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雄

《溫熱經緯》~ 卷三 (9)

回本書目錄

卷三 (9)

1. 葉香岩外感溫熱篇

再論三焦不得(唐本無此字)從外解,必致成(唐本無此字)里結。里結於何?在陽明胃與腸也。亦須用下法,不可以氣血之分,就(唐本作「謂其」)不可下也。但(唐本作「惟」)傷寒邪熱在裡,劫爍津液,下之宜猛;此多濕邪內搏,下之宜輕。傷寒大便溏為邪已盡,不可再下;濕溫病大便溏為邪未盡,必大便硬。

慎(唐本作「乃為無濕」始)不可再攻也,以糞燥為無濕矣(唐本無此句)。

胃為臟腑之海,各臟腑之邪,皆能歸胃,況三焦包羅臟腑,其邪之入胃尤易也。傷寒化熱,腸胃乾結,故下宜峻猛。濕熱凝滯,大便本不幹結,以陰邪瘀閉不通。若用承氣猛下,其行速而氣徒傷,濕仍膠結不去,故當輕法頻下。如下文所云小陷胸、瀉心等,皆為輕下之法也。

雄按:傷寒化熱,固是陽邪,濕熱凝滯者,大便雖不幹結,黑如膠漆者有之,豈可目為陰邪?謂之濁邪可也。惟其誤為陰邪,故復援溫脾湯下寒實之例,而自詡下陽虛之濕熱,為深得仲景心法,真未經臨證之言也。似是而非,刪去不錄。再人之體,脘在腹上,其地位處於中(唐本作「其位居中」),按之痛,或自痛,或痞脹,當用苦泄,以其入腹近也。必驗之於舌,或黃、或濁,可與小陷胸湯、或瀉心湯隨證治之。

或(唐本作「若」)白不燥,或黃白相兼,或灰白,不渴,慎不可亂投苦泄。其中有外邪未解,里先結者,或邪郁未伸,或素屬中冷者,雖有脘中痞悶,宜從開泄,宣通氣滯,以達歸於肺,如近俗(唐本作「世」)之杏、蔻、橘、桔等,是輕苦微辛(唐本無「是」字),具流動之品可耳!

此言苔白為寒,不燥則有痰濕,其黃白相兼,灰白而不渴者,皆陽氣不化,陰邪壅滯。故不可亂投苦寒滑泄以傷陽也。其外邪未解而里先結,故苔黃白相兼而脘痞,皆宜輕苦微辛以宣通其氣滯也。

雄按:凡視溫證,必察胸脘,如拒按者,必先開泄。若苔白,不渴,多挾痰濕。輕者,橘、蔻、菖、薤;重者,枳實、連、夏,皆可用之。雖舌絳神昏,但胸下拒按,即不可率投涼潤,必參以辛開之品,始有效也。上第四章,唐本並以第十一章連為一章,今訂正之。連上章皆申明邪在氣分之治法,而分別營衛氣血之淺深,身形肥瘦之陰陽,苔色黃白之寒熱,可謂既詳且盡矣。而下又申言察苔以辨證,真千古開群朦也。

再(唐本無此字)前云:舌黃或渴(唐本此下有「當用陷胸瀉心」六字),須要有地之黃。若光滑者,乃無形濕熱中有虛象(唐本作「已有中虛之象」),大忌前法。其臍以上為大腹,或滿、或脹、或痛,此必邪已入里矣(唐本無「矣」字)。表證多無,或十隻存一(唐本作「或存十之一二」)。

白話文:

葉香岩外感溫熱篇

再次論述三焦邪氣不得從外解,必然導致裡頭阻塞。裡頭阻塞在哪裡呢?在陽明胃和腸道。這也需要使用瀉下之法,不可以單純以氣血的區分,就認為不可瀉下。但是,傷寒邪熱在裡,耗傷津液,瀉下宜用猛烈的藥;而濕邪內阻,瀉下則宜輕緩。傷寒若大便溏瀉,表示邪氣已盡,不可再瀉;濕溫病若大便溏瀉,表示邪氣未盡,大便反而會變硬。

務必謹慎,不可再攻邪,以大便乾燥來判斷是否沒有濕邪。

胃是臟腑之海,各臟腑的邪氣,都能歸注於胃,何況三焦包羅所有的臟腑,其邪氣入胃就更容易了。傷寒化熱,腸胃乾結,所以瀉下宜用峻猛的藥。濕熱凝滯,大便原本就不乾結,是因為陰邪瘀阻不通。如果使用承氣湯猛烈瀉下,藥效雖快但反而傷氣,濕邪仍然膠著不去,所以應該用輕緩的方法多次瀉下。例如下文所說的,小陷胸湯、瀉心湯等,都是輕緩瀉下的方法。

雄氏按語:傷寒化熱,固然是陽邪,濕熱凝滯者,大便雖然不乾結,但也有像膠漆一樣黑的情況,怎麼能說是陰邪呢?稱之為濁邪比較恰當。正是因為誤認為是陰邪,所以又援引溫脾湯瀉寒實的例子,自詡能瀉下陽虛的濕熱,認為深得仲景心法,這根本是沒有經過臨床驗證的說法,似是而非,故刪除不錄。再者,人的腹部,胃脘在腹部上方,位置居中,按壓疼痛,或是自發性疼痛,或是痞脹,應該使用苦寒瀉下的藥物,因為它作用於腹部。必須觀察舌苔,或是黃、或是濁,就可以根據情況使用小陷胸湯或瀉心湯治療。

如果舌苔白不乾燥,或是黃白相兼,或是灰白色,不口渴,務必謹慎,不可亂投苦寒瀉下的藥物。其中有外邪未解,裡頭先阻塞的,或是邪氣鬱結未伸展,或是素體虛寒的,即使有胃脘痞悶,也應該從開泄、宣通氣滯入手,使邪氣歸於肺經,例如民間常用的杏仁、蔻仁、橘皮、陳皮等,這些藥物味苦而略辛,性質流利。

這指的是舌苔白為寒證,不乾燥則有痰濕,舌苔黃白相兼、灰白而不口渴,都是陽氣不化,陰邪壅滯。所以不可亂投苦寒滑泄的藥物來傷陽。外邪未解而裡頭先阻塞,所以舌苔黃白相兼而胃脘痞悶,都應該使用輕苦微辛的藥物來宣通氣滯。

雄氏按語:凡是診斷溫病,都必須觀察胸脘部,如果拒按,必須先開泄。如果舌苔白,不口渴,大多夾雜痰濕。輕者,用橘皮、蔻仁、菖蒲、薤白;重者,用枳實、連翹、防己,都可以使用。即使舌紅神昏,但是胸下拒按,也不能隨便投用涼潤的藥物,必須配合辛溫開泄的藥物,才能有效。上文第四章,唐本與第十一章合併為一章,現已訂正。以上各章都闡明了邪氣在氣分治療的方法,並且區分了營衛氣血的深淺,身形肥瘦的陰陽,舌苔黃白的寒熱,可以說既詳細又周全。而後文又說明察看舌苔來辨證,真是千古以來開導迷蒙之道的先河。

先前提到:舌苔黃或口渴,必須要有明顯的黃苔。如果舌苔光滑,就是無形的濕熱中有虛象,絕對禁止使用之前的治療方法。肚臍以上的大腹部,或是滿、或是脹、或是痛,這一定是邪氣已經入裡了。表證大多消失,或者僅存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