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熱經緯》~ 卷三 (18)
卷三 (18)
1. 葉香岩外感溫熱篇
雄按:此說固是,然究是議藥不議病矣。如溫熱已爍營陰,則地黃未嘗不可用。且《內經》曰:「婦人重身,毒之何如?岐伯曰:有故有殞,亦無殞也。大積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不可過也。」故如傷寒陽明實熱證,亦當用承氣下之,邪去則胎安也。蓋病邪淺則在經,深則在腑,而胎繫於臟,攻其經腑,則邪當其藥,與臟無礙。
雄按:此釋極通,而竟忘卻溫熱傳營入血之證,本文但云:「不可認板法」,非謂血藥無可用之證也。若妄用補法以閉邪,則反害其胎矣。倘邪已入臟,雖不用藥,其胎必殞而命難保。
雄按:亦須論其邪入何臟。所以經言有故無殞者,謂其邪未入臟,攻其邪亦無殞胎之害也。楊云:有故無殞者,有病則病當之也。不必增入邪未入臟之說,以滋熒惑。故要在辨證明析,用法得當,非區區四物所能保胎者也。故先生曰:須看其邪之可解處,不可認板法,至哉言乎!
至於產後之法,按方書謂,慎用苦寒,恐傷其已亡之陰也。然亦要辨其邪能從上中解者,稍從證用之,亦無妨也。不過勿犯下焦,且屬虛體,當如虛怯人病邪而治。總之,無犯實實虛虛之禁。況產後當氣血沸騰之候,最多空竇,邪勢必乘虛內陷,虛處受邪為難治也。
雄按:余醫案中,所載產後溫熱諸證治,皆宜參閱,茲不贅。
徐洄溪曰:產後血脫,孤陽獨旺,雖石膏、犀角對證,亦不禁用。而世之庸醫,誤信產後宜溫之說,不論病證,皆以辛熱之藥,戕其陰而益其火,無不立斃。我見甚多,惟葉案中絕無此弊,足徵學有淵源。
魏柳洲曰:近時專科及庸手,遇產後一以燥熱溫補為事,殺人如麻。
雄按:不挾溫熱之邪者且然,況兼溫熱者乎。
吳鞠通曰:產後溫證,固云治上不犯中,然藥反不可過輕,須用多備少服法,中病即已。所謂無糧之師,利於速戰,若畏產後虛怯,用藥過輕,延至三四日後,反不能勝藥矣。
如經水適來適斷,邪將陷(唐本下有「於」字)血室,少陽傷寒,言之詳悉,不必多贅。但數動與正傷寒不同,仲景立小柴胡湯,提出所陷熱邪,參、棗(唐本下有「以」字)扶胃氣,以衝脈隸屬陽明也,此與(唐本作「惟」)虛者為合治。若熱邪陷入,與血相結者,當從陶氏小柴胡湯去參、棗,加生地、桃仁、楂肉、丹皮或犀角等。若本經血結自甚,必少腹滿痛。
輕者,刺期門;重者,小柴胡湯去甘藥,加延胡、歸尾、桃仁。挾寒,加肉桂心。氣滯者,加香附、陳皮、枳殼等。沈月光用柴胡、秦艽、荊芥、香附、蘇梗、厚朴、枳殼、當歸、芎藭、益母草、木通、黃芩,名和血逐邪湯。姜衣少許為引。治傷寒熱入血室,氣滯血瘀,而胸滿、腹脹痛甚者,甚效。
白話文:
葉香岩外感溫熱篇白話翻譯:
關於溫熱病的治療,雖然說不能單純從藥物角度論述,忽略病情,但如果溫熱邪氣已經傷及陰血,使用生地黃也是可以的。《內經》中記載:「婦女懷孕,中毒怎麼辦?」岐伯回答:「有原因就會有流產,也有可能不會流產。積聚很大,是可以觸犯的,但要等到衰退大半再停止治療,不可過度。」所以,像傷寒陽明實熱證,也應該使用承氣湯瀉下,邪氣去除了,胎兒就能安穩。因為病邪淺則在經脈,深則在臟腑,而胎兒繫於臟腑,攻治經脈臟腑,藥物就能針對邪氣,而不會影響到臟腑。
