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熱經緯》~ 卷四 (3)
卷四 (3)
1. 陳平伯外感溫病篇
故黃稠之痰,火氣尚緩而微;稀白之痰,火氣反急而盛也。此皆當用辛涼解散,而不宜於溫熱者,推之內傷亦然。孰謂稀白之痰,必屬於寒哉?總須臨證細審,更參以脈,自可見也。
風溫證:身熱,咳嗽,自汗,口渴,煩悶,脈數,舌苔微黃者,熱在肺胃也。當用川貝、牛蒡、桑皮、連翹、橘皮、竹葉之屬,涼泄裡熱。
此溫邪之內襲者,肺熱,則咳嗽汗泄。胃熱,則口渴煩悶。苔白轉黃,風從火化,故以清泄肺胃為主。
雄按:苔黃不甚燥者,楊云:故條中言微黃,亦具見斟酌。治當如是。若黃而已干,則桑皮、橘皮,皆嫌其燥,須易栝蔞、黃芩,庶不轉傷其液也。
風溫證:身灼熱,口大渴,咳嗽煩悶,譫語如夢語,脈弦數,乾嘔者,此熱灼肺胃,風火內旋。當用羚羊角、川貝、連翹、麥冬、石斛、青蒿、知母、花粉之屬,以泄熱和陰。
此溫邪襲入肺胃之絡,灼爍陰津,引動木火,故有煩渴嘔逆等證,急宜泄去絡中之熱,庶無風火相煽,走竄包絡之虞。
雄按:嗽且悶,麥冬未可即授,嫌其滋也,汪按。徐洄溪謂麥冬能滿肺氣。非實嗽所宜是也。以為大渴耶。已有知母、花粉,足勝其任矣。木火上衝而乾嘔,則青蒿雖清少陽,而嫌乎升矣。宜去此二味,加以梔子、竹茹、枇杷葉,則妙矣。楊云:議藥細極微芒,讀者不可草草讀過。
風溫證:身熱,咳嗽,口渴,下利,苔黃,譫語,胸痞,脈數,此溫邪由肺胃下注大腸。當用黃芩、桔梗、煨葛、豆卷、甘草、橘皮之屬,以升泄溫邪。
大腸與胃相連屬,與肺相表裡,溫邪內逼,下注大腸則下利,治之者宜清泄溫邪,不必專於治利。按《傷寒論》:「下利譫語者,有燥矢也,宜大承氣湯」,是實熱內結,逼液下趨,必有舌燥苔黃刺,及腹滿痛證兼見,故可下以逐熱。若溫邪下利,是風熱內迫,雖有譫語一證,仍是無形之熱,蘊蓄於中,而非實滿之邪,盤結於內,故用葛根之升提,不任硝、黃之下逐也。汪按。
升提亦所不任。
雄按:傷寒為陰邪,未曾傳腑化熱,最慮邪氣下陷,治必升提溫散,而有早下之戒。溫熱為陽邪,火必剋金,故先犯肺,火性炎上,難得下行。若肺氣肅降有權,移其邪由腑出,正是病之去路,升提胡可妄投?楊云:小兒患疹,必下利,與此正同。故溫病多有發疹者,誤升則邪入肺絡,必喘吼而死?既云:宜清泄其邪,不必專於治利矣。
況有咳嗽胸痞之兼證,豈葛根、豆卷、桔梗之所宜乎?當易以黃連、桑葉、銀花。須知利不因寒,潤藥亦多可用。仲聖以豬膚、白蜜治溫病下利,《寓意草》論肺熱下利最詳,學者宜究心焉。且傷寒與溫熱,邪雖不同,皆屬無形之氣。傷寒之有燥矢,並非是氣結,乃寒邪化熱,津液耗傷,糟粕煉成燥矢耳。
白話文:
陳平伯外感溫病篇
黃稠痰,火氣較緩弱;稀白痰,火氣反而急且盛。這都應該用辛涼解表的方法,而不宜用溫熱的方法,內傷也是同樣道理。誰說稀白痰一定屬寒呢?必須臨證仔細觀察,並結合脈象,才能判斷。
