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雄

《溫熱經緯》~ 卷三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0)

1. 葉香岩外感溫熱篇

亦要(唐本作「須」)驗之於舌,或黃甚,或如沉香色,或如灰黃色,或老黃色或中有斷紋,皆當下之,如小承氣湯,用檳榔、青皮、枳實、元明粉、生首烏等(唐本此下有「皆可」二字)。若未見此等舌,不宜用此等法(唐本作「藥」)。恐其中有濕聚。太陰為滿,或寒濕錯雜為痛,或氣壅為脹,又當以別法治之(唐本有「矣」字)。

舌苔如地上初生之草,必有根,無根者為浮垢,刮之即去,乃無形濕熱,而胃無結實之邪,故云有中虛之象。若妄用攻瀉傷內,則表邪反陷,為難治矣。即使有此等舌苔,亦不宜用攻瀉之藥。又如濕為陰邪,脾為濕土,故脾陽虛,則濕聚腹滿,按之不堅,雖見各色舌苔而必滑,色黃為熱,白為寒,總當扶脾燥濕為主,熱者佐涼藥,寒者非大溫,其濕不能去也。若氣壅為脹,皆有虛實寒熱之不同,更當辨別以利氣和氣為主治也。

雄按:上第五章,唐本移作第六章,今訂正之。章氏所釋,白為寒,非大溫其濕不去是也。然苔雖白而不燥,還須問其口中和否?如口中自覺黏膩,則濕漸化熱,僅可用厚朴、檳榔等苦辛微溫之品。口中苦渴者,邪已化熱,不但大溫不可用,必改用淡滲苦降微涼之劑矣。或渴喜熱飲者,邪雖化熱,而痰飲內盛也,宜溫膽湯加黃連。

楊云:原論已極鄭重周詳,此更辨別疑似,細極毫芒。可見心粗膽大者,必非真學問人也。

再黃苔不甚厚而滑者,熱未傷津,猶可清熱透表;若雖薄而乾者,邪雖去而津受傷也,苦重之藥當禁,宜甘寒輕劑可也(唐本「可也」作「養之」)。

熱初入營,即舌絳苔黃,其不甚厚者,邪結未深,故可清熱,以辛開之藥,從表透發,舌滑而津未傷,得以化汗而解。若津傷舌乾,雖苔薄邪輕,亦必秘結難出,故當先養其津,津回舌潤,再清餘邪也。

雄按:上第六章,唐本移作第七章,今訂正之。此二章論黃苔各證治法之不同。

再論其熱傳營,舌色必絳。絳,深紅色也。初傳,絳色中兼黃白色,此氣分之邪未盡也,泄衛透營,兩和可也。純絳鮮色者,包絡受病(唐本作「邪」)也,宜犀角、鮮生地、連翹、鬱金、石菖蒲等(唐本此下有「清泄之」三字)。延之數日,或平素心虛有痰,外熱一陷,里絡就(唐本作「即」)閉,非菖蒲、鬱金等所能開,須用牛黃丸、至寶丹之類以開其閉,恐其昏厥為痙也。

何報之曰:溫熱病一發便壯熱煩渴,舌正赤而有白苔者,雖滑即當清裡,切忌表藥。絳者,指舌本也。黃白者,指舌苔也。舌本通心脾之氣血,心主營,營熱故舌絳也。脾胃,為中土,邪入胃則生苔,如地上生草也。然無病之人,常有微薄苔如草根者,即胃中之生氣也。楊云:論舌苔之源甚佳。

白話文:

葉香岩外感溫熱篇

觀察舌苔,若舌苔黃厚,顏色深沉如沉香、灰黃、老黃,或有斷紋,則應立即服用類似小承氣湯的方劑,例如使用檳榔、青皮、枳實、元明粉、生首烏等藥物。但若舌苔未呈現上述情況,則不應使用此類藥物,以免誤治,因為可能存在濕聚、太陰飽滿、寒濕錯雜疼痛、氣壅脹滿等情況,需另用他法治療。

舌苔如同地上剛生出的嫩草,必須有根,無根的浮垢,刮除即淨,屬於無形濕熱,胃中並無實邪,顯示患者體內虛弱。若胡亂使用攻瀉之藥,反而會使表邪內陷,病情加劇,難以治療。即使有上述舌苔,也不宜使用攻瀉藥物。濕為陰邪,脾主濕土,脾陽虛弱則濕邪聚積,導致腹脹,按壓腹部不堅實,即使舌苔顏色各異,但舌苔一定滑膩,黃色代表熱證,白色代表寒證,總之應以健脾燥濕為主,熱證輔以清熱藥物,寒證則不可使用溫熱藥物過度,否則濕邪難以去除。若因氣壅導致脹滿,也需根據虛實寒熱的不同,辨證施治,以理氣和氣為主。

章氏的論述中提到,舌苔發白代表寒證,不可用溫熱藥物,否則濕邪難以去除。然而,舌苔雖然發白,但如果沒有乾燥,還需詢問患者口中是否黏膩,如果感覺黏膩,表示濕邪漸漸化熱,僅可用厚朴、檳榔等苦辛微溫的藥物。如果患者感到口渴,則邪氣已化熱,不但不能使用溫熱藥物,還需改用淡滲、苦降、微涼的藥物。若口渴喜熱飲,則邪氣化熱,但痰飲內盛,宜用溫膽湯加黃連。

原論已非常詳盡周全,此處更進一步辨別疑似之症,細緻入微,可見粗心大意者,絕非真正的學者。

舌苔發黃但不厚重且滑膩,表示熱邪尚未傷及津液,仍可清熱透表;若舌苔雖薄但乾燥,則邪氣雖已去除,但津液已受損,應避免使用苦寒峻烈的藥物,宜用甘寒輕柔的藥物。

熱邪初入營分,舌頭紅絳並伴有黃苔,若黃苔不厚,表示邪氣尚未深入,可以清熱,並使用辛開之藥,使邪氣從表透發,如果舌苔滑膩,津液未受損,則可藉由發汗解表。若津液已受損,舌頭乾燥,即使苔薄邪輕,邪氣也難以排出,應先滋養津液,待津液恢復,舌頭潤澤後,再清除餘邪。

此兩章論述黃苔的不同證治方法。

熱邪傳入營分,舌頭顏色必然紅絳(深紅色)。熱邪初期,紅絳色中夾雜黃白色,表示氣分邪氣未盡,應疏泄衛氣,透達營分,使氣血調和。若舌頭呈現純粹鮮紅的顏色,則包絡受病,應使用犀角、鮮生地、連翹、鬱金、石菖蒲等藥物清泄邪氣。若延續數日,或平素心虛有痰,外熱內陷,導致里絡閉阻,則菖蒲、鬱金等藥物難以奏效,需使用牛黃丸、至寶丹等藥物以開通閉阻,防止昏厥痙攣。

溫熱病發病初期即出現壯熱煩渴,舌頭鮮紅並伴有白苔,即使舌苔滑膩,也應清熱瀉火,切忌使用表藥。絳色指舌體,黃白色指舌苔。舌體與心脾之氣血相通,心主營血,營血受熱則舌紅絳;脾胃為中土,邪氣入胃則生苔,如同地上生草。然而,健康人舌苔上常有薄薄的一層苔,如同草根,是胃中生氣的表現。論述舌苔的成因甚為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