關於溫熱病傳入營血的症狀,之前的解釋很通透,但忽略了溫熱病傳入營血的證候。原文只是說「不可拘泥於固定的治療方法」,並不是說補血的藥物完全沒有可以使用的證候。如果妄用補法閉塞邪氣,反而會傷害胎兒。如果邪氣已經入臟,即使不用藥,胎兒也必然會流產,性命難保。
也要考慮邪氣侵犯了哪個臟腑。經書上說有原因就不會流產,是指邪氣尚未入臟,攻邪也不會有流產的危險。楊氏說:「有原因就不會流產」,是指有病就應該對症下藥。不必再增加邪氣未入臟的說法,以免產生混淆。關鍵在於辨別證候,用藥得當,不是單純依靠四物湯就能保胎的。所以先生說:「要看邪氣可以從哪裡消除,不可拘泥於固定的治療方法」,這句話說得實在精妙!
至於產後治療方法,方書上說,要謹慎使用苦寒藥物,擔心會傷及已經不足的陰氣。但是,也要辨別邪氣能否從上焦或中焦消除,根據證候稍微使用一些,也沒有妨礙。只是不要犯下焦,而且產後屬於虛弱體質,應該像治療虛弱病人一樣對待。總之,不要違背實則實治、虛則虛治的原則。況且產後氣血沸騰,身體空虛處多,邪氣必然乘虛而入,虛弱處受邪氣侵犯是很難治療的。
我醫案中記載的產後溫熱病各種證候的治療方法,都應該參考,這裡就不贅述了。
徐洄溪說:產後血虛,陽氣獨盛,即使石膏、犀角對症,也可以使用。但世上的庸醫,誤信產後應該溫補的說法,不論病證,都用辛熱藥物,損傷陰氣而助長陽火,無不導致死亡。我見過很多這樣的例子,只有葉氏的醫案中從未出現這種弊端,足見其學問淵源深厚。
魏柳洲說:近來專科醫生和庸醫,遇到產後病例,都用燥熱溫補的方法,害死的人不計其數。
不夾雜溫熱邪氣的尚且如此,何況兼有溫熱邪氣的呢?
吳鞠通說:產後溫證,固然說治療上焦不犯中焦,但藥物也不能太輕,需要用藥多備少服的方法,病情好轉就停止。所謂沒有糧草的軍隊,有利於速戰速決,如果害怕產後虛弱,用藥過輕,延至三四天後,反而不能控制病情了。
如果經水時來時斷,邪氣將要侵犯血室,少陽傷寒,這些已經說得很詳細了,不必多說。但經水數動與正傷寒不同,仲景創立小柴胡湯,是為了排出陷於少陽的熱邪,用參、棗來扶助胃氣,因為衝脈屬於陽明。這與虛弱的病人合用治療。如果熱邪陷於血室,與血相結合,應該從陶氏小柴胡湯中去掉人參、大棗,加入生地黃、桃仁、山楂肉、丹皮或犀角等。如果本來經血就凝結嚴重,必然會有少腹脹痛。
輕者,用針刺期門穴;重者,小柴胡湯去甘草,加入延胡索、當歸尾、桃仁。如果兼有寒邪,加入肉桂心。如果氣滯,加入香附、陳皮、枳殼等。沈月光用柴胡、秦艽、荊芥、香附、蘇梗、厚朴、枳殼、當歸、川芎、益母草、木通、黃芩,命名為和血逐邪湯。用少量生薑皮引藥。治療傷寒熱邪入血室,氣滯血瘀,胸滿、腹脹痛很嚴重者,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