風溫證:發熱、咳嗽、自汗、口渴、煩悶、脈數、舌苔微黃,這是肺胃有熱。應該用川貝、牛蒡子、桑白皮、連翹、橘皮、竹葉等藥物,清泄裡熱。
這是溫邪內侵,肺熱則咳嗽汗出,胃熱則口渴煩悶。苔白轉黃,是風邪化熱,所以要以清泄肺胃之熱為主。
雄氏按語:舌苔發黃但不乾燥的,楊氏說:原文中提到「微黃」,也體現了用藥的斟酌。治療應當如此。如果舌苔黃而乾燥,那麼桑白皮、橘皮都嫌燥熱,應該改用栝樓、黃芩,以免傷陰耗液。
風溫證:身灼熱、口渴極度、咳嗽煩悶、神志不清像做夢一樣、脈弦數、乾嘔,這是熱邪灼傷肺胃,風火內旋。應該用羚羊角、川貝、連翹、麥冬、石斛、青蒿、知母、花粉等藥物,以清泄熱邪,滋陰降火。
這是溫邪侵犯肺胃經絡,灼傷津液,引動肝火,所以出現煩渴嘔逆等症狀,必須迅速清泄經絡中的熱邪,以免風火互相助長,蔓延至全身。
雄氏按語:咳嗽且煩悶,麥冬不一定馬上使用,怕它滋膩;汪氏按語:徐洄溪認為麥冬能使肺氣充盈,不是實證咳嗽所宜用。如果是口渴極度,已有知母、花粉,已經足夠了。肝火上逆而乾嘔,青蒿雖然清泄少陽,但卻有升散之嫌。應該去掉這兩味藥,加上梔子、竹茹、枇杷葉,那就妙了。楊氏說:討論藥物細微之處,讀者不可草率略過。
風溫證:發熱、咳嗽、口渴、腹瀉、舌苔黃、神志不清、胸悶、脈數,這是溫邪由肺胃向下傳至大腸。應該用黃芩、桔梗、煨葛根、扁豆、甘草、橘皮等藥物,以升提清泄溫邪。
大腸與胃相連,與肺互為表裡,溫邪內逼,向下傳至大腸則腹瀉,治療應該清泄溫邪,不必專門治療腹瀉。參考《傷寒論》:「下利神志不清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這是實熱內結,迫使津液下泄,必定有舌燥苔黃、脈數以及腹脹疼痛等症狀兼見,所以可以用下法逐熱。如果溫邪引起的腹瀉,是風熱內迫,雖然有神志不清這一症狀,仍然是無形的熱邪蘊蓄於內,而不是實熱滿結於內,所以用葛根的升提之性,不用硝石、黃連的下瀉之法。汪氏按語。
升提也不適合。
雄氏按語:傷寒是陰邪,尚未傳至腑臟化熱,最擔心邪氣下陷,治療必須升提溫散,而要避免過早使用下法。溫熱是陽邪,火必克金,所以先犯肺,火性炎上,難以下行。如果肺氣肅降有力,將邪氣從腑臟排出,正是疾病痊癒的途徑,升提怎麼可以隨便使用呢?楊氏說:小兒患麻疹,必定腹瀉,與此正相同。所以溫病大多有出疹者,誤用升提之法,則邪氣入肺絡,必定喘咳而死?既然說:應該清泄邪氣,不必專門治療腹瀉。
況且還有咳嗽胸悶的兼證,哪裡是葛根、扁豆、桔梗所能應用的?應該改用黃連、桑葉、金銀花。必須知道腹瀉不是因為寒邪,潤燥的藥物也大多可以使用。仲景用豬膚、蜂蜜治療溫病腹瀉,《寓意草》論述肺熱腹瀉最詳盡,學習者應該深入研究。而且傷寒與溫熱,邪氣雖然不同,都屬於無形的氣。傷寒有燥屎,並不是氣結,而是寒邪化熱,津液耗傷,糟粕煉成燥屎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