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雄

《溫熱經緯》~ 卷三 (22)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2)

1. 葉香岩三時伏氣外感篇

蓋傷寒外受之寒,必先從汗解。辛溫散邪是已。口鼻吸入之寒,即為中寒陰病,徐云:亦不盡然。治當溫里,分三陰見證施治。若夫暑病,專方甚少,皆因前人略於暑,詳於寒耳。考古如《金匱》暑暍痙之因,而潔古以動靜分中暑、中熱,各具至理。

雄按:雖有至理,而強分暑熱,名已不正矣。茲不概述。論幼科病暑熱,夾雜別病有諸,而時下不外發散消導,加入香薷一味,或六一散一服。考《本草》:香薷辛溫發汗,能泄宿水。夏熱氣閉無汗,渴飲停水,香薷必佐杏仁,以杏仁苦降泄氣,大順散取義若此。徐云:大順散非治暑之方,乃治暑月傷冷之方也,何得連類及之,夾雜矣。

雄按:上言香薷治渴飲停水,佐杏仁以降泄,故曰大順散之義,亦若此也。長夏濕令,暑必兼濕。

雄按:此言長夏濕旺之令,暑以蒸之,所謂土潤溽暑,故暑濕易於兼病,猶之冬月風寒,每相兼感。暑傷氣分,濕亦傷氣,汗則耗氣傷陽,胃汁大受劫爍,變病由此甚多,發泄司令,里真自虛。張鳳逵云:暑病首用辛涼,繼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斂,不必用下。可稱要言不煩矣。然幼科因暑熱蔓延,變生他病。

雄按:大方何獨不然,學者宜知隅反。茲摘其概。

暑邪必挾濕。

雄按:暑令濕盛,必多兼感,故曰挾。猶之寒邪挾食,濕證兼風,俱是二病相兼,非謂暑中必有濕也。故論暑者,須知為天上烈日之炎威,不可誤以濕熱二氣並作一氣,始為暑也。而治暑者,須知其挾濕為多焉。狀如外感風寒,忌用柴、葛、羌、防。如肌表熱無汗,辛涼輕劑無誤。

香薷辛溫氣升,熱服易吐,佐苦降,如杏仁、黃連、黃芩則不吐。宣通上焦,如杏仁、連翹、薄荷、竹葉。暑熱深入,伏熱煩渴,白虎湯、六一散。

雄按:無濕者白虎湯,挾濕者六一散,須別。暑病頭脹如蒙,皆熱盛上熾,白虎、竹葉;酒濕食滯者,加辛溫通里。

夏令受熱,昏迷若驚,此為暑厥。

雄按:受熱而迷,名曰暑厥。譬如受冷而僕,名寒厥也。人皆知寒之即為冷矣,何以不知暑之為熱乎。即熱氣閉塞孔竅所致。其邪入絡,與中絡同法,牛黃丸、至寶丹芳香利竅可效。徐云:妙法。雄按:紫雪亦可酌用。神蘇以後,用清涼血分,如連翹心、竹葉心、玄參、細生地、鮮生地、二冬之屬。

雄按:暑是火邪,心為火臟,邪易入之。故治中暑者,必以清心之藥為君。此證初起,大忌風藥。

雄按:火邪得風藥而更熾矣。初病暑熱傷氣。

雄按:所謂壯火食氣也。竹葉石膏湯,或清肺輕劑。

雄按:火邪剋金,必先侵肺矣。大凡熱深厥深,四肢逆冷,魏柳洲曰:火極似水,乃物極必反之候。凡患此,為燥熱溫補所殺者多矣,哀哉!蓋內真寒而外假熱,諸家嘗論之矣。內真熱而外假寒,論及者罕也。

白話文:

葉香岩三時伏氣外感篇

傷寒是外感寒邪,應先從發汗解表,用辛溫藥物散邪。從口鼻吸入的寒邪,則為內寒陰證,但徐氏認為這也不盡然,治療應溫補裏證,根據三陰經的證候施治。至於暑病,專門的方劑很少,因為前人對寒證的論述較多,對暑證的論述較少。《金匱要略》中記載了暑熱痙攣的原因,潔古先生則以動靜分為中暑和中熱,各有道理。

