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雄

《溫熱經緯》~ 卷三 (7)

回本書目錄

卷三 (7)

1. 葉香岩外感溫熱篇

雄按:誠如君言,何以屢屢擅改初用辛涼之文乎。

雄按:外感溫病,如此看法,風寒諸感,無不皆然,此古人未達之旨。近惟王清任知之。若伏氣溫病,自里出表,乃先從血分而後達於氣分。芷卿雲:論伏氣之治精識,直過前人,然金針雖度,其如粗工之聾瞶何。故起病之初,往往舌潤而無苔垢,但察其脈軟而或弦、或微數,口未渴而心煩惡熱,即宜投以清解營陰之藥,迨邪從氣分而化,苔始漸布,然後再清其氣分可也。

伏邪重者,初起即舌絳咽乾,甚有肢冷脈伏之假象,亟宜大清陰分伏邪,繼必厚膩黃濁之苔漸生,此伏邪與新邪先後不同處。更有邪伏深沉,不能一齊外出者,雖治之得法,而苔退舌淡之後,逾一二日舌復干絳,苔復黃燥,正如抽蕉剝繭,層出不窮,不比外感溫邪,由衛及氣、自營而血也。楊云:閱歷有得之言,故語語精實,學者所當領悉也。

秋月伏暑證,輕淺者邪伏膜原,深沉者亦多如此。苟閱歷不多,未必知其曲折乃爾也,附識以告留心醫學者。余醫案中,凡先治血分,後治氣分者,皆伏氣病也,雖未點明,讀者當自得之。且吾吳濕邪害人最廣(唐本作「多」)。如面色白者,須要顧其陽氣,濕勝則陽微也。

法應清涼(唐本法上有「如」字),然(唐本作「用」)到十分之六七,即不可過於寒(唐本無此二字)涼。恐成功反棄,何以故耶(唐本無此二句,有「蓋恐」二字)?濕熱一去,陽亦衰微也。

面色蒼者,須要顧其津液,清涼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熱減身寒者,不可就(唐本作「便」)云虛寒,而投補劑,恐爐煙雖熄,灰中有火也,須細察精詳,方少少與之,慎不可直率(唐本作「漫然」)而往(唐本作「進」)也。又有酒客,里濕素盛,外邪入里,里濕為合(唐本作「與之相搏」)。

在陽旺之軀,胃濕恆多;在陰盛之體,脾濕亦不少,然其化熱則一。熱病救陰猶易,通陽最難,救陰不在(唐本有「補」字)血,而在津與汗(唐本作「養津與測汗」);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然(唐本無此字)較之雜證,則(唐本無此字)有不同也。

六氣之邪,有陰陽不同。其傷人也,又隨人身之陰陽強弱變化而為病。面白陽虛之人,其體豐者,本多痰濕。若受寒濕之邪,非薑、附、參、苓不能去。若濕熱亦必黏滯難解,須通陽氣以化濕。若過涼則濕閉而陽更困矣。面蒼陰虛之人,其形瘦者,內火易動,濕從熱化,反傷津液,與陽虛治法正相反也。

胃濕脾濕雖化熱則一,而治法有陰陽不同。如仲景云:身黃如橘子色而鮮明者,此陽黃胃濕,用茵陳蒿湯。其云色如熏黃而沉晦者,此陰黃脾濕,用梔子柏皮湯。或後世之二妙散亦可。救陰在養津,通陽在利小便,發古未發之至理也。測汗者,測之以審津液之存亡,氣機之通塞也。

白話文:

葉香岩外感溫熱篇

文中作者質疑為何屢次更改最初使用辛涼藥物的方案。

外感溫病的診治,不論是風寒等各種外感,皆有共通之處,這是古人未曾領悟的精髓,近代只有王清任醫師了解。至於伏氣溫病,是從體內向體表發病,先從血液運行系統(血分)影響,然後才會影響到氣機運行系統(氣分)。有人評論論述伏氣治療精妙,遠勝前人,但即使方法精準,也如同粗心大意的工匠一樣,難以奏效。因此,疾病初期,舌頭往往濕潤而無苔垢,但脈象柔軟,可能弦細或稍快,口不渴卻心煩惡熱,就應該使用清解營陰的藥物。等到邪氣侵犯到氣分,舌苔才會逐漸顯現,然後再治療氣分即可。

伏邪較重的患者,初期就出現舌紅咽乾,甚至出現肢體冰冷脈象微弱的假象,應立即大劑量清除陰分伏邪,隨後必定會出現厚膩黃濁的舌苔,這是伏邪與新邪先後發病的不同之處。有些邪氣深伏難以一下子排出,即使治療得當,舌苔消退,舌頭顏色轉淡後,過一兩天舌頭又乾紅,舌苔又黃燥,如同剝香蕉一樣,層出不窮,這與外感溫邪由衛分到氣分、由營分到血分的過程不同。有人說這是經驗所得,字字精闢,學習者應該仔細領會。

作者醫案中,凡是先治療血分,後治療氣分的,都是伏氣病,雖然沒有明說,讀者應該能自行理解。而且,在作者居住的吳地,濕邪危害最廣。面色蒼白的人,必須顧護陽氣,因為濕邪過盛會導致陽氣虛弱。

治療方法應該清涼,但用藥量達到六七成即可,不可過於寒涼,以免治療成功反而造成傷害。這是因為濕熱去除後,陽氣也會衰弱。

面色蒼白的人,必須顧護津液,清涼治療到六七成即可。如果熱退後出現畏寒,不能就認為是虛寒而使用溫補藥物,因為這可能只是表面熱退,裡邊還有餘熱未消,必須仔細觀察,少量使用溫補藥物,不可操之過急。此外,有些嗜酒的人,體內濕邪本來就盛,外邪入侵後與體內濕邪結合。

陽氣旺盛的人,胃部濕邪通常較多;陰氣盛的人,脾部濕邪也不少,但它們都會化為熱邪。治療熱病,救護陰液相對容易,疏通陽氣則最困難。救護陰液不在於補血,而在於滋養津液和觀察汗液;疏通陽氣不在於溫補,而在於利尿。但與其他雜症相比,則有所不同。

六淫邪氣,陰陽各異。它們侵犯人體,又會隨著人體陰陽強弱的變化而致病。面色白、陽虛的人,體型豐滿的,本來就多痰濕。如果受到寒濕邪氣侵犯,非用生薑、附子、人參、茯苓等藥物不可。如果濕熱並存,則更難以消除,必須疏通陽氣才能化濕。如果過於寒涼,則濕邪閉阻,陽氣更虛弱。面色蒼白、陰虛的人,體形消瘦的,內火容易亢盛,濕邪由熱化而傷津液,這與陽虛的治療方法正好相反。

胃濕、脾濕雖然都會化熱,但治療方法卻因陰陽不同而異。例如,仲景所說,身體發黃如同橘子顏色鮮明者,這是陽黃,胃濕,可用茵陳蒿湯;身體發黃如同熏黃色暗淡者,這是陰黃,脾濕,可用梔子柏皮湯,或者後世常用的二妙散。救護陰液在於滋養津液,疏通陽氣在於利尿,這是古人未曾發掘的至理。觀察汗液,是用來觀察津液的存亡,以及氣機的通暢與否。