏註解:前一種情況是指像水晶一樣透明的白色疹子,後一種情況是指像枯骨一樣的白色疹子。

我註解:白色疹子就是白痦子,雖然夾雜濕邪久治不癒而從熱化,且伴有汗出、口渴、脈數,看起來似乎不能再用荊防等解表藥物,但楊氏認為:這種濕邪不必使用橘皮這種燥熱的藥物。宜改用滑石、蘆根、通草,楊氏認為:這很精確。這樣就符合清熱解表的方法了。如果出現虛象,應該配合補益氣血的藥物。

風溫證:身體發熱、咳嗽、口渴、胸部痞悶、頭昏目脹、面部出現水泡,這是風毒上壅陽絡。應該使用荊芥、薄荷、連翹、玄參、牛蒡子、馬勃、青黛、金銀花等藥物,以清熱散邪。

這就是俗稱的大頭病,古人用三黃湯主治。但是風熱壅遏,導致經絡氣血不通,頭腫得像斗一樣大,不如效仿普濟消毒飲宣通經絡、清熱解毒為佳。汪氏註解:處方見九十五頁。

風溫證:全身發熱、口渴、眼紅唇腫、呼吸急促煩躁、舌紅齒齦腫痛、痰咳,甚至神昏譫語、大便瀉出黃水,這是風溫熱毒深入陽明經絡,是最危險的徵兆。應用犀角、連翹、葛根、玄參、赤芍、丹皮、麥冬、紫草、川貝、人中黃等藥物,解毒化斑,間或可以救活。楊氏認為:葛根、麥冬與此症狀不太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