雖然這些說法有道理,但強行區分暑熱,名稱上就不正確了,在此就不詳細闡述了。論及小兒暑熱病,常夾雜其他疾病,目前治療大多使用發散、消導的方法,並加入香薷一味,或使用六一散。根據《本草綱目》,香薷性辛溫,能發汗,又能利水。夏季熱邪閉鬱無汗,口渴飲水停滯,香薷必須配合杏仁使用,杏仁苦寒,能瀉熱氣,大順散的功效與此類似。徐氏認為,大順散不是治療暑證的方劑,而是治療夏季感受寒邪的方劑,為何要將其混為一談呢?

香薷治療口渴飲水停滯,佐以杏仁以瀉熱氣,所以說大順散的功效也類似。長夏濕盛,暑邪必然兼夾濕邪。

長夏濕氣旺盛,暑邪蒸騰,所謂「土潤溽暑」,所以暑濕容易兼病,如同冬日風寒容易同時感受一樣。暑邪傷及氣分,濕邪也傷及氣分,發汗則耗傷氣陰,胃液受到損傷,因此容易產生各種疾病,發泄過度,導致裏證虛弱。張鳳逵認為,暑病應先用辛涼藥,繼用甘寒藥,再用酸泄或酸斂的藥物,不必使用下瀉藥。這可以說是簡潔明了的論述。然而,小兒暑熱容易蔓延,轉化為其他疾病。

大方的治療也一樣,學習者應該注意這一點。總之,暑邪必然夾雜濕邪。

暑邪盛行時濕氣也盛,必然容易兼感,所以說夾雜。就像寒邪夾雜飲食,濕證兼夾風邪一樣,都是兩種疾病同時存在,並不是說暑證中一定有濕邪。所以論述暑邪,必須知道這是天上烈日造成的炎熱,不能錯誤地將濕熱兩種邪氣混為一氣,這才算是暑邪。而治療暑邪,必須知道它多半夾雜濕邪。像外感風寒一樣,忌用柴胡、葛根、羌活、防風。如果肌表發熱無汗,使用辛涼輕劑沒有錯誤。

香薷辛溫氣升,熱服容易嘔吐,如果佐以苦寒藥,如杏仁、黃連、黃芩,則不會嘔吐。宣通上焦的藥物,如杏仁、連翹、薄荷、竹葉。暑熱深入,伏熱煩渴,可以使用白虎湯、六一散。

無濕邪者用白虎湯,夾雜濕邪者用六一散,必須區分。暑病頭脹如蒙,都是熱盛上熾,可以使用白虎湯、竹葉湯;如果酒濕食滯,則需加入辛溫通里的藥物。

夏季感受暑熱,昏迷如驚厥,這是暑厥。

感受暑熱而昏迷,稱為暑厥。就像感受寒冷而昏倒,稱為寒厥一樣。大家都知道寒邪就是寒冷,為何不知道暑邪就是炎熱呢?這是因為熱邪閉塞孔竅所致。邪氣入絡,與中絡的治療方法相同,使用牛黃丸、至寶丹等芳香開竅的藥物可以奏效。徐氏認為,這是妙法。紫雪丹也可以酌情使用。神志蘇醒後,使用清涼解毒的藥物,如連翹心、竹葉心、玄參、細生地、鮮生地、二冬等。

暑邪是火邪,心臟屬火,邪氣容易入侵。所以治療中暑,必須用清心之藥為主藥。此證初期,最忌諱使用風藥。

火邪遇到風藥會更加熾盛。初期暑熱傷及氣分。

這就是所謂「壯火食氣」。可以使用竹葉石膏湯,或其他清肺的輕劑。

火邪克金,必然先侵犯肺臟。一般來說,熱邪越深,厥證越深,四肢逆冷。魏柳洲說:「火極似水」,這是物極必反的現象。凡是患此病的,多是因為燥熱溫補的治療方法而致死,令人惋惜!內在是真寒而外在是假熱,諸家都曾論述過。內在是真熱而外在是假寒,論述者卻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