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雄

《溫熱經緯》~ 卷三 (25)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5)

1. 葉香岩三時伏氣外感篇

脘痞悶:枳殼,桔梗,杏仁,厚朴(二味喘最宜),栝蔞皮,山梔,香豉

頭痛宜辛涼輕劑:連翹,薄荷,赤芍,羚羊角,蔓荊子,滑石(淡滲清上)。重則用石膏,口渴用花粉,煩渴用竹葉石膏湯。熱甚則用黃芩、黃連、山梔。

夏季身痛屬濕,羌、防辛溫宜忌,宜用木防己、蠶砂。

雄按:豆卷可用。

暑熱邪傷,初在氣分,日多不解,漸入血分,反渴不多飲,唇舌絳赤,芩、連、膏、知,不應。必用血藥,量佐清氣熱一味足矣。

輕則用青蒿、丹皮(汗多忌)、犀角、竹葉心、玄參、鮮生地、細生地、木通(亦能發汗)、淡竹葉。汪按:此乃淡竹葉草故與竹葉心別。若熱久痞結,瀉心湯選用。

夏月熱久入血,最多蓄血一證。徐云:歷練之言。譫語昏狂,看法以小便清長,大便必黑為是,桃核承氣湯為要藥。

瘧多用烏梅,以酸泄木安土之意。

雄按:邪未衰者忌之。用常山、草果,乃劫其太陰之寒,以常山極走,使二邪不相併之謂。徐云:兼治痰。

雄按:內無寒痰者不可浪用。用人參、生薑,曰:露姜飲,一以固元,一以散邪,取通神明、去穢惡之義。

雄按:必邪衰而正氣已虛者,可用此。總之,久瘧氣餒,凡壯膽氣,皆可止瘧,未必真有瘧鬼。

雄按:有物憑之者,間或有之,不必凡患瘧疾皆有祟也。又,瘧疾既久,深入血分,或結瘧母,鱉甲煎丸。設用煎方,活血通絡可矣。

徐忠可云:幼兒未進穀食者,患瘧久不止,用冰糖濃湯,余試果驗。徐云:亦一單方。汪按:冰糖用秋露水煎尤良。

雄按:食谷者,瘧久不止,須究其所以不止而治之。

痢疾一證,古稱滯下,蓋里有滯濁而後下也。但滯在氣、滯在血,冷傷、熱傷而滯非一。今人以滯為食,但以消食,並令禁忌飲食而已。

雄按:更有拘泥「吃不死之痢疾」一言,不論痢屬何邪,邪之輕重,強令納食,以致劇者近尤多也。蓋所謂吃不死之痢疾者,言痢之能吃者,乃不死之證,非惡谷而強食也。

夫瘧痢皆起夏秋,都因濕熱鬱蒸,以致脾胃水穀不運,濕熱灼氣,血為黏膩。先痛後痢,痢後不爽。若偶食瓜果水寒即病,未必即變為熱,先宜辛溫疏利之劑。

雄按:雖未必即化為熱,然有暑濕內郁,本將作痢,偶食生冷,其病適發者,仍須察脈證而施治法,未可遽以為寒證也,余見多矣,故謹贅之。若膿血幾十行,㽲痛後重初用宣通驅熱,如芩、連、大黃,必加甘草以緩之。非如傷寒糞堅,須用芒硝咸以軟堅,直走破泄至陰,此不過苦能勝濕,寒以逐熱,足可卻病。古云:行血則便膿愈,導氣則後重除。

行血涼血,如丹皮、桃仁、延胡、黑楂、歸尾、紅花之屬。導氣如木香、檳榔、青皮、枳、樸、橘皮之屬。世俗通套,不過如此。蓋瘧傷於經,猶可延挨。痢關乎臟,誤治必危。診之大法,先明體質強弱,肌色蒼嫩,更詢起居致病因由。初病體堅質實,前法可遵。久病氣餒神衰,雖有腹痛後重,亦宜詳審,不可概以攻積清奪施治。

白話文:

葉香岩三時伏氣外感篇

胃脘痞悶:可用枳殼、桔梗、杏仁、厚朴(二味尤其適合治療喘症)、栝蔞皮、山梔、香豉。

頭痛宜用辛涼輕劑:連翹、薄荷、赤芍、羚羊角、蔓荊子、滑石(能輕瀉體內濕熱)。病情嚴重則用石膏,口渴用花粉,煩渴用竹葉石膏湯。熱症嚴重則用黃芩、黃連、山梔。

夏季身痛多屬濕邪,不宜用羌活、防風等辛溫藥物,宜用木防己、蠶砂。

備註:豆卷可使用。

暑熱邪氣侵犯人體,初期停留在氣分,持續多日不愈,漸漸深入血分,反而口渴卻不太想喝水,嘴唇舌頭紅絳,則黃芩、黃連、石膏、知母等藥物無效。必須使用活血藥物,佐以清泄氣分之熱即可。

