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熱經緯》~ 卷三 (21)
卷三 (21)
1. 葉香岩三時伏氣外感篇
又:此證初因發熱喘嗽,首用辛涼清肅上焦,徐云:正論。如薄荷、連翹、牛蒡、象貝、桑葉、沙參、梔皮、姜皮、花粉。若色蒼熱勝煩渴,用石膏、竹葉辛寒清散,痧疹亦當宗此。若日數漸多,邪不得解,芩、連、涼膈亦可用。至熱邪逆傳膻中,神昏目瞑,鼻竅無涕洟,諸竅欲閉,其勢危急,必用至寶丹或牛黃清心丸。徐云:急救非此不可。
病減後餘熱,只甘寒清養胃陰足矣。
春月暴暖忽冷,先受溫邪,繼為冷束,咳嗽痰喘最多,辛解涼溫,只用一劑,大忌絕谷。若甚者宜晝夜豎抱勿倒,三四日。徐云:秘訣。夫輕為咳,重為喘,喘急則鼻掀胸挺。
自注春溫皆冬季伏邪,詳於大方諸書,幼科亦有伏邪。
雄按:人有大小,感受則一也。治從大方。
雄按:感受既一,治法亦無殊,奈大方明於治溫者罕矣,況幼科乎。然暴感為多,如頭痛惡寒,發熱喘促,鼻塞聲重,脈浮無汗,原可表散。春令溫舒,辛溫宜少用,陽經表藥,最忌混亂。至若身熱咳喘有痰之證,只宜肺藥清解,瀉白散加前胡、牛蒡、薄荷之屬,消食藥只宜一二味。
雄按:此為有食者言也。若二便俱通者,消食少用,須辨表、里、上、中、下,何者為急施治。又春季溫暖,風溫極多,溫變熱最速,若發散風寒消食,劫傷津液,變證尤速。
雄按:沈堯封云:溫,亦火之氣也。蓋火之微者曰溫,火之甚者曰熱,三時皆有。惟暑為天上之火,獨盛於夏令耳。
初起咳嗽喘促,通行用:薄荷(汗多不用)連翹,象貝,牛蒡,花粉,桔梗,沙參,木通,枳殼,橘紅,
表解熱不清用:黃芩,連翹,桑皮,花粉,地骨皮,川貝,知母,山梔
備用方:黃芩湯,蔥豉湯,涼膈散,清心涼膈散,葦莖湯,瀉白散,葶藶大棗湯,白虎湯,至寶丹,牛黃清心丸,竹葉石膏湯,喻氏清燥救肺湯
裡熱不清,朝上涼,晚暮熱,即當清解血分,久則滋清養陰。若熱陷神昏,痰升喘促,急用牛黃丸、至寶丹之屬。
風溫乃肺先受邪,遂逆傳心包,治在上焦,不與清胃攻下同法。幼科不知,初投發散消食,不應。改用:柴、芩、栝蔞、枳實、黃連,再下奪,不應。多致危殆,皆因不明手經之病耳。
雄按:婆心苦口,再四丁寧,舌敝耳聾,可為太息。
若寒痰阻閉,亦有喘急胸高,不可與前法。用三白吐之,或妙香丸。
夏為熱病,然夏至以前,時令未為大熱,經以先夏至病溫,後夏至病暑。溫邪前已申明。暑熱一證。
雄按:《陰陽大論》云:春氣溫和,夏氣暑熱,是暑即熱也。原為一證,故夏月中暑。仲景標曰:中熱也。昔人以動靜分為暑熱二證,蓋未知暑為何氣耳。醫者易眩,夏暑發自陽明,古人以白虎湯為主方。後賢劉河間創議,迥出諸家,謂「溫熱時邪,當分三焦投藥,以苦辛寒為主,若拘六經分證,仍是傷寒治法,致誤多矣。」徐云:能分六經者亦鮮矣。
白話文:
葉香岩三時伏氣外感篇
此症初期發熱咳嗽,應先用辛涼藥物清解上焦之熱,正如經典所述。例如薄荷、連翹、牛蒡、貝母、桑葉、沙參、梔子皮、薑皮、花粉等。如果患者面色蒼白,熱證明顯,伴有煩渴,則應使用石膏、竹葉等辛寒清熱解表之藥,痧疹也應遵循此法。如果病程持續,邪氣難解,則可用黃芩、連翹、涼膈散等藥物。若熱邪逆傳至膻中,出現神志昏迷、眼睛閉合、鼻塞無涕、諸竅欲閉等危急情況,必須使用至寶丹或牛黃清心丸急救。
