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熱經緯》~ 卷三 (19)
卷三 (19)
1. 葉香岩外感溫熱篇
然熱陷血室之證,多有譫語如狂之象,防是陽明胃實(唐本作「與陽明胃實相似」下有「此種病機」四字),當辨之(唐本作「最須辨別」)。血結者,身體必重,非若陽明之輕旋便捷者(唐本無「旋捷」二字),何以故耶?陰主重濁,絡脈被阻(唐本下有「身之」二字),側旁氣痹,連(唐本下有「及」字)胸背皆拘束不遂(唐本作「皆為阻窒」)。
故祛邪通絡,正合其病,往往延久,上逆心包,胸中(唐本下有「痹」字)痛,即陶氏所謂血結胸也。王海藏出一桂枝紅花湯加海蛤、桃仁,原是表裡上下一齊盡解之理,看(唐本無此字)此方大有巧手(唐本作「妙」焉),故錄出以備學者之用(唐本無此句)。
「數動」未詳,或數字是「變」字之誤,更俟明者正之。衝脈為血室,肝所主,其脈起於氣街。氣街,陽明胃經之穴,故又隸屬陽明也。邪入血室,仲景分淺深而立兩法:其邪深者,云如結胸狀,譫語者,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是從肝而泄其邪,亦即陶氏之所謂血結胸也;其邪淺者,云往來寒熱如瘧狀,而無譫語,用小柴胡湯,是從膽治也。
蓋往來寒熱,是少陽之證,故以小柴胡湯提少陽之邪,則血室之熱,亦可隨之而外出,以肝膽為表裡。故深則從肝,淺則從膽,以導泄血室之邪也。今先生更詳證狀,並採陶氏、王氏之方法,與仲景各條合觀,誠為精細周至矣。
其言小柴胡湯,惟虛者為合法,何也?蓋傷寒之邪,由經而入血室,其胃無邪,故可用參、棗;若溫熱之邪,先已犯胃,後入血室,故當去參、棗,惟胃無邪及中虛之人,方可用之耳!
雄按:世人治瘧,不論其是否為溫熱所化,而一概執用小柴胡湯以實其胃,遂致危殆者最多!須知傷寒之用小柴胡湯者,止防少陽經邪乘虛入胃,故用參、棗先助胃之御之,其與溫熱之邪來路不同,故治法有異也。汪按:此謂溫熱之邪與傷寒來路不同,故治法有異是也。至云傷寒胃中無邪,又云,防少陽之邪乘虛入胃,則似未安,夫傷寒傳經,由太陽而陽明而少陽,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豈有少陽受邪而陽明不受邪者。
亦豈有防少陽之邪,倒傳陽明之理乎。
雄按:溫邪熱入血室有三證:如經水適來,因熱邪陷入而搏結不行者,此宜破其血結。若經水適斷,而邪乃乘血舍之空虛以襲之者,宜養營以清熱。其邪熱傳營,逼血妄行,致經未當期而至者,宜清熱以安營。上第二十章,唐氏作第二十一章。其小引云:溫證論治二十則,乃先生遊於洞庭山。
門人顧景文隨之舟中,以當時所語,信筆錄記。一時未加修飾,是以詞多詰屈,語亦稍亂,讀者不免晦口。大烈不揣冒昧,竊以語句少為條達,前後少為移掇,惟使晦者明之。至先生立論之要旨,未敢稍更一字也。章氏詮釋,亦從唐本。雄謂原論次序,亦既井井有條,而語句之間,並不難讀,何必移前掇後,紊其章法,而第三章如玉女煎去其「如」字之類,殊失廬山真面目矣,茲悉依華本訂正之。
白話文:
葉香岩外感溫熱篇
熱邪入侵血室,常出現神志不清、如狂亂般的症狀,需注意與陽明胃實證相區別。血瘀者,身體沉重,不像陽明熱證那樣輕快靈活。這是因為陰性屬性沉重濁滯,經絡阻塞,氣血運行受阻,導致胸背部拘緊不適。
因此,治療應著重於祛除邪氣、疏通經絡,這才是治本之法。若治療延誤,邪氣上逆犯及心包,則會胸痛,這也就是陶弘景所說的「血結胸」。王海藏用桂枝紅花湯加海蛤、桃仁,表裡上下兼顧,藥效精妙,故此方值得學習借鑒。
「數動」一詞意義不明,可能是「變」字寫錯了,待專家考證。衝脈為血室,屬肝所管轄,其脈絡起始於氣街穴,而氣街穴又是陽明胃經的穴位,所以衝脈也與陽明胃經相關。邪氣入侵血室,張仲景根據邪氣深淺分為兩種情況:邪氣深者,症狀類似於血結胸,神志不清,可用針刺期門穴瀉邪,從肝經疏泄邪氣,這也是陶氏所說的「血結胸」;邪氣淺者,症狀為寒熱往來如瘧疾,但神志清醒,則可用小柴胡湯,從膽經治療。
寒熱往來是少陽經的表現,小柴胡湯可以疏泄少陽經的邪氣,從而使血室的熱邪也隨之排出,肝膽經互為表裡。因此,邪氣深則從肝經治療,邪氣淺則從膽經治療,以達到疏泄血室邪氣的目的。先生詳細分析病症,並參考陶弘景、王海藏的方法,結合張仲景的論述,分析精細周到。
小柴胡湯只適用於虛證,這是因為傷寒邪氣循經絡入血室,胃中無邪,所以可用人參、大棗;而溫熱邪氣則先犯胃,後入血室,因此需去除人參、大棗,只有胃中無邪且體虛的人才能使用。
有人認為治療瘧疾,不論是否由溫熱轉化而來,都使用小柴胡湯,導致胃氣壅盛,造成危險的很多!要知道,傷寒使用小柴胡湯,只是為了防止少陽經邪氣乘虛而入胃,所以用人參、大棗先扶助胃氣以抵禦邪氣,這與溫熱邪氣的入侵途徑不同,治療方法自然也有所差異。溫熱邪氣與傷寒邪氣的入侵途徑不同,所以治療方法不同。傷寒邪氣循經,由太陽經傳至陽明經,再傳至少陽經,因此有太陽陽明、少陽陽明之分。少陽經受邪,陽明經就不受邪,這說法似乎不太合理。更何況,少陽之邪怎會倒傳入陽明經呢?
溫邪熱入血室有三個證候:經期來潮時,因熱邪入侵而導致經血瘀滯不通者,應以活血化瘀為主;經期結束後,邪氣趁血室虛弱入侵者,應以養血清熱為主;邪熱侵犯營血,導致經血妄行,提前來潮者,應以清熱安營為主。原文第二十章,唐本作第二十一章。小引中提到:溫證論治二十則,是先生遊洞庭山時,門人顧景文在船上記錄先生當時所講的內容,當時未加修飾,所以文字比較艱澀,表達也略顯混亂。為方便閱讀,我稍作整理,但先生立論的核心觀點未作任何改動。章氏詮釋也參考了唐本。原論的順序井然有序,內容也不難理解,不必更改章節順序,更不必像第三章那樣,把「如玉女煎」中的「如」字去掉,這樣反而掩蓋了原文的本意。因此,我根據華本進行了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