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雄

《溫熱經緯》~ 卷三 (1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1)

1. 葉香岩外感溫熱篇

若光滑如鏡,則胃無生髮之氣,如不毛之地,其土枯矣。胃有生氣而邪入之,其苔即長厚,如草根之得穢濁而長髮也。故可以驗病之虛實寒熱,邪之淺深輕重也。脾胃統一身之陰陽,營衛主一身之氣血。故脾又為營之源,胃又為衛之本也。苔兼白,白屬氣,故其邪未離氣分,可用泄衛透營,仍從表解,勿使入內也。

純絳鮮澤者,言無苔色,則胃無濁結,而邪已離衛入營,其熱在心包也。若平素有痰,必有舌苔。

雄按:絳而澤者,雖為營熱之徵,實因有痰,故不甚乾燥也。間若胸悶者,尤為痰據,不必定有苔也。菖蒲、鬱金亦為此設,若竟無痰,必不甚澤。其心虛血少者,舌色多不鮮赤,或淡晦無神,邪陷多危而難治,於此可卜吉凶也。若邪火盛而色赤,宜牛黃丸。痰濕盛而有垢濁之苔者,宜至寶丹。略參拙意。

雄按:上第七章,唐本移為第八章,今訂正之。連下二章,辨論種種舌絳證治,是統風溫、濕溫而言也。

再色絳而舌中心乾者,乃心胃火燔,劫爍津液,即黃連、石膏,亦可加入。若煩渴煩熱,舌心干,四邊色紅,中心或黃、或白者,此非血分也。乃上焦氣熱爍津,急用涼膈散,散其無形之熱,再看其後轉變可也。慎勿用血藥,以滋膩難散。至舌絳望之若干,手捫之原有津液,此津虧濕熱熏蒸,將成濁痰,蒙閉心包也。

熱已入營則舌色絳,胃火爍液則舌心干,加黃連、石膏於犀角生地等藥中,以清營熱而救胃津,既白虎加生地之例也。

雄按:此節章氏無注,今補釋之。

其舌四邊紅而不絳,中兼黃白而渴,故知其熱不在血分,而在上焦氣分,當用涼膈散清之。勿用血藥引入血分,反難解散也。蓋胃以通降為用,若營熱蒸其胃中濁氣成痰,不能下降,反上熏而矇蔽心包。望之若干,捫之仍濕者,是其先兆也。

雄按:上第八章,唐本與第九章顛倒竄亂,今訂正之。

再有熱傳營血,其人素有瘀傷宿血在胸膈中,挾熱而搏,唐本無此四字。其舌色必紫而暗,捫之濕,當加入散血之品,如琥珀、丹參、桃仁、丹皮等。不爾,瘀血與熱為伍,阻遏正氣,遂變如狂、發狂之證。若紫而腫大者,乃酒毒衝心。若紫而干晦者,腎肝色泛也,難治。

何報之曰:酒毒內蘊,舌必深紫而赤,或乾涸。若淡紫而帶青滑,則為寒證矣。須辨。舌紫而暗,暗即晦也,捫之潮濕不幹,故為瘀血。其晦而乾者,精血已枯,邪熱乘之,故為難治。腎色黑,肝色青,青黑相合,而見於舌,變化紫晦,故曰腎肝色泛也。

雄按:此舌雖無邪熱,亦難治。酒毒衝心,急加黃連清之。

雄按:此節,唐本作第十章。

舌色絳而上有黏膩,似苔非苔者,中挾穢濁之氣,急加芳香逐之。舌絳欲伸出口而抵齒,難驟伸者,痰阻舌根,有內風也。舌絳而光亮,胃陰亡也。急用甘涼濡潤之品。若舌絳而乾燥者,火邪劫營,涼血清火為要。舌絳而有碎點白黃者,當生疳也。大紅點者,熱毒乘心也。用黃連、金汁。

白話文:

葉香岩外感溫熱篇

若舌苔光滑如鏡,則胃氣不足,如同荒蕪之地,胃氣已枯竭。若胃氣充足而外邪入侵,舌苔則會長厚,如同雜草在污穢處生長茂盛。因此,可藉由舌苔觀察疾病的虛實寒熱,以及邪氣的淺深輕重。脾胃統攝一身陰陽,營衛主一身氣血,脾為營氣之源,胃為衛氣之本。舌苔兼見白色,白色屬氣,表示邪氣尚未深入氣分,可用疏散衛氣、透達營氣的方法,從表邪入手治療,避免邪氣深入內臟。