病症減輕後,若仍有餘熱,只需用甘寒藥物滋養胃陰即可。
春季氣候忽冷忽熱,先受溫邪,後受寒邪束縛,咳嗽痰喘最為常見。應使用辛溫解表兼具涼性的藥物,通常一劑即可見效,絕對禁止禁食。病情嚴重者,應晝夜豎抱,避免平臥,持續三四天。這是治療此症的秘訣。輕者為咳嗽,重者為喘息,喘息急促時,鼻翼煽動,胸部挺起。
春季溫邪多為冬季伏邪所致,詳見相關醫書,兒科也存在伏邪。
人體強弱不同,但感受外邪的機理相同,治療原則應遵循經典醫籍。
感受外邪的機理相同,治療方法也並無差異,然而懂得治療溫邪的醫家卻很少,尤其是在兒科領域。但多數情況為急性發病,如頭痛、惡寒、發熱、氣喘、鼻塞、聲音嘶啞、脈浮無汗等症狀,可以採用表散之法。春季氣溫舒和,辛溫藥物宜少用,陽經表藥更要避免混用。對於發熱、咳嗽、氣喘、痰多的患者,宜用清解肺熱的藥物,例如瀉白散加前胡、牛蒡、薄荷等。消食藥物只宜用一兩味。
這指的是有食積的患者。如果二便通暢,則少用消食藥,必須辨別表裡、上下三焦,何者為急症,優先施治。春季溫暖,風溫病盛行,溫邪易轉為熱邪,如果盲目發散風寒、消食導滯,則容易耗傷津液,病情變化迅速。
溫邪也是火邪的一種,輕微的火邪稱為溫邪,嚴重的火邪稱為熱邪,三時皆有溫熱之邪。但暑熱是天上的火邪,尤其盛行於夏季。
初期咳嗽氣喘,常用藥物有:薄荷(汗多者不用)、連翹、貝母、牛蒡、花粉、桔梗、沙參、木通、枳殼、橘紅。
表邪解而熱邪未清,可用:黃芩、連翹、桑白皮、花粉、地骨皮、川貝母、知母、山梔子。
備用藥方:黃芩湯、蔥豉湯、涼膈散、清心涼膈散、葦莖湯、瀉白散、葶藶大棗湯、白虎湯、至寶丹、牛黃清心丸、竹葉石膏湯、喻氏清燥救肺湯。
裡熱未清,白天涼快,晚上發熱,則應清解血分之熱,久病則滋陰養陰。如果熱邪陷下,神志昏迷,痰盛氣喘,則應急用牛黃丸、至寶丹等藥物。
風溫病是肺部先受邪氣侵犯,然後逆傳至心包,治療應從上焦入手,不能與清胃攻下的方法相同。兒科醫生常犯此錯,一開始就使用發散和消食的藥物,效果不佳。改用柴胡、黃芩、栝樓、枳實、黃連等藥物,再用攻下之法,同樣無效。這常常導致病情危重,都是因為不了解經絡病理的緣故。
苦口婆心,再三叮囑,卻仍收效甚微,令人惋惜。
如果寒痰阻滯,也會出現氣喘、胸悶等症狀,這與前面所述情況不同。應使用三白散等藥物以利吐痰,或使用妙香丸。
夏季多發熱病,但夏至之前,天氣還不是非常炎熱,夏至之前稱病溫,夏至之後稱中暑。溫邪的治療前面已經說明。暑熱是一種病證。
春氣溫和,夏氣暑熱,暑熱本質上就是熱邪,因此夏季中暑也屬於熱病。古人將暑熱分為動熱和靜熱兩種,是因為他們並不了解暑邪的本質。醫家容易在此迷惑。夏季暑熱病多發於陽明經,古人常用白虎湯為主方。後來的劉河間提出新的見解,他認為溫熱時邪應分三焦投藥,以苦辛寒藥為主。如果拘泥於六經辨證,仍然是傷寒的治療方法,容易誤治。能真正懂得六經辨證的醫家也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