病情輕者,可用青蒿、丹皮(汗多者忌用)、犀角、竹葉心、玄參、鮮生地、細生地、木通(也能發汗)、淡竹葉。備註:淡竹葉和竹葉心是不同的藥物。若熱邪久留導致痞結,則可選用瀉心湯。

夏季暑熱久留,容易導致瘀血。前輩醫家所言甚是。神志不清、胡言亂語,需觀察小便是否清長,大便是否發黑,若是,則桃核承氣湯為主要藥物。

瘧疾多用烏梅,以酸味泄瀉肝木,以安脾土。

備註:邪氣未衰退者忌用。可用常山、草果,以此驅除太陰之寒,常山藥力走竄迅速,使兩種邪氣不相併合。前輩醫家所言:此法也可治療痰飲。

備註:體內無寒痰者不可濫用。可用人參、生薑(即露姜飲),一者補益元氣,一者散解邪氣,取其通利神明、去除穢惡之意。

備註:此法只適用於邪氣衰退而正氣已虛者。總而言之,久患瘧疾導致氣虛,凡能壯膽氣的藥物,皆可止瘧,未必真有瘧鬼作祟。

備註:偶爾會有些病例有外邪作祟的情況,但並非所有瘧疾患者都有邪祟作怪。此外,瘧疾久病深入血分,或形成瘧疾的根源,可用鱉甲煎丸。若使用湯劑,則活血通絡的藥物即可。

前輩醫家所言:幼兒未開始進食者,久患瘧疾不愈,可用冰糖濃湯,本人試驗有效。前輩醫家所言:此乃單方驗方。備註:用秋露水煎煮冰糖效果更佳。

備註:已開始進食的兒童,瘧疾久治不癒,須探究其不癒的原因對症治療。

痢疾,古稱「滯下」,指的是體內有阻塞之物而導致下痢。但阻塞之物停留在氣分或血分,以及是寒邪侵犯或熱邪侵犯所致的阻塞,均有所不同。現代人多認為是飲食積滯,只注重消食,並讓病人忌口。

備註:更有人拘泥於「吃不死之痢疾」這種說法,不管痢疾是何種邪氣引起,邪氣的輕重如何,都強迫病人進食,導致病情加重的案例很多。所謂「吃不死之痢疾」,指的是能進食的痢疾患者,表示病情不危重,並不是說可以強迫病人吃壞東西。

瘧疾和痢疾都多發於夏秋季節,都是因為濕熱鬱積,導致脾胃運化水穀失常,濕熱灼傷氣分,血液黏稠。先腹痛後痢,痢疾之後症狀仍不緩解。若偶爾食用瓜果,受寒涼之邪侵犯而發病,未必就是熱證,宜先使用辛溫疏利的藥物。

備註:雖然未必立即轉化為熱證,但若暑濕內鬱,本將要發作痢疾,又恰好食用生冷之物,則病情便會誘發,仍需根據脈象和證候施治,不可遽然認為是寒證,本人見過很多這樣的病例,故特此說明。若膿血便多達幾十次,里急後重,初期宜用宣通驅熱的藥物,如黃芩、黃連、大黃,必須加入甘草以緩和藥性。這與傷寒導致大便秘結,需用芒硝軟堅通便,直達大腸下部不同,此處只是利用苦味藥物勝濕,寒涼藥物逐熱,即可治療疾病。古人云:活血則膿血便可痊癒,疏通氣機則里急後重可除。

活血涼血的藥物,如丹皮、桃仁、延胡索、黑棗、歸尾、紅花等。疏通氣機的藥物,如木香、檳榔、青皮、枳殼、厚朴、橘皮等。世俗常用的方法,不過如此。因為瘧疾損傷經絡,尚可拖延,但痢疾關係臟腑,誤治則必危及生命。診斷的大法,先要明白患者體質強弱、面色蒼白或紅潤,進一步詢問其起居生活以及致病的原因。初病體質強健,則前述方法可遵循。久病氣虛神衰,即使有腹痛里急後重,也要仔細審察,不可一概而論地使用攻積清熱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