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熱經緯》~ 卷三 (12)
卷三 (12)
1. 葉香岩外感溫熱篇
其有雖絳而不鮮,乾枯而痿者,腎陰涸也。急以阿膠、雞子黃、地黃、天冬等救之。緩則恐涸極而無救也。
尤拙吾曰:陽明津涸,舌乾口燥者,不足慮也,若並亡其陽則殆矣。少陰陽虛,汗出而厥者,不足慮也,若並亡其陰則危矣。是以陽明燥渴,能飲冷者,生;不能飲者,死。少陰厥逆,舌不幹者,生;乾者,死。挾穢者,必加芳香,以開降胃中濁氣,而清營熱矣。痰阻舌根,由內風之逆,則開降中又當加辛涼咸潤以息內風也。
脾腎之脈,皆連舌本,亦有脾腎氣敗而舌短不能伸者,其形貌面色亦必枯瘁,多為死證,不獨風痰所阻之故也。其舌不鮮,乾枯而痿,腎陰將涸,亦為危證,而黃連、金汁,並可治疳也。
雄按:光絳而胃陰亡者,炙甘草湯去薑、桂,加石斛,以蔗漿易飴糖。干絳而火邪劫營者,晉三犀角地黃湯加玄參、花粉、紫草、銀花、丹參、蓮子心、竹葉之類。若尤氏所云,不能飲冷者,乃胃中氣液兩亡,宜復脈湯原方。
汪按:以蔗漿易飴糖,巧妙絕倫。蓋溫證雖宜甘藥,又不可滯中也。
其有舌獨中心絳乾者,此胃熱心營受灼也。當於清胃方中,加入清心之品,否則延及於尖,為津干火盛也。舌尖絳獨干,此心火上炎,用導赤散瀉其腑。
其干獨在舌心舌尖,又有熱邪在心兼胃之別。尖獨干,是心熱。其熱在氣分者必渴,以氣熱劫津也。熱在血分,其津雖耗,其氣不熱,故口乾而不渴也。多飲能消水者為渴,不能多飲,但欲略潤者為干。又如血分無熱而口乾者,是陽氣虛不能生化津液,與此大不同也。
雄按:上第九章,唐氏竄入第八章,今釐正之。舌心是胃之分野,舌尖乃心之外候,心胃兩清,即白虎加生地、黃連、犀角、竹葉、蓮子心也。津干火盛者,再加西洋參、花粉、梨汁、蔗漿可耳!心火上炎者,導赤湯入童溲尤良。
再舌苔白厚而乾燥者,此胃燥氣傷也,滋潤藥中加甘草,令甘守津還之意。舌白而薄者,外感風寒也,當疏散之。若白乾薄(唐本作「白薄而干」)者,肺津傷也,加麥冬、花露、蘆根汁等輕清之品,為上者上之也。若白苔絳底(唐本作「苔白而底絳」)者,濕遏熱伏也。當先泄濕透熱,防其就(唐本作「即」)干也。
勿憂之(唐本作「此可勿憂」),再從里(唐本下有「而」字)透於外,則變潤矣。初病,舌就(唐本作「即」)干,神不昏者,急加養正透邪之藥。若神已昏,此內匱矣(唐本「矣」字在下句之末),不可救藥。
苔白而厚,本是濁邪,乾燥傷津,則濁結不能化,故當先養津而後降濁也。肺位至高,肺津傷,必用輕清之品,方能達肺。若氣味厚重而下走,則反無涉矣。故曰「上者上之也。」
白話文:
葉香岩外感溫熱篇
舌頭顏色發紅但不鮮豔,乾枯萎縮,是腎陰不足。要趕緊用阿膠、雞蛋黃、生地黃、天冬等藥物來救治,拖延下去恐怕陰液耗盡,就無藥可救了。
