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熱經緯》~ 卷四 (1)
卷四 (1)
1. 卷四
2. 陳平伯外感溫病篇
雄按:此與下篇相傳為陳、薛所著。究難考實。姑從俗以標其姓字。俟博雅正之。
蓋聞外感不外六淫,而民病當分四氣。治傷寒家,徒守發表攻裡之成方,不計辛熱苦寒之貽害,遂使溫熱之旨,矇昧不明,醫門缺典,莫此甚焉。祖恭不敏,博覽群書,廣搜載籍,而恍然於溫熱病之不可不講也。《內經》云:冬不藏精,春必病溫。蓋謂冬令嚴寒,陽氣內斂,人能順天時而固密,則腎氣內充,命門為三焦之別使,亦得固腠理而護皮毛。
雖當春令升泄之時,而我身之真氣,則內外彌綸,不隨升令之泄而告匱,縱有客邪,安能內侵?是《內經》所以明致病之原也。然,但云冬不藏精,而不及他時者,以冬為水旺之時,屬北方寒水之化,於時為冬,於人為腎。井水溫而堅冰至,陰外陽內,有習坎之義。故立言歸重於冬,非謂冬宜藏而他時可不藏精也。
雄按:喻氏云:春夏之病,皆起於冬,至秋冬二時之病,皆起於夏,夏月藏精,則熱邪不能侵,與冬月之藏精,而寒邪不能入者無異也。故丹溪謂夏月必獨宿淡味,保養金水二臟,尤為攝生之儀式焉。即春必病溫之語,亦是就近指點,總見裡虛者表不固,一切時邪,皆易感受。學者可因此而悟及四時六氣之為病矣。
雄按:此論冬不藏精,春易病溫之理甚通,惟不知有伏氣為病之溫,是其蔽也。陳氏此篇與鞠通《條辨》,皆葉氏之功臣,然《幼科要略》明言有伏氣之溫熱,二家竟未細繹,毋乃疏乎?二家且然,下此者更無論矣。《難經》云:傷寒有五,有傷寒。
雄按:麻黃湯證是也。有中風。
雄按:桂枝湯證是也。有風溫。
雄按:冬溫春溫之外受者。有熱病。
雄按:即暑病也,又謂之暍。有濕溫。
雄按:即暑兼濕為病也,亦曰濕熱。夫統此風寒濕熱之邪,而皆名之曰傷寒者,亦早鑑於寒臟受傷,外邪得入,故探其本而皆謂之傷寒也。
雄按:仲景本論,治法原有區別,界畫甚嚴,後人不察,罔知所措,多致誤人,茲余輯此專論,以期瞭然於學者之心目也。獨是西北風高土燥,風寒之為病居多。
雄按:亦不盡然。東南地卑水濕,濕熱之傷人獨甚。從來風寒傷形,傷形者定從表入。濕熱傷氣,傷氣者不盡從表入。故治傷寒之法,不可用以治溫熱也。夫溫者,暖也、熱也,非寒之可比也。風邪外束,則曰風溫。濕邪內侵,則曰濕溫。縱有微寒之兼襲,不同慄冽之嚴威,是以發表宜辛涼,不宜辛熱。清裡宜泄熱,不宜逐熱。
雄按:亦有宜逐者,總須辨證耳。蓋風不兼寒,即為風火,濕雖化熱,終屬陰邪。
雄按:濕固陰邪,其兼感熱者,則又不可謂之陰矣。自昔仲景著書,不詳溫熱,遂使後人各呈家伎,漫無成章。而凡大江以南,病溫多而病寒少。
白話文:
[陳平伯外感溫病篇]
這篇文章和下一篇據說是陳氏和薛氏所寫,但難以考證,所以暫且依照世俗的說法標註他們的姓氏,希望有學識淵博的人能夠加以指正。
我聽說外感疾病不外乎六種外來的邪氣,而民眾的疾病應該根據四季的變化來區分。治療傷寒的醫家,只是固守發表和攻裡的現成藥方,不考慮辛熱和苦寒藥物帶來的副作用,導致溫熱病的概念模糊不清,醫學上缺乏規範,實在是太嚴重了。我(祖恭)不才,廣泛閱讀各種書籍,搜集資料,才明白溫熱病是不可不重視的。《內經》說:「冬天不藏精,春天必定會得溫病。」意思是說,冬天寒冷,陽氣內斂,人如果能順應天時,固守精氣,那麼腎氣就會充足,命門(腎陽)作為三焦的樞紐,也能夠鞏固皮膚的腠理,保護皮毛。