舌苔純紅鮮豔,表示無苔色,則胃中無濁氣鬱結,邪氣已從衛分入營分,熱邪在心包絡。若平素有痰,則必有舌苔。

(作者按)舌苔紅而潤澤,雖然是營分熱邪的徵象,但實際上是因為有痰濕,所以不甚乾燥。間或胸悶者,更是痰濁阻塞,不一定會有舌苔。菖蒲、鬱金也用於此症,若確實無痰,則舌苔必不潤澤。心虛血少者,舌色多不鮮紅,或淡暗無光,邪氣深入則病情危急難治,由此可預測吉凶。若邪火旺盛而舌色赤紅,宜用牛黃丸;痰濕盛而舌苔垢濁,宜用至寶丹。略參酌我的見解。

(作者按)以上第七章,唐代版本移至第八章,今已改正。接下來兩章,辨析各種舌頭紅絳的證治,是綜合風溫、濕溫而言的。

舌色紅絳而舌中心乾燥,是心胃火熱灼傷津液,可用黃連、石膏,也可加入其他藥物。若煩渴煩熱,舌中心乾燥,四邊紅,中心或黃或白,這並非血分熱證,而是上焦氣熱灼傷津液,急需用涼膈散以散去無形之熱,再觀察病情變化。切勿使用滋膩難於散邪的補血藥物。舌色紅絳,看起來乾燥,但用手觸摸仍有津液,這是津液虧損,濕熱熏蒸,將要形成濁痰,阻塞心包的先兆。

熱邪已入營分則舌色紅絳,胃火灼傷津液則舌中心乾燥,可在犀角、生地等藥物中加入黃連、石膏,以清泄營分之熱,救治胃津,如同白虎湯加生地黃的方劑。

(作者按)此節章氏原注無此,今補釋之。

舌的四邊紅但不紅絳,中間兼見黃白且口渴,則知其熱不在血分,而在上焦氣分,應使用涼膈散清熱。切勿使用補血藥物,以免將熱邪引入血分,反而難以消除。胃的功能是通降,若營分熱邪蒸騰胃中濁氣化為痰,不能下降,反而向上熏蒸,蒙蔽心包。舌色紅絳,看起來乾燥,但用手觸摸仍濕潤,這是其先兆。

(作者按)以上第八章,唐代版本與第九章顛倒錯亂,今已改正。

若熱邪傳入營血,此人平素又有瘀血停滯於胸膈,與熱邪搏結,(唐代版本無此四字)其舌色必紫暗,觸之濕潤,應加入散瘀血的藥物,如琥珀、丹參、桃仁、丹皮等。否則,瘀血與熱邪相合,阻遏正氣,會導致神志錯亂,甚至發狂。舌色紫而腫脹,是酒毒衝擊心臟;舌色紫而乾燥晦暗,是腎肝之邪氣外泛,難以治療。

何報之曰:酒毒內蘊,舌必深紫而赤,或乾燥。若淡紫而帶青滑,則為寒證,需仔細辨別。舌紫而暗,暗即晦暗,觸之潮濕不乾燥,是瘀血;舌色晦暗而乾燥,精血已枯竭,邪熱乘虛而入,故難治。腎色黑,肝色青,青黑相合,反映於舌上,則呈現紫暗之色,故曰腎肝色泛。

(作者按)此舌雖無邪熱,亦難治。酒毒衝擊心臟,急需用黃連清熱。

(作者按)此節,唐代版本為第十章。

舌色紅絳而上面有黏膩,似苔非苔者,是夾雜穢濁之氣,需急用芳香之品驅除。舌色紅絳欲伸出口而抵觸牙齒,難以伸出者,是痰濁阻塞舌根,有內風。舌色紅絳而光亮,是胃陰已耗損,需急用甘涼滋潤之品。舌色紅絳而乾燥,是火邪灼傷營血,需涼血清熱。舌色紅絳而有散在的白色或黃色小點,是疳積;舌上有大紅點,是熱毒侵犯心臟,可用黃連、金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