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熱經緯》~ 卷四 (2)
卷四 (2)
1. 陳平伯外感溫病篇
雄按:北省溫病,亦多於傷寒。投以發表不遠熱,攻裡不遠寒諸法,以致死亡接踵也。悲夫!
雄按:篇中非伏氣之說,皆為節去,棄瑕錄瑜,後皆仿此。
風溫為病,春月與冬季居多。或惡風,或不惡風,必身熱,咳嗽,煩渴,此風溫證之提綱也。
自注。春月風邪用事,冬初,氣暖多風。
雄按:冬暖不藏,不必定在冬初也。故風溫之病,多見於此,但風邪屬陽,陽邪從陽,必傷衛氣。人身之中,肺主衛。又胃為衛之本,是以風溫外薄,肺胃內應。風溫內襲,肺胃受病。其溫邪之內外有異形,而肺胃之專司無二致。故惡風為或有之證,而熱、渴、咳嗽,為必有之證也。
三複仲景書,言溫病者再,一則曰「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此不過以不惡寒而渴之證,辨傷寒與溫病之異,而非專為風溫敘證也。
雄按:此言伏氣發為春溫,非冬春所感之風溫。故曰太陽病,以太陽為少陰之表也。再則曰:發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夫灼熱因於發汗,其誤用辛熱發汗可知,仲景復申之曰: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凡此,皆誤汗劫液後變見之證,非溫病固有之證也。
續云:若被下者,直視失溲;若被火者,發黃色,劇則如驚癇狀,時瘈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亦止詳用下、用火之變證,而未言風溫之本來見證也。
雄按:此言溫病誤汗,熱極生風,故曰風溫,乃內風也。非冬春外感之風溫,陳氏不知有伏氣春溫之病,強為引證,原可刪也。然病之內外雖殊,證之屬溫則一。姑存之以為後學比例。然從此細參,則知風溫為燥熱之邪,燥令從金化,燥熱歸陽明,故肺胃為溫邪必犯之地。
且可悟風溫為燥熱之病,燥則傷陰,熱則傷津,泄熱和陰,又為風溫病一定之治法也,反此即為逆矣。用是不辭僭越,而於仲景之無文處求文,無治處索治,敘證施治,列為條例,知我罪我,其在斯乎?
雄按:外感溫病,仲聖雖未言,而葉氏已詳論矣。
風溫證,身熱畏風,頭痛咳嗽,口渴,脈浮數,舌苔白者,邪在表也。當用薄荷、前胡、杏仁、桔梗、桑葉、川貝之屬,涼解表邪。楊云:前胡、桔梗,一降一升,以泄肺邪。誠善,然桔梗宜少用。
自注風屬陽邪,不挾寒者為風溫。陽邪必傷陽絡,是以頭痛畏風;邪郁肌表,肺胃內應,故咳嗽、口渴、苔白;邪留於表,故脈浮數。表未解者當先解表,但不同於傷寒之用麻、桂耳。
雄按:何西池云:辨痰之法,古人以黃稠者為熱,稀白者為寒,此特言其大概,而不可泥也。以外感言之,傷風咳嗽,痰隨嗽出,頻數而多,色皆稀白,誤作寒治,多致困頓。蓋火盛壅逼,頻咳頻出,停留不久,故未至於黃稠耳?迨火衰氣平,咳嗽漸息,痰之出者,半日一口,反黃而稠。緣火不上壅,痰得久留,受其煎煉使然耳。
白話文:
陳平伯外感溫病篇
北方地區溫病盛行,甚至超過傷寒。許多醫生使用發表不遠熱、攻裡不遠寒等方法治療,結果導致許多病人接連死亡,令人痛心!
本書中關於伏氣的論述,都已刪除,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後面的內容也以此為準。
風溫病多發於春季和冬季。病人可能惡風,也可能不惡風,但必定伴有發熱、咳嗽、口渴等症狀,這是風溫病的主要特徵。
(注:春季風邪盛行,冬季初時,天氣回暖,多風。)
冬季天氣溫暖,並非一定在冬季初期才會出現。所以風溫病多見於此,因為風邪屬陽,陽邪從陽入,必傷衛氣。人體肺主衛,胃為衛之本,所以風溫病首先侵犯肺胃。風溫邪氣內侵,肺胃受病。溫邪的內外表現雖有不同,但肺胃的功能卻是一致的。因此惡風是可能的症狀,而發熱、口渴、咳嗽則是必然的症狀。
我反覆研讀《傷寒雜病論》,書中提到溫病的只有兩處,一處是「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這只是用不惡寒而渴的症狀,來區分傷寒和溫病,並非專門論述風溫病的症狀。
(注:這裡所說的伏氣發為春溫,並非冬春季節外感風寒所致的風溫。因此說是太陽病,因太陽為少陰之表。)
另一處是:「發汗後,身灼熱者,名曰風溫。」灼熱是因發汗所致,可見誤用辛熱發汗的危害。仲景又說:「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這些都是誤用發汗傷津液後出現的症狀,並非風溫病固有的症狀。
文中又說:「若被下法傷及,則小便失禁;若被火法傷及,則發黃,嚴重則如驚癇狀,時而抽搐;若因火熏所致,則一次逆轉尚可延緩病情,再次逆轉則危及生命。」這也只是詳細說明下法、火法治療不當後的症狀變化,並沒有說明風溫病的本來的症狀。
(注:這裡所說的溫病誤汗,熱極生風,故曰風溫,乃內風也。並非冬春外感之風溫,陳氏不知有伏氣春溫之病,強為引證,原可刪也。然病之內外雖殊,證之屬溫則一。姑存之以為後學比例。)
由此深入研究,可以知道風溫病是由燥熱邪氣引起的。燥邪從金化,燥熱歸屬於陽明經,所以肺胃是溫邪必然侵犯的部位。
由此可知風溫病是燥熱之病,燥則傷陰,熱則傷津,所以瀉熱和陰是治療風溫病的必然方法,反之就是錯誤的。因此我不辭僭越,從仲景的著作中尋找未曾提及的內容和治療方法,整理成條例,無論後人褒貶,都在此了。
(注:外感溫病,仲景雖然沒有詳細論述,但葉氏已經詳盡闡述了。)
風溫病的症狀是:發熱畏風,頭痛咳嗽,口渴,脈浮數,舌苔白,邪氣在表。應當使用薄荷、前胡、杏仁、桔梗、桑葉、川貝等藥物,以清熱解表。楊氏說:前胡、桔梗,一降一升,以瀉肺邪。這很好,但桔梗宜少用。
(注:風屬陽邪,不挾寒邪者為風溫。陽邪必然傷及陽絡,所以頭痛畏風;邪氣鬱結肌表,肺胃內應,所以咳嗽、口渴、苔白;邪氣停留在表,所以脈浮數。表證未解者應當先解表,但不同於傷寒的用麻黃、桂枝。)
(注:何西池說:辨別痰濁的方法,古人認為黃稠者為熱痰,稀白者為寒痰,這只是大概的說法,不可拘泥。從外感疾病來說,傷風咳嗽,痰隨咳嗽排出,頻繁而量多,顏色都稀白,誤認為寒痰而治療,往往導致病情加重。這是因為火盛壅逼,頻頻咳嗽排出,停留時間不長,所以還沒有變成黃稠。等到火衰氣平,咳嗽漸息,痰的排出,半天一口,反而變成黃稠。這是因為火不壅盛,痰能久留,受到煎熬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