這樣即使到了春天陽氣升發的時節,我們自身的真氣也能夠充盈內外,不會隨著陽氣的升發而虧虛,即使有外來的邪氣,又怎麼能夠侵入體內呢?這就是《內經》說明疾病產生原因的道理。然而,《內經》只說冬天不藏精,沒有提到其他季節,是因為冬天是水氣旺盛的時節,屬於北方的寒水,在時令上是冬天,在人體上對應的是腎臟。井水溫熱而結成堅冰,是陰在外而陽在內的象徵,有「習坎」(重重險阻)的意義。所以,《內經》特別強調冬天藏精的重要性,並不是說冬天應該藏精而其他時候就可以不藏精。
喻氏說:「春夏的疾病,都起因於冬天;秋冬的疾病,都起因於夏天。夏天如果能藏精,那麼熱邪就不能侵犯;這和冬天藏精,寒邪不能入侵的道理是一樣的。」所以,朱丹溪說,夏天必須獨宿,飲食清淡,保養肺和腎兩個臟器,這更是養生的重要方法。而「春天必定會得溫病」這句話,也是就近指點,總體上是說體內虛弱的人,體表防禦能力就不夠,任何時節的邪氣都容易侵入。學者們可以由此領悟到四季和六氣致病的道理。
這段關於冬天不藏精,春天容易得溫病的論述很通透,只是沒有提到伏氣也會導致溫病,這是一個不足之處。陳氏的這篇文章和鞠通的《條辨》,都是受到葉天士的影響。然而《幼科要略》明確指出有伏氣導致的溫熱病,這兩位醫家竟然沒有仔細研究,是不是太疏忽了?這兩位尚且如此,更不用說其他醫家了。《難經》說:「傷寒有五種」,包括:傷寒(麻黃湯證)、中風(桂枝湯證)、風溫(冬天感受的溫病和春天的溫病)、熱病(即暑病,又稱暍)、濕溫(暑天兼濕邪的疾病,也叫濕熱)。將風、寒、濕、熱這些邪氣都叫做傷寒,是因為古人認識到寒邪侵入人體,導致臟腑受傷,外邪才能乘虛而入,所以探究病因的根本,都稱為傷寒。
張仲景的《傷寒論》中,各種證型的治療方法原本就有區別,界限分明,但後人不加考察,不知所措,常常誤人,所以我整理這篇專論,希望學者們能夠明白。只是西北地區風高土燥,風寒引起的疾病比較多。
其實也不完全是這樣。東南地區地勢低窪,水濕重,濕熱之邪傷人特別嚴重。一般來說,風寒之邪傷人主要是傷及形體,這種情況一定是從體表侵入。而濕熱之邪傷人主要是傷及氣,這種情況不一定從體表侵入。所以治療傷寒的方法,不能用來治療溫熱病。溫,就是溫暖、熱的意思,和寒邪是不一樣的。風邪從體外侵入,就叫做風溫。濕邪從體內侵入,就叫做濕溫。即使有輕微的寒邪侵襲,和嚴重的寒邪也是不同的,所以發散邪氣應該用辛涼的藥物,不應該用辛熱的藥物;清除體內熱邪應該用清熱泄火的藥物,不應該用驅散熱邪的藥物。
也有需要用驅散熱邪的藥物,總之要根據具體的病情來辨證。風邪如果不兼夾寒邪,就屬於風火。濕邪雖然會化熱,但本質上仍然屬於陰邪。
濕邪固然屬於陰邪,但如果兼夾熱邪,就不能再說是陰邪了。自古以來,張仲景的著作中沒有詳細說明溫熱病,導致後人各自有不同的看法,沒有形成統一的規範。而在長江以南的地區,得溫病的人多,得寒病的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