尤拙吾說:陽明經津液耗竭,舌頭乾燥口渴,還不足為慮;但如果同時陽氣也衰竭,那就危險了。少陰經陽氣虛弱,出汗又發厥,還不足為慮;但如果同時陰液也耗竭,就危急了。所以,陽明經燥熱口渴,能喝冷水就能活;不能喝冷水的,就會死。少陰經厥逆,舌頭不乾燥就能活;舌頭乾燥的,就會死。伴有穢濁之邪的,必須加入芳香之物,以開通降氣,排除胃中濁氣,清除營血中的熱邪。痰阻舌根,是由於內風逆亂,則在開通降氣的同時,還應加入辛涼鹹潤的藥物來熄滅內風。
脾經和腎經的經脈都連接著舌根,如果脾腎之氣衰敗,舌頭短小不能伸展,其人的面容氣色也一定枯萎憔悴,多半是死症,不只是因為風痰阻滯的原因。舌頭顏色不鮮豔,乾枯萎縮,是腎陰將要耗盡的徵兆,也是危急的病症,而黃連、金汁也能治療疳積。
雄氏按語:舌頭光紅而胃陰耗竭的,用炙甘草湯去掉生薑、桂枝,加入石斛,用甘蔗汁代替飴糖。舌頭乾燥發紅,是火邪劫奪營血的,用犀角地黃湯加玄參、花粉、紫草、銀花、丹參、蓮子心、竹葉等藥物。如果像尤氏所說,不能喝冷水的,那是胃中氣液都耗盡了,應該用復脈湯原方。
汪氏按語:用甘蔗汁代替飴糖,真是巧妙絕倫。因為溫病雖然適合用甘味藥物,但又不能使藥物停滯於胃中。
舌頭中間部位單獨發紅乾燥,這是胃熱灼傷心營。應該在清胃的方劑中加入清心之品,否則熱邪蔓延到舌尖,就是津液耗竭,火邪盛極。舌尖單獨發紅乾燥,這是心火上炎,要用導赤散瀉除胃腸腑中的熱邪。
舌頭中間和舌尖單獨乾燥,也有熱邪在心和胃之間的區別。舌尖單獨乾燥,是心熱。熱邪在氣分者一定口渴,因為氣熱劫奪津液;熱邪在血分,雖然津液耗損,但氣不熱,所以口乾但不渴。能多喝水,喝水能解渴的,是口渴;不能多喝水,只是想稍微潤濕一下的,是口乾。又如血分沒有熱邪而口乾的,是陽氣虛弱,不能化生津液,這與上述情況大不相同。
雄氏按語:上面是第九章的內容,唐氏版本錯將其置於第八章,現在已經改正了。舌頭中間是胃的部位,舌尖是心的外在表現,心胃兩經的熱邪都清除掉,就用白虎湯加生地黃、黃連、犀角、竹葉、蓮子心。津液耗竭,火邪盛極的,再加西洋參、花粉、梨汁、甘蔗汁。心火上炎的,在導赤散中加入童尿效果更好。
舌苔白厚而乾燥,這是胃燥氣傷,在滋潤的藥物中加入甘草,讓甘味藥物守住津液,使津液回歸。舌苔白而薄,是外感風寒,應該疏散風寒。如果舌苔白而薄且乾燥,是肺津受損,應加入麥冬、梨花露、蘆根汁等輕清的藥物,上焦的病症要用上焦的藥物治療。如果舌苔白,舌苔底下發紅,這是濕邪阻遏,熱邪伏藏,應該先瀉濕透熱,防止它變乾燥。
不必擔心,只要從裡往外透發,就會變得潤澤。初期患病,舌頭就乾燥了,但神志不清醒,要趕緊服用既能補益正氣又能透發邪氣的藥物。如果神志已經昏迷,這是正氣衰竭,已經無藥可救了。
舌苔白而厚,本來就是濁邪,乾燥傷津,則濁邪凝結不能化解,所以應該先養護津液,然後再消除濁邪。肺在五臟中最上,肺津受損,必須用輕清的藥物,才能到達肺部。如果藥物氣味厚重而下行,那就達不到治療效果。所以說:「上焦的病症要